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概论》课件第十二章 网络舆情的管理.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网络舆情概论》课件第十二章 网络舆情的管理.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舆情概论 网络舆情概论课件第十二章 网络舆情的管理 网络 舆情 概论 课件 第十二 管理
- 资源描述:
-
1、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网络舆情的管理导言导言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指对网络舆情进行宏观和常态化监管和控制,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从而使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而避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维护互联网作为公众意见表达、情绪抒发和公共事务讨论的虚拟公共场所的公平、开放和自由,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保障社会的稳定、安全和有序。CONTENTS1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2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和内容3网络舆情管理的国外经验 1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占据社会舆论极其重要地位的网络舆情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等各个方面
2、,同时也影响现实社会的发展,既能够起到监督推动的良性作用,也会造成恶劣的严重后果。对网络舆情进行系统化的管理,目的并不是剥夺公众发表观点、情绪和意见的权利和自由,也不是为了压制和约束网络舆情,而是为了规范网络运营服务,净化网络信息内容,防范和处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侵犯单位和个人权益的网络行为,从而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使得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首先,政府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控制力有限。互联网的低门槛接入和无国界联通使得各类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几乎充分独立于政府管控范围之外,任何团体
3、或个人都能够随时面向全世界发布信息,任何情绪、态度和观点都能够借助网络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其次,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动员的新手段。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隐匿性给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提供了号召、动员的宽阔平台,并且能够快速集合支持者和参与者,以极低的成本得到极高的动员效率,使得网络舆情很容易成为有组织的反动者分裂国家、组织发动破坏社会秩序的工具。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再者,网络舆情极化后产生的威胁和危害难以遏制。网络舆情极易受到操控和误导,通过激化、放大和强化社会矛盾,以及蓄意策划煽动负面情绪,就会在短时间内导致网络舆情极端化爆发,如果逐渐向线下蔓延就会
4、造成现实社会的骚乱和暴力事件,甚至引起社会动乱和政治危机。此外,国际上各种反华敌对势力、邪教组织等很容易利用互联网开展迂回渗透、煽动滋事、负面宣传等活动,少数西方国家更是通过推进“互联网自由”战略加大对华负面的网络舆论宣传,针对民主、人权等问题制造负面的国际网络舆论,对国家维护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为首要目标和重要根基进行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防止网络舆情干扰妨碍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和根本权利;第二是维护国家的政治
5、制度安全,防止网络舆情破坏国家政权和根本政治制度;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第三是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抵抗网络信息霸权,防止网络舆情侵害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第四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防止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泄露,防止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系统遭到入侵和破坏;第五是维护社会秩序安全,防止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类破坏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定的情况发生。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首先,网络媒体是网络舆情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不良、不实以及片面极端信息的传播扩散是网络舆情生成的直接诱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
6、深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来源,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范围,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量和覆盖面的不足。然而网络媒体也承载着大量低俗信息和虚假信息,泛滥着来源不明、事实不清以及具有煽动性的言论。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在公众中扩散,就会致使网络舆情往负面方向发展。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其次,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颠覆和重塑了公众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推进了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然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急速膨胀和公众的参与度攀升,为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和治
7、理带来了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便如此在浩大的互联网领域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容易错失网络舆情管理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三、控制网络舆情边界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三、控制网络舆情边界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互联网压力下的个人空间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缩,社会运转和个人生活对于网络的过分依赖使得个人权益的保护遭遇新型的危机,而网络舆情在对个人权益的渗透和干涉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网络舆情极易引发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2006年的“铜须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舆情引发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件。随着网络舆情的升级,网民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实行“网络通缉”,公布其身份、简历、家庭
8、电话和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近年来,网络舆情的监督功能被滥用,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侵害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引发了更深的社会危机。三、控制网络舆情边界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三、控制网络舆情边界以保护公众个人权益网络舆情极易触及侵犯个人名誉权。网络舆情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保障,为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对相关当事人的责任认定难免夹杂着捏造、歪曲和篡改事实,甚至进行刻意放大和渲染,这会对当事人的名誉权造成极大的损害,严重影响其现实生活。网络舆情极易衍生网络暴力,对个人进行侮辱和攻击。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场所,也提供了相应的隐匿庇护,因而公众就会无所顾忌地将
9、现实社会的压力、不满等情绪累积在网络上淋漓尽致地进行倾泻。2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一、法律规范网络舆情一、法律规范网络舆情自1994年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来,我国已经先后制定了多个旨在控制互联网服务、内容、表达行为的法律法规,从无到有初步确立了一套规范互联网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网络行为主体划定了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线。我国互联网立法涵盖刑事、民事、行政三大类,但以调整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对人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的规范为主,只有少数是刑事法规和民事法规。其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
10、管理规范。一、法律规范网络舆情一、法律规范网络舆情按照管理内容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管理、网络运营服务的管理和网络信息内容的管理,管理的主体为互联网运营服务商、网站企业以及互联网用户。其中,与网络舆情密不可分的是对于网络准入的控制网络准入的控制和网络信息内容的管制网络信息内容的管制。(一)控制网络准入(一)控制网络准入计算机信息网络直接进行国际联网,必须使用邮电部国家公用电信网提供的国际出入口信道。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自行建立或者使用其他信道进行国际针对联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一)控制网络准入(一)控制网络准入在这样的准入模式下,各类网络服务都需要经过
11、相应的程序审批,获得许可或进行备案。例如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需要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许可和备案,登载互联网新闻业务需要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许可和备案,互联网教育信息服务需要得到教育部的许可和备案,才能提供特定的服务。(一)控制网络准入(一)控制网络准入“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经备案的组织或者个人从事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里的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包括个人网站和个人独立博客,也就是说自此我国境内网站所有者都将实现实名登记,拥有确定的备案登记号。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二)管制信息内容(二)管制信息内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
12、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9)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二)管制信息内容(二)管制信息内容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从事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项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提供的信息内容及其发布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