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导论-翻译史佛经翻译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翻译导论-翻译史佛经翻译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翻译 导论 佛经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什么是翻译?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佛经的翻译,可略分为三个时期;自东汉至西晋可称为前期;自东晋至南北朝可称中期;自隋统一至唐中叶可称为后期。宋元以降,虽亦偶有译者,然不过补苴而已。佛经翻译的力量主要是两部分人:西方来中国的僧侣;西行求经求法的中国僧侣。前期:自东汉至西晋(148-316)国人知有佛经,早在公元纪元之前(公元前2世纪)。魏书释老志载:“即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东汉永平10年(67年)孝明帝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等18人出使天
2、竺求法,路遇天竺沙门迦叶摩腾(摄摩腾)和竺法兰,遂邀其东土弘法。后蔡愔一行与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负经东还洛阳,立白马寺译经。中原建佛寺始于此,佛经翻译亦始于此(高僧传称“汉地有沙门之始也”。)。然我国最早的译经,相传为摄摩腾译的四十二章经。当时佛教于东土鲜为人知,信者甚少,“大法初传,未有归信。故蕴其深解,无所宣述”。而佛教史上最早的译经事业,当以安世高,支娄迦谶来华为始。“佛”是什么?东汉牟子理惑论在解释佛时说:“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
3、无殃,欲行则飞,生则扬光,故号为佛也。”(牟子,东汉时期著名的佛学家。三国初,牟子著理惑论成书,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用问答体解答人们对佛教的疑惑。20世纪初,该书曾被翻译成法、日文,中外学者对此书给予较高的评价。)安世高安息国(今波斯地)人,据说是安息国太子,自由刻意好学,“外国典籍,莫不该贯”。继承王位后,“乃深悟苦、空,厌离名器”,于是出家修道,遍历诸国。于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来华,至洛阳,“至止未久,即通华言”,宣译众经,改梵本为汉语。其后二十余年间,译出安息守意经等三十九部。高僧传称其所译之经: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时值东汉末年,中原动荡不安,安世高避祸江南,
4、历经沙山、南昌、广州,最后卒于会稽(绍兴)。支娄迦谶(Lokakema)月支人,汉桓帝末抵洛阳,于灵帝光和二年(179年)译出般若道行经十卷、般若三昧经二卷,中平二年(185年)译首楞严经二卷,等十四部。其所译经文尽量保全原意,故多用音译。后人谓其译文特点是辞质多胡音。支敏度则称: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所译道行般若经对后来义学影响很大;般舟三昧经阐述大乘观想方法,对后世亦有影响。其弟子有月氏的支亮,再传支谦,继承和发扬其学风,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支娄迦谶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安世高所译的佛经是小乘经典,而支娄迦谶所译的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大乘佛经,后来
5、“般若”学说不但为统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间,成为汉晋南北朝时的显学。在前期译经事业中,除安、支二公外,尚有支谦及竺法护者,贡献亦多,支谦本月支人,从支娄迦谶弟子支亮受业,汉献帝末年,避乱入吴,孙权拜为博士,自吴黄武初至建兴中,译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等经数十种,江左译经风气,实由谦启之。支谦与文质之争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一名越,字恭明。月氏族后裔,其祖先于东汉灵帝时入籍中国。他自幼学习中外典籍,精通六种语言,曾受业于大乘学者支娄迦谶的弟子支亮。后避乱迁东吴,拜为博士。其间,潜心翻译佛典,深受吴主孙权的信任,曾辅佐太子登。太子逝世后,隐居穹隆山,传60岁卒于山中。支谦反对前人译经过于质朴而
6、使义理隐晦难明,主张文质调和,畅达经意,使人易于理解,并努力把这种观点运用于实践,开创了一代新的译风,深得好评。但也有人对他的翻译提出批评,认为不尽符合原文。黄武三年(224年),维袛难带来胡本法句经至武昌,与竺将炎共译,其后支谦又从竺将炎重受法句经,并重行校译。支谦批评竺将炎所译“其辞不雅”,“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由此引起文、质两派的争论。维袛难反驳说:“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达。”作于“黄武三年
7、”(公元224年),距今1700多年前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现存古籍中第一篇涉足翻译理论的文献,是我国翻译思想的开山之作。法句经序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众经。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有四部阿含,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顿
8、使其浑漫。惟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兰调、安侯世高、都尉、弗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始者,维祇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子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达。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