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讲座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骨巨细胞瘤讲座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巨细 讲座 课件
- 资源描述:
-
1、骨骨巨巨细细胞胞瘤瘤讲讲座座2023-1-27概述(introduction)一、骨巨细胞瘤的起源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骨巨细胞瘤起源于骨髓未分化的结缔组织。二、骨巨细胞瘤具有特殊的属性。(一)肿瘤分良性、生长活跃和恶性。(二)局部手术刮除后易复发。(三)肿瘤病理分级与生物学行为不一致。本组病例76例中有7例(9.2%)。三、骨巨细胞瘤的名称(一)1918年Travers首先报道此瘤,1919年Bloodgood正式命名为骨巨细胞瘤,1922年Stewart命名为破骨细胞瘤,1940年Jaffe和Lichtenstein认为骨巨细胞瘤命名正确,并得到各国学者公认。此名沿用至今。(二)文献上此瘤曾
2、出现名称有破骨细胞瘤(osteoclastoma),髓样瘤(myeloid tumor),出血性骨髓炎(hemorhagic osteomyelitis)。2023-1-27病理(Pathology)一、肉眼所见(一)外观:肿瘤可见包膜,良性者完整,恶性者破裂。(二)结构:1、实质性:良性者呈红或褐红色肌肉样;恶性者呈灰色鱼肉样。纤维化和胶原化部分呈灰黄色,质地坚韧;肿瘤伴出血呈鲜红或暗红,质地较软。2、囊性或囊肿性:囊壁为薄层膜性组织,囊内充满囊液,呈黄色或橘黄色。囊可为单房或多房,均可见少数肉芽样瘤组织。3、多囊者、瘤内可见结缔组织间隔分隔成多房。二、光镜(一)结构 肿瘤由单核基层细胞和多
3、核巨细胞构成。经过近代电镜检查,一般认为后者是前者融合而成。(二)分级 根据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组织学特点,分为级(良性),级(生长活跃),级(恶性)。2023-1-27 骨巨细胞瘤病理表现 左桡骨远端病理标本X线片 单核细胞中散在多核巨细胞z图例1z图例252023-1-27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z 一、发病情况z(一)发病率 占骨肿瘤的11.9%-16.1%。占良性骨肿瘤的18.4%。因此居良性骨肿瘤的第二位。z(二)性别 男女相似或女稍多于男,我们76例中,男多于女(46/30)z(三)年龄 好发于20-40岁(约占75%),我们76例中,平均年
4、龄为31.3岁。z(四)好发部位 依次为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三者约占60-70%)。我们76例中三部位约占52.9%。z(五)病变数目 病灶一般单发,极少多发。z 二、临床特征z(一)病史 1、半数病人有外伤史。2、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我们76例为17个月(平均)。z(二)症状和体征。1、疼痛及压痛:逐渐加重。2、肿块:逐渐增大,压之硬或有羊皮纸感。3、关节活动受限。4、恶性者常生长迅速,皮肤潮红,静脉怒张。5、脊柱病变可有脊神经或脊髓受压表现,严重者截瘫。2023-1-27 骨巨细胞瘤发病部位2023-1-27 影像学表现(Imageologic menifastations)z一
5、、X线平片表现z(一)病变部位:一般位于骨端、关节面下,偏心位。若发生于股骨近端,多位于粗隆间及其附近。文献报道病变横径大于纵径,我们76例纵大于横占53.2%。z(二)肿瘤X线征 z 1、骨质破坏区:(1)边界:一般清楚。若见硬化,则提示生长缓慢,刮除手术或放疗后;边缘不清提示恶性。(2)内部结构:溶骨或溶骨占优势,本组占30.3%。多房(皂泡)或多房占优势,本组占36.8%;混合(溶骨和多房近似),本组占32.9%。形成皂泡的原因是有骨性间隔,骨性间隔的成因有骨嵴(最多见)、残留骨(少见)、瘤内结缔组织间隔钙化或骨化。2023-1-27 骨巨细胞瘤骨破坏区放射学表现 溶骨型 多 房 型 2
6、023-1-27骨性间隔形成原因之一(瘤壁骨嵴)2023-1-27骨性间隔形成原因之二(残留骨)2023-1-27 骨性间隔形成原因之三 (结缔组织间隔钙化)2023-1-27 骨性间隔形成原因之三(结缔组织间隔钙化)2023-1-27z 2、骨皮质变薄、膨胀或骨壳膨胀,一般良性者完整,生长活跃部分断裂,恶性者广泛断裂。z 3、病理骨折 文献报道11-37%。本组76例中,有20例(26.3%)。z 4、种植征 巨大肿瘤可见骨于插入肿瘤中,我们76例中有8例(10.5%)。z 5、关节陷入征 巨大肿瘤可见关节正常骨端陷入膨大肿瘤中,状如杵臼,本组76例中有4例(5.3%)。z 6、骨膜反应 发
7、生于病理骨折和生长活跃或恶性瘤,形态有平行、三角、分层状。本组76例中有13(17.1%)。z 7、软组织肿块 良性看不见;生长活跃者范围局限,边界较清晰;恶性者范围广泛,边界可不清。2023-1-27 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骨皮质变薄、膨胀 病理骨折2023-1-27 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 种植征 陷入征2023-1-27z 8、出血、坏死及囊变 骨性间隔减少或消失。局部隆起,扪之较软。CT和MRI有特征。z 9、转移 (1)肿瘤侵及邻近骨骼。(2)远隔转移如肺转移、骨转移和淋巴转移。z(三)分型 根据骨破坏区结构分:一般文献将其分为(1)溶骨型;(2)多房或皂泡型。我们增加(3)混合型。z(四)
8、X线分度z 1、良性(度):骨破坏区无或有骨性间隔,但边界清晰,骨皮质变薄膨胀。z 2、生长活跃(度):骨破坏区边界部分变模糊,局部骨皮质断裂,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可有或无骨膜增生。2023-1-27z3、恶性(度):z(1)发病率:占全部骨巨细胞瘤的10-15%。z(2)分型:原发型又称恶性骨巨细胞瘤或骨巨细胞肉瘤,一开始即为恶性。病理分级多数为级,-级;少数为-级;继发型由良性恶变而成,多发生在放疗之后,约3/4恶变为纤维肉瘤,1/4恶变为骨肉瘤。z(3)X线征:骨质破坏区边界不清,骨性间隔迅速减少,多数骨皮质或骨壳断裂,软组织肿块较大而边界不清,常有骨膜反应,临床上年龄较大,生长迅速,疼痛
9、加重,恶液质,放疗后瘤体钙化又出现吸收。2023-1-27 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 恶性:软组织肿块 出血、坏死、囊变2023-1-27 骨巨细胞瘤分度 生 长 活 跃 恶 性2023-1-27 二、动脉造影或DSAz(一)价值:1、早期发现肿瘤恶变。2、判断肿瘤的良恶性。z(二)动脉造影或DSA征象 z1、-级肿瘤造影征:(1)少数病例造影正常。(2)多数病例血液循环轻或中度增加,肿瘤边缘部分血管增生,中心部分血管缺乏,动脉晚期或静脉期可出现血池、瘤染或造影剂滞留等。z2、级肿瘤造影征:(1)血液循环丰富(2)出现血湖、动静脉中断或被包埋、毛细血管丛增生、瘤血管和动静脉瘘等。2023-1-2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