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回顾与前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课程改革回顾与前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改革 回顾 前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课程改革:回顾与前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地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钟 启 泉引言 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作为国家规模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幅蓝图,体现了两个基本特色。广阔的国际教育视野 引言 纲要对我国21世纪初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做了全方位的规划,从改革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策略、课程评价、教师培训乃至保障措施,都有具体的规划和规定。自纲要公布三年来,“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培训新课堂”,使得课程改革成绩斐然,博得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框架 u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u 概念重建:课
2、程改革的基本前提u 课程实施的焦点与课程文化的再造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求得每位学生的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一)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权”涵义:1、阅读、写作的权利2、提问、深思的权利3、想象、创造的权利4、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5、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6、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保障“学习权”即保障基本人权。要落实这个课程改革理念,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课程政策的转型 第二个
3、条件,课程范式的转型 第三个条件,教学范式的转型 第一个条件,课程政策的转型“精英主义教育”“大众主义教育”精英主义教育:以少数所谓“优等生”为核心,大多数学生退居边缘进而成为教育的牺牲品。“生产模式”追求整齐划一,追求“规模效益”,培养机械、苍白、无个性的“标准件”。大众主义教育:不是扼杀学生人性的教育,而是丰富人性的教育;不是少数人取胜、多数人惨败的教育,而是寻求人人发展、人人成功的教育。面向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特的心灵 这正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性格。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平等与优质兼得。教育发展的过程是教育民主化的过程,教育民主是衡量教育进步的基本尺度。抛弃“精英主义”的教育生产模式,乃是我
4、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新世纪发展战略所需要的。基于大众主义教育思想的新课程追求:让课程适应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 大众主义教育的基本特色:1、关注传统文化和基本道德的熏陶。2、掌握世界普遍通用的知识,培养沟通 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强化全球意识。3、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4、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 习方式的弹性化。从“精英主义教育”转型为“大众主义教育”,归根结底,意味着转变我国教育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而纲要规定的“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正是符合我国教育生成方式的转型需要的。第二个条件,课程范式的转型“科学中心主义课程”“社会建构中心课程”科学中心主义课程
5、:承担着产业社会的现实所必需的知识与教养这个双重的课题。课程特点:1、强调“科学中心”2、强调“共同教养”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它由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语文等主要学科组成,而科学认识被视为现代教养的核心要素。科学中心主义课程:这种课程并不是普遍的、永恒的,作为产业社会的产物,只能适应产业社会而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挑战。社会建构中心课程:立足于以健全人格的建构为核心的、以新的知识观、学习观为基础的新的课程文化的创造。课程特点:1、强调“统整知识”(“跨学科学习”)2、强调“学校即学习者的共同体”社会建构中心课程:这种课程把理解学生直面的现代社会的课题、能够主体式地参与学习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
6、社会建构中心课程:课程改革的课题不是靠单纯地满足于所谓的“读写算”技能所能解决的,更不是现成的知识技能的灌输。社会建构中心课程:因此,课程改革不能单纯基于“工具理性”的课程开发,而必须转型为基于“人格建构”的课程理解与课程开发。课程生成模式的转型“阶梯型”“登山型”阶梯型:目标成就评价 一元化、划一化 登山型:主题探究表达 多元化、个性化 项目学习、问题学习、服务学习、体验学习、表达学习、投入学习。第三个条件,教学范式的转型“灌输中心教学”“对话中心教学”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的实施。灌输中心教学:对话中心教学:教学观摩、观摩焦点、课堂法庭 反对话文化对话文化 保罗弗莱
7、雷(PFreire):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同客观世界的对话认识性实践 同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 同自身对话伦理性实践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这种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超越二元论的:它强调等诸多关系的统一。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接受知识与发现知识知识结构与知识建构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特点(亮点)是什么?这些亮点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课题,也是国际教育界共同面对的话题。(二)亮点第一,强化品德教育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教育。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种“反发展”、“反教育”。环境伦理、生命伦理(基因歧视、安
8、乐死、辅助生殖)、学校暴力层出不穷。第一,强化品德教育冲破空洞抽象的理论与道德的说教,提高实效性。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走进学生的 实际生活。消解学科逻辑的同时,建构教材的 生活逻辑。第二,关注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指领悟一定的文化理想,并且据此掌握一切个人心智能力的统整的创造性发展。其内涵是随着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理念的演进而有所不同。第二,关注人文素养 20世纪60年代“科学素养”的涵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伦理)。语言是文化。德国文法中学的课时表中,半数的课时是语文学科,包括德语、一外、二外、三外、四外。“文法中学,造就了一个德意志民族”。第二,关注人文素养 母语的价值。语文能
9、力是做人的起码的基础;语文是思想的、信念的、道德的、伦理的载体。“丢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的道路”。双语教育。希腊语、拉丁语与我国的古典文学。第三,凸显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各门学科的基本 要素。随着课程信息化的进展,在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大 的落差。第三,凸显信息技术 教育软件的建设远远落后于新课程 实施的推进。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 智慧为德性。第四,倡导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这种知识统整与智慧统整,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组织问题型解决教学2、直面有现实感的问题3、形成合作学习的网络第四,倡导综合实践活动 分科主义,学科群
10、软化学科的界限,倡导学科之间 的对话,开放学科,开放课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偏差: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取向。第四,倡导综合实践活动第四,倡导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题材)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现实的 主题(课题)为核心组织知识 与经验。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 社会和健全的经济。(整体教育构想宣言1991)在民众学校的发展史上,把人当“人”的教学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教学往往成为压抑“人”的生命活力的“人工窒息机”。即便在21世纪前夜的今日,教学沦为“人工窒息机”的状况依然没有改观。如今,在受到教学窒息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