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语文2023高作文模拟练习题(共九篇附参考范文).doc

  • 上传人(卖家):luzy369
  • 文档编号:4945152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6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语文2023高作文模拟练习题(共九篇附参考范文).doc》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 2023 作文 模拟 练习题 共九篇 参考 范文 下载 _高中作文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考作文模拟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这句话可以启发人们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高考作文模拟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二、人的一生很漫长,有人说做好长远规划,可以让自己有目标去努力和奋斗,有人却说与其奢谈长远的规划,不如保留一些不确定性,让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对此,你怎么看?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高考作文模拟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

    2、被人们丢到脑后了,真相变得越来越次要。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高考作文模拟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四、根据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一枚石子投入水中,会在水面上荡起圈圈的涟漪;一句话语投进心里,会在情感上荡起脉脉的涟漪;一件意料之外的事件发生,会在社会上荡起层层的涟漪很多时候,涟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但有时,涟漪也可能随着作用力的加大而化作惊涛骇浪高考作文模拟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五、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3、?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高考作文模拟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六、世上没有移山的方法,唯一能改变我们和山的距离的途径是山不过来我过去,人们可以持有这样的态度,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根据以上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高考作文模拟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七、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其实,我们往往不明就里,只凑了个热闹,没过多久就忘记了,成为事件的忽视者。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4、800字。高考作文模拟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八、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关注中。这些眼光中有鼓励,有肯定,但也有质疑甚至否定,然而,掌控人生的往往是你自己。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高考作文模拟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九、有人说,人生的麻烦,大多是因为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附:参考范文一、谁主宰了命运?站在树上的鸟不必因为树枝断裂的不确定性而滋生不安全感因为其安身立命之根本不在于树枝,而在于飞行的能力。处身现世社会,你我如何把握对外部世界依附与独立的平衡,成为每一个个体亟

    5、需面对的议题。“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从以自然为工具实现生命的延续,到以契约为纽带缔结社会的安定,不论作为自然存在或者社会存在,都表现出对外部世界力量的依仗。正如树木相互扶持着建构森林,生命对他者的依赖本无可厚非。而问题在于,谁是你生命的主人?如果答案是树枝,则人们必将陷入恐惧的深渊,薛兆丰教授认为经济学的基础在于他人的不可靠性。而日本逾七成的家庭主妇认为自身处于财富不安全状态,而这种对生活的焦虑并不因婚姻关系的稳定而削弱,。人性从根本上怀疑有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而自身的安全感是唯一的来源。曾经,我们以“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追随苏联的步伐,终在三年自然灾害与中苏关系交恶的夹击下举步维艰。重整旗

    6、鼓,走出独立自主的道路,这泱泱大国方抵御住修昔底德陷阱,无情的攻击,与贸易冲突下冰冷的对立。于是我们知晓过于依附外界,意味着摇摇欲坠的危楼,而奋力地扇动翅膀。从独立意志的意义上讲,对翅膀的背弃有违于自我迸发的价值追求。纵观历史长河,做娇生惯养的做娇生惯养的金丝雀听似诱人,却从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选择。马斯洛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人类需求金字塔的顶点,彰显了人对评价自身力量达成自我实现的孜孜以求。而与之相对的地,凭靠外界保障物质生活的“安逸享乐”精神世界的“波澜不兴”,则无疑为一种对自身可能性的磨灭与自我放逐。欲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其要务则在于对自身能力的掌握与维持。在茫茫的书山学海,我们能否秉持坚毅的

    7、态度,以专业的智识武装自己?苍鹰尚知更替粗钝的鹰爪,在这桑田碧海须要更改的时代,我们是否永无止境地自我充实,以适应危机四伏的外部世界新的要求?生出丰满的羽翼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上下求索是不可逃遁的路径。然而谋求自身的支配是否等同于对外部的绝然否定?事实上,孔子素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一说,意味我们不仅要懂得利用外部世界作为支点,更要不断寻求更适宜的外部环境。而外部的良化与稳定性的提升,又是反求诸人,需要的是每一个人作为社会单元积极“筑巢”,用自己的翅膀营造更宽阔的树林。且以熊培云的一段话收束:精神自觉与行为自觉一样,都是不可让渡的个人主权。而如何维护这份主权,则写在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中。评析:

    8、“谁主宰了命运?”标题一语中的,鲜明而又深刻地回答了在不可预测的外部世界面前,人们该如何自存的问题。“站在树上的鸟不必因为树枝断裂的不确定性而滋生不安全感因为其安身立命之根本不在于树枝,而在于飞行的能力。”开宗明义,用语准确,富有警示意义。“如何把握对外部世界依附与独立的平衡,成为每一个个体亟需面对的议题”,对题意的理解把握了本质。还有,论证方法灵活,分寸感十足,层层深入,结尾收束有力,非常难得。二、读生活之渊薮,平衡规划和未知人生路漫漫,长远的规划和清晰合理的目标使人脚踏实地。但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偶尔抬起头,仰望那些来自未知远方的星空,也并不是一件坏事。所以,在我的字典里,从来没

    9、有制定长远规划还是保留几分未知?只有制定长远的规划和保留几分未知之美。长远的规划使人抓住重心,不脱离轨迹,而留有几分未知让自己去探索和遨游,亦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美。史铁生曾经写过一篇叫作好运设计的文章。男主人公从小就有远大的规划,读超一流大学,除此之外一概不考虑;赚超一流的薪水,除此之外都是不够用。他的生活看似美好而光鲜,占据了别人所艳羡的一切名牌大学、高薪工作、娶妻生子,而在文章的末尾,男人却羡慕起了冒险家。“他们多幸福啊,可以拥有多种未知。”落日的余晖在他身后洒下,男人蓦然回首,看见的是自己单调的一生。一切都亦步亦趋,却从未去寻找和发现那些不确定的东西。长远的规划使人始终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

    10、概念,而保留一份不确定性,却能让人生更臻于圆满。生活充满渊薮,我们必须在制定目标和探索未知中寻找平衡,才能做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脱俗姿态。制定长远的目标固然是有效而有远见的做法。一份卡耐基心理学报告指出,在十年前拥有清晰人生规划的人,十年后大多实现了他们的人生目标;而在十年前毫无规划的受访者,十年后也依旧在原地止步不前。一份清晰的规划帮助人们超越他人,稳步向前,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抹去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可能性和自由探索的权利。试问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一张固有的人生清单,还是漫无目的地向前行走?都不是。我们最好的人生,是在一份大致的规划之下,亦保留一份未知和不确定,留给我们

    11、年轻而好动的灵魂去冒险和探索。探知盗梦空间中的那枚陀螺有没有倒,已然没有意义,因为正是那份未知才带来了无限的遐思。探知边城中翠翠有没有等到他回来,也没有意义,因为这正是未知的美。人生也是如此。脚踏实地还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制定规划,并保留未知!三、待其实,尽其事从原始迈向这个信息化的世界,过去疑云笼罩的事物似乎易如反掌就重被人曝之于聚光灯之下,真相看似正朝我们大步迈进,却愈是发现其于朦胧之际让人难以把握。由此人们在这两难之际选择放弃了解真相,更甚者是成为一个掩饰真相的同谋。或说是网络与信息的膨胀让人们应接不暇,以至于拒绝思考,拒绝寻得真相,而随波逐流。而我以为真相的所在往往并非深邃

    12、而不可探及。它们往往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已经显现,只是人们不愿将其展开。面对冰冷的现实、残酷的真相,人们更多选择的是沉溺于契诃夫在第六病室中所写的拉京医生般的状态,以自我的精神与意志在周身建起铜墙铁壁,这或许是一种对精神的过度依赖,人们寄望于精神世界中的幻想与慰藉来应对真相带来的轰然一击,然而这种固步自封与其说是耽于精神,不如说是一种对现实的躲避。因此,真相的展开于这种情形下成为了人们怯弱的牺牲,由是小说的结局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抛弃现实真相的生活终将只是一种虚幻。如果说躲避真相是由于人精神的满足,人以实利主义至上的天性往往使一些为了公利而掩饰真相的举措成为共识。寻求真相的道路好似一条荆棘之路,

    13、真相更是无比坚硬而直击人心。它往往揭开了每一个心中最隐秘的地方,触及每一个人于自身的重新审视,或是受到的审视。不愿展开真相或忽略其真实,便出于每一个人对自我修饰的欲求。而当这种需求弥漫于一个大环境中,真相究竟是什么重要吗?当每个人成为这种模棱两可的解答的既得利益者,对真相的依靠不增反减,这并非科技的退化、思考的退化,而是一种规避痛苦、规避责任的普遍取向。由此,是否非真相不能让我们面对世界,于求实中尽人事呢?我想亦不尽然。真相仅是客观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既定事实。亦不可成为过度苛责人的行事标准。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似乎便诉说着一切真相的残忍,然而当我们面对现实,尽人事,最终的真相也不过剑收鞘后最终的沉寂

    14、罢了,更不必成为人心的郁结。我们只需以一颗敢于直面真实的心接受它,行其事而尽己志。真相之于人事,正如剑出于鞘,必不可少,然而心不需要鞘,此所谓“待其实,尽其事”矣!四、莫让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枚石子投入水中,荡起涟漪,卷起水花;一句言论发表出去,引起轰动,议论纷纷。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暴力”这一现象出现,对许多人造成了精神上的创伤,而始作俑者即为“一枚石子”一句随口或有意说出的猜测、玩笑故莫让你的一句话成为一场舆论的起点,莫让一石激起千层浪。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便捷,使得人人都拥有在公开平台发表言论的权利与自由,以一个极端低成本的方式,甚至软件商开发出的“篮石”“悄悄话”等内容,使人们

    15、的谈吐轻率都不用被负责。因而产生了“键盘侠”等一类人,他们活动手指,肆意评论,他们故意地将“石子”“扔入”网络平台这“湖泊”,看到“激起的水花”便洋洋自得,兴奋无比,殊不知对当事人造成了何等的精神创伤。这些人的“好事者”心态应该被遏制,好在政策不断地完善,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压迫,阻止“键盘侠”将社会带入充满戾气的深渊。除却这些有意将“石子”扔入水中的人,有大部分的群众只因不了解或轻视“一枚石子”的力量而盲目跟风。只为了不被群体所孤立,“一石又一石”的叠加,使“涟漪”愈加扩大,造成的影响范围广,而舆论中心的人所承受之压力更是无以复加。一石终究激起了千层浪,究其过程,竟没有多少人与当事人真正相关,只

    16、是受到媒体,周边人等外界因素影响而胡乱“掷石”,自以为在“乱石”中自己微不足道,而忘却了每枚都在推波助澜。网络平台的作用本为让每个人都有伸展个性观点的机会,但反而让人们的个体意识不断弱化,愈加浮躁,相信“跟着大众”才不会被淘汰,以“多数人的暴政”这样形式的行为,欺凌形单影只的弱势者,“石子”激起的浪花早已浇湿他们的内心,凉透了。纵使“涟漪”随时间流逝而消失,那又如何,伤害已为永存。不可否认,“一枚石子”因其具有的力量,有时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如偶像一句话对粉丝的激励,需帮助的人的求助受到广泛关注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合理利用“石子”的作用,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加入一场“无谓”的网络暴力过程中,

    17、筑成社会的戾气与躁气。只要人人都不做“掷石”的参与者,“千层浪”就不会激起,时时为自己的言论而负责,维持社会长久的平静。五、方正于内,圆融于外“方正”与“圆融”看似截然相反,但谈及为人处世的性情之时,我私以为,其能够和谐地共处于一个人的性格之上,各司其职,只要分工得当,不会使人形成两面性。那么,方正与圆融应当如何以不同的形式显现在处世的过程之中?我的答案是:方正于内,圆融于外。二者看似并列,而真正能够决定人格是否受到双面性影响的,应当主要体现在前者之上。方正于内,表现在内心对于事物正确价值认识的坚定,对处世原则与信念的坚守。人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倡导正义之风,在原则问题上毫

    18、不退让,避免受到利益至上的“工具理性”的趋使,使得自身原则凌驾于一切上方,乃内心方正者的处世特点。方孝孺世称“正学先生”何其效忠于大明王朝?然而其面对篡位者明成祖朱棣的威逼利诱,宁愿拖着受到腰斩之刑的半截身子,在正午的东门,以血书写下“篡”字血书,也不愿动笔为其写下即位诏书。从其身上折射出的,乃是刚烈的“方正”二字。但倘若在“外”与人相处时,事事苛求,寸土不让,即有狭隘心胸之嫌。当然,上述情景,并非建立在原则性问题之上,倘若面对原则性问题,自然不可退让丝毫,“两面性之谈,又从何而来?”圆融于外,表现在处世过程中随和恭谦,善为他人的感受考虑,适当牺牲自身利益,从而使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友善融洽。日

    19、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曾说:“恰如其分地处世,不做长满锐刺的人。”诚哉斯言!圆融并非油腔滑调,更非丧失原则,当圆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能够极大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正如德国前总理威利勃兰特在波兰的建房仪式之上,行下惊世的“华沙之跪”之举动,全然消解了德意志民族与波兰之间的世仇,如同春风化雨般,将波兰民族心中的偏见与仇恨消解,同时不复存在的,还有德意志民族在世界人民心中不可一世的狂傲姿态。圆融的益处,又何其之多。同样的,倘若圆融于内心之中,表现为原则与信念的退让,那么将真正造成“双面人”的严重后果。面对挑战、质疑与不和。在原则性问题,倘若民族主权、个人尊严等方面,

    20、我们实应坚持方正,摒弃圆融,正如面对民族侵略时奋勇抗争的中华儿女,亦如受到资本的诽谤时,万众一心,维护新疆棉的“中国心”。综上所述,只有当方正于内,圆融于外时,其二者方能和谐共处,从而避免双面性出现在我们的人格中,亦能使人们以更坚定、更从容的姿态处世。六、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古兰经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山不过来我过去,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肯定了人具有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又含蓄的揭露了人在环境面前毫无办法的微妙处境。于是有人依此提出了这样的人生态度: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乍一看这个价值取向似是充斥着满满的正能量,然而于此,我不免心生疑惑:如果时代的大背景与你我相违背,亦

    21、或是你我不得已受明知是错误的洪流裹挟时,面对上述我们都无法抗拒的“山”,我们是依旧选择适应这一切,还是明晰心之所向而披荆斩棘,一如屈原橘颂中赞美的那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亚里士多德曾有语:“一棵橡树的生长不是茫无方向的,它的生长是它本性的实现。”我们每个人就好比这样一棵橡树。生命的诉求,是我们出于本心的追求。因此在生长的过程中,我们的枝干也许会为了适应环境的艰险而扭曲盘旋,但若有朝一日,环境遏制了我们的本性之所在生命的权利,这时的我们,是否依旧应该选择适应?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一味的适应,只会奴化人类,迫使人类放弃表达内心诉求的能力。听着纳粹战犯在国际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我只是做了上级

    22、下达的命令。”在这冷静却又死寂般冷漠的言辞后面,是一个早已在年年岁岁的盲目适应下失去了人性的可怜之人身为邪恶势力的一员而不自知的悲哀。这样的“平庸之恶”,只能是一味适应的必然。所以,与其说这是在适应不能改变一切,倒不如说是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我是一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我只顺从我自己。”萨特的话再次肯定了顺应自我,倾听内心诉求的价值。我愿意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可我更愿意试图改变不可改变的一切这不是出于我本心的炽热呐喊,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生命怒吼。纵然我粉身碎骨,我亦决不妥协。人注定不是适应环境的道具,相反,那些看似亘古不变的法则、规律高不可攀的“山”,才是人类所作所为的产物。“任尔

    23、密雨倾斜,我自坐拥皇城”。人类因革命而进步、因闭塞而落后的基调,是历史开阖,风云变幻的本质,而作为个体,我们更应顺从本心,勇于践行生命的意义。比位极人臣的奸佞小人,那些可鄙的只求适应于官场生活的“机械”,我更愿放浪形骸,如阮籍嵇康刘伶向秀他们一般,以自身的魏晋风度无声地诉说着对社会风气的鄙夷;比起沉默的大多数,那些被拘逼仄的环境而碌碌无为之人,我更愿做房龙笔下那奉献生命,誓与象征专制势力的守旧老人抗争到底的先行者。“茅草屋下居住的是自由的人,黄金大理石下栖息的是奴隶。”既然人生而自由,便具有抒发本性,改变环境的主观能动性。顾诚兀自吟道“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决定我们未来的权利在每个人手中。它终

    24、究只是一个简单的抉择是适应这不能改变的一切,还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七、人非孤岛,何为看客?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但往往我们总是不明就里地凑了个热闹,没过多久就因忘记而成了忽视者。当热点新闻在各大论坛上被议论得沸沸扬扬,它伴随这极高的热度推送到我们眼前,出于个人兴趣亦或是仅仅为了不与社会脱节,我们了解经过,发表看法,理所当然地成为事件的关注者。可当热度随事件而消退,我们脑海中关于这一事件的记忆也慢慢淡化,对于事件后续的关注也逐渐淡出社会各界的视线。我们从“关注者”变成忽视者的根本原因或许就在于我们并非真正关注,有时我们愿意把自己包裹在以自身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关心与自己利益

    25、切身相关的消息,而对于自身以外的社会,只是出于一时兴起的了解,和朋友见聊天能说一句“啊,我知道”但也仅仅止于知道。正如曾经的“红黄蓝”事件,一时间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儿童人身安全问题重新引起各界重视,不少人在各大网站论坛上谴责园方行为,要求相关法律制裁的呼声,使该事件持续发酵,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性地关注着,在数以万计双眼睛的关注下,在社会舆论的强压下,一时进展迅速。但这样的高热度不久又被其他更“新鲜”的事件冲淡,一些说着“从严处理,让法律真正成为儿童保护伞的人以同样的热情投身于另一片天地去“声张正义”了。这类现象并不在少数,说到底这些“关注者”们不过是凭着一时的怒气化为社会责任感,自

    26、诩正义的化身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而他们常关注却不长关注的原因,在于将自己的身份定为看客。既是看客,看一台与自身利益毫不相关的戏,高潮时鼓掌叫好,谢幕时也可以没有留恋地离席。但我们真的仅是看客吗?如果“红黄蓝”事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人以身试法,更多的孩子遭遇不幸呢?答案不言而喻。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不要等到不幸真的落到自己头上时,才蓦地发现自己原来并非看客。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息息相关,社会因此成为一个整体,所以人人都应是关注者。既然人非孤岛,那么为什么要做一个凑热闹的看客?八、要汲取他人眼光,更要自己掌控人生在信

    27、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只需轻轻动一下手指便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你的“眼光”便出现了。生活中,对于某个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如此,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中。这些或鼓励、或质疑甚至否定的眼光中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但掌握人生的是自己,适当的眼光只能助推我们前行。一味地鼓励看似是助推器,实则是绊脚石。过犹不及,月满则亏,凡事超过一个度就会变得极端。适当的鼓励能够增强自信心,但过多的鼓励则会导致自负和骄傲。如同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受人追捧,最终“泯然众人矣”。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要适当汲取他人眼光。一味地怀疑和否定更会大大削弱自信心,从而增加自卑心理。适当的怀疑和否定可以给人思考空间

    28、,反思自己的错误,从某种程度上看,使人更上一层楼。不单单是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也是在不断的质疑和否定声中生存下来并发扬光大。这些怀疑不是空穴而来,而是来自时代的真实反应,百利而无一害。但是,一味地怀疑就会打压人的自信和自尊,在长期以往的积累下会变成负能量,最终爆发形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如同那些心理脆弱的高中生,无法接受别人批判的眼光从而做出极端的事情,这种现象的本质究竟该归因于谁呢?因此,在人生道路上要适当汲取他人眼光。事实上,即使他人的眼光会对你产生干扰和影响,真正能掌控人生的是自己,所以怎样适当地取他人的眼光是自己的能力,怎样转化他人的眼光成为动力是自己的本领,怎样掌控人生更是自己的选择。当

    29、面对外界的赞美,或者是怀疑和否定,你可以听从合理的鼓励还增强信心,也要听从合理的怀疑和否定来审视自己,所谓“庐山不识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赞美和怀疑两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鼓励,还是怀疑,都是测量我们人生的一把标杆,能够时时我们掌握自己的人生,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个人,民族,乃至整个国家都要汲取他人眼光,更要自己掌握人生。个人的进步、民族的繁荣、国家的兴盛始终穿梭在别人眼光中,然而真正的原因在于自身的掌控能力和自身坚定不移的信念。人生就像在海上航行,当鼓励和怀疑的海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时,真正掌舵的人是我们自己。我们掌握着自己的人生,在眼光的海风中航行,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让我们汲取他人的眼光,更

    30、让我们自己掌握人生。九、不惧阻力,敢于说“不”有人说,人生的麻烦大多是因太快说是,而太慢说不造成的。诚然,对于这个表述中所用的“大多”一词,我们难以考证。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我们的确需要更多地坚定说“不”的态度,也需要更多敢于说“不”的人。四顾社会,回望历史,只会说“是”而将“不”字含在口中犹疑不决带来的苦果,比比皆是。面对网络暴力,大多数人选择加入其中,“同仇敌忾”地谴责自以为的坏人,却无人能站出来否定这种往往虚假的正义。那么,格斗孤儿的悲剧结局也只能一次次重演。中国千年历史中更是不乏这样的例子: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若能有人不再盲目对这种错误风潮说“是”,想必这个故事也就不会成为令后人

    31、啼笑皆非的典故。仅以此二者为例,不能坚定说“不”的恶果,已可见一斑。然而即使是这样,人们却仍愿意一次次承受太快说“是”带来的麻烦,而太慢说“不”。原因在何处?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说“是”太容易,说“不”却需要面对重重阻碍。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曾指出群体的盲从行为,断言、重复、传染三环节使任何观点都极易被群体中的人认同。因此面对他人之言,不论正确与否,人们总倾向于最轻松的同意。正是因此,不知者信口开河,随意说“是”;而明知真相的人却闭口不言,或无奈说“是”智者并非不想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可有几人能如苏格拉底一样坚定的饮下毒酒?代价往往很沉重。因此有了从尘世返回山上的查拉图斯特拉,有了中国古代那些

    32、缄口不言的隐士们。心向正义的热血者大声疾呼有知者发出自己的声音,却不懂他们深重的无奈之情:我自然不会随意说“是”,但此时说“不”,更会给我带来同等的麻烦。即便如此,我们却更需要能够说“不”的人敢于发出声音,更需要人们不再太快说“是”而敢于说“不”。一个社会总需要牛虻,他们深深刺痛世人,使人们免于陷入盲目说“是”带来的麻烦。我们要的是让我们反思城市化生活的刘亮程,是如但丁一般敢于以地域图反对压迫的人,也是如老庄一样向功利说“不”的人。万仞之渊,吾往矣。当然,我们更该做的是为有知者创造一番能容人说“不”的环境,避免因说“不”可能带来的无谓麻烦。说“不”一定不可能不遇到阻力,但我们却可以尽力减少阻碍,使更多的人不惧阻力,敢于说“不”。14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2023高作文模拟练习题(共九篇附参考范文).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94515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