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在回火时的转变与回火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钢在回火时的转变与回火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回火 转变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第十章钢的回火转变与回火2回火就是将淬火后钢在回火就是将淬火后钢在A A1 1以下温度加热、保温,并以下温度加热、保温,并以适当速度冷却的工艺过程。以适当速度冷却的工艺过程。回火基本目的回火基本目的提高淬火钢的塑性和提高淬火钢的塑性和韧性,降低其脆性韧性,降低其脆性降低或消除淬火所引降低或消除淬火所引起的残余应力起的残余应力不可避免地降低其不可避免地降低其强度和硬度强度和硬度稳定工具钢制品的稳定工具钢制品的尺寸尺寸3对于合金钢,随着合金元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对于合金钢,随着合金元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AR的变化幅度可能更大一些。的变化幅度可能更大一些。10.1 10.1 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变化
2、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变化淬火钢的组织淬火钢的组织马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当当C%C%0.50.5时,时,A AR R量常小于量常小于2 2当当C%C%为为0.80.8时,时,AR R量约为量约为6当当C%C%为为1.251.25时,时,AR R量超过量超过30对于碳钢对于碳钢4淬火钢的组织淬火钢的组织马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M中的碳是中的碳是高度过饱和的高度过饱和的M具有很高的具有很高的应变能和界面能应变能和界面能残残A具有具有一定数量一定数量淬火组织是高度不稳定的淬火组织是高度不稳定的回火处理就是通过提高原子的活动能力、使转变能回火处理就是通过提高原子的活动能力、使转变能以适当
3、的速度进行,或在适当时间内使转变达到所以适当的速度进行,或在适当时间内使转变达到所需要的程度。需要的程度。一旦动力学条件具备,一旦动力学条件具备,M转变就会自发进行转变就会自发进行就是使原子具有足够的活动能力就是使原子具有足够的活动能力5根据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发生的组织转变,碳钢的整根据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发生的组织转变,碳钢的整个回火过程可分为个回火过程可分为5个有区别而又相互重叠的阶段。个有区别而又相互重叠的阶段。时效阶段(时效阶段(100100以下):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以下):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回火第回火第1 1阶段阶段(80(80250)250):马氏体分解:马氏体分解回火第回火第2 2阶段
4、阶段(200(200300)300):残余奥氏体分解:残余奥氏体分解回火第回火第3 3阶段阶段(250(250400)400):碳化物析出与转变:碳化物析出与转变回火第回火第4 4阶段阶段(400(400以上以上):渗碳体的聚集长大:渗碳体的聚集长大与与相的再结晶相的再结晶回火转变随着温度的升高是连续进行的,由于所采用的试验回火转变随着温度的升高是连续进行的,由于所采用的试验方法和精度不同,不同文献给出的各阶段的温度范围略有差方法和精度不同,不同文献给出的各阶段的温度范围略有差异,甚至对回火阶段的划分也不同。异,甚至对回火阶段的划分也不同。6在在80100以下回火时,虽然从组织和硬度方面以下回
5、火时,虽然从组织和硬度方面观察不到明显变化,但此时观察不到明显变化,但此时M中却发生了中却发生了C的偏聚的偏聚.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时效阶段时效阶段(100(100以下以下)晶体点阵中的晶体点阵中的微观缺陷较多微观缺陷较多碳钢中碳钢中M M是碳在是碳在FeFe中的过饱和固溶中的过饱和固溶体,体,C C分布于分布于bccbcc点阵的扁八面体间隙点阵的扁八面体间隙中心,使晶体产生较大弹性变形中心,使晶体产生较大弹性变形其弹性变形能其弹性变形能储存于储存于M晶体内晶体内处于不稳定状态,要自发地向稳定状态过渡处于不稳定状态,要自发地向稳定状态过渡M的内能较高的内能较高7 低碳位错型马氏
6、体中碳的偏聚低碳位错型马氏体中碳的偏聚M M中中C C原子分布在正常原子分布在正常间隙位置时比偏聚在位错线附间隙位置时比偏聚在位错线附近时的电阻要高,因此可通过测定淬火钢的电阻率近时的电阻要高,因此可通过测定淬火钢的电阻率变化来间接推测变化来间接推测C原子的偏聚行为。原子的偏聚行为。在在20100的范围内的范围内板条板条M晶内存在晶内存在大量的位错大量的位错C原子可通过扩散从原子可通过扩散从八面体间隙位置迁出八面体间隙位置迁出迁入微观缺陷比较集迁入微观缺陷比较集中的地方而发生偏聚中的地方而发生偏聚使使M的内能降低的内能降低C倾向于在位错线附倾向于在位错线附近偏聚形成近偏聚形成C偏聚区偏聚区间隙
7、位置的弹性变形间隙位置的弹性变形减小减小导致导致M弹性畸变能下降弹性畸变能下降8 高碳片状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富集区高碳片状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富集区高碳片状高碳片状M M的亚结构为孪晶,可被利用的低能量位的亚结构为孪晶,可被利用的低能量位错很少,因此除少量错很少,因此除少量C C原子可以向位错偏聚外,大原子可以向位错偏聚外,大量碳原子可以在量碳原子可以在M M的某一晶面的某一晶面(一般为一般为 112112或或100100晶面晶面)上富集,形成碳浓度比平均碳浓度高上富集,形成碳浓度比平均碳浓度高的碳原子富集区。的碳原子富集区。偏聚区形成的条件偏聚区形成的条件M中不具备形成碳化物中不具备形成碳化物的条
8、件,或形成的碳化的条件,或形成的碳化物稳定性小于偏聚区物稳定性小于偏聚区碳原子扩散能力不能碳原子扩散能力不能过大,否则偏聚区将过大,否则偏聚区将因原子扩散而消失因原子扩散而消失9C C富集区的形状为片状,厚度为富集区的形状为片状,厚度为33,宽度为,宽度为66,长,长为为77,每片中含,每片中含2 23 3个碳原子。个碳原子。富集区只是碳原子在某一晶面上的富集,因此,它富集区只是碳原子在某一晶面上的富集,因此,它与母相马氏体保持密切的联系,它的存在将使马氏与母相马氏体保持密切的联系,它的存在将使马氏体点阵发生畸变;体点阵发生畸变;随富集区数量的增加,畸变量也增加,硬度将有所随富集区数量的增加,
9、畸变量也增加,硬度将有所提高,同时也使马氏体的电阻率有所提高。提高,同时也使马氏体的电阻率有所提高。C富集区的能量富集区的能量C偏聚区的能量偏聚区的能量C富集区的稳定性富集区的稳定性C偏聚区的稳定性偏聚区的稳定性10在在8080250250之间,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以及回火之间,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以及回火时间的延长,偏聚区或富集区的碳原子将发生有时间的延长,偏聚区或富集区的碳原子将发生有序化,继而转变成碳化物而析出,即序化,继而转变成碳化物而析出,即M M发生分解。发生分解。马氏体分解阶段,得到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分解阶段,得到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分解马氏体分解回火转变第一阶段回火转
10、变第一阶段(80(80250)250)11M M分解过程中随着碳化物的析出,分解过程中随着碳化物的析出,M M中碳含量的不断下中碳含量的不断下降,将使点阵常数降,将使点阵常数c c下降,下降,a a升高,正方度升高,正方度c/ac/a减小。减小。实验测定了高碳钢实验测定了高碳钢(1.4%C)M的正方度与回火温度之的正方度与回火温度之间的关系间的关系 高碳马氏体的分解高碳马氏体的分解回火温度回火温度 回火时间回火时间a/c/c/aC%室温室温10年年2.8462.880,3.021.012,1.0620.27,1.41001h2.8462.882,3.021.013,1.0540.29,1.21
11、251h2.8462.8861.0130.291501h2.8522.8861.0120.271751h2.8572.8841.0090.212001h2.8592.8781.0060.142251h2.8612.8721.0040.082501h2.8632.8701.0030.0612当回火温当回火温度低于度低于125当回火温当回火温度高于度高于125M相呈现两种正方度相呈现两种正方度M相呈现一种正方度相呈现一种正方度一种为一种为高碳高碳M另一种另一种为低碳为低碳M随回火温度升高,正随回火温度升高,正方度方度c/a逐渐减小,逐渐减小,M相中碳含量逐渐降低相中碳含量逐渐降低只存在一种只存在一
12、种M相相两种碳含量不同的两种碳含量不同的M相相双相分解双相分解单相分解单相分解13当回火温度较低(当回火温度较低(2020150150)时,)时,M的分解将以的分解将以双相分解方式进行双相分解方式进行。双相分解双相分解在高碳在高碳M M分解过程中,碳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此分解过程中,碳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此时析出的碳化物为亚稳碳化物,属于时析出的碳化物为亚稳碳化物,属于FeFe3 3N N型,一般型,一般称为称为-碳化物,用碳化物,用-Fe-FeX XC C表示,其中表示,其中X X常为常为2 23 3。双相分解双相分解由于温度较低,碳原由于温度较低,碳原子扩散能力很弱,子扩散能力很弱,-Fe
13、XC在在M内某些碳富内某些碳富集区通过能量、结构集区通过能量、结构和成分起伏形核,并和成分起伏形核,并向向M中长大。中长大。14-FeXC在长大时,要在长大时,要吸收附近吸收附近M中的碳原中的碳原子,而远离子,而远离-FeXC的的M中碳原子仍然保持中碳原子仍然保持不变。不变。双相分解双相分解这样在同一片这样在同一片M M就出现了两个成分不同而结构相同就出现了两个成分不同而结构相同的区域。的区域。双相分解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其分解速双相分解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其分解速度越快,而合金元素对度越快,而合金元素对M M的双相式分解没有影响。的双相式分解没有影响。15当温度超过当温度超过
14、125125150150后,后,M的分解将以单相分解的分解将以单相分解即即连续式分解方式进行。此时碳原子的活动能力增连续式分解方式进行。此时碳原子的活动能力增强,能够进行较长距离的扩散。强,能够进行较长距离的扩散。单相分解单相分解因此,已经析出的因此,已经析出的碳化物有可能从较碳化物有可能从较远处获得碳原子而远处获得碳原子而长大,长大,M M相内的碳浓相内的碳浓度梯度也可以通过度梯度也可以通过C C的扩散而消除。的扩散而消除。单相分解单相分解16回火温度达到回火温度达到300300时,正方度时,正方度c/ac/a接近接近1 1,此时,此时M M相的碳浓度相的碳浓度已经接近平衡状态,已经接近平衡
15、状态,M M的脱溶分解过程的脱溶分解过程基本结束。基本结束。单相分解单相分解如此,在如此,在M M分解过分解过程中就不再存在两程中就不再存在两种碳含量不同的种碳含量不同的区区域,但域,但M M相相的碳浓的碳浓度及正方度度及正方度c/ac/a随随分解过程的进行而分解过程的进行而不断下降。不断下降。17 低碳马氏体的分解低碳马氏体的分解对于低碳的板条对于低碳的板条M(C%0.2%)在回火温度为在回火温度为100200时时在回火温度在回火温度高于高于200时时C仍以偏聚状态存在于仍以偏聚状态存在于M内而不析出碳化物内而不析出碳化物才有可能通过单相分解才有可能通过单相分解析出碳化物析出碳化物证据:证据
16、:0.8%C0.8%C钢,淬火后在钢,淬火后在200200回火,使马氏体回火,使马氏体析出析出-Fe-FeX XC C,然后塑性变形引入位错,重新在,然后塑性变形引入位错,重新在200200回火,发现位错区的回火,发现位错区的-Fe-FeX XC C部分重溶。部分重溶。18综上所述,在综上所述,在8080250250内回火,主要发生的回火内回火,主要发生的回火转变是转变是M M分解。分解。M M经过分解获得的是(低碳经过分解获得的是(低碳M M-FeXC)的混合组织,称为回火)的混合组织,称为回火M。注意,注意,如果在如果在80250范围内回火时间过长,回范围内回火时间过长,回火火M M会继续
17、发生变化,碳化物聚集长大,会继续发生变化,碳化物聚集长大,-Fe-FeX XC C转转变为更稳定的碳化物。变为更稳定的碳化物。中碳钢马氏体的分解中碳钢马氏体的分解中碳钢正常淬火组织中碳钢正常淬火组织单相分解单相分解双相分解双相分解板条板条M片状片状M19 残残A A分解分解回火转变第二阶段回火转变第二阶段(200(200300)300)由于由于M转变的不完全性转变的不完全性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淬火后组织为(淬火后组织为(M残残A)M的分解使的分解使M对残对残A的机械作用降低的机械作用降低Fe及及C原子的原子的活动能力加强活动能力加强残残A将恢复转变的动力将恢复转变的动力在在M MS
18、 S以下温度回火,残以下温度回火,残A A转转变为变为M M,然后分解为回火,然后分解为回火M M在在B B转变区回火,残转变区回火,残A A转变为转变为B B下下。20 碳化物的转变碳化物的转变回火转变第三阶段回火转变第三阶段(250(250400)400)在在250250400400回火时,碳素钢回火时,碳素钢M M中过饱和的中过饱和的C C几乎全几乎全部析出,将形成比部析出,将形成比-Fe-FeX XC C更稳定的碳化物。更稳定的碳化物。碳化物的转变,是通过碳化物的转变,是通过-碳化物的溶解、碳化物的溶解、碳化物碳化物或或-碳化物重新析出的方式完成的;碳化物重新析出的方式完成的;最终得到
19、的组织是:铁素体与片状最终得到的组织是:铁素体与片状(或小颗粒状或小颗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回火屈氏体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回火屈氏体(T(T)。一种是一种是-Fe-Fe5 5C C2 2,称为称为碳化物碳化物另一种是另一种是-FeFe3 3C C,称,称为为碳化物碳化物21当回火温度高于当回火温度高于200200时,直接由偏聚区析出时,直接由偏聚区析出-FeFe3 3C C,也有可能从板条,也有可能从板条M M边界上析出。边界上析出。碳化物形成的方式碳化物形成的方式碳化物的形成是通过形核长大方式进行的。碳化物的形成是通过形核长大方式进行的。在在250以上低温回火时,以上低温回火时,M M分
20、解析出与分解析出与M M保持共格保持共格联系的联系的-Fe-FeX XC C,随着,随着-Fe-FeX XC C的长大,将使母相的长大,将使母相的点阵畸变增大,当的点阵畸变增大,当-Fe-FeX XC C长大到一定尺寸后,长大到一定尺寸后,共格关系将被破坏,此时共格关系将被破坏,此时-Fe-FeX XC C将转变为更稳定将转变为更稳定的碳化物。的碳化物。低低C钢钢 高高C钢钢22转变为转变为或或时只能按独立形核长大方式;而时只能按独立形核长大方式;而转变为转变为时可以独立形核,也可以原位转变。时可以独立形核,也可以原位转变。碳化物转变方式碳化物转变方式碳化物转变也是一个形核及长大过程,具体可分
21、为碳化物转变也是一个形核及长大过程,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原位形核长大原位形核长大:在原碳化物基础上,发生成分:在原碳化物基础上,发生成分变化和点阵重构,形成更稳定的碳化物,也称变化和点阵重构,形成更稳定的碳化物,也称为原位转变为原位转变;独立形核长大独立形核长大:原碳化物回溶到母相之中,而:原碳化物回溶到母相之中,而新的、更稳定的碳化物在其他部位重新形核长新的、更稳定的碳化物在其他部位重新形核长大,也称为离位转变。大,也称为离位转变。23随回火温度的升高,碳化物由亚稳定状态向稳定状随回火温度的升高,碳化物由亚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过渡。态过渡。随回火保温时间的延长,碳化物的转变温度降低。
22、随回火保温时间的延长,碳化物的转变温度降低。温度及时间对碳化物转变的影响温度及时间对碳化物转变的影响24-Fe-FeX XC C碳化物转变为其他类型碳化物时,新生成碳化物转变为其他类型碳化物时,新生成的碳化物往往呈薄片状,且常分布在的碳化物往往呈薄片状,且常分布在M M的孪晶界或的孪晶界或M M边界处。随边界处。随M M的含碳量降低,薄片状碳化物减少。的含碳量降低,薄片状碳化物减少。研究表明,不论研究表明,不论M M的形态如何,在回火过程中,当的形态如何,在回火过程中,当回火温度较低时,都存在这样的薄片状碳化物。回火温度较低时,都存在这样的薄片状碳化物。碳化物本身是一个脆性相,特别是当它呈薄片
23、、分碳化物本身是一个脆性相,特别是当它呈薄片、分布在布在M M的孪晶界或的孪晶界或M M的晶界上时,将使钢材的脆性增的晶界上时,将使钢材的脆性增大。一般认为,这种状态分布的碳化物是产生第一大。一般认为,这种状态分布的碳化物是产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原因之一。类回火脆性的原因之一。碳化物的形态及分布碳化物的形态及分布25 相的回复与再结晶及碳化物聚集长大相的回复与再结晶及碳化物聚集长大 回火转变第四阶段回火转变第四阶段(高于高于400)400)在在400700之间回火时之间回火时片状渗碳体将逐渐片状渗碳体将逐渐球化并聚集长大球化并聚集长大尺寸较大的渗碳体尺寸较大的渗碳体等轴状铁素体等轴状铁素体两者的
24、混合物称为回火索氏体两者的混合物称为回火索氏体铁素体也将发生铁素体也将发生回复和再结晶回复和再结晶26淬火时由于热应力与组织应力的存在,使工件淬淬火时由于热应力与组织应力的存在,使工件淬火后存在较大的内应力,火后存在较大的内应力,这些内应力会随着回火这些内应力会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消失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消失。淬火应力的消失淬火应力的消失淬火应力的消失淬火应力的消失相的回复与再结晶相的回复与再结晶碳化物聚集长大碳化物聚集长大在回火第四阶段,将发生在回火第四阶段,将发生第一类内应力第一类内应力第二类内应力第二类内应力第三类内应力第三类内应力区域性区域性晶粒内晶胞之间晶粒内晶胞之间晶胞内原子之间晶
25、胞内原子之间存在存在范围范围消除消除温度温度300左右左右400左右左右500左右左右27 相的回复与再结晶相的回复与再结晶淬火淬火M内部能量高,处于亚稳态内部能量高,处于亚稳态晶粒形状晶粒形状非等轴状非等轴状内部位错等内部位错等缺陷密度较高缺陷密度较高在回火过程中会发生回复与再结晶在回火过程中会发生回复与再结晶28 低碳板条状马氏体低碳板条状马氏体低低C板条板条M随回火随回火温度升高温度升高位错线将位错线将逐渐消失逐渐消失内部亚结构为内部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高密度位错晶体内的位错晶体内的位错密度逐渐下降密度逐渐下降剩余的位错将重新剩余的位错将重新排列成墙,形成多排列成墙,形成多边化亚结构边化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