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翻译导论-翻译史佛经翻译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925278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PPT
  • 页数:33
  • 大小:58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翻译导论-翻译史佛经翻译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翻译 导论 佛经 课件
    资源描述:

    1、什么是翻译?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佛经的翻译,可略分为三个时期;自东汉至西晋可称为前期;自东晋至南北朝可称中期;自隋统一至唐中叶可称为后期。宋元以降,虽亦偶有译者,然不过补苴而已。佛经翻译的力量主要是两部分人:西方来中国的僧侣;西行求经求法的中国僧侣。前期:自东汉至西晋(148-316)国人知有佛经,早在公元纪元之前(公元前2世纪)。魏书释老志载:“即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东汉永平10年(67年)孝明帝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等18人出使天

    2、竺求法,路遇天竺沙门迦叶摩腾(摄摩腾)和竺法兰,遂邀其东土弘法。后蔡愔一行与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负经东还洛阳,立白马寺译经。中原建佛寺始于此,佛经翻译亦始于此(高僧传称“汉地有沙门之始也”。)。然我国最早的译经,相传为摄摩腾译的四十二章经。当时佛教于东土鲜为人知,信者甚少,“大法初传,未有归信。故蕴其深解,无所宣述”。而佛教史上最早的译经事业,当以安世高,支娄迦谶来华为始。“佛”是什么?东汉牟子理惑论在解释佛时说:“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

    3、无殃,欲行则飞,生则扬光,故号为佛也。”(牟子,东汉时期著名的佛学家。三国初,牟子著理惑论成书,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用问答体解答人们对佛教的疑惑。20世纪初,该书曾被翻译成法、日文,中外学者对此书给予较高的评价。)安世高安息国(今波斯地)人,据说是安息国太子,自由刻意好学,“外国典籍,莫不该贯”。继承王位后,“乃深悟苦、空,厌离名器”,于是出家修道,遍历诸国。于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来华,至洛阳,“至止未久,即通华言”,宣译众经,改梵本为汉语。其后二十余年间,译出安息守意经等三十九部。高僧传称其所译之经: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时值东汉末年,中原动荡不安,安世高避祸江南,

    4、历经沙山、南昌、广州,最后卒于会稽(绍兴)。支娄迦谶(Lokakema)月支人,汉桓帝末抵洛阳,于灵帝光和二年(179年)译出般若道行经十卷、般若三昧经二卷,中平二年(185年)译首楞严经二卷,等十四部。其所译经文尽量保全原意,故多用音译。后人谓其译文特点是辞质多胡音。支敏度则称: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所译道行般若经对后来义学影响很大;般舟三昧经阐述大乘观想方法,对后世亦有影响。其弟子有月氏的支亮,再传支谦,继承和发扬其学风,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支娄迦谶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安世高所译的佛经是小乘经典,而支娄迦谶所译的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大乘佛经,后来

    5、“般若”学说不但为统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间,成为汉晋南北朝时的显学。在前期译经事业中,除安、支二公外,尚有支谦及竺法护者,贡献亦多,支谦本月支人,从支娄迦谶弟子支亮受业,汉献帝末年,避乱入吴,孙权拜为博士,自吴黄武初至建兴中,译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等经数十种,江左译经风气,实由谦启之。支谦与文质之争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一名越,字恭明。月氏族后裔,其祖先于东汉灵帝时入籍中国。他自幼学习中外典籍,精通六种语言,曾受业于大乘学者支娄迦谶的弟子支亮。后避乱迁东吴,拜为博士。其间,潜心翻译佛典,深受吴主孙权的信任,曾辅佐太子登。太子逝世后,隐居穹隆山,传60岁卒于山中。支谦反对前人译经过于质朴而

    6、使义理隐晦难明,主张文质调和,畅达经意,使人易于理解,并努力把这种观点运用于实践,开创了一代新的译风,深得好评。但也有人对他的翻译提出批评,认为不尽符合原文。黄武三年(224年),维袛难带来胡本法句经至武昌,与竺将炎共译,其后支谦又从竺将炎重受法句经,并重行校译。支谦批评竺将炎所译“其辞不雅”,“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由此引起文、质两派的争论。维袛难反驳说:“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达。”作于“黄武三年

    7、”(公元224年),距今1700多年前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现存古籍中第一篇涉足翻译理论的文献,是我国翻译思想的开山之作。法句经序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众经。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有四部阿含,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顿

    8、使其浑漫。惟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兰调、安侯世高、都尉、弗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始者,维祇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子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达。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

    9、,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往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益,共广闻焉。佛经翻译前期的特点:翻译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汉族知识分子信徒为辅助力量。翻译往往全凭口授,即由外僧背诵经文,一人译成汉语,称为“传言”或“度语”,另一人或众人笔录成汉文再进行修饰,称为“笔

    10、受”。一般采用直译,一是因为译经僧侣对佛教经典态度虔诚,唯恐违背经旨,二是由于翻译经验不足,同时又缺乏语言学知识。中期:东晋至南北朝(317-617)佛经翻译的前期,译出的佛经数量上虽颇可观,但多是零品断简,少有整部全品的。因之所译的经典,文体既未能确立,内容亦不成系统。最早详细提出这一问题,并从理论上加以探讨的是东晋前秦高僧释道安。“安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虽未尝自有所译述,然苻秦时代之译业,实由彼主持;苻坚之迎鸠摩罗什,由安建议;四阿含、阿毗昙之创译,由安组织;翻译文体,由安厘正,故安实译界之大恩人也”。(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而译经事业真正大规模的开始,乃在鸠摩罗什大师来华之后。公元四

    11、、五世纪之交是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佛教由外来佛教输入、接受、扎根的阶段迈入独立发展的阶段,也可以说是由主要是移植印度佛教进展到建设“中国化”佛教的阶段。释道安(314-385)道安法师(西元312年西元385年)俗姓卫,常山扶柳人(河北省正定南)人,其家族原来世代业儒。及道安出世时,他幼年而孤,家道中落,为外兄孔氏所收养,因而道安至十二岁时便出家,迈上了他奉献于佛教事业的人生旅途。据高僧传卷五所载,道安“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因而在他出家之后,“驱役田舍,至于三年”,而道安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此后,道安法师才敢向他的师

    12、傅提出阅经的要求,而道安当年的读经,只能“赍经于田,因息就览”。师从竺佛图澄师从竺佛图澄道安法师的游学,首先到达邺中,向北方的佛教大师竺佛图澄求学。当时,竺佛图澄一见道安便嗟叹不已,乃至与语终日,但竺佛图澄的门下见道安“形貌不称,咸共轻怪”。但竺佛图澄却不然,他在讲经时让道安为他覆述,众人在道安覆讲时便“疑难锋起”,而道安则“挫锐解纷,行有余力”,时人因而相与语曰:“漆道人,惊四邻”。“襄阳分众襄阳分众”道安在去襄阳的路上(新野),曾经遣徒分化,加上他住持襄阳以后的再次遣徒分化,便使他的法脉遍布了大江南北。道安从师法竺佛图澄到襄阳避难,前后历将近十七年,辗转流亡,备受战乱的艰辛。但道安所到一处

    13、,总是以研习佛理、教授徒众为务,聚集在他身边的弟子也日益增多,使他的声望逐渐地达到了东晋佛教领袖的地位。道安当时名振天下,引起了前秦苻坚的注意,378年,他派兵围攻襄阳,道安再次遣徒分化,次年二月道安被俘,被送往长安。道安在襄阳期间,还为僧团制定了戒规。据高僧传所载,“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例为三:一曰行香、定座、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参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道安为了使佛教在能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找到生存空间,不得而已提出了

    14、依附人主来弘法的权宜之计,这在道安当年应当纯属一种善巧方便。但这一主张的提出,似乎也为后世的佛教确定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原则,在历史上多数时候,中国的佛教一直充当了统治阶级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附庸品,这也不能不说是中国佛教的一大悲哀。长安弘法长安弘法高僧传载:苻坚在俘获了道安之后说:“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苻坚将道安视为“神器”,安排他住持长安五重寺,门下僧众达数千,从而得以大弘法教。后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年)二月八日,道安斋毕,“无疾而卒”,走完了他献深佛教的人生最后历程。道安在长安主要所从事的是译经事业,在佛典的翻译方面,他总结了以往佛典翻译的历史教训,提出

    15、了他对佛典翻译的主张。道安认为将胡语佛典翻译成汉语,始终存在着“文”与“质”两种翻译风格,“质派”真实于佛典原著,但文辞不雅,诘诎难读;而“文饰”虽然合于今俗,但又难免不使佛典的原意遭受改变。据此,他将佛典翻译中的这些困惑总结为“五失本”与“三不易”,提请译家注意。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而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从,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16、。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虽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高僧传卷五道安传)道安本人对于佛典的翻译也力求文辞晓畅、传事“勿失厥义”,其目的无非在于探求佛教原旨。正因为道安法师对于佛典的翻译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乃至后来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也尊称他为“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鸠摩罗什(344-413)一代高僧鸠摩罗什法师401年进入长安,已是58岁高龄。虽然在长安只有十余年,但是他为中国佛教的贡献叹莫能喻,僧祐就曾评价说:“表发挥翰,克明经奥,大乘微言,于斯炳焕。”罗什译经质文相合,义皆圆融。一改前人直译重质的古朴风格,开始用意译的方法融会梵汉之美感,既不失原韵又适合中土的好简之风,“两释异音,交辨文旨”。他所译的经论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开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罗什在整个中国佛教的转型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开创了中国佛教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可与玄奘法师相媲美。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翻译导论-翻译史佛经翻译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92527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