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病毒的遗传作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细菌和病毒的遗传作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菌 病毒 遗传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 1细菌影印法。细菌影印法。3 3细菌和病毒的四种遗传分析方法:细菌和病毒的四种遗传分析方法:转化、接合、性导、转导。转化、接合、性导、转导。4 4掌握掌握F F+、F F-、FF、HfrHfrF F+的特点。的特点。5 5理解和掌握中断杂交和重组作图的原理。理解和掌握中断杂交和重组作图的原理。2 2噬菌体结构和基因重组特点。噬菌体结构和基因重组特点。自主学自主学习题习题解释下列名词解释下列名词:基本培养基基本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完全培养基 原养型原养型 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 溶源性细菌溶源性细菌 转化转化 接合接合 性导性导 转导转导 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 特殊性转导特殊性转导 烈性噬菌体烈
2、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中断杂交作图中断杂交作图 F F+菌株菌株 F F菌株菌株 HfrHfr菌株菌株部分二倍体部分二倍体 一、细菌一、细菌1 1、大小:、大小:比较小的单细胞,大约比较小的单细胞,大约1 1 2m2m长,长,0.5m0.5m宽宽 2 2、结构:简单,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拟核、核糖体、结构:简单,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拟核、核糖体、细胞质及内含物;细胞质及内含物;特殊结构:特殊结构:如荚膜和鞭毛如荚膜和鞭毛 见教材:见教材:145145页图页图7-167-16 第一节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细菌细菌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典型的有丝分裂
3、和减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典型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其染色体传递和重组方式与真核生物数分裂,因此,其染色体传递和重组方式与真核生物不尽相同。不尽相同。4 4、涂布和繁殖:、涂布和繁殖:细菌每个细胞在较短时间内(如一夜)能繁殖细菌每个细胞在较短时间内(如一夜)能繁殖10107 7个子细胞个子细胞 成为肉眼可见的菌落或克隆。成为肉眼可见的菌落或克隆。单个主染色体,一个或多个小染色体(质粒)单个主染色体,一个或多个小染色体(质粒)3 3、遗传物质:、遗传物质:5 5、细菌遗传的研究方法、细菌遗传的研究方法-平板培养平板培养6 6、细菌菌落的表现型、细菌菌落的表现型、原养型原养型(野生型):在
4、基本培养基上能正常(野生型):在基本培养基上能正常生长的细菌。生长的细菌。、突变型突变型: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的细菌。: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的细菌。、生理突变型生理突变型A A、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B B、抗性、抗性:抗药或抗感染抗药或抗感染、表型突变型表型突变型菌落大小、颜色、形状菌落大小、颜色、形状7 7、突变发生的测定、突变发生的测定影印培养法影印培养法完全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二、病毒二、病毒1 1、病毒的一般特性病毒的一般特性无细胞结构无细胞结构:为:为蛋白质蛋白质外壳包裹外壳包裹核酸核酸而成的颗粒。而成的颗粒。遗传
5、物质遗传物质:只含一种只含一种核酸核酸(DNADNA或或RNARNA)。)。繁殖方式繁殖方式:只能依赖:只能依赖宿主宿主活细胞的代谢机器,通过活细胞的代谢机器,通过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后再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的方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后再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的方 式进行繁殖。式进行繁殖。其体积大小相差悬殊,绝大多数直径在其体积大小相差悬殊,绝大多数直径在1010300 300 nmnm之间。其形态多种多样。之间。其形态多种多样。病毒的形态结构借助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病毒的形态结构借助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2 2、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分类宿主宿主、细菌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噬菌体、植物病毒、植物
6、病毒、无脊椎动物病毒、无脊椎动物病毒、脊椎动物病毒、脊椎动物病毒 、亚病毒、亚病毒、类病毒(、类病毒(viroidviroid)、拟病毒(、拟病毒(virusoidvirusoid)、朊病毒(、朊病毒(prion)prion)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6)(6)、便于进行遗传操作。、便于进行遗传操作。(1)(1)、世代周期短。大肠杆菌每、世代周期短。大肠杆菌每2020分钟可繁殖一代,分钟可繁殖一代,病毒每小时可繁殖数百个后代。病毒每小时可繁殖数百个后代。(2)(2)、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3)(3)、是单倍体,便于研究基
7、因的突变和重组。、是单倍体,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和重组。(4)(4)、遗传物质简单,便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遗传物质简单,便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5)(5)、可用作研究高等生物的简单模型。、可用作研究高等生物的简单模型。第二节、噬菌体的遗传分析第二节、噬菌体的遗传分析一、噬菌体的结构一、噬菌体的结构二、二、T T2 2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三、三、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细菌病毒细菌病毒 是研究得比较清楚的病毒。是研究得比较清楚的病毒。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均匀生长的细菌培养板上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均匀生长的细菌培养板上形成噬菌斑(形成噬菌斑(plaqu
8、eplaque)。)。根据噬菌斑的形态和生长特点可以鉴别不同的根据噬菌斑的形态和生长特点可以鉴别不同的噬菌体。噬菌体。一、噬菌体一、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的结构的结构T T4 4噬菌体形态噬菌体形态T T4 4 phage phage的结构模式的结构模式噬菌体的分类噬菌体的分类按其在宿主细胞中的生活方式分为:按其在宿主细胞中的生活方式分为: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在噬菌体侵入后,细菌并不裂解,而是在噬菌体侵入后,细菌并不裂解,而是以溶源体或质粒的形式存在的一类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以溶源体或质粒的形式存在的一类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菌体。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噬菌体侵入宿
9、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内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物质进行自身合成子噬菌体,并使宿主细胞裂解而释的物质进行自身合成子噬菌体,并使宿主细胞裂解而释放子噬菌体,这类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放子噬菌体,这类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噬菌体的生活周期噬菌体的生活周期烈性噬菌体的生活周期烈性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吸附吸附 、侵入、核酸的复制、转录与蛋白侵入、核酸的复制、转录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质的生物合成 、装配、装配 、释放。释放。、吸附、吸附、侵入侵入、核酸复制、核酸复制、转录、转录、装配、装配、释放、释放温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温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具有溶
10、原性(具有溶原性(lisogenylisogeny)的生活周期。)的生活周期。侵入细菌以后,细菌细胞并不马上裂解。侵入细菌以后,细菌细胞并不马上裂解。噬菌体(噬菌体(phage phage)侵入细菌后,细菌并不裂解。侵入细菌后,细菌并不裂解。噬菌体的噬菌体的DNADNA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随着细菌随着细菌DNADNA一起复制。一起复制。噬菌体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lysogenic bacterium)。)。u DNA DNA整合在寄主染色体中的噬菌体称为原噬整合在寄主染色体中的噬菌体称为原噬菌体(菌体(prop
11、hageprophage)。)。u 含原噬菌体的宿主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含原噬菌体的宿主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溶源周期溶源周期裂解周期:裂解周期:u 原噬菌体通过诱导(原噬菌体通过诱导(inductioninduction)可转变为烈)可转变为烈性噬菌体,进入裂解周期。性噬菌体,进入裂解周期。u 诱导方式:诱导方式:UVUV、温度改变、与非溶原性细菌、温度改变、与非溶原性细菌接合等。接合等。u 诱导使阻遏物失活,噬菌体的基因表达,进诱导使阻遏物失活,噬菌体的基因表达,进入裂解周期。入裂解周期。P P1 1 噬菌体噬菌体(P(P1 1 phage)phage)u 感染感染E.coliE.coli以
12、后,不整合到细菌以后,不整合到细菌DNADNA上,而是独上,而是独立存在于寄主细胞内。立存在于寄主细胞内。u 不影响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不影响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u P P1 1 DNA DNA 自主复制,并分配到宿主的子细胞中去,自主复制,并分配到宿主的子细胞中去,而且可以多于一个拷贝。而且可以多于一个拷贝。u受受P P1 1 噬菌体感染的细菌也可以因诱导而进入裂解噬菌体感染的细菌也可以因诱导而进入裂解周期。周期。u 一个正常的一个正常的T T2 2 phage phage产生的噬菌斑小而边缘模糊,产生的噬菌斑小而边缘模糊,记为记为r r;u 突变体突变体r r-产生的噬菌斑大而边缘清晰。产生的
13、噬菌斑大而边缘清晰。u r r-T T2 2 噬菌体是速溶(噬菌体是速溶(rapid lysisrapid lysis)突变体。)突变体。二、二、T T2 2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噬菌体遗传性状噬菌体遗传性状噬菌斑的形态噬菌斑的形态u 正常的正常的T T2 2 噬菌体能感染噬菌体能感染E.coliE.coli B B株株,h h。u E.coliE.coli的的突变型突变型B/2B/2株株能抗能抗T T2 2的感染。的感染。u h h的突变型的突变型h h-能克服能克服B/2B/2株的抗性,既能侵染株的抗性,既能侵染B B株株又能侵染又能侵染B/2B/2株。株。宿主范围宿
14、主范围T T2 2 phage phage 和和 E.coliE.coli的关系的关系B BB/2B/2h h+能感染能感染不能感染不能感染h h-能感染能感染能感染能感染混合感染(混合感染(mixed infectionmixed infection):):l 两个基因型不同的噬菌体同时感染一个宿主细胞,两个基因型不同的噬菌体同时感染一个宿主细胞,又称为双重感染(又称为双重感染(double infectiondouble infection)。)。l 共同生存在同一个宿主细胞中的两个噬菌体共同生存在同一个宿主细胞中的两个噬菌体DNADNA也可以发生交换,产生基因重组。也可以发生交换,产生基
15、因重组。T T2 2 基因重组试验:基因重组试验:u用基因型为用基因型为r rh h-和和 r r-h h的两种的两种T T2 2 噬菌体同噬菌体同时感染时感染E.coliE.coli B B株株(双重感染)(双重感染)。u 将双重感染后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接种将双重感染后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接种在同时长有在同时长有B B株和株和B/2B/2株的培养板上,记录噬株的培养板上,记录噬菌斑的数目和形态。菌斑的数目和形态。h hr r 半透明,大半透明,大 h hr r 透明,小透明,小 h hr r 透明,大透明,大 h hr r 半透明,小半透明,小亲本型亲本型重组型重组型u 重组率(重组率(R
16、fRf)100100基因型基因型表现型表现型重组噬菌斑重组噬菌斑总噬菌斑总噬菌斑T2 plaquesh+r+hr+h+rhr半透明,大半透明,大透明,大透明,大T T2 2 phage phage重组试验结果重组试验结果 注:不同速溶性噬菌体的突变型在表现型上不注:不同速溶性噬菌体的突变型在表现型上不 同,可分别写成同,可分别写成rara、rbrb、rcrc等等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分别作出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分别作出3 3个连锁图个连锁图 有四种可能的排列顺序有四种可能的排列顺序基因顺序的精确确定基因顺序的精确确定杂交:杂交:r rc cr rb b r rc c r rb bRfRfrcrcrbrb
17、1414rc h rb可以先只考虑可以先只考虑 rcrc、rb rb 及及h h来确定三者的顺序来确定三者的顺序由于噬菌体的连锁图是环状,所以由于噬菌体的连锁图是环状,所以2、3排列都对。排列都对。hrcrbra12.311.71.6作图作图 Kaiser(1955)Kaiser(1955),噬菌体的重组作图。噬菌体的重组作图。用用UVUV照射获得了照射获得了5 5个个phagephage的突变型:的突变型:s s型,噬菌斑较小,型,噬菌斑较小,mimi型,噬菌斑特别小,型,噬菌斑特别小,c c型,噬菌斑完全清晰,型,噬菌斑完全清晰,co1co1型,噬菌斑中间模糊,四周清晰,型,噬菌斑中间模糊
18、,四周清晰,co2co2型,噬菌斑的中部较型,噬菌斑的中部较co1co1型更为浓密。型更为浓密。三、三、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溶源性受到干扰,只能进入裂解周期,故斑清亮噬菌体噬菌体s cos co1 1 mi mi 的杂交结果及分析作图的杂交结果及分析作图 s co1 miRf双交换双交换(513)/2091X1000.86%Rfsco1(3032)/2091X1000.86%3.76%Rfmico1(6151)/2091X1000.86%6.16%3.766.16噬菌体噬菌体s cos co1 1 mi mi 基因连锁图基因连锁图 细菌遗传物质的重组有四种不同的方式:细
19、菌遗传物质的重组有四种不同的方式:转化(转化(transformationtransformation)接合(接合(cojugationcojugation)性导(性导(sexductionsexduction)转导(转导(transductiontransduction)第三节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细菌的遗传分析一、转化(一、转化(transformationtransformation)细菌通过细胞膜摄取周围环境中细菌通过细胞膜摄取周围环境中DNADNA片段,片段,并通过重组将其整合到自身并通过重组将其整合到自身ChrChr中,中,而使它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的基因型和
20、表现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野生型肺炎双球菌菌野生型肺炎双球菌菌落为落为光滑型光滑型,一种突,一种突变型为变型为粗糙型粗糙型,两者,两者根本差异在于荚膜形根本差异在于荚膜形成成荚膜荚膜菌菌落落毒性毒性类型类型光滑型光滑型S S发达发达光光滑滑有有I,II,I,II,IIIIII粗糙型粗糙型R R无无粗粗糙糙无无I,III,II荚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具特殊的抗原性。不同荚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具特殊的抗原性。不同抗原性是遗传的、稳定的,一般情况下不发生互抗原性是遗传的、稳定的,一般情况下不发生互变。变。GriffithGriffith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及其结果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及其结果转化试验转化试
21、验转化特征:转化特征:转化现象在细菌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同细菌转化转化现象在细菌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同细菌转化过程有一定差异,但是它们都存在几个方面的特征,过程有一定差异,但是它们都存在几个方面的特征,感受态感受态指细菌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指细菌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DNA分子进分子进行转化的生理状态。行转化的生理状态。感受态主要受一类蛋白质感受态主要受一类蛋白质(感受态因子感受态因子)影响,感受影响,感受态因子可以在细菌间进行态因子可以在细菌间进行转移转移,从感受态细菌中传递到,从感受态细菌中传递到非感受态细菌非感受态细菌中,可以使后者中,可以使后者变为感受态变为感受态。一般认为感一般认
22、为感受态只能发生在细胞生长周期的某一阶段。受态只能发生在细胞生长周期的某一阶段。1、只有当细菌处于感受态时,细菌才能转化。、只有当细菌处于感受态时,细菌才能转化。2 2、并非所有外源、并非所有外源DNADNA片段都适合转化,只有片段都适合转化,只有双链、双链、而且相当大而且相当大的外源的外源DNADNA片段才能够转化。片段才能够转化。如:转化肺炎双球菌的如:转化肺炎双球菌的DNADNA片段至少要有片段至少要有800bp800bp,而,而枯草杆菌最少需要枯草杆菌最少需要16000bp16000bp。3 3、只有当整合的、只有当整合的DNADNA片段片段产生新的表现型产生新的表现型时,才能时,才能
23、测知转化的发生。测知转化的发生。4 4、因为在细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上有一定数量的、因为在细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上有一定数量的DNADNA接受位点。在达到饱和之前,对某一个特定基因来接受位点。在达到饱和之前,对某一个特定基因来说,说,存在的供体存在的供体DNADNA分子数目与转化子数目成正比分子数目与转化子数目成正比。感受态感受态转化过程转化过程、结合结合(binding)(binding):、穿入穿入 当细菌细胞处于感受态时,供体当细菌细胞处于感受态时,供体(donor)(donor)双链双链DNADNA分分子可结合在受体子可结合在受体(receptor)(receptor)细胞表面的结合位点上
24、。一细胞表面的结合位点上。一旦受体位点饱和后,将阻止其它双链旦受体位点饱和后,将阻止其它双链DNADNA的结合。的结合。稳定结合在受体位点上的双链供体稳定结合在受体位点上的双链供体DNADNA,由外切酶或,由外切酶或DNADNA移位酶降解其中的一条链,而另一条链进入细胞中。移位酶降解其中的一条链,而另一条链进入细胞中。、联会联会、整合整合(integration)(integration)供体的单链供体的单链DNADNA片段与其相应的受体片段与其相应的受体DNADNA片段联会,片段联会,联会也可发生在异种联会也可发生在异种DNADNA之间,这主要取决于种间亲缘之间,这主要取决于种间亲缘关系的远
25、近。关系的远近。是指单链的供体是指单链的供体DNADNA与受体与受体DNADNA对应位点的置换,对应位点的置换,从而稳定地渗入到受体从而稳定地渗入到受体DNADNA中。它对同源中。它对同源DNADNA具有特异具有特异性,异源性,异源DNADNA视亲缘关系远近,也可发生不同频率的视亲缘关系远近,也可发生不同频率的整合。整合。ABABA单转化单转化A AB单转化单转化B BAB并发转化并发转化A A、B B转化作图转化作图 并发转化:当两个基因紧密连锁时,它们就有机会并发转化:当两个基因紧密连锁时,它们就有机会同时被转化。并同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同时被转化。并同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