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社会学汇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课程社会学汇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社会学 汇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課程社會學 一、發展過程(一)主流的結構功能論忽略課程的研究 (二)新教育社會學與新馬克斯主義教育分析開展了課程 社會學研究領域 (三)新興社會學理論的融入 二、課程社會學的研究重點(一)課程理論與課程概念的社會學分析(較抽象、本質的後設理論分析)(二)課程或學科發展的社會歷史背景分析(三)課程理論與實際的意識型態批判(四)師生在社會互動情境中建構課程意義的詮釋 一、發展過程(一)主流的結構功能論忽略課程的研究 教育社會學內部發展 Durkheim主張教育提供兩類課程 1.維繫整個社會的共同文化所必須的共同性課程共同性課程 2.基於社會分工所需而提供的分化性課程分化性課程 Spencer認為最
2、有價值的知識是科學科學 1.指導自我生存的科學 2.獲得生計的科學 3.親職功能的科學 4.良好公民資質的科學 5.欣賞藝術的科學 6.學科知識的科學 未進一步論述諸如共同性課程如何形成、由誰來選擇、代表誰的利益、科學是否客觀等更深層次的問題 50及60年代未將課程研究納為探討的重點 1.過度強調教育的正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對教育的社會改良功能持樂觀主義的看法)2.採用自然科學實徵主義實徵主義的研究方法論(傾向於將學校教育的內容、方法與過程,視為是理所當然、價值中立、毋庸置疑的)學生的學校教育成就與其社會背景有密切關係(主要的因素:學童本身的智商和其家庭的文化不利因素),因而鮮少去質疑或探討
3、學校中知識的選擇、組織、分配與傳遞等因素(將課程、教學與評量,視為既定的,存而不論;關心學校教育的輸入和輸出)課程研究領域內部發展 1920、30年代 Bobbitt和Charters偏重於採用源自生產管理的職務分析技術於課程設計和研究 1940、50年代 Tyler採用行政學上的科學管理技術和心理學上的行為主義觀點,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要概念架構和思考模式 1950年代末、60年代 Schwab、Bruner和Piaget將學科結構、科學驗證和認知結構發展等概念與原則結合在一起,成為課程理論與研究的另一高峰 課程研究領域主要發展自行政學行政學、心理學心理學和哲學哲學(二)新教育社會學與新馬克斯主
4、義教育分析開展了課程社會學研究領域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 新教育社會學的主張要點(1)教育社會學應從社會學者的角度建構問題,教育知識和實施過程應加以深入檢視而非理所當然(2)教育社會學應把重點放在學校教育知識的組織、分配、傳遞與評鑑,以及教育過程中師生互動的研究上(Young:教育社會學不再與知識社會學的探究領域有所區別)(3)重視詮釋取向的研究方法論(象徵互動論、社會人類學、現象學、馬克思主義、知識社會學),亦批判結構功能論偏重量化、客觀,原子論似的研究方法論 新教育社會學的兩種研究取向 1.對教育知識的權力分配與社會控制意義之深度解釋 Young(1)學校知識的選擇與組織,隱藏著
5、社會結構裡的權力分配原則(2)控制的觀念涉及意義的設定,而意義的設定,乃特定時空脈絡和社會環境下集體協商賦予的產物(何謂有用的知識、有效的教學法、好學生、客觀評量標準、成功者、失敗者等,應被視為是社會性建構的,涉及意義設定和社會控制的問題)Bernstein 分類中蘊含權力分配,架構裡深藏控制原則 分類:指類別間疆界維持的程度(分類的意義與規則的解釋者,就是權力的來源、權力的維持者 有用的教育知識、合適的教育人選、有效的評鑑方式都隱藏著某種分類的疆界,亦即隱藏著社會中權力關係的分配、運作與維持)蒙娜麗莎微笑中的畫作 架構:指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疆界維持程度 師生間的社會關係是一種強的架構強的架
6、構關係(即師生間具有明顯的科層化關係),代表限制型的社會控制方式;若架構強度減弱弱,人性化的意義較被重視,亦即社會控制是在師生不斷互動與溝通的過程中逐漸形成 2.注重教育過程中主體(師生)對知識與意義的協商與建構之研究 強調師生都是知識與意義的解釋者、創造者、建構者,而非知識的接受者或容器(教師如何解釋知識,如何對學生期望,如何分配不同知識給不同學生;學生如何衡量知識的價值,如何建構知識的內在意義應成為教育社會學探究的重點 課程不再是黑箱)課程社會學研究方向(受新教育社會學影響)(1)學校科目的歷史研究:將各科目均視為特定時空下的產物(2)教室中課程知識性質之研究:視知識乃師生不斷互動中再界定
7、、再詮釋的結果(3)課程發展的物質上和意識型態上的各種影響因素之研究 限制(1)過於強調實在的社會性建構意義(流於懷疑論或知識相對主義)(2)偏重學校內部微觀互動研究,未能分析學校外鉅觀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結構對學校意義之束縛和影響(3)實踐層面上常基於存在主義的人性觀,以為透過教師自我意識的提升和自我檢視即可促成行為的改變和社會的合理轉化 1970年代中葉(馬克思主義教育分析興起)1.課程或學校教育的過程成為學者解釋學校教育與社會結構間關係的焦點 Gintis和Bowles的社會關係再製論:以學校教育裡的社會關係和生產界裡的社會關係之符應現象,來解釋社會結構的再製現象 Bourdieu和Pas
8、seron的文化再製論:以學校裡的文化資本選擇因素來解釋社會結構再製現象 Gramsci的文化霸權觀念:解釋學校教育再製不平等社會結構的核心概念 這些解釋取向,使得教育社會學中的微觀研究與鉅觀研究得以相互結合 2.意識型態成為課程社會學研究的綜合性概念 3.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格促使更合宜的課程理論的建構,以改善學校教育再製不平等社會結構的現象 1970年代中葉之後 課程研究學者逐漸採用社會學的理論觀點和概念架構來探討課程問題(受到新教育社會學研究和馬克思主義教育分析之影響,以及課程學者們的內在反省)Pinar:融合心理分析、美學批評和現象學觀點,主張以內在歷程來說明課程的本質,認為課程乃是使學
9、習者不斷詮釋其生涯傳記的過程 Apple:意識型態與課程一書,以意識型態作為探討課程之歷史性、政治性和社會階層性的主要概念,主張探討課程的下列問題,以充分理解知識的生產、分配和評鑑過程,與廣大社會中支配與控制相連結之問題 (1)何謂課程知識?(2)該知識如何產生?(3)該知識如何於教室中傳遞?(4)何種班級社會關係,用以符應並再製那些深藏於其他優勢社會領域(如經濟領域)裡社會關係的價值與規範?(5)誰可趨近那些合法的知識形式?(6)該知識為誰的旨趣服務?(7)社會與政治的矛盾與緊張,如何透過可被接受的班級知識與社會關係形式加以中介?(8)現行的評量方法,如何使既有的知識形式成為合法的?Giro
10、ux:1979年邁向新社會學課程一文批判傳統課程理論與實務以科技合理性作為引導哲學之不當,源自存在主義、心理分析、馬克思主義和現象學等學術傳統的新興課程社會學研究,已逐漸形成一種課程社會學運動,對傳統課程理論與研究之基本假設,提出挑戰和質疑 (三)新興社會學理論的融入 1.批判理論(1)批判物質文化對人類生活的宰制與扭曲,批判實徵主義研究方法論對包括教育和課程研究在內的社會科學研究的支配現象(2)肯定人類的意志力、主體性和自律性,希望人類能獲得自我與整個社會的整體解放 對課程研究的影響(1)檢討了課程領域中實徵主義支配課程研究方法論的現象(2)課程目的上,重視學習者批判反省、深入思考和自律自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