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两周立法制度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920792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PPT
  • 页数:80
  • 大小:82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两周立法制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立法 制度 课件
    资源描述:

    1、两周立法制度两周立法制度时代背景 从公元前11世纪末到公元前8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周原来是生活在黄土高原渭水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相传其始祖后稷,名弃,其母姜氏女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后稷以善于农耕而著名。其后几十代周人渐渐强盛,并逐渐积累了与商分庭抗礼的资本,文王死,子姬发立,是为武王。武王即位之后,利用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交困的有利条件,于公元前1127年,联合各诸侯国发动反商战争,终于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了西周政权,定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武王以后的成、康、昭、穆、至共王是西周的盛世时期。中期以后,西周的内外矛盾激化开始走向衰败,公元前770年,由于宫廷权力斗争,身后

    2、等王室贵族勾结少数民族犬戎侵入西周,杀幽王于骊山,西周遂亡。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一、法律思想 西周的革命是否有其合理性?天命靡常 商为什么会灭亡?寻求新的治国之道?皇天无亲皇天无亲 ,唯德是辅唯德是辅 所谓的天命并是固定不变的,作为世间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上天对所选择的人间君主并无特别的亲疏或偏爱,只会选择那些有德者,将天命赋予他们,并保佑他们完成自己的使命。以德配天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明德慎罚 作为奉上天之命来统治人间万物的人间君主,应该“敬德、明德”以德配天,才能真正保有天命并得到上天的庇护和保佑,从而使国祚绵长。“明德”主张崇尚德治、提倡德教,即用道德教化,用道德的力量去

    3、教育感化民众,使天下臣服。“慎罚”即是指适用法律实施刑法时要审慎宽缓,而不应乱罚无罪,杀无辜一味用严刑峻法来迫使民众臣服。“德”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着恭行天命,尊崇上天与祖宗的教诲,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爱护天下的百姓,作有德有道之君。二、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原则与制度:1、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 3、各级及诸侯王、卿大夫、士既是一种家族组织又是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周天子负责西周的礼及礼刑关系西周的礼及礼刑关系 一

    4、、礼的渊源、性质和作用(一)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在甲骨文中,礼作“豐”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富也”。文言文中的“礼”字,现在被简化为“礼”。履者,可行、可作也,说明礼原本是一种可以被人重复践行的巫术活动。礼可能起源于原始部落的神鬼祭祀与崇拜行为,后来由纯粹的事鬼、事神逐步扩展到事天、事人、事政的方面。札记:“夫礼之出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而抔饮篑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 具体的礼仪形式 抽象的精神原则(二)左传

    5、:“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无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先王制定礼仪,有跟本有条文,忠信,是礼仪的根本。义理,是礼仪的条文。没有根本就不能制定,没有条文就无法执行。礼仪,顺应天时、地利,合乎神灵、人心,使万物有高低顺序。1、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尊尊(忠、孝、礼、节、义、仁、恕)2、具体的礼仪形式:五礼(吉、嘉、宾、军、凶)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亲亲亲亲 尊尊尊尊共同点共同点 1维系宗族关系的准则。维系宗族关系的准则。2以

    6、宗族间血缘、亲缘为纽以宗族间血缘、亲缘为纽带。带。3西周法制指导原则。西周法制指导原则。不同点不同点 亲亲是基于血缘关系的设定;相对于亲、疏关系而言;主要针对亲亲是基于血缘关系的设定;相对于亲、疏关系而言;主要针对家庭内部关系;要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家庭内部关系;要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是基于身份等级上的设定;亲亲父为首是基于身份等级上的设定;亲亲父为首相对于尊、卑关系而言;涵盖于国家各方面,尤其在君臣关系;相对于尊、卑关系而言;涵盖于国家各方面,尤其在君臣关系;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尽忠、子尽孝,尊尊君为首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尽忠、子尽孝,尊尊

    7、君为首 仁、义、礼、智、信、忠、孝、惕、节、恕、勇、让仁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孔子把“仁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仁”为核心的伦理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

    8、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仁”的实现而献身,即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论语.颜渊颜渊:“樊迟问仁。樊迟问仁。子曰:子曰:爱人爱人。”又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焉。”又又卫灵公卫灵公:“子曰: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庄子.在宥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清谭嗣同仁学仁学.界说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仁为天地万物之源,

    9、故虚心,故虚识。识。”义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义”。他认为。他认为“信信”和和“果果”都都必须以必须以“义义”为前提。他们把为前提。他们把“义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义”与与“仁仁”、“礼礼”、“智智”、“信信”合在一起,称为合在一起,称为“五常五常”。其中的。其中的“仁义仁义”成为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论语.里仁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又:“

    10、君子喻于义,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喻于利。”孟子孟子.离娄上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礼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先把“礼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符合礼,这“礼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道德规范。他对“礼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克己复礼己复礼”的观点;把的观点;把“礼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当作调

    11、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礼”,把把“礼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儒家对“礼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智智“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仁”。只有统治者才是。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

    12、,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都可成为“仁人仁人”,而,而“小人小人”无智。儒家把无智。儒家把“智智”看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要实现“达德达德”,而要实现,而要实现“达德达德”必须经过必须经过“知知”的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把“智智”列入列入“五常五常”之中。之中。忠忠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忠”,是指和别人的一,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忠忠”又特指忠君。又特指忠

    13、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德原则“仁仁”的条件。孟子也把的条件。孟子也把“忠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三纲纲”,“君为臣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论语.子子路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也。”孝孝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儒家的伦

    14、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孝”一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孝经孝经.开宗开宗明义明义:“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又三才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之行也。”论语论语.为政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

    15、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悌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孝”并列,称为并列,称为“孝悌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儒家非常重视“孝悌孝悌”,把它看,把它看作是实行作是实行“仁仁”的根本条件。的根本条件。论语论语.学而学而:“其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孟子.滕文公滕文公下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于此有焉:入

    16、则孝,出则悌。”节节气节和节操。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荀子.君君子子:“节者,死生此者也。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又称“贞节贞节”。为封建时代约。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

    17、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要“从一而终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二程遗书卷二二下: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鲁迅坟坟.我之节烈观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

    18、存在的生命和价值。值。”恕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忠”与与“恕恕”是并列的。因是并列的。因“恕恕”而得而得“忠忠”,为,为“忠忠”以行以行“恕恕”。“忠恕忠恕”是实行是实行“仁仁”的方法,是的方法,是“仁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论语.里仁里仁:“子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曾子曰:唯!唯!子出,门人问曰: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何谓也?

    19、曾子曰:曾子曰:夫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又卫卫灵公灵公:“子贡问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勇勇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勇”作为施作为施“仁仁”的条件之一。的条件之一。“勇勇”必须符合必须符合“仁、义、礼、仁、义、礼、智智”,而且不能,而且不能“疾贫疾贫”,才能成其为勇。,才能成其为勇。

    20、论语论语.宪宪问问:“仁者必有勇。仁者必有勇。”又又阳货阳货:“君子有勇而无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义为乱。”又又子罕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惧。”让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五礼 六礼 九礼“五礼”包括吉、嘉、宾、军、凶等五个方面的礼仪。其中“吉礼”是指祭祀之礼,“嘉礼”是指冠婚之礼,“宾礼”是指迎宾之礼,“军礼”是指行军作战之礼,“凶礼”是指丧葬之礼。“

    21、六礼”一般是指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等六个方面的礼仪。其中“冠”是指成年之礼,“乡饮酒”是指序长幼、睦邻里之礼。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葬,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九礼”包括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等,其中的“朝”是指诸侯朝觐之礼,“聘”是诸侯之间聘享之礼。(三)1、规范性 2、国家意志性 3、国家强制性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

    22、,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

    23、、“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按照杨向奎先生的考证,周乐的歌词部分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如周颂。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左传

    24、文公十八年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贡献一是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二是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礼乐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荐献、进退揖让;黄钟大吕、干戚羽旄是礼乐之美,但是欣赏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

    25、向善的本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记乐记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这些论述旨在说明,礼乐文明美的形式是为了表达善的内容,而其中美是次要的,善才是主要的。孔子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这里,他就是把仁爱作为礼乐引领人向善的一个目标提出来的。因此,认识礼乐文明,重要的在于把握其中的要义。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有数端。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26、,知自别于禽兽。”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

    27、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 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也有数端。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徴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其

    28、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礼记乐记)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

    29、“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记说人受外物的引诱会丧失天性,产生贪婪、残暴、欺诈等邪念,于是先王制礼乐,用以调节人心。“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就是用“乐”之“和”,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仪式、乐舞其实是与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和仪式相仿佛的。“礼”中的“乡射礼”和“大射仪”,分别是乡村和诸侯举办的运动会。这些射箭比赛自然也有规则和竞争,不过,比赛前要相互行礼,比赛后一起喝酒,所以孔子说“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这是

    30、友谊和谐的竞争。礼乐中的乐舞则类似现在的体操,人们在音乐中且歌且舞,行进跳跃,从而追求躯体与灵魂的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二、礼刑的关系 礼: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礼”是积极主动地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恶已然的制裁。礼重教化刑重处罚。“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西周时期的刑事法律制度西周时期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法律形式:1、周礼、周礼:周公姬旦损益夏、商两代礼制加上周 族自已的礼制制定了周礼 2、誓,、誓,3、诰,、诰,4、命,、命,5、遗训、遗训 6、殷彞:殷彞:商朝的某些法律,即在商人

    31、集中的地 方准许适用一些不与周朝法律相冲突的 商朝习惯法周公制礼 吕刑 九刑 遗训 殷彝周公制礼据说周武王灭商后,臣服周朝的有据说周武王灭商后,臣服周朝的有652个诸侯国,面对如此众多的个诸侯国,面对如此众多的诸侯国,周王朝只有承认他们的地位,用分封诸侯的办法实行统诸侯国,周王朝只有承认他们的地位,用分封诸侯的办法实行统治了。武王开始直到周公辅政时期,先后有武王和成王的十五位治了。武王开始直到周公辅政时期,先后有武王和成王的十五位兄弟受封为诸侯,武王同宗族的人受封的更有四十余位。像后来兄弟受封为诸侯,武王同宗族的人受封的更有四十余位。像后来史书中常见的管、蔡、霍、鲁、卫、邢、晋等诸侯都是这一时

    32、期史书中常见的管、蔡、霍、鲁、卫、邢、晋等诸侯都是这一时期封的姬姓诸侯国。除去姬姓诸侯以外,还分封了十余个异姓诸侯封的姬姓诸侯国。除去姬姓诸侯以外,还分封了十余个异姓诸侯国,如封于齐的太公姜尚,就是为了褒奖他助周灭商的大功。西国,如封于齐的太公姜尚,就是为了褒奖他助周灭商的大功。西周的礼制规定,姬姓诸侯王的配偶必须从异姓诸侯得到,这样一周的礼制规定,姬姓诸侯王的配偶必须从异姓诸侯得到,这样一来,通过联姻,整个天下诸侯都成了亲戚。周公创制封邦建国之来,通过联姻,整个天下诸侯都成了亲戚。周公创制封邦建国之礼,几乎是把天下变成了一家。诸侯国之间要么是兄弟之国,要礼,几乎是把天下变成了一家。诸侯国之间

    33、要么是兄弟之国,要么是甥舅之国,简直是名副其实的么是甥舅之国,简直是名副其实的“家天下家天下”。周族虽然灭亡了商朝,但与大量的商族人相比,周族人实在是少数。少周族虽然灭亡了商朝,但与大量的商族人相比,周族人实在是少数。少数如何统治多数,是周公他们必须解决的大问题。据数如何统治多数,是周公他们必须解决的大问题。据尚书大传尚书大传记载,记载,对如何处置商朝遗民问题,周朝内部曾有讨论。周公不赞成太公望要尽对如何处置商朝遗民问题,周朝内部曾有讨论。周公不赞成太公望要尽诛敌人的办法,也不赞成召公杀死有罪,留下无罪者的办法,他主张对诛敌人的办法,也不赞成召公杀死有罪,留下无罪者的办法,他主张对商族人施以笼

    34、络,对他们进行武力监视。他的意见被采纳后,周朝封纣商族人施以笼络,对他们进行武力监视。他的意见被采纳后,周朝封纣子武庚为诸侯,都城在邢;又专门派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带领军队,子武庚为诸侯,都城在邢;又专门派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带领军队,从东西两面监视他们,暂时解决了如何安置商族人的问题。第二年武王从东西两面监视他们,暂时解决了如何安置商族人的问题。第二年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辅政。武庚看到有机可乘,就纠合对周公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辅政。武庚看到有机可乘,就纠合对周公辅政不满的管叔、蔡叛两兄弟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很不得人心,周朝发辅政不满的管叔、蔡叛两兄弟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很不得人心

    35、,周朝发兵镇压,处死了武庚,镇压了管叔、蔡叔,叛乱被平息。为了更好地安兵镇压,处死了武庚,镇压了管叔、蔡叔,叛乱被平息。为了更好地安置商族人,周公封当年武王伐纣时自缚军门请降,又没参加武庚叛乱的置商族人,周公封当年武王伐纣时自缚军门请降,又没参加武庚叛乱的殷商贵族微子启于宋,为商族人的国家,并封禹夏之后为诸侯,为夏朝殷商贵族微子启于宋,为商族人的国家,并封禹夏之后为诸侯,为夏朝的继承者,让他们奉祀各自祖先,后未孔子考察夏礼、殷礼就去了杞和的继承者,让他们奉祀各自祖先,后未孔子考察夏礼、殷礼就去了杞和宋。此后,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西周的政治局面稳定下来了。宋。此后,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

    36、,西周的政治局面稳定下来了。这是周公这是周公“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仁政,影响后世,优待前代君的仁政,影响后世,优待前代君主名臣的后裔,被列入历代礼典,成为一项礼仪制度。主名臣的后裔,被列入历代礼典,成为一项礼仪制度。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要定期朝见周天子,在遇到大的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要定期朝见周天子,在遇到大的战争时,要出兵协助周天子作战;周天子也会经常巡视战争时,要出兵协助周天子作战;周天子也会经常巡视地方,周天子巡守所到之处,地方诸侯赶来相会,国家地方,周天子巡守所到之处,地方诸侯赶来相会,国家关系就是依靠定期的朝会和巡守来维持的。关系就是依靠定期的朝会和巡守来

    37、维持的。吕侯作刑 周穆王名满,在位五十五年。前期喜爱游历(相传曾到过昆仑山西王母国),诸侯不睦,政治昏乱,任意施刑。后期吕侯为相,劝告穆王制定刑法,采用中刑。穆王听从他的意见,大告天下,强调要依据刑律定罪和采用中刑,天下终于安定了。本篇就是穆王的诰词,由于是采纳吕侯的意见,史官便名为吕刑。九刑 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西周的九篇刑书;二是指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左传昭公六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墨刑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刺青。劓刑就是割鼻子。宫刑不多说了,知道的吧?刖刑就是砍断脚。杀和流(流放)也应该都懂得把。赎刑,就是指用财物抵免刑罚。鞭刑就是抽屁股,好像鞭子上会故

    38、意弄上许多刺。朴刑就是打板子。二、西周时期的主要罪名 “不孝不友”“放弑其君”“犯王命”“杀越人于货”“失农时”“群饮”“违背盟誓”杀越人于货:杀越人于货 失农时:错过了务农的时机 群饮:聚群饮酒 三、西周时期的主要刑罚(一)“五刑”(二)徒刑圜土之制:是中国有期徒刑的开端适用于轻微罪犯,命其在狱中劳作、改造,不能穿正常人的衣服,限制自由使之服劳役的劳役刑。“聚教罢民”刑人不亏体;罚人不亏财 (三)拘役刑嘉石之制:是拘役刑的开端,将轻微罪犯,束缚其手脚,坐于驾石一定时日,使其思过悔改,然后交给司空,在司空的监督之下进行一段时间的劳役,期满后释放。(四)赎刑“金作赎刑”“罚锾”(五)流刑“伐诛武

    39、庚,管叔、蔡叔放”,适用于少数贵族 赎刑:以财物赎罪。赎刑始于上古。尚书舜典:“金作赎刑。”孔颖达疏:“古之赎罪者,皆用铜,汉始改用黄金。”历代都有赎刑,但制度不尽相同。大体来说,五刑之中,上自死刑,下到杖、笞,都可以赎,赎金的数量有具体规定。赎罪的财物,上古用铜;西汉用黄金,有时候用钱;东汉用缣;魏晋以后多用绢。隋代复古,又改用铜。唐、宋沿用隋制。元代用钞,明清用铜钱。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终于受到宫刑。可见赎刑的得益者,主要是富贵之家。赎刑即按规定或经允许缴纳一定钱财折抵原定刑罚。现存尚书吕刑所载“五刑之疑有赦”,就是指对适用五刑有疑义而应予赦宥的案件,均可折为赎

    40、刑。其具体规定是:“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锾是当时铜的货币单位,一锾为六两。按照上述规定,凡适用五刑有疑义而应予赦宥的案件,可分别缴纳一百缓,二百缓,五百缓,六百缓,一千缓铜以赎免应处肉刑与死刑。可见,西周赎刑制度已相当系统。这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法律制度日益发达的结果。四、主要刑罚原则与刑事政策四、主要刑罚原则与刑事政策(一)刑法原则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法(矜老恤幼原则)“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愚蠢”。礼记曲礼中对上述年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七

    41、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礼记曲礼上)这就说,70岁的人触犯了法律可以减轻处罚,而80岁以上的人触犯了法律则不得对之进行刑罚处罚。这体现了“亲亲”之礼治原则和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矜老恤幼”等立法精神,后世之朝代皆在不同程度上受之影响。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之法:一曰过失,二曰弗知,三曰遗忘”尚书康诰中记载:“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时乃不可杀。”其中,“眚”指过失之意,“非眚”即是故意。“惟终”指惯犯,“非终”则指偶犯。该文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犯罪虽小,当时是故意为之,而且是经常性的惯犯,其罪虽

    42、小,也不可不杀。若是有人犯了大罪,但是过失行为,而且是偶然犯之,并非故意惯犯,所犯罪大,也不能杀。从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对故意犯罪、惯犯从重处罚,对过失犯罪和偶犯从轻处断,已经是很清楚的原则了。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与其杀无辜,宁失不经”、“三刺之法”:指凡是重大疑难案件,要经过三道特殊程序来决定,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4、同罪异罚原则 奴隶主犯罪,优待处罚,表现:由甸师士执行八辟特权法(这里的“八辟”是把议的渊源)5、正当防卫的原则“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三刺-陪审制度 三刺是中国古代审判官吏听狱断诉的一种方法。首先要说的是这是西周时代的制度。含义是指在审判案件时,经

    43、询问群臣、群吏、万民三方面意见后才能决定处罪犯死刑。三刺的程序基本上就是狱官审结案件后,依次征求群臣(士以上)、群吏(府吏胥徒庶人在官者)和万民(民间有德行不仕者,即绅士)的意见,取得赞同后正式定罪、执行刑罚。(一)陪审员之选定。方法有三。一是选任群臣充之。(充之就是指担任这个职位)二是选任群吏充之。三是选任万民充之。(也就是贾疏云所说的:“群臣者士以上”、“群吏者府吏胥徒庶人在官者”、“万民者民间有德行不仕者”。)(二)陪审员之召用。情形有四。一是应科之罪难定时。二是所范之罪不明时。三是罪情有可怜时。四是律条无明文时。(三)陪审员询问次序。先群臣,次群吏,后万民。(见:贾疏云“庶民以上皆应有

    44、刺。直言庶民者。庶民贱。恐不刺。贱者尚刺。以上刺可知。”)(四)陪审员陪审标准。陪审使命在于:一是定应科之刑。二是明所犯之罪。三是断定宥减赦免等。(关于宥减赦免标准有三,宥包括了“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关于赦免包括了“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落旄,三赦曰蠢愚。”)(五)适用陪审的案件。司刺职曰:“以三刺。断民讼狱之中。”所以,三刺之法讼狱皆用。并不限于刑事,民事亦用之。贾公彦:“但所刺不必是杀,余四刑亦当三刺。直言杀者,举汉重者而言。其实皆三刺,是以下文云:听民之所刺宥,而施上服下服之刑。是兼轻重皆刺也。”(六)陪审员之席次。陪审员之坐次,群士在左,群吏在右,众庶在前。同罪不同罚

    45、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刑盗于市。凡罪之丽于法者,亦如之。唯王之同族与有爵者,杀之于甸师氏。凡杀人的人在市上处死,陈尸三日。对盗贼行刑也在市上。凡有罪而犯法的,也在市上行刑。只有王的同族和有爵位的人,在甸师氏那里处死。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八议是封建社会官员贵族享受的一种特权法,是“刑不上大夫”的具体体现。其具体内容是:议亲议亲,即皇帝的亲戚;议故议故,即皇帝的故旧;议贤议贤,即德行出众的人;议能议能,即有大才干的人;议功议功,即对国家有大功劳的人;议贵

    46、议贵,即三品以上的官员和有一品爵位的人;议勤议勤,即特别勤于政务的人;议宾议宾,即前朝国君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二)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 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尚书吕刑 标准: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西周时期的民事制度西周时期的民事制度 一、所有权(一)对土地的所有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直接控制:削减、收回、征税“以任地事,而令贡赋”2、间接控制:封赐“授民授疆土”(二)对奴隶的所有权 匹马束丝5个奴隶“有亡荒阅”:对逃亡的奴隶进行搜索,归还主人,对逃亡奴隶不得藏匿。二、债和契约“凡有责者,由判书以治则听”-周礼(一)因契约而产生的债1、买

    47、卖契约“听买卖以质剂”-周礼“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汉学者郑玄解释为“大市谓人民、牛马之属,用长券;小市为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2、借贷契约-傅别 调整债权债务关系的借贷契约“听称责以傅别”“傅,傅着约束于文书;别为两,两家各得一也。”质剂-调整商品交易的买卖契约 书契 广义指一般的文字 狭义专指契约 广义一般的契约文书凭证 狭义不付利息的赊货契约文字(二)因侵权和损害赔偿而产生的债 散氏盘铭文记载一案例:一名叫“矢”的贵族侵扰了另一名叫“散氏”的地盘,已经造成损害,根据受害者的要求,判决“氏”承担赔偿

    48、责任。散氏盘,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三、婚姻制度(一)婚姻成立的条件1、一夫一妻多妾制2、同姓不婚首先,长期的经验证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男女为婚会影响整个民族的发展。其次,禁止同姓为婚,多与异姓通婚,是为了“附远厚别”,即通过联姻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家天下与宗法制度。政治联姻 “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维护宗法伦理关系 “娶妻不娶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娶妻如之何

    49、?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男女无媒不交”媒氏官职,子女的婚姻都必须经过父母同意后,再经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才能结婚,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和自己喜欢的人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认为他不遵守礼教。4、婚姻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5、法定婚龄“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婚姻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家同意议婚,则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时须携活雁为礼,使人纳其采择之意。仪礼士昏礼中说:“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问名是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备合婚。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宾执雁,请问名

    50、。”问名的文辞大多是:“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若女方同意,则授礼;男家即通过占卜测定吉凶。如果男女八字相合,则进行下一步。纳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也是以雁为礼后世则多以金银首饰等物为礼。相当于现在的定婚,俗称送定、过定、定聘。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后世简代以鹿皮。崔駰的婚礼文中记载:“委禽奠雁,配以鹿皮。”诗经召南野有死麋中说:“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写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因为古代纳聘多执雁为礼,故送聘礼又叫“委禽”。当然,古代纳征也并非全用鸟兽为礼,象卫风氓中所说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两周立法制度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92079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