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资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节肢动物资源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节肢动物 资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 1、身体异律分节、身体异律分节 动物身体后端体节和前端比较,在形态和机能上均有不同,异律分节的生理分节较显著,各种器官位于一定体节中,这种分节现象称异律分节。头部:摄食、感觉 一般分 胸部:运动、支持 腹部:代谢、生殖 小红蛱蝶小红蛱蝶 Vanessa cardui Linnaeus2 2、分节的附肢、分节的附肢 节肢动物不仅身体分部,而且附肢分节,故名节肢动物附肢各节之间以及附肢和体躯之间都有可动的关节,从而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能适应更加复杂的生活环境,而导致附肢形态的高度特化。双肢型:原肢(基节、底节)、外肢、内肢 单肢型:外肢退化,只剩原肢和内肢。腕(胫)、掌(跗)、指(趾)功能:感
2、觉、运动、捕食、咀嚼、呼吸、生殖3 3、几丁质的外骨骼及蜕皮现象、几丁质的外骨骼及蜕皮现象 具有厚而坚硬的体壁是节肢动物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角质膜角质膜节肢动物的体壁节肢动物的体壁 上皮上皮 底膜底膜(由外而内)(由外而内)(即外骨骼: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蛋白质)(即外骨骼: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蛋白质)甲壳动物的外骨骼含有大量钙质,昆虫却甲壳动物的外骨骼含有大量钙质,昆虫却几乎无钙质几乎无钙质节肢动物的角质膜已经骨化,便不能继续扩展,即限制了虫体的生长。因此,当虫体发节肢动物的角质膜已经骨化,便不能继续扩展,即限制了虫体的生长。因此,当虫体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蜕去旧骨骼,才能长大虫体,称此现象为育
3、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蜕去旧骨骼,才能长大虫体,称此现象为蜕皮蜕皮。通常是每蜕一次。通常是每蜕一次皮即增长一龄,在每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称为皮即增长一龄,在每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称为龄期龄期。节肢动物的龄期是因种类而异。节肢动物的龄期是因种类而异。4 4、肌肉系统的特点、肌肉系统的特点 不形成皮肌囊,束状的横纹肌常成对存在,根据肌肉着生的部位和功能,可分为体壁体壁肌和内脏肌肌和内脏肌。体壁肌一般是按体节排列,有明显的分节现象。内脏肌包被于内脏器官上内脏肌包被于内脏器官上,一般分横向排列的环肌环肌和纵向排列的纵肌纵肌。体壁肌又常是伸肌和缩肌成对地排列,相互起拮抗作用。当这些肌肉迅速伸缩时,就会牵引外骨骼
4、产生敏捷的运动。5 5、体腔和血液循环、体腔和血液循环 节肢动物为开管式循环开管式循环。体腔内充满血液,故又名血腔血腔。这种体腔一般是由囊胚腔(初生体腔)和真体腔(次生体腔)混合而形成,所以节肢动物的最终体腔又称为混合体腔混合体腔。节肢动物循环系统构造和血液流程,与呼吸系统有密切关系。若呼吸器官只局限在身体的某一部分(如虾的鳃、蜘蛛的书肺),其循环系统的构造和血液流程就比较复杂。若呼吸系统分散在身体各部分(如昆虫的气管),它的循环系统构造和血液流程就比较简单。而靠体表呼吸的小型节肢动物,它的循环系统可能全部退化。如剑水蚤、恙螨、蚜虫等都没有循环器官。6 6、消化系统、消化系统 一般分为前肠、中
5、肠和后肠三部分,但由于各类节肢动物的食性不同,消化道的具体结构也有所变化。前肠和后肠都是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因此其肠壁上也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并可形成突起和刚毛等构造,用来研磨或滤过食物(如虾类)。当蜕皮时前、后肠的外骨骼也要脱落,然后再重新分泌。中肠由内胚层形成,是主要消化和吸收的地方。节肢动物头部的附肢,常常变成咀嚼器或帮助抱持食物的构造,有时还和头的一部分构成为口器(如昆虫)。7 7、呼吸系统多样性、呼吸系统多样性 节肢动物呼吸器官形式多样,随着不同的生态类群而有一系列变化:1)1)体壁:体壁:低等的小型甲壳动物,如水蚤。2)2)鳃:鳃:水生甲壳动物在足的基部由体壁向外突起薄膜状的结构,充
6、满毛细血管。如 虾、蟹等。3)3)书鳃: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 官。4)4)书肺:书肺:由体壁向内凹陷折叠成书页状,为陆生的节肢动物蜘蛛、蝎的呼吸器官。5)5)气管: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 陆、蜈蚣等的呼 吸器官。气管上无毛细血管分布,是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鳃和气管都是体壁的衍生物,只是形成方式不同,鳃是体壁外突而形成的,气管是体鳃和气管都是体壁的衍生物,只是形成方式不同,鳃是体壁外突而形成的,气管是体壁内陷而形成。壁内陷而形成。8 8、排泄系统、排泄系统 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肾
7、管变来的腺体结构。如甲壳纲的颚腺和绿腺,蛛形纲的基节腺,原气管纲的肾管等都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类如昆虫或蜘蛛的马氏管。它是肠壁向外突起而成的细管,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吸收血腔中的废物,进入后肠,回收水分,排出残渣。9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相同,属于链状神经链状神经结构。常与身体的异律分节相适应,有时神经节也相对集中,例如蜘蛛的体外分节不明显,而神经节神经节也都集中在食集中在食道的背方和腹方道的背方和腹方,形成很大的神经团神经团。脑是节肢动物的感觉和统一调节活动的主要神脑是节肢动物的感觉和统一调节活动的主要神经中枢经中枢,但并非重要的运动中心,
8、切除脑的昆虫,如给以适当刺激,仍能行走,但不能觅食。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脑激素,可活化其它内分泌腺,如心侧体、咽侧体及前胸腺等,产生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以控制蜕皮和变态等生理机制。节肢动物的感觉器官是很完备的感觉器官是很完备的,主要有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器官。并受神经支配,可以产生各种活动和行为。1010、生殖和发育、生殖和发育 多数节肢动物雌雄异体雌雄异体,只有蔓足类和一些寄生性的等足类是雌雄同体。生殖方式主要为两性生殖两性生殖、卵生卵生,也有卵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和多胚生殖等方式。卵富含卵黄卵黄,中黄卵中黄卵。卵裂属表裂卵裂属表裂、细胞核分裂并迁移到卵的表面周围,然后各自形成
9、细胞膜,进入囊胚期。原肠形成靠内陷法或分层法原肠形成靠内陷法或分层法。节肢动物的胚后发育很不相同,有直接发育直接发育或间接发育间接发育。间接发育者具有不同阶段的发育期和不同形式的幼体或蛹期。三叶虫背壳纵分为一个中轴和两个肋叶三部分,横分为三叶虫背壳纵分为一个中轴和两个肋叶三部分,横分为前前、中中、后后三三部分。前部为头,主要由头盖和颊部组成;头盖中间有突出的头鞍。中部部分。前部为头,主要由头盖和颊部组成;头盖中间有突出的头鞍。中部为胸,分节,能弯曲。后部为尾。腹面具口、触须、附肢和肛门。为胸,分节,能弯曲。后部为尾。腹面具口、触须、附肢和肛门。CalanoidCylopoidHarpactic
10、oid头胸部头胸部头部(头部(6 6节),但有节),但有5 5对附肢对附肢胸部(胸部(8 8节)节)第第1体节和附肢退化体节和附肢退化2-3对:对:2对触角对触角4-6对:对:3对口肢(对口肢(1对大颚,对大颚,2对小颚)对小颚)前前3对为颚足对为颚足后后5对为步行足对为步行足腹部腹部:6节,节,6对附肢,前对附肢,前5对游泳足,最后一对为尾肢。对游泳足,最后一对为尾肢。头胸部头胸部小颚(小颚(2)小触角(小触角(1)大触角(大触角(1)额剑额剑大颚(大颚(1)颚足(颚足(3)步行足(步行足(5)螯足螯足游泳足(游泳足(5)尾肢(尾肢(1)尾节尾节甲壳纲甲壳纲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第一对胸足第一
11、对胸足(共共5对)对)呈钳状称螯足呈钳状称螯足(二)有螯亚门(二)有螯亚门1 1、肢口纲、肢口纲 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特征: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特征: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尾部末节延长为尾剑。尾部末节延长为尾剑。无触角,具头无触角,具头胸甲胸甲 头胸部有一对螯肢和脚须头胸部有一对螯肢和脚须 4 4对步足,足围口而生。对步足,足围口而生。以书鳃为呼吸以书鳃为呼吸器官器官2 2、蛛形纲、蛛形纲蛛形纲的主要特征蛛形纲的主要特征 本纲动物约有本纲动物约有66 000种,是节肢动物门中仅次于昆虫纲的第二大类群。它们的生活习种,是节肢动物门中仅次于昆虫纲的第二大类群。它们的
12、生活习性复杂,绝大多数陆生,也有水生和寄生的种类。性复杂,绝大多数陆生,也有水生和寄生的种类。身体分区,不同种类体区分化各异。一般分为身体分区,不同种类体区分化各异。一般分为头胸部头胸部和和腹部腹部,有的分为,有的分为头头、胸胸、腹腹三三部,也有三部愈合为一体。部,也有三部愈合为一体。蝎类蝎类等的等的腹部腹部又分为宽大的又分为宽大的前腹部前腹部和狭长似尾的和狭长似尾的后腹部后腹部。头胸部通常不分节,头胸部通常不分节,有附肢有附肢6对对:第第1对为螯肢对为螯肢,有捕食作用;,有捕食作用;第第2对为触肢对为触肢,有,有触觉触觉、捕食捕食、生殖生殖等作用;等作用;后后4对为步足对为步足,一般分为,一
13、般分为7节。腹部通常分节,或有附肢遗迹。蜘蛛节。腹部通常分节,或有附肢遗迹。蜘蛛腹部腹部大多不分节,大多不分节,与头胸部与头胸部之间以之间以腹柄相连腹柄相连。多为肉食性动物,以吮吸式口器或强大的吸胃将捕获物的体液和软组织吮吸人消化道多为肉食性动物,以吮吸式口器或强大的吸胃将捕获物的体液和软组织吮吸人消化道中。寄生类型的口器更为特化,以适应穿刺寄主的体表和吮吸寄主的汁液。中。寄生类型的口器更为特化,以适应穿刺寄主的体表和吮吸寄主的汁液。以马氏管马氏管和基节腺基节腺排泄。用书肺书肺:或气管气管或兼用两者呼吸兼用两者呼吸。不少种类能结网营巢,因此具有丝腺和纺绩器具有丝腺和纺绩器,纺绩器是腹部附肢的遗
14、迹。蝎目的栉状器也是附肢特化形成的。雌雄异体,卵生,但蝎目为卵胎生。通常直接发育,无变态;但蜱螨目具有六足若虫和八足幼虫两种幼体,可视为间接发育。(二)(二)原气管纲原气管纲1 1、原气管纲:、原气管纲:栗色栉蚕栗色栉蚕 动物种类较少,其中动物种类较少,其中原气管纲动物体长呈管状,很像蠕虫原气管纲动物体长呈管状,很像蠕虫。环节分界极不明显。头。环节分界极不明显。头部有部有单眼一对单眼一对。胸部胸部与与腹部腹部之间之间界限也不明显界限也不明显,合成躯干部。躯干部的每个环节有,合成躯干部。躯干部的每个环节有一一对疣足对疣足,足的末端各,足的末端各有二个小钩爪有二个小钩爪。全部产于热带,非洲中部、马
15、来半岛、美洲中部。全部产于热带,非洲中部、马来半岛、美洲中部均有分布。均有分布。2 2、多足纲:、多足纲:多足纲动物包括常见的多足纲动物包括常见的蜈蚣蜈蚣、马陆马陆、蚰蜒蚰蜒等。已知种类约等。已知种类约10500种,全是蠕虫形的陆种,全是蠕虫形的陆生节肢动物。一般分为生节肢动物。一般分为4个亚纲:个亚纲:唇足亚纲、倍足亚纲、综合亚纲和烛虫亚纲。唇足亚纲、倍足亚纲、综合亚纲和烛虫亚纲。唇足亚纲唇足亚纲(Chilopoda)的代表种为蜈蚣;的代表种为蜈蚣;倍足亚纲倍足亚纲(Diplopoda)的常见种为马陆。的常见种为马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体分体分头头、躯干躯干两部。头部有触角两部
16、。头部有触角1对,有单眼而无真正的复眼,口器对,有单眼而无真正的复眼,口器位于头的腹面并伸向前方。躯干部体节区分明显,每节具一对位于头的腹面并伸向前方。躯干部体节区分明显,每节具一对(蜈蚣蜈蚣)或二对或二对(马陆马陆)具关节具关节的附肢。用的附肢。用气管呼吸气管呼吸但气门无开关结构,排泄器官为但气门无开关结构,排泄器官为马氏管马氏管。心脏为管状位于消化道背。心脏为管状位于消化道背面,每节有面,每节有1对心孔。神经系统包括对心孔。神经系统包括1个脑及个脑及1条腹神经索,每节有条腹神经索,每节有1个神经节。个神经节。雌雄异体,雌雄异体,发生时有变态。发生时有变态。蜈蚣每蜈蚣每一环节一环节有足一有足
17、一对,马对,马陆二对陆二对我国南方的巨蜈蚣,它甚至能袭击小型哺乳动物和蛙类。我国南方的巨蜈蚣,它甚至能袭击小型哺乳动物和蛙类。蚰蜒(蚰蜒(Thereuopoda)蚰蜒科。体短而扁,灰白色,分)蚰蜒科。体短而扁,灰白色,分15节。气节。气门在背中央,足易脱落,毒颚很大,行动敏捷。多生在活房屋内外门在背中央,足易脱落,毒颚很大,行动敏捷。多生在活房屋内外的阴暗潮湿处,捕食蚊蛾等小动物,有益。我国常见的为花蚰蜓的阴暗潮湿处,捕食蚊蛾等小动物,有益。我国常见的为花蚰蜓Thereuonema tuberculata和大蚰蜓和大蚰蜓Thereuopoda clunifera(上图)(上图)3 3、昆虫纲、
18、昆虫纲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昆虫纲是最大的一个纲,世界现已知的种类约昆虫纲是最大的一个纲,世界现已知的种类约100万种,占节肢动物门种数万种,占节肢动物门种数94以以上,占整个动物界的上,占整个动物界的34以上。每种昆虫有不同的发育期或形态期以上。每种昆虫有不同的发育期或形态期(龄幼虫、蛹、成虫龄幼虫、蛹、成虫),因而更增加了虫体的差异性。因而更增加了虫体的差异性。昆虫不仅种类繁多,个体数量惊人,而且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几乎分布于地球的任昆虫不仅种类繁多,个体数量惊人,而且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几乎分布于地球的任何地方。大多数昆虫都是陆生的,少数种类在其一生中有何地方。大多数昆虫都是
19、陆生的,少数种类在其一生中有1-2个发育阶段为水生或终生个发育阶段为水生或终生水生,海产种类极其稀少。水生,海产种类极其稀少。网翅目(螳螂目)网翅目(螳螂目)Dictyoptera(螳螂)(螳螂)体长体长10-140毫米。头大,三角形;口器咀嚼式;触角长,形状各异,多为丝毫米。头大,三角形;口器咀嚼式;触角长,形状各异,多为丝状,少数为念珠状或其它形状。前胸长,前足捕捉式。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状,少数为念珠状或其它形状。前胸长,前足捕捉式。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大,休息时平放在背上。尾须臀区大,休息时平放在背上。尾须1对。雄性第对。雄性第9腹板上有腹板上有1对刺突。渐变态。卵对刺突。渐变
20、态。卵鞘附于树枝或墙壁上。卵鞘称螵蛸,可入中药,是重要的药用资源昆虫。鞘附于树枝或墙壁上。卵鞘称螵蛸,可入中药,是重要的药用资源昆虫。等翅目等翅目Isoptera(白蚁)(白蚁)因前、后翅大小、形状相等,故名等翅目。成虫象蚂蚁,但体胖,特别是因前、后翅大小、形状相等,故名等翅目。成虫象蚂蚁,但体胖,特别是无色,所以又叫白蚁。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有翅型白蚁在婚飞后翅膀脱无色,所以又叫白蚁。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有翅型白蚁在婚飞后翅膀脱落,仅留下翅鳞。腹节落,仅留下翅鳞。腹节10节,有尾须,外生殖器不明显。节,有尾须,外生殖器不明显。虱目虱目(Anoplura):体虱体虱牛虱牛虱 俗称虱子,
21、体小而扁平,无翅,一般白色或灰白色、骨化部分为黄或褐色。头部向俗称虱子,体小而扁平,无翅,一般白色或灰白色、骨化部分为黄或褐色。头部向前突出。触角前突出。触角35节,复眼退化或消失,无单眼。口器为特殊的刺吸式。胸部节,复眼退化或消失,无单眼。口器为特殊的刺吸式。胸部3节全愈节全愈合。足粗,跗节合。足粗,跗节l节,爪节,爪1个,长而弯曲,与胫节下方的一指状突对握,适于攀缘寄主毛个,长而弯曲,与胫节下方的一指状突对握,适于攀缘寄主毛发。渐变态。卵长卵形,端部有盖,单产,粘附于寄主的毛发上或人的衣服上。虱子发。渐变态。卵长卵形,端部有盖,单产,粘附于寄主的毛发上或人的衣服上。虱子终生外寄生于哺乳动物
22、及人体上,吸食寄主血液并传播疾病。如寄生于人体上的头虱终生外寄生于哺乳动物及人体上,吸食寄主血液并传播疾病。如寄生于人体上的头虱(Pedicutus humanus capitis)、体虱、体虱(P.hcorporis)。异(半)翅目异(半)翅目(Hemiptera):触角常为丝状,触角常为丝状,3-5节,露出或隐藏在复眼下的沟内。口器刺吸式,喙一般节,露出或隐藏在复眼下的沟内。口器刺吸式,喙一般4节,着节,着生点在头的前端。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外露。臭腺孔位于胸部腹面。前翅生点在头的前端。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外露。臭腺孔位于胸部腹面。前翅基部革质坚硬、端部膜质柔软,称为半鞘翅
23、;后翅膜质,静止时平覆于腹部上;少数基部革质坚硬、端部膜质柔软,称为半鞘翅;后翅膜质,静止时平覆于腹部上;少数无翅。后胸腹面有臭腺开口,能分泌挥发性油,散发出类似臭椿的气味,故名蝽蟓或无翅。后胸腹面有臭腺开口,能分泌挥发性油,散发出类似臭椿的气味,故名蝽蟓或臭板虫。渐变态。多为植食性的农林大害虫,如稻蛛缘蝽、三点盲蝽臭板虫。渐变态。多为植食性的农林大害虫,如稻蛛缘蝽、三点盲蝽(Addphocoris taeniophorus)、绿盲蝽、绿盲蝽(Lygus lucorum)、梨蝽、梨蝽(Urochela luteowaria)等;少数等;少数种类为肉食性,捕食其它小动物,如猎蝽能捕食害虫,水生的
24、田鳖则捕食鱼苗;有的种类为肉食性,捕食其它小动物,如猎蝽能捕食害虫,水生的田鳖则捕食鱼苗;有的还吸食人血,传染疾病,如臭虫还吸食人血,传染疾病,如臭虫(Cimex)大青叶蝉大青叶蝉 Cicadella viridis(Linnaeus)同翅目同翅目(Homoptera):玉米叶上的蚜虫玉米叶上的蚜虫 体小到大型。刺吸式口器从头部腹面后方生出,喙体小到大型。刺吸式口器从头部腹面后方生出,喙1-31-3节,多为节,多为3 3节。触角短,刚毛节。触角短,刚毛状、线状或念珠状。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呈屋脊状放置,有些蚜虫状、线状或念珠状。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呈屋脊状放置,有些
25、蚜虫和雌性蚧壳虫无翅,雄性蚧壳虫后翅退化呈平衡棍。雌虫常有发达的产卵器。渐变态。和雌性蚧壳虫无翅,雄性蚧壳虫后翅退化呈平衡棍。雌虫常有发达的产卵器。渐变态。繁殖方式多样,有性生殖、孤雌生殖等。有卵生,卵胎生。多为植食性。若虫和成虫繁殖方式多样,有性生殖、孤雌生殖等。有卵生,卵胎生。多为植食性。若虫和成虫均刺吸植物汁液。许多种类为农业害虫。既直接危害农作物,又传播植病。有些种类均刺吸植物汁液。许多种类为农业害虫。既直接危害农作物,又传播植病。有些种类产胶、蜡,为益虫。代表种类有蚱蝉产胶、蜡,为益虫。代表种类有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Cryptotympana atrat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