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液 组成 功能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血液的组成与功能目目 录录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主要具有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主要具有运输、缓冲、体温调节、免疫和生理止血输、缓冲、体温调节、免疫和生理止血的功能。的功能。第第1 1节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第第2 2节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第第3 3节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第第4 4节节 血型和输血血型和输血第第1 1节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节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1 1 血液的组成和血量血液的组成和血量2 2 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2.1 2.1 血液的比重血液的比重2.2 2.2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的粘滞性2.3 2.3 血浆
2、的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2.4 2.4 血浆的酸碱度血浆的酸碱度1 1 血液的组成和血量血液的组成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血浆(血浆(55%55%)血细胞(血细胞(45%45%)红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小板白细胞白细胞水水(90%90%)蛋白质蛋白质(6%6%):白蛋白():白蛋白(54%54%)、球)、球蛋白(蛋白(38%38%)、纤维蛋白()、纤维蛋白(7%7%)。)。电解质电解质:NaNa+、K K+、CaCa2+2+、MgMg2+2+、ClCl-、HCOHCO3 3-、SOSO4 42-2-、HPOHPO4 42-2-。气体气体:O O2 2、COCO2 2、N N2 2。营养物质营养物质:
3、糖、脂类、氨基酸。:糖、脂类、氨基酸。代谢物代谢物:尿素、肌酐、尿酸、胆红:尿素、肌酐、尿酸、胆红素。素。激素激素:血量:血量:70-80ml/kg70-80ml/kg体重体重血浆血浆=血清?血清?2.1 2.1 血液的比重血液的比重正常成人血液的比重:正常成人血液的比重:1.0501.0501.0601.060,高于血浆比重(高于血浆比重(1.0251.0251.030 1.030)。)。血浆比重与血浆含量成正比(与营养和代血浆比重与血浆含量成正比(与营养和代谢及肝肾功能有关)。谢及肝肾功能有关)。红细胞比重高于白细胞。红细胞比重高于白细胞。青壮年血液比重高于儿童和老人。青壮年血液比重高于儿
4、童和老人。成年男性高于女性。成年男性高于女性。2.2 2.2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的粘滞性正常成人血液粘滞性是水的正常成人血液粘滞性是水的4-54-5倍。倍。与血细胞含量、细胞表面电荷、蛋白含量与血细胞含量、细胞表面电荷、蛋白含量(尤其是纤维蛋白)、脂肪含量成正比。(尤其是纤维蛋白)、脂肪含量成正比。血液粘滞度过高可使血液循环阻力增高,血液粘滞度过高可使血液循环阻力增高,影响血液的流动和器官供血。影响血液的流动和器官供血。2.3 2.3 血浆的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血浆渗透压的大小:300mOsm/L300mOsm/L血浆渗透血浆渗透压压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
5、tic pressure(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晶体粒子产生,与组织中的相等。由晶体粒子产生,与组织中的相等。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由胶体粒子产生,维持时间长。由胶体粒子产生,维持时间长。等渗溶等渗溶液:正常液:正常低渗溶液:可使组织水肿,血细胞破裂。低渗溶液:可使组织水肿,血细胞破裂。高渗溶液:可增加心肾的负担,减少组织水分。高渗溶液:可增加心肾的负担,减少组织水分。2.4 2.4 血浆的酸碱度血浆的酸碱度正常成人血浆正常成人血浆pHpH为为 7.35-7.
6、457.35-7.45。血液缓冲系统血液缓冲系统血浆中的缓冲对血浆中的缓冲对NaHCONaHCO3 3/H/H2 2COCO3 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钠盐/蛋白质、蛋白质、NaNa2 2HPOHPO4 4/NaH/NaH2 2POPO4 4红细胞中的缓冲对红细胞中的缓冲对KHCOKHCO3 3/H/H2 2COCO3 3 KHb/HbOKHb/HbO2 2 KHbOKHbO2 2/HbO/HbO2 2 K K2 2HPOHPO4 4/KH/KH2 2POPO4 4第第2 2节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节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1 1 红细胞红细胞2 2 白细胞白细胞3 3 血小板血小板 4 4 血细胞的生成与
7、破坏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 1 红细胞红细胞1.1 1.1 数量与形态特点数量与形态特点1.2 1.2 红细胞的组成成分与功能红细胞的组成成分与功能1.3 1.3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可塑性变形;可塑性变形;具有具有渗透脆性渗透脆性;具有具有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1.1 1.1 数量与形态特点数量与形态特点双凹的圆盘状双凹的圆盘状,与功能相适应与功能相适应数量:数量:成人男性每成人男性每400400500500万万/mm/mm3 3;成人女性;成人女性350350450450万;万;新生儿新生儿600600700700万万/mm3;两岁后逐渐下降。两岁后逐渐下降。形态特点形态特点红
8、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 男性:男性:45%45%(hematocrit):(hematocrit):女性:女性:40%40%1.2 1.2 红细胞的组成成分与功能红细胞的组成成分与功能红细胞的组成:红细胞的组成:水水 63%63%;Hb 34%Hb 34%;其它其它3%3%。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的含量:血红蛋白的含量:成人男性:成人男性:125125160g/L160g/L;成人成人女性:女性:115115150g/L150g/L;新生儿:新生儿:230g/L230g/L。血红蛋白的血红蛋白的组成:珠蛋白组成:珠蛋白+4+4个血红素个血红素血红蛋
9、白的血红蛋白的功能:功能:Hb+OHb+O2 2 HbO HbO2 2 POPO2 2高高POPO2 2低低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概念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抗低渗液的能力大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脆性小=不易破;不易破;抗低渗液的能力小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脆性大=容易破。容易破。正常值正常值:0.450.45 正常值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大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脆性小=不易破不易破 正常值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小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脆性大=容易破容易破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
10、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血沉:血沉:RBC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1h)内的沉降速率。内的沉降速率。数值数值:男子为男子为0 015mm15mm,女子为,女子为0 020mm 20mm 意义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 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特征特征:RBC RBC在血浆中的悬浮稳定性,
11、是由于在血浆中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RBCRBC与血浆与血浆的摩擦力和细胞膜表面电荷的排斥力阻碍的摩擦力和细胞膜表面电荷的排斥力阻碍RBCRBC下沉。血下沉。血沉快慢与红细胞表面电荷和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沉快慢与红细胞表面电荷和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2 2 白细胞白细胞2.1 白细胞的种类及数量白细胞的种类及数量2.2 白细胞的形态白细胞的形态2.3 2.3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白细胞的生理特性2.4 2.4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白细胞的生理功能2.1 2.1 白细胞的种类及数量白细胞的种类及数量颗粒细胞颗粒细胞无颗粒细胞无颗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5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12、 0-7%0-7%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0-1%0-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20-40%20-40%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2-8%2-8%白细胞:白细胞:(4-104-10)X10X109 9/L/L2.2 2.2 白细胞的形态白细胞的形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杆中性杆状核粒状核粒细胞细胞淋巴淋巴细胞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酸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杆状核粒细胞嗜酸分叶核粒细胞嗜酸分叶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碱杆状核粒细胞嗜碱杆状核粒细胞嗜碱分叶核
13、粒细胞嗜碱分叶核粒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2.3 2.3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白细胞的生理特性血中白细胞数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血中白细胞数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新生儿最高如: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新生儿最高,出出生后生后3 3天天3 3月月1010109/L109/L;进食、疼痛、运动、;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分娩会使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分娩会使WBCWBC数升高。数升高。具有渗出性:具有渗出性:可透过血管内皮间隙渗出血管外。可透过血管内皮间隙渗出血管外。具有趋化性具有趋化性:可朝向某些特定物质(如炎症免疫:可朝向某些特定物质(如炎
14、症免疫因子)游走和聚集。因子)游走和聚集。2.4 2.4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白细胞的生理功能总体功能:总体功能:吞噬功能吞噬功能 产生抗体参与免疫机能产生抗体参与免疫机能 产生肝素产生肝素 参与炎症与过敏反应参与炎症与过敏反应不同白细胞的功能:不同白细胞的功能: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
15、粒细胞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趋化因子A 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
16、过敏反应: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的致敏作用。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所以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对“异己异己”构型构型物,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 T
17、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 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3 3 血小板血小板3.1 3.1 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 3.2 3.2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特性3.3 3.3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生理功能3.1 3.1 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正常数量正常数量:成人为成人为10010030030010109 9/L(10/L(103030万万/mm3)/mm3)。变异变异:可有可有6%6%10%10%的变化:的变化:通常午后较清晨高;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18、;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形态:形态:是骨髓巨核细胞成熟时胞浆脱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是骨髓巨核细胞成熟时胞浆脱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直径约小块胞质(直径约2-3m2-3m)。呈双面微凸圆盘状,受刺激)。呈双面微凸圆盘状,受刺激激活时可伸出伪足;无细胞核但有完整的细胞膜;内含线激活时可伸出伪足;无细胞核但有完整的细胞膜;内含线粒体、粒体、颗粒、致密体(存颗粒、致密体(存5-HT5-HT等活性物质)、类溶酶体等活性物质)、类溶酶体和各种分泌小泡等细胞器。和各种分泌小泡等细胞器。3.2 3.2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损伤损伤:当血管内皮细
19、胞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暴露出胶原纤维 粘附粘附:在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膜糖蛋白GPbGPb及血浆及血浆vWFvWF的参与下,粘着在的参与下,粘着在胶原纤维上;胶原纤维上;吸附吸附: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吸附多种凝血因子激活凝血过程;激活凝血过程;聚集聚集:在纤维蛋白原、在纤维蛋白原、CaCa2+2+和膜糖蛋白和膜糖蛋白GPbGPbaa的参与下,的参与下,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松软血栓松软血栓;释放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释放血小板因子(致密体内的致密体内的ADPADP、ATPATP、5-HT5-HT、CaCa2+2+等,等,颗粒内的颗粒内的血小板巨球蛋白、血小板巨
20、球蛋白、PFPF4 4、PFPF5 5、vWFvWF、凝血酶、凝血酶敏感蛋白、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敏感蛋白、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PDGF)等)等)促纤维蛋白促纤维蛋白形成形成网络血细胞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扩大血栓;收缩收缩:在在CaCa2+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血凝块回缩 坚实血栓坚实血栓;3.3 3.3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血液凝固;参与血液凝固;促进生理止血。促进生理止血。4 4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4.1 血细胞的生成器官血细胞的生成器官4.2 血细胞的生成过程血细胞的生成过
21、程 4.3 血细胞的破坏血细胞的破坏4.4 血细胞生成的调节血细胞生成的调节4.1 4.1 血细胞的生成器官血细胞的生成器官胚胎初期:胚胎初期:卵黄囊上的血岛卵黄囊上的血岛胚胎胚胎3-53-5个月:个月:肝脏肝脏胚胎胚胎4 4个月以后:骨髓个月以后:骨髓成人:成人:红骨髓(骨松质)红骨髓(骨松质)4.2 血细胞的生成过程血细胞的生成过程4.3 血细胞的破坏血细胞的破坏细胞平均寿命细胞平均寿命:红细胞红细胞120120天。天。粒细胞粒细胞4-54-5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2-32-3天天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3 3个月;个月;血小板血小板7-147-14天。天。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细胞破坏器官细胞破坏器
22、官:红细胞红细胞 肝、脾、骨髓肝、脾、骨髓 白细胞白细胞 全身组织全身组织 血小板血小板 肝、脾、肺肝、脾、肺4.4 血细胞生成的调节血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红细胞:生成因子生成因子:爆发式促进激活物;促红细胞生:爆发式促进激活物;促红细胞生成素(肝内合成,肾内激活);雄激素、甲状腺素生成素(肝内合成,肾内激活);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等。长素等。影响生成因素影响生成因素:蛋白质;铁(缺乏时引起低色素性贫:蛋白质;铁(缺乏时引起低色素性贫血);血);VitBVitB1212、内因子和叶酸(缺乏时引起巨幼红细胞、内因子和叶酸(缺乏时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遗传因素。性贫血);遗传因素。抑制因子抑
23、制因子:雌激素。:雌激素。白细胞:白细胞:生成因子生成因子:粒: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抑制因子抑制因子:乳铁蛋白、:乳铁蛋白、转化生长因子等。转化生长因子等。血小板:血小板:生成因子生成因子:血小板生成素、巨核细胞集落刺:血小板生成素、巨核细胞集落刺激活性物质等。激活性物质等。抑制因子抑制因子:主要来自血小板本身,如:主要来自血小板本身,如PFPF4 4、转化生转化生长因子等。长因子等。第第3 3节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节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1 1 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2
24、 2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3 3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4 4 止血与纤维蛋白溶解平衡的意义止血与纤维蛋白溶解平衡的意义1 1 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2 2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2.1 2.1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 名称名称 特点特点2.2 2.2 血液凝固过程血液凝固过程 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2.3 2.3 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2.1 2.1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名称名称按按 国国 际际 命命 名名 法法 编编 号号 的的 凝凝 血血 因因
25、子子 编 号同 义 名编 号同 义 名 因 子 纤 维 蛋 白 原因 子 抗 血 友 病 因 子(AHF),因 子 凝 血 酶 原 抗 血 友 病 球 蛋 白 因 子 组 织 凝 血 致 活 素因 子 血 浆 凝 血 致 活 素 成 分(PTC)因 子 Ca2+因 子 Stuart-Prower因 子 因 子 前 加 速 素,加 速 球 蛋 白,因 子 血 浆 凝 血 致 活 素 前 质(PTA)易 变 因 子因 子 接 触 因 子,Hageman因 子 因 子 前 转 变 素,血 清 凝 血 酶因 子 纤 维 蛋 白 稳 定 因 子 原 转 变 加 速 素(SPCA)2.1 2.1 凝血因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