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网络舆情概论》课件第十二章 网络舆情的管理.pptx

  • 上传人(卖家):momomo
  • 文档编号:4922055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PPTX
  • 页数:40
  • 大小:644.2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网络舆情概论》课件第十二章 网络舆情的管理.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网络舆情概论 网络舆情概论课件第十二章 网络舆情的管理 网络 舆情 概论 课件 第十二 管理
    资源描述:

    1、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网络舆情的管理导言导言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指对网络舆情进行宏观和常态化监管和控制,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从而使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而避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维护互联网作为公众意见表达、情绪抒发和公共事务讨论的虚拟公共场所的公平、开放和自由,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保障社会的稳定、安全和有序。CONTENTS1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2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和内容3网络舆情管理的国外经验 1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占据社会舆论极其重要地位的网络舆情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等各个方面

    2、,同时也影响现实社会的发展,既能够起到监督推动的良性作用,也会造成恶劣的严重后果。对网络舆情进行系统化的管理,目的并不是剥夺公众发表观点、情绪和意见的权利和自由,也不是为了压制和约束网络舆情,而是为了规范网络运营服务,净化网络信息内容,防范和处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侵犯单位和个人权益的网络行为,从而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使得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首先,政府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控制力有限。互联网的低门槛接入和无国界联通使得各类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几乎充分独立于政府管控范围之外,任何团体

    3、或个人都能够随时面向全世界发布信息,任何情绪、态度和观点都能够借助网络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其次,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动员的新手段。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隐匿性给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提供了号召、动员的宽阔平台,并且能够快速集合支持者和参与者,以极低的成本得到极高的动员效率,使得网络舆情很容易成为有组织的反动者分裂国家、组织发动破坏社会秩序的工具。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再者,网络舆情极化后产生的威胁和危害难以遏制。网络舆情极易受到操控和误导,通过激化、放大和强化社会矛盾,以及蓄意策划煽动负面情绪,就会在短时间内导致网络舆情极端化爆发,如果逐渐向线下蔓延就会

    4、造成现实社会的骚乱和暴力事件,甚至引起社会动乱和政治危机。此外,国际上各种反华敌对势力、邪教组织等很容易利用互联网开展迂回渗透、煽动滋事、负面宣传等活动,少数西方国家更是通过推进“互联网自由”战略加大对华负面的网络舆论宣传,针对民主、人权等问题制造负面的国际网络舆论,对国家维护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为首要目标和重要根基进行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防止网络舆情干扰妨碍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和根本权利;第二是维护国家的政治

    5、制度安全,防止网络舆情破坏国家政权和根本政治制度;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第三是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抵抗网络信息霸权,防止网络舆情侵害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第四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防止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泄露,防止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系统遭到入侵和破坏;第五是维护社会秩序安全,防止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类破坏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定的情况发生。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首先,网络媒体是网络舆情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不良、不实以及片面极端信息的传播扩散是网络舆情生成的直接诱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

    6、深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来源,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范围,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量和覆盖面的不足。然而网络媒体也承载着大量低俗信息和虚假信息,泛滥着来源不明、事实不清以及具有煽动性的言论。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在公众中扩散,就会致使网络舆情往负面方向发展。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其次,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颠覆和重塑了公众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推进了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然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急速膨胀和公众的参与度攀升,为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和治

    7、理带来了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便如此在浩大的互联网领域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容易错失网络舆情管理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三、控制网络舆情边界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三、控制网络舆情边界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互联网压力下的个人空间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缩,社会运转和个人生活对于网络的过分依赖使得个人权益的保护遭遇新型的危机,而网络舆情在对个人权益的渗透和干涉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网络舆情极易引发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2006年的“铜须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舆情引发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件。随着网络舆情的升级,网民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实行“网络通缉”,公布其身份、简历、家庭

    8、电话和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近年来,网络舆情的监督功能被滥用,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侵害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引发了更深的社会危机。三、控制网络舆情边界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三、控制网络舆情边界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网络舆情极易触及侵犯个人名誉权。网络舆情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保障,为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对相关当事人的责任认定难免夹杂着捏造、歪曲和篡改事实,甚至进行刻意放大和渲染,这会对当事人的名誉权造成极大的损害,严重影响其现实生活。网络舆情极易衍生网络暴力,对个人进行侮辱和攻击。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场所,也提供了相应的隐匿庇护,因而公众就会无所顾忌地将

    9、现实社会的压力、不满等情绪累积在网络上淋漓尽致地进行倾泻。2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一、法律规范网络舆情一、法律规范网络舆情自1994年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来,我国已经先后制定了多个旨在控制互联网服务、内容、表达行为的法律法规,从无到有初步确立了一套规范互联网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网络行为主体划定了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线。我国互联网立法涵盖刑事、民事、行政三大类,但以调整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对人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的规范为主,只有少数是刑事法规和民事法规。其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

    10、管理规范。一、法律规范网络舆情一、法律规范网络舆情按照管理内容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管理、网络运营服务的管理和网络信息内容的管理,管理的主体为互联网运营服务商、网站企业以及互联网用户。其中,与网络舆情密不可分的是对于网络准入的控制网络准入的控制和网络信息内容的管制网络信息内容的管制。(一)控制网络准入(一)控制网络准入计算机信息网络直接进行国际联网,必须使用邮电部国家公用电信网提供的国际出入口信道。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自行建立或者使用其他信道进行国际针对联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一)控制网络准入(一)控制网络准入在这样的准入模式下,各类网络服务都需要经过

    11、相应的程序审批,获得许可或进行备案。例如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需要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许可和备案,登载互联网新闻业务需要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许可和备案,互联网教育信息服务需要得到教育部的许可和备案,才能提供特定的服务。(一)控制网络准入(一)控制网络准入“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经备案的组织或者个人从事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里的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包括个人网站和个人独立博客,也就是说自此我国境内网站所有者都将实现实名登记,拥有确定的备案登记号。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二)管制信息内容(二)管制信息内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

    12、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9)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二)管制信息内容(二)管制信息内容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从事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项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提供的信息内容及其发布时间、

    13、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二、行政管理二、行政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管理重点是网络域名服务,负责管理维护中国互联网地址系统,引领中国互联网地址行业发展,权威发布中国互联网统计信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互联网社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承担拟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方针政策等职能,负责全国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并负责监督管理执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上意识形态工作,具体

    14、协调互联网意识形态管理,统筹宣传文化系统网上管理。公安机关负责互联网站安全监督,依法处罚和打击网上违法犯罪行为;国家安全机关负责对互联网站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信息内容进行监督检查。三、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三、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一)服务者自律互联网服务者作为网络接入、信息、技术和平台服务的提供者,是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的重要主体,一般以行业组织的形式进行统筹和规范,通过签订公约、监督举报、开展专项活动等方式进行自律。行业组织作为政府与行业沟通的平台,在确保组织内成员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不断倡导实行行业自律,确保成员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要求。三、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三、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二)用户自

    15、律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已经不单单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技术的应用者,而是更多地成为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发布者和传播者,因而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引导网民自觉遵从基本的网络道德和规范。从2004年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就多次联合倡导以“文明上网”、“绿色上网”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教育网民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正之风,共同打造绿色、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生态。四、网络管理的技术支持四、网络管理的技术支持通过技术手段支持网络舆情的管理,就是准确、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辅助网络舆情管理的各方面工作顺利、高效地实施和推进,搭建智能化、科学化的网络舆情管理技术平台

    16、。网络舆情管理技术支持依靠相关的软硬件支撑环境、数据库、应用软件系统等,是一个需要综合协调、全面整合的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过滤软件、封堵软件、屏蔽技术、中断传输、网络报警处置系统、网络内容监控系统等网络技术管控体系,是政府及时发现、防范、处置和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保障。其中网络信息过滤技术和网络舆情监控技术最为核心。URL过滤:过滤:URL过滤主要是通过对互联网上各样信息进行分类后,精确地匹配URL和与之对应的页面内容,形成一个预分类网址库。在用户访问网页时,将要访问的网址与预分类网址库中的网页地址进行对比,以此来判断该网址是否被允许访问。在通常情况下,网址库需要维护两种类型的列表,一种为“黑名

    17、单”(blacklist),即禁止访问的目标网站的URL;另一个为“白名单”(whitelist),即允许访问的目标网站的URL。URL过滤技术实现简单、成本低、准确率高,但其最大的缺陷是过滤程序过于规则化,无法动态地辨别文档的实际含义。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目前网络采集技术实现了基于网页结构的统计分析算法,采用爬虫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能够自动识别、分隔出论坛和新闻评论中的每一个帖子及其评论信息,统一进行垃圾信息过滤、自动分类,通过正则匹配精准地保存信息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正文、相关图片、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回复量、赞数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成为网络舆情的集

    18、中体现平台,对于微博、微信的监控需要更高的采集技术,现在微博、微信平台都已提供API接口,可以通过调取API接口去采集数据。目前,网络舆情信息采集的数据量中,来自微博、微信的数据占据极大比例。五、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五、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一)加强重点网站建设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道德风尚,引导热点问题分析与判断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主流新闻网站,在指导公众的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网络新闻媒体对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加强互联网的思想舆论阵地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令公众信赖

    19、的权威性与品牌优势;另一方面着力打造一批重点理论网站,形成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阵地。五、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五、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二)加强政府的网络沟通能力对网络上出现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态,要加强监控、全面掌握,并及时引导,牢牢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面对面”的网络交流和直接沟通能够更直接地了解社情民意,同时有针对性、时效性地做好社会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避免政府与公众之间产生信息隔阂和理解误差。3网络舆情管理的国外经验一、法律管理方面的国际经验一、法律管理方面的国际经验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立法呈现出井然有序的连续性,以沿用与扩展现有法规为主,根据已有法律的相关条款,结合当下互联

    20、网发展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引申与扩充,从而保证了立法管理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美国宪法始终是针对网络传播立法的基础,根据第一修正案,不得制定有关限制宗教自由、信仰自由的法律,不得制定限制言论或出版自由的法律。通信法1996年的修订以法律形式限制了色情和暴力等有害内容的传播。二、行政管理方面的国际经验二、行政管理方面的国际经验2003年1月,新加坡广播管理局、电影与出版物管理局、电影委员会三家机构合并,共同成立了新加坡传媒发展局(简称MDA)。从此,新加坡传媒发展局接替新加坡广播管理局,成为互联网的主管机构。MDA根据新加坡传媒发展局条例规定行使对新加坡广播局的管理职能,其管理思想是:MDA完全对新加

    21、坡的互联网发展和互联网传播内容负责。在管理互联网方面,MDA釆用一种平衡的、轻度接触的管理方式,以确保互联网用户承担最少的责任,同时给互联网经营者以最大的操作灵活。MDA也鼓励经营者实行自我调节管理,通过公共教育去弥补这种轻度管理方式的不足。二、行政管理方面的国际经验二、行政管理方面的国际经验新加坡这种“轻触式”的管理方式中很重要的一项规定即是“分类许可制”,个人在开办网站时可以不通过MDA的许可,而自动获得一种注册登记的权利,但条例规定:“细则不免除许可证持有者遵守与其所提供服务相关的其他成文法。”这使个人提供网络服务和网络内容等都变得简单、便捷,但所有网络行为都受到其他成文法的约束和规范。

    22、这种平衡类的制度使得新加坡的管理方式灵活且富有实效。三、信息服务自律方面的国际经验三、信息服务自律方面的国际经验英国在网络传播管理中形成了以行业自律为主导、辅以行政和法律约束的模式。网络观察基金会(简称IWF)是英国互联网行业自律的监管机构,在整个网络传播管理中扮演着中枢的角色。英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现行法律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时常显得有些滞后,面对新问题经常显得无能为力。1996年,英国网络服务商为避免政府管制而转向“以自律求自由”,英国网络服务商协会成立网络观察基金会作为行业自律的执行机构,资金来源主要为欧盟和互联网行业,包括网络服务商、移动运营生产商、内容服务商、通信

    23、软件公司等,这决定了IWF的独立属性和社会责任属性。三、信息服务自律方面的国际经验三、信息服务自律方面的国际经验1996年,IWF与由网络服务商协会、伦敦网络协会以及英国城市警察署、国内事务部的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关于“安全网络:分级、检举、责任”的文件,即R3安全网络协议。根据协议,IWF确立了相应的管理原则。随后,IWF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开展日常工作,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和实现行业自律。三、信息服务自律方面的国际经验三、信息服务自律方面的国际经验首先是落实行业规则,即R3安全网络协议。IWF以该协议为基础草拟了一项从业人员行为守则,对协议进行可操作化解释,明确网络服务商有责任确保内容的合法性

    24、等核心问题。其次是设置公众举报、投诉不合法内容的渠道。IWF开通了网络投诉热线,接到儿童色情图片网址、激起种族仇恨的内容以及其他淫秽内容网址的投诉后,IWF会在24小时之内请基金会的内容分析师评估该网站的内容是否非法,经确认后根据不同的信息来源,交移相应的执法机构处理。此外是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活动。为增进外界对IWF工作的了解,增进与广大网络用户的交流,解释处理网络非法内容问题的工作机制,培养广大网络用户对行业自律组织的信任感,IWF不定期地开展一些活动。本章小结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和研究网络舆情的管理,充分阐释网络舆情管理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我国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方式和举措、目前的管理

    25、局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值得借鉴的国外先进经验等。管理网络舆情首先要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为首要目标和重要根基进行整体规范和约束,其次要全方位规范网络媒体的行为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同时辅以对网络舆情边界的控制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不受侵害,这既是网络舆情管理的意义所在也是其目的所在。近年来,我国在逐步摸索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律法规框架,形成了针对各个网络舆情管理环节的行政制度,逐渐推动和完善着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机制,通过技术支持和网络意识形态引导辅助网络舆情的全方位管理。当然学习国外先进的网络舆情管理模式也十分必要。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为什么必须重视网络舆情管理?舆情管理有哪些主要手段?在舆情管理方面国外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网络舆情概论》课件第十二章 网络舆情的管理.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92205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