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碳认知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节能减碳认知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节能 认知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臺南縣市民眾節能減碳素養調查臺南縣市民眾節能減碳素養調查指導教授:劉世鈞 博士 研 究 生:楊家鳳 九十九年九月八日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待答問題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五節 名詞解釋2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2)n 人類對能源需求量增加,導致有限化石能源枯竭,且在生產與輸送和使用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衝擊,引起全球暖化、溫室效應等現象。n 2007年確立後京都因應氣候變遷的關鍵談判議程,各國並同意在2009年底前完成減量、調適、技術、資金之協商。n 減低環境衝擊,致力於能源科技、政策革新、綠色生產技術、永續發展及心靈環保之節能減碳活動勢在必行
2、。n 節能減碳是國際間重要核心議題,我國政府重要施政理念,人類與地球共生共榮、永續發展之重要課題。(Chedid,2005;Yucel,2007)第一節第一章 緒論3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2/2)n 2007年行政院規劃我國節能減碳總計畫,訂定國家總目標,並定期提出檢討報告,發表節能減碳白皮書。(經濟部能源局,2007)n 2009年全國能源會議中建議因應對策引領低碳生活實踐的教育與宣導,立院三讀通過環境教育法,也定為2010年為節能減碳年。n 針對民眾進行節能減碳素養之研究調查,以了解民眾對節能減碳的認知情況,培養民眾正視節能減碳的重要性與正確的態度,並落實在生活中。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4研究目
3、的n暸解台南縣市民眾在節能減碳素養之現況。n探究臺南縣市不同背景變項之民眾節能減碳認知差異情形。n探究臺南縣市不同背景變項之民眾節能減碳態度差異情形。n以台南縣市民眾為對象,探討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綠色能源、綠色產品和綠色生活認知與態度之相關性。n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教育單位推行節能減碳教育與環保單位推展環保政策之考。第一章 緒論第二節5待答問題?n台南縣市民眾節能減碳的認知與態度之現況如何?n不同背景變項之台南縣市民眾在節能減碳的認知上是否有顯著差異?n不同背景變項之台南縣市民眾在節能減碳的態度上是否有顯著差異?n台南縣市民眾在節能減碳的認知與態度之間是否有相關?第一章 緒論第三節
4、6名詞解釋n節能減碳:節能減碳的概念是節約能源與二氧化碳減量,以有效運用能源並緩和全球暖化問題。(工業技術研究院,2004;陳瑞榮,2008;蔡勳雄,2008)n環境衝擊:指直接或間接生產活動及服務對環境所產生之任何影響。n永續發展:1.在確保自然資源的品質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淨利益增加到最大的限度(Edward B.Barbier,1985)2.滿足當代需要,而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機會。(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 WCED,1987)第一章 緒論第五節7名詞解釋n綠色能源:綠色能源包含再生能源與節約能源兩個概念。綠色能源係指維持優質環境條件下生產電力之各種能源,以減少二氧化
5、碳之排放,防止氣候暖化。n綠色產品:原料取得、產品製造、銷售、使用、廢棄處理過程中,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等對環境友善功能之產品。n綠色生活:一種採取簡樸健康價值觀的永續生活方式,強調在社會文化面、經濟面、環境面以及個人價值觀都要符合綠色化的概念,使生活以及環境發展得以永續。第一章 緒論第五節8名詞解釋n 節能減碳認知:對節能減碳相關知識的瞭解程度,包含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綠色能源、綠色產品和綠色生活四個向度。n 節能減碳態度:對節能減碳相關課題所抱持的評價、感覺和行動傾向,包含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綠色能源、綠色產品和綠色生活四個向度。第一章 緒論第五節9研究範圍與限制n 研究地區與對象的
6、限制:研究母群體為台南縣市的民眾,研究結果採適地適用原則,不宜過度推論到其它地區。n 研究工具的限制:考慮研究者對自變項、依變項的定義、問卷題目內容不同,而不能做過度的推論。n 研究成果的限制:本研究所得結果僅限於本研究試卷內容範圍,因此所得之結果不宜過度推論。第一章 緒論第四節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第一節 節能減碳之現況與政策發展第二節 節能減碳四向度之理論與內涵 第三節 民眾節能減碳素養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四節 環境認知與態度之研究 11節能減碳之現況與政策發展n能源危機與問題:國際油價變動,全球能源安全威脅擴大,造成能源環境問題。(能源科技發展白皮書,2007)對石油消耗及進口石油依存度高
7、的國家造成影響。依據美國能源部(DOE)所屬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06年世界能源展望之報告,全球將無法提供充足的能源,目前能源供應模式已對環境生態造成嚴重衝擊,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與因應受到國際重視。後京都第一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12節能減碳之現況與政策發展n氣候變遷對環境的衝擊:(一)全球暖化現象對環境生態造成的衝擊極地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衝擊低地國與沿海區。導致不正常暴雨及乾旱現象,衝擊水土資源環境衛生及人類生命等。沙漠化現象擴大,生態體系改變,衝擊農林漁牧、社經活動及全球生存環境等。(台灣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2005)人為因素對全球暖化的影響,以工業生產與汽、機車排放廢氣及地
8、表開發因素,造成溫室氣體排放過多。IPCC於2007年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2004年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比1970年成長70,比京都議定書的管制基準年1990年增加了24,顯現大幅度減量的迫切性。第一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13節能減碳之現況與政策發展n氣候變遷對環境的衝擊:(二)台灣全球暖化現象對環境生態造成的衝擊根據研究調查台灣百年氣候暖化速率約為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上升的溫度達攝氏1.3左右。暖化對台灣無論是人民生命安全、社經活動、水土資源、生態體系等層面,帶來的衝擊是日積月累的,尤其對台灣的生態環境造成難以抹滅的傷害。第一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14節能減碳之現況與政策發展n永續發展:教育在永續發展
9、的推動及培養個人思考環境與發展議題的能力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達成環境與倫理上的覺知、價值與態度、技能及行為等;並能有效的促使民眾與永續發展的政策決定(UNCED,1993)。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提出邁向二十一世紀教育部永續發展環境教育行動策。永續教育從環境的破壞有感而來,談環境的問題要以永續概念出發,而相同的,永續的教育,一樣得再回到環境教育的定義理念中來完成。教育部、環保署、能源第一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15節能減碳之理論與研究n節能減碳教育:為落實節能減碳之人民素養,推動節能減碳教育甚為關鍵。我國實施能源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於培養全民節能素養,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達成全民節約能源之目
10、的。(黃月純,2010)節能減碳必須從教育紮根,亦即教育兒童將對社會產生立即與長期永續利益(European Communities,2006),而藉由親子共學由兒童將知識帶回家庭影響家庭所有成員的態度與行為,進而廣泛的改變社會。第一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16節能減碳之理論與研究n節能減碳政策與計畫:各國政府研擬能源政策,改變能源與排放趨勢 八國高峰會議(G8)各國領袖以清潔、方便適用、又有競爭力的能源前景為目標的替代政策,研討的政策主要包括: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面之能源效率、發展替代化石燃料之新能源、發展再生能源、重新考量何能發展、開發碳捕獲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
11、rage,CCS)。(摘錄自能源科技研究發展白皮書,2007)2009年12月,194個會員國代表齊聚哥本哈根,商討下階段的氣候變遷因應之道,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等國家領袖並親自出席。第一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17節能減碳之理論與研究n節能減碳政策與計畫:各國政府研擬能源政策,改變能源與排放趨勢 歐盟(European Union,EU)於2007年於布魯塞爾市舉行會員國會議決議,承諾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為至2020年降至1990年水準之20,採取各項積極措施。(摘錄自能源科技研究發展白皮書,2007)2009第一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18節能減碳之理論與研究n節能減碳計畫與策政府節能減碳政
12、策1.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節能減碳獎勵與輔導辦法3.節能減碳行動方案4.新能源產業旗艦計畫5.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6.節能減碳無悔措施第一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19節能減碳之四向度之內涵n節能減碳的定義:節能減碳的概念是節約能源與二氧化碳減量,以有效運用能源並緩和全球暖化問題(工業技術研究院,2004;陳瑞榮,2008;蔡勳雄,2008)。n 本研究根據劉世鈞教授2009年的國科會計畫能源國家型人才培育自由導向整合型計畫以E-STS生態-社會-技術-科學模式發展及推廣節能減碳教育之研究(計畫編號:NSC 98-2514-S-024-001NE)將節能減碳分為四個向度探討,節能減碳之認知與態度的四個向
13、度分別為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綠色能源、綠色產品及綠色生活。第二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20節能減碳之四向度之內涵n 99年國科會節能減碳研究報告知識架構第二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綠色產品綠色產品節能減碳節能減碳環境衝擊環境衝擊與與永續發展永續發展綠色能源綠色能源綠色生活綠色生活圖圖2 2 節能減碳知識架構圖節能減碳知識架構圖21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之理論與內涵n 環境衝擊涵蓋全球環境變遷、天然災害及帶來的社會經濟衝擊。n 永續發展最早在1972年聯合國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被提及。1992年聯合國於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高峰會,通過了舉世矚目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第二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節能
14、減碳之四向度之內涵22綠色能源之理論與內涵(1/3)n 綠色能源指對環境友好的可再生性能源,如水資源、生物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綠色能源包括在能源的生產及消費的過程中選用對生態環境低污染或無污染的能源。n 綠色能源包含再生能源與節約能源兩概念。以提高能源使用與轉換的效率、減少能源耗損並增加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及能源管理方式,相信綠色能源節能社會、低碳經濟的目標將能有效達成。第二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節能減碳之四向度之內涵23綠色產品之理論與內涵(2/3)n 綠色產品之生命週期評估,是一種評估產品或活動從原料的取得、製造、行銷、運輸、使用、維修到最後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等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對
15、環境所產生的衝擊的評估技術。n 綠色產品之生態效益,是同時改善經濟與環境保護的效益;以更少的環境衝擊,提供更高的價值。n 綠色材料,對能源與資源消耗最少且效率最高或能發現新的能源、再生循環利用效率最高,或可分解性的材料。綠色設計是低污染、省資源、可回收的原則進行產品的設計。第二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節能減碳之四向度之內涵24綠色產品之理論與內涵(3/3)n 綠色生產為清潔生產方式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生產模式。清潔生產是持續對程序、產品與服務應用整合性的汙染預防策,以減少人類與環境遭遇之風險,進而提升生態效率,邁向永續發展。n 環保標章不僅提供了消費者產品的安全特性的資訊而且也將企業定位為關心環境保護
16、的組織。第二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節能減碳之四向度之內涵25綠色生活之理論與內涵n 綠色消費所指的是消費者以永續觀點為出發,除維持生活需求的消費行為外,同時也將自然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以減少人類活動所造成的衝擊,為落實綠色生活的環保型態。n 簡樸心生活藉由改變內在價值觀,依循簡樸健康的原則,不論是在食衣住行育樂各個層面,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互相平衡的永續目標,此生活價值觀即為綠色生活的中心思想。第二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26節能減碳科學素養n 1985年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對科學的成就與限制有某種程度的了解,無論是否為科學家或工程師,認為為了未來良好社會的必
17、要投資。n 1989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認為科學素養有許多向度,包含了熟悉自然世界並尊重其和諧性;了解一些重要的科學概念和理論;具備科學思考能力;運用科學知識和思考方法達成個人及社會目標。第三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27環境認知與態度之研究n認知:對發現並理解所要思維的訊息(張春興,2000)。n態度:包括三層面認知、情感和行為表現,態度會因為經驗而改變。透過後天的學習或生活經驗而改變一個人的態度。因此,態度是內隱且持久性的行為反應傾向(張有典,2004)。態度亦指影響個人對行動選擇的內在
18、心理狀態(Gangne1985)。是指個體對人、事及周圍世界所持的一 種持久性與一致性 之傾向(張春興,1996)。第四節第二章 文獻探討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一節 研究架構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方法第三節 研究工具2930 研究架構研究架構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一節個人背景變項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畢業(就讀)系所職業是否與環境教育相關活動節能減碳認知節能減碳認知 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 綠色能源 綠色產品 綠色生活節能減碳態度節能減碳態度 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 綠色能源 綠色產品 綠色生活研究對象與取樣方式n研究對象 台南縣與台南市之民眾n取樣方式 採非隨機抽樣之立意取樣 第二節第三章 研究
19、方法31研究工具n 預試問卷的編製 問卷內容:分別引用胡嘉軒、鄭東益、李宗來與洪毓璟之論文,適用於民眾的部分,將節能減碳四個向度問卷分成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綠色能源、綠色產品、綠色生活認知與態度問卷,其問卷內容共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節能減碳認知問卷;第二部分是節能減碳態度問卷;第三部分是個人基本資料。專家效度 預試問卷的信度分析 難易度與鑑別度分析 信度分析-項目分析 第三節第三章 研究方法32研究工具第三節第三章 研究方法n正式問卷形成 向度細目題號合計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認知環境衝擊科學基礎4、8、9、10、1118環境衝擊之調適5、14、17環境衝擊之減量1、2、6、16環境脆弱性3、
20、7、18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12、13、15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態度環境衝擊科學基礎3、4、1418環境衝擊之調適5、8、16、18環境衝擊之減量2、6、13、15環境脆弱性9、10、11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1、7、12、17總題數:36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認知與態度成人正式問卷雙向細目表33研究工具第三節第三章 研究方法正式問卷 向度細目題號合計綠色能源認知綠色能源概論1、221自然再生能源3、4、5、6、7人工再生能源8、9、10再生能源轉換原理11、12、13節能效率14、15生活節能16、17、18、19、20、21綠色能源態度綠色能源概論1、2、317再生能源4、5、6、7、8綠色能源與環境
21、保護9、10、11、12節約能源13、14、15、16、17總題數:38綠色能源認知與態度成人正式問卷雙向細目表34研究工具第三節第三章 研究方法正式問卷 向度細目題號合計綠色產品認知綠色產品之生命週期評估1、2、3、4、519綠色產品之生態效益6、7、8綠色材料9、10、11綠色設計12、13綠色生產14、15、16環保標章17、18、19綠產品態度產品之生命週期評估1、2、3、426產品之生態效益5、6、7、8綠色材料產品9、10、11、12綠色設計產品13、14、15、16、17綠色生產產品18、19、20、21、22環保標章產品23、24、25、26總題數:45綠色產品認知與態度成人正
22、式問卷雙向細目表35研究工具第三節第三章 研究方法正式問卷 向度細目題號合計綠色生活認知綠色經濟生活1、2、3、4、5、2324綠色環境生活6、7、8、9、24綠色社會文化生活10、11、12、13、15綠色心生活16、17、18、19、20、21、22綠色生活態度綠色經濟生活1、5、6、7、8、1723綠色環境生活2、3、15、16、18、19、20綠色社會文化生活4、9、10、11、12、13綠色心生活14、21、22、23總題數:47綠色生活認知與態度成人正式問卷雙向細目表 36資料處理 n描述性統計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n獨立樣本t檢定(
23、independent-samples t-test)n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n皮爾遜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第五節第三章 研究方法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受試樣本背景分析 第二節 民眾節能減碳認知與態度現況分析 第三節 民眾節能減碳認知與態度試題分析 第四節 民眾節能減碳認知與態度之差異分析 第五節 民眾節能減碳認知與態度相關分析 38受試樣本背景分析第一節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變項變項人數人數百分比百分比性別性別男男4924.38女女15275.62年齡年齡3939歲以下歲以下8542.29404
24、0歲以上歲以上11657.71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大專以上大專以上7336.32大專以下大專以下12863.68畢業就讀系所畢業就讀系所理工學院理工學院4120.40社會科學學院社會科學學院6934.33文藝及其他學院文藝及其他學院9145.27職業職業士士3718.41農農10.50工工2411.94商商2311.44學生學生52.49其他其他11155.22是否曾加環境教育相關是否曾加環境教育相關活動活動是是4421.89否否15778.11環境衝擊與永續發展基本資料分配情形39受試樣本背景分析第一節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變項變項人數人數百分比百分比性別性別男男6843.31女女8956.69
25、年齡年齡3939歲以下歲以下7346.504040歲以上歲以上8453.50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大專以上大專以上5333.76大專以下大專以下10466.24畢業就讀系所畢業就讀系所理工學院理工學院3924.84社會科學學院社會科學學院5736.31文藝及其他學院文藝及其他學院6138.85職業職業士士2415.29農農10.64工工2314.65商商148.92學生學生127.64其他其他8352.87是否曾加環境教育相關是否曾加環境教育相關活動活動是是4327.39否否11472.61綠色能源基本資料分配情形40受試樣本背景分析第一節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變項變項人數人數百分比百分比性別性別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