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医科大学精品课件:防治原则与治法.ppt

  •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 文档编号:494334
  • 上传时间:2020-04-27
  • 格式:PPT
  • 页数:32
  • 大小:530.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医科大学精品课件:防治原则与治法.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医科大学 精品 课件 防治 原则
    资源描述:

    1、 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 有普遍指导意义。有普遍指导意义。 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 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 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预 防 为 主 预 防 为 主 治 病

    2、求 本 治 病 求 本 调 整 阴 阳 调 整 阴 阳 扶 正 祛 邪 扶 正 祛 邪 病 治 异 同 病 治 异 同 三 因 制 宜 三 因 制 宜 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天真论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摄生” 。 “治未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 现实意义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 (一一) )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

    3、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 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 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 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养生保健养生保健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 注重调养正气注重调养正气 防止邪气侵害防止邪气侵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二二) )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应早期诊断、

    4、早期早期 治疗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先安未受邪之地 注重疾病传变规律注重疾病传变规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 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 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七十七难 木木木木 水水水水火火火火 金金金金土土 土土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 卫卫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气气 血血 营营 例:肝木乘脾土例:肝木乘脾土 (表(表 里里 、轻、轻 重)重) 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

    5、本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并针对 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 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 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 ( (一一) )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 1.1.正治正治 “逆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

    6、相反。,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治”。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 泻之”泻之” 1.1.反治反治 “从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甚至相反的病证。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

    7、则,又称“从治从治”。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 通用”通用” 1 1. .热因热用: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 假热症状的病证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真寒 假热证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 法当用温热药治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适用于里热盛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反见寒象的真热假真热假 寒证寒证。虽外见寒象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但热

    8、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故用寒凉药以 治其真热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2.2.寒因寒用: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 寒症状的病证。寒症状的病证。 3.塞因塞用: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 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如脾虚便秘、 血枯经闭等证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不要妄用通泄更伤 正气正气。 4.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是以通治通

    9、,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 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热结旁流,血瘀崩血瘀崩 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急、尿痛的病证尿痛的病证。治疗可治疗可 分别用消导泻下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清利湿热等方法。 征象征象 本质本质 治法治法 高热大汗高热大汗 口干脉数口干脉数 舌红苔黄舌红苔黄 (热象)(热象) 实热壅盛实热壅盛 正治(逆治)正治(逆治) 四肢厥冷,四肢厥冷, 脉沉,但脉沉,但 壮热心烦,壮热心烦, 渴喜冷饮,渴喜冷饮, 小便赤小便赤 (假寒象)(假寒象) 里热盛极里热盛极 阳盛

    10、格阴阳盛格阴 反治(从治)反治(从治) 寒凉药寒凉药 寒凉药寒凉药 热热则寒之则寒之 寒因寒用寒因寒用 反治法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 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 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符合辨证 施治的原则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 小结:小结: ( (二二) )标本缓急标本缓急 标本缓急标本缓急 急则治标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缓则治本 标本兼治标本兼治 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 损其偏盛损其偏盛 实

    11、证实证 补其偏衰补其偏衰 虚证虚证 阴阳相对平衡破坏阴阳相对平衡破坏 疾病发生疾病发生 阴阳偏盛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阴阳偏衰 (一)(一) 损其偏盛损其偏盛 损其偏盛,损其偏盛,主要是主要是 对阴阳偏盛,即阴对阴阳偏盛,即阴 或阳的一方过盛有或阳的一方过盛有 余的病证,采用余的病证,采用 “损其有余”的治“损其有余”的治 法。法。 (二)补其偏衰(二)补其偏衰 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要针主要针 对阴或阳的一方甚对阴或阳的一方甚 至双方虚损不足的至双方虚损不足的 病证,采用“补其病证,采用“补其 不足”的治法。不足”的治法。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

    12、亦故阴阳偏衰亦 可互损可互损。为此为此,在治疗此证时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还应注意“阳中求阴阳中求阴” 或或“阴中求阳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 适当配用补阴药适当配用补阴药。 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 疾病发生疾病发生 正气虚正气虚 邪气实邪气实 扶正扶正 祛邪祛邪 阴阳偏衰阴阳偏衰 阴阳偏盛阴阳偏盛 扶正,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即扶助正气,增强体 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 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 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精神调摄,饮食调养

    13、等。 祛邪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减轻或 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使邪去 正安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由 于邪气不同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部位有异,其治其治 法亦不一样法亦不一样。 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 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单纯扶正法,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又不盛的虚性病证。 单纯祛邪法,单纯祛邪法

    14、,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 衰的实性病证。衰的实性病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扶正而不 留邪留邪,祛邪又不伤正祛邪又不伤正。 先祛邪后扶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正气尚能耐攻者; 先扶正后祛邪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以正虚为主的病人; 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

    15、展和病 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 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 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 相同的治法治疗。相同的治法治疗。 感冒感冒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 疏散风热疏散风热 清热解暑清热解暑 补气解表补气解表 久泄脱肛久泄脱肛 崩漏出血崩漏出血 子宫脱垂子宫脱垂 胃下垂胃下垂 补中益气补中益气 疾病疾病

    16、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治疗治疗 风寒束肺风寒束肺 风热袭肺风热袭肺 暑热郁表暑热郁表 气虚邪侵气虚邪侵 中气下陷中气下陷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 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 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 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

    17、大法也叫基 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 遍意义,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等“八法”。消等“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 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 一、汗一、汗 法法 1.1.概念: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 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开泄腠理,调和营卫

    18、,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2.2.适应症:适应症: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 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 3 3.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表热的性质不同, 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 4 4. .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 (1)(1) 汗法的应用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宜汗出邪去为度。 ( (2 2) ) 对于表邪已解对于表邪已解, ,热病后期津亏者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均不宜用。 ( (3 3) )

    19、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药物养血等药物。 ( (4 4) ) 凡用发汗剂时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 二、吐二、吐 法法 1.1.概念: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 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2.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 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道而病邪有上

    20、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 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 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 4.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1)(1) 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 (2) (2) 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临床中凡

    21、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 弱者,均不得用吐法。弱者,均不得用吐法。 (3) (3) 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 (4) (4) 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 三、下三、下 法法 1.1.概念: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 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 2 2. .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寒适用于寒、热热、

    22、燥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以及水结、 宿食宿食、蓄血蓄血、痰滞痰滞、虫积等里实证虫积等里实证。 3 3.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寒下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热结旁流以及肠 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胃肠冷积、寒实结寒实结 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适用于肠道 津液不足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攻痰、驱虫等驱虫等。 4 4. .应用下法的注意事

    23、项: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 ( (1 1) ) 峻下逐水剂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故应用时务须注意。 ( (2 2) ) 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应中病即止。 ( (3 3) ) 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 便秘者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均应慎用下法。 四、和四、和 法法 1.1.概念: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

    24、药,来达到祛 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2.2.适应症:适应症: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 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 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 4 4. .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 (1)(1) 凡病邪在表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慎用和法。 ( (2 2) ) 邪气入里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不宜

    25、用和法。 ( (3 3) ) 症见三阴寒证者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均不宜使用和法。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 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 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 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 五、温五、温 法法 1.概念

    26、:概念: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 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 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 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 用于

    27、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 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 温法的范围。温法的范围。 4.4.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 (1) (1) 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 (2) (2) 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 (3) (3) 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

    28、 六、清六、清 法法 1.1.概念:概念: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 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 2.2.适应症:适应症: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 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 4.4.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 : (1)(1)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 . (2)(2)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

    29、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 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 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 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 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 七、补七、

    30、补 法法 1.1.概念:概念: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 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 2.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 腑虚损之证。腑虚损之证。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 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

    31、者,视其血热 (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 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 用于脾肾阳虚证。用于脾肾阳虚证。 4.4.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 (1)(1)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真实假虚真实假虚”,应绝对禁补。,应绝对禁补。 (2) (2) 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 (3) (3) 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

    32、。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 八、消八、消 法法 1.1.概念: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 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 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 2.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 痞块等病证。痞块等病证。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消食导滞

    33、,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 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 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 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 4.4.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 (1) (1) 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 (2) (2) 气滞中满之鼓胀;阴

    34、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 . (3) (3) 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 上述治疗八法上述治疗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及方药是针对八纲辨证及方药 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的基本治疗大法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的基本治疗大法。 但是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 需要需要,“八法八法”除吐法少用外除吐法少用外,实际上临实际上临 床已超出床已超出“八法八法”的范围的范围,如熄风法如熄风法、镇镇 潜法潜法、活血化瘀法等活血化瘀法等,使中医治法的内容使中医治法的内容 更为丰富更为丰富。 小小 结结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医科大学精品课件:防治原则与治法.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9433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