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第三章 血液人卫.ppt

  •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 文档编号:494249
  • 上传时间:2020-04-27
  • 格式:PPT
  • 页数:39
  • 大小:42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第三章 血液人卫.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第三章 血液人卫 医科大学 精品 课件 第三 血液
    资源描述:

    1、用第二章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有机磷中毒用第二章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有机磷中毒 时,会出现肌肉纤维强直性痉挛?时,会出现肌肉纤维强直性痉挛? 第三章第三章 血血 液液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生理教研室生理教研室 肖猛肖猛 目录目录 第第1节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第2节节 血细胞血细胞 第第3节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第4节节 血型与输血血型与输血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掌握:掌握:各类血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主要功能;血浆渗各类血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主要功能;血浆渗 透压的形成和意义;红细胞比容、血浆、血清的概念;血

    2、液透压的形成和意义;红细胞比容、血浆、血清的概念;血液 凝固基本步骤;输血原则。凝固基本步骤;输血原则。 熟悉:熟悉:红细胞生成及调节;血小板生理特性及功能;血型分红细胞生成及调节;血小板生理特性及功能;血型分 型依据及与输血的关系;交叉配血。型依据及与输血的关系;交叉配血。 了解:了解:血液组成及一般理化特性;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血液组成及一般理化特性;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Rh 血型特点。血型特点。 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液的基本功能 血液是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红色流体组织,属于液血液是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红色流体组织,属于液 态结缔组织。态结缔组织。 运输功能运输功能 调节功能调节功能

    3、防御和保护功能防御和保护功能 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返回返回 主页主页 上一页上一页 下一页下一页 返回返回 主页主页 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红色流血液是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红色流 体组织,属于液态结缔组织。体组织,属于液态结缔组织。 血浆血浆 白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血小板 红细胞红细胞 血细胞血细胞 全血全血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 1.1.概念:概念: 血细胞血细胞( (主要是红细胞主要是红细胞) )占全血占全血容积容积的百分比。的百分比。 2.正常值: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成年男性为40%50%; 女性为女性为37

    4、%48%; 新生儿约新生儿约55% 3.应用:应用: 反映血细胞和血浆相对数量变化反映血细胞和血浆相对数量变化 上一页上一页 下一页下一页 返回返回 主页主页 血浆血浆 正常成人血浆蛋白含量及主要生理作用正常成人血浆蛋白含量及主要生理作用 血浆蛋白种类血浆蛋白种类 正常含量(正常含量(g/L) 主要生理作用主要生理作用 白蛋白(白蛋白(A) 4050 形成胶体渗透压、缓冲对、运形成胶体渗透压、缓冲对、运 输输 球蛋白(球蛋白(G) 2030 免疫功能、参与防御、运输免疫功能、参与防御、运输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24 参与血液凝固参与血液凝固 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

    5、A/G)为()为(1.51.5- -2.52.5):):1 1。 临床意义:了解肝功能临床意义:了解肝功能 上一页上一页 下一页下一页 返回返回 主页主页 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蛋白的功能 1.1.运输功能运输功能 2.2.形成胶体渗透压形成胶体渗透压 3.3.参与凝血、抗凝与纤溶参与凝血、抗凝与纤溶 4.4.参与机体免疫参与机体免疫 5.5.营养功能营养功能 6.6.缓冲功能缓冲功能 血量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足够的血量是形成正常血量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足够的血量是形成正常 血压的前提。血压的前提。 正常成人的血量约为正常成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体重的7%8%。即每千克即每千克 体重约有体重约有7

    6、0-80ml血量。血量。 分为分为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和和储存血量储存血量两部分。两部分。 失血(轻度、中度、重度)失血(轻度、中度、重度) 上一页上一页 下一页下一页 返回返回 主页主页 二、血量二、血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比重(二)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为全血比重为1.0501.050- -1.0601.060 血浆比重为血浆比重为1.0251.025- -1.0301.030 (三)血液的粘滞性(三)血液的粘滞性 来源:内摩擦来源:内摩擦 血浆粘滞性血浆粘滞性1.61.6- -2.42.4 血液粘滞性血液粘滞性4 4- -5 5 血液的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

    7、素之一血液的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颜色(一)颜色 红红 红细胞红细胞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 氧合:鲜红氧合:鲜红 去氧:暗红去氧:暗红 (四)血浆渗透压(四)血浆渗透压 溶液中,溶质分子这种能够吸引和保留水分的能力,溶液中,溶质分子这种能够吸引和保留水分的能力, 称称渗透压渗透压,是溶液固有的特性,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是溶液固有的特性,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 数目数目的多少。常用的多少。常用“渗透单位(渗透单位(OsmOsm)”,即溶液浓度,即溶液浓度 mol/Lmol/L为单位。为单位

    8、。 渗透现象:渗透现象:被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能浓度的溶液,会被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能浓度的溶液,会 自行发生水分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的现象。自行发生水分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的现象。 注意注意渗透渗透与与扩散扩散的区别哦的区别哦 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NaNa+ +、ClCl- -等晶体物质形成等晶体物质形成 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清蛋白清蛋白等血浆蛋白形成等血浆蛋白形成 意义: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意义: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 常体积常体积 意义: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意义: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 的血浆容量的血浆容量 血浆渗透压

    9、血浆渗透压300300mOsm/LmOsm/L(主要是晶体渗透压形成的)(主要是晶体渗透压形成的) 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近的溶液,称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近的溶液,称等渗溶液等渗溶液。(。(5%5%葡葡 萄糖、萄糖、0.9%0.9%氯化钠)氯化钠) 高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 血浆是一种复杂的水溶液,渗透压由两部分溶质构成:血浆是一种复杂的水溶液,渗透压由两部分溶质构成: 正常人血浆正常人血浆PHPH值为值为7.357.35- -7.457.45 取决于:取决于: 血液缓冲系统血液缓冲系统 肺排酸功能肺排酸功能 肾排酸保碱功能肾排酸保碱功能 意义:维持血浆意义:维持血浆PHPH值的恒定

    10、,保证组织细胞正常活动。值的恒定,保证组织细胞正常活动。 (五)酸碱度(五)酸碱度 NaHCONaHCO3 3/H/H2 2COCO3 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钠盐/ /血浆蛋白血浆蛋白 NaNa2 2HPOHPO4 4/NaH/NaH2 2POPO4 4 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血细胞 一、红细胞(一、红细胞(RBC) (一)红细胞形态、数量及功能(一)红细胞形态、数量及功能 成熟红细胞无成熟红细胞无 核无器,双凹核无器,双凹 圆碟形。内侧圆碟形。内侧 充满血红蛋白充满血红蛋白 (Hb),能够),能够 运输氧和二氧运输氧和二氧 化碳,缓冲酸化碳,缓冲酸 碱变化。碱变化。 性别性别 红细胞数红细胞数

    11、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 男性男性 ( 4.04.05.55.5)101012 12/L /L 120120160g/L160g/L 女性女性 ( 3.53.55.05.0)101012 12/L /L 110110150g/L150g/L 新生儿新生儿 (6.06.07.07.0)101012 12/L 170 /L 170200g/L200g/L 上一页上一页 下一页下一页 返回返回 主页主页 贫血(贫血(anemia)anemia) : :末梢血中,单位体积内血液中红细胞数末梢血中,单位体积内血液中红细胞数 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最低值。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最低值。 红细胞数量与性

    12、别、年龄、环境、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红细胞数量与性别、年龄、环境、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 1.1.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管中流动时,常要挤过口径比它红细胞在血管中流动时,常要挤过口径比它 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 形,在通过之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可塑形,在通过之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可塑 性变形。性变形。 与细胞膜弹性、流动性、与细胞膜弹性、流动性、 表面积成正比,与细胞粘表面积成正比,与细胞粘 度成反比度成反比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2.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通常

    13、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 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 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在一定时间内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在一定时间内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 不易下沉,这一特性称红细胞悬浮稳定性。一般用红细胞不易下沉,这一特性称红细胞悬浮稳定性。一般用红细胞 沉降率(血沉,沉降率(血沉,ESRESR)来反映。)来反映。 正常值正常值: :男子为男子为0 01515mm/hmm/h,女子为女子为0 02020mm/h

    14、mm/h 意义意义: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 化的参考。在某些疾病时,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化的参考。在某些疾病时,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 红细胞叠连,血沉加快。红细胞叠连,血沉加快。 特征特征: : RBCRBC在血浆中具有悬浮稳定性,是由于在血浆中具有悬浮稳定性,是由于RBCRBC与血浆的摩与血浆的摩 擦阻碍擦阻碍RBCRBC下沉。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下沉。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 ,与血浆的成分变化与血浆的成分变化 有关有关。 0.9%NaCl溶液溶液 0.44%NaCl溶液溶液 0.33%NaCl

    15、溶液溶液 红细胞正常红细胞正常 发生溶血发生溶血 全部溶血全部溶血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3.3.渗透脆性渗透脆性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抗低渗液的能力大= =脆性小脆性小= =不易破裂;不易破裂;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抗低渗液的能力小= =脆性大脆性大= =容易破裂。容易破裂。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遗传性球形红细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遗传性球形红细 胞增多症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胞增多症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 脆性显著减小。脆性显著减小。 (三)红细胞

    16、生成、破坏及调节(三)红细胞生成、破坏及调节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早幼红 细胞细胞中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成 熟红细胞熟红细胞 1.1.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的生成 (1 1)生成部位)生成部位 出生前:卵黄囊出生前:卵黄囊肝、脾、骨髓肝、脾、骨髓 出生后:出生后:红骨髓红骨髓 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可导致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2)生成的原料:)生成的原料:铁和蛋白质铁和蛋白质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须是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须是FeFe2+ 2+ 一般成人每天

    17、用于合成一般成人每天用于合成 血红蛋白的铁需血红蛋白的铁需2020- -30mg30mg。 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时,机体缺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时,机体缺 铁,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铁,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即即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95%95%内源性铁内源性铁 5%5%外源性铁外源性铁 (3 3)红细胞的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红细胞的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12 12 是合成是合成DNADNA所需的重要辅酶所需的重要辅酶 缺乏时,缺乏时,DNADNA合成合成,导致红细胞分裂成熟障,导致红细胞分裂成熟障 碍,细胞停留在

    18、幼稚期,产生碍,细胞停留在幼稚期,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V VB12 B12的吸收需要胃粘膜的壁细胞产生的 的吸收需要胃粘膜的壁细胞产生的内因子内因子 的参与。的参与。 (4 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红骨髓红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造血干细胞分化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脏肾脏 红细胞数量红细胞数量 携氧运氧能力增强携氧运氧能力增强 机体缺氧机体缺氧 缺氧改善缺氧改善 高原居民红细胞多高原居民红细胞多 双肾实质严重破坏的晚期肾病患者常因缺乏双肾实质严重破坏的晚期肾病患者常因缺乏EPOEPO而发生而发生 肾性贫血

    19、肾性贫血 2 2)雄激素)雄激素 雄激素可提高血浆中雄激素可提高血浆中EPOEPO的浓度从而促进的浓度从而促进 红细胞的生成,也可直接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也可直接刺激骨髓,促进 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的生成 雌激素可降低红系祖细胞对雌激素可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EPO的反应,抑制红的反应,抑制红 细胞的生成细胞的生成 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也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也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男性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为何高于女性?男性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为何高于女性? 2.2.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破坏 平均寿命为平均寿命为120120天,每天约有天,每天约有0.8%0.8%的衰老红细

    20、胞被破坏的衰老红细胞被破坏,4,4 个月更新一遍。个月更新一遍。 90%90%的衰老红细胞在的衰老红细胞在肝、脾肝、脾被巨噬细胞吞噬,被巨噬细胞吞噬,10%10%则在血管则在血管 中受机械冲击而破损中受机械冲击而破损 氨基酸和铁可被重新利用氨基酸和铁可被重新利用,而胆红素则由肝脏排入胆汁,而胆红素则由肝脏排入胆汁, 最后随二便排出体外最后随二便排出体外 脾功能亢进时,可引起脾功能亢进时,可引起脾性贫血脾性贫血;血管内的红细胞被大量血管内的红细胞被大量 破坏时(如某些毒素进入人体),则会出现破坏时(如某些毒素进入人体),则会出现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 二、白细胞(二、

    21、白细胞(WBC) (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 白细胞白细胞 分类分类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3%(3%- -8%)8%)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0%(0%- -1%)1%)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0.5%(0.5%- -5%)5%)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50%(50%- -70%)70%)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20%(20%- -40%)40%) (4.0(4.0- -10.0)10.0)10109 9/L/L 粒细胞粒细胞 数量数量 新生儿白细胞数较高新生儿白细胞数较高 进食、疼痛、情绪激动及剧烈进食、疼痛、情绪激动及剧烈 运动时显著增高运动时显著增高 妊娠末期较高

    22、,分娩时达最高妊娠末期较高,分娩时达最高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免疫中作用突出,其变形游走、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免疫中作用突出,其变形游走、 趋化和吞噬能力都很强趋化和吞噬能力都很强 能吞噬分解细菌和组织碎片,并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能吞噬分解细菌和组织碎片,并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 及抗原及抗原- -抗体复合物等抗体复合物等 当机体内细菌感染时(尤其是化脓性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当机体内细菌感染时(尤其是化脓性感染),中性粒细胞增 多,可释放致热源物质引起发热。吞噬后死亡的中性粒破裂多,可释放致热源物质引起发热。吞噬后死亡的中性粒破裂 成脓。成脓。 1.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23、(二)白细胞的功能(二)白细胞的功能 2.2.嗜碱性粒细胞与嗜嗜碱性粒细胞与嗜酸酸性粒细胞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吞噬能力较弱,基本上无杀菌作用吞噬能力较弱,基本上无杀菌作用 主要作用:主要作用: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中含碱性染色颗粒,颗粒内胞质中含碱性染色颗粒,颗粒内 含有含有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和嗜酸性粒细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和嗜酸性粒细 胞趋化因子胞趋化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

    24、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具有更强的吞噬能力,可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具有更强的吞噬能力,可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 可清除衰老或受损细胞可清除衰老或受损细胞 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趋化迁移速度慢,炎症局部较晚期才能见到趋化迁移速度慢,炎症局部较晚期才能见到 在不同组织中有不同的名字(在不同组织中有不同的名字(Kupffer细胞、胶质细胞)细胞、胶质细胞) 3.3.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骨髓)(骨髓) (血液)(血液) (组织)(组织) 4.4.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体

    25、液免疫淋巴细胞:体液免疫 T 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淋巴细胞:细胞免疫 (免疫应答)(免疫应答) 三、血小板(三、血小板(PLTPLT) (一)血小板的正常值(一)血小板的正常值 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数量为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数量为 (100100300300)10109 9/L/L 可有可有6%6%- -10%10%的变动范围。生理的变动范围。生理 情况下,进食、运动、妊娠、缺氧等情况下,进食、运动、妊娠、缺氧等 可使其增多;女性月经期减少。可使其增多;女性月经期减少。 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7 71414天天 上一页上一页 下一页下一页 返回返回 主页主页 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

    26、下来,具有生物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具有生物 活性的小块胞质。活性的小块胞质。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1.粘附: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粘附: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血小板血小板不能不能粘附于粘附于正常内皮细胞的表面正常内皮细胞的表面,当血管内皮细胞,当血管内皮细胞 受损时,血小板即可粘附于内皮下组织。受损时,血小板即可粘附于内皮下组织。 血管受损后,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血管受损后,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 血小板随血液流经破损处,被内皮下组织激活血小板随血液流经破损处,被内皮下组织激活 血小板粘附于胶原纤维上血小板粘附于胶原纤维上 2.2.聚集:指血

    27、小板彼此粘连,聚合在一起。聚集:指血小板彼此粘连,聚合在一起。 聚集的条件:致聚剂聚集的条件:致聚剂 生理性致聚剂:生理性致聚剂:ADP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5 5- -羟色胺等羟色胺等 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药物等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药物等 第一时相:快而可逆第一时相:快而可逆,往往由受损组织,往往由受损组织 释放的释放的ADPADP引起;引起; 第二时相:慢而不可逆第二时相:慢而不可逆,往往由血小板,往往由血小板 释放的释放的ADPADP引起引起 聚集的时相聚集的时相 阿司匹林可抑制第二时相聚集,预防血栓。阿司匹林可抑制第二时相聚集,预防血栓。

    28、3.3.释放:释放: 指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其颗粒中的指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其颗粒中的ADPADP、5 5- -羟羟 色胺、儿茶酚胺、血小板因子等活性物质排出的色胺、儿茶酚胺、血小板因子等活性物质排出的 现象。现象。 这些物质可促进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血液这些物质可促进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血液 凝固等。凝固等。 4.4.收缩:收缩: 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在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在Ca2+Ca2+的作用下,可发生的作用下,可发生 收缩。使血凝块缩小硬化,牢固的封住血管破口,收缩。使血凝块缩小硬化,牢固的封住血管破口, 巩固止血过程。巩固止血过程。 5.5.吸附: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血小板

    29、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凝血因子,使破使破 损局部的凝血因子浓度显著增高,促进并加速凝损局部的凝血因子浓度显著增高,促进并加速凝 血过程的进行。血过程的进行。 (三)血小板的功能(三)血小板的功能 1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小板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营养、修复和保护的作用。血小板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营养、修复和保护的作用。 当血小板减少至当血小板减少至505010109 9/L/L以下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瘢。以下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2.2.促进凝血促进凝血 血小板含多种与凝血有关的因子,如血小板含多种与凝血有关的因子,如PF3PF3、PF4PF4、PF6P

    30、F6等,加速等,加速 凝血,还可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启动凝血。凝血,还可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启动凝血。 上一页上一页 下一页下一页 返回返回 主页主页 3 3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生理性止血 小血管破损后,血液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出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出血 自动停止的现象,称为自动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用。用出血时间出血时间来评来评 价。价。 血管收缩(神经调节、肌源性收缩和缩血管物质作用血管收缩(神经调节、肌源性收缩和缩血管物质作用 下)下)血小板止血栓形成(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形成(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 血栓)血栓)血凝块形成(吸附、血凝块形成(吸附、凝血系统激活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形成血 凝块牢固止血)凝块牢固止血) 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第三章 血液人卫.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9424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