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立法制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两周立法制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立法 制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两周立法制度两周立法制度时代背景 从公元前11世纪末到公元前8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周原来是生活在黄土高原渭水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相传其始祖后稷,名弃,其母姜氏女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后稷以善于农耕而著名。其后几十代周人渐渐强盛,并逐渐积累了与商分庭抗礼的资本,文王死,子姬发立,是为武王。武王即位之后,利用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交困的有利条件,于公元前1127年,联合各诸侯国发动反商战争,终于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了西周政权,定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武王以后的成、康、昭、穆、至共王是西周的盛世时期。中期以后,西周的内外矛盾激化开始走向衰败,公元前770年,由于宫廷权力斗争,身后
2、等王室贵族勾结少数民族犬戎侵入西周,杀幽王于骊山,西周遂亡。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一、法律思想 西周的革命是否有其合理性?天命靡常 商为什么会灭亡?寻求新的治国之道?皇天无亲皇天无亲 ,唯德是辅唯德是辅 所谓的天命并是固定不变的,作为世间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上天对所选择的人间君主并无特别的亲疏或偏爱,只会选择那些有德者,将天命赋予他们,并保佑他们完成自己的使命。以德配天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明德慎罚 作为奉上天之命来统治人间万物的人间君主,应该“敬德、明德”以德配天,才能真正保有天命并得到上天的庇护和保佑,从而使国祚绵长。“明德”主张崇尚德治、提倡德教,即用道德教化,用道德的力量去
3、教育感化民众,使天下臣服。“慎罚”即是指适用法律实施刑法时要审慎宽缓,而不应乱罚无罪,杀无辜一味用严刑峻法来迫使民众臣服。“德”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着恭行天命,尊崇上天与祖宗的教诲,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爱护天下的百姓,作有德有道之君。二、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原则与制度:1、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 3、各级及诸侯王、卿大夫、士既是一种家族组织又是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周天子负责西周的礼及礼刑关系西周的礼及礼刑关系 一
4、、礼的渊源、性质和作用(一)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在甲骨文中,礼作“豐”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富也”。文言文中的“礼”字,现在被简化为“礼”。履者,可行、可作也,说明礼原本是一种可以被人重复践行的巫术活动。礼可能起源于原始部落的神鬼祭祀与崇拜行为,后来由纯粹的事鬼、事神逐步扩展到事天、事人、事政的方面。札记:“夫礼之出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而抔饮篑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 具体的礼仪形式 抽象的精神原则(二)左传
5、:“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无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先王制定礼仪,有跟本有条文,忠信,是礼仪的根本。义理,是礼仪的条文。没有根本就不能制定,没有条文就无法执行。礼仪,顺应天时、地利,合乎神灵、人心,使万物有高低顺序。1、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尊尊(忠、孝、礼、节、义、仁、恕)2、具体的礼仪形式:五礼(吉、嘉、宾、军、凶)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亲亲亲亲 尊尊尊尊共同点共同点 1维系宗族关系的准则。维系宗族关系的准则。2以
6、宗族间血缘、亲缘为纽以宗族间血缘、亲缘为纽带。带。3西周法制指导原则。西周法制指导原则。不同点不同点 亲亲是基于血缘关系的设定;相对于亲、疏关系而言;主要针对亲亲是基于血缘关系的设定;相对于亲、疏关系而言;主要针对家庭内部关系;要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家庭内部关系;要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是基于身份等级上的设定;亲亲父为首是基于身份等级上的设定;亲亲父为首相对于尊、卑关系而言;涵盖于国家各方面,尤其在君臣关系;相对于尊、卑关系而言;涵盖于国家各方面,尤其在君臣关系;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尽忠、子尽孝,尊尊君为首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尽忠、子尽孝,尊尊
7、君为首 仁、义、礼、智、信、忠、孝、惕、节、恕、勇、让仁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孔子把“仁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仁”为核心的伦理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
8、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仁”的实现而献身,即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论语.颜渊颜渊:“樊迟问仁。樊迟问仁。子曰:子曰:爱人爱人。”又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焉。”又又卫灵公卫灵公:“子曰: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庄子.在宥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清谭嗣同仁学仁学.界说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仁为天地万物之源,
9、故虚心,故虚识。识。”义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义”。他认为。他认为“信信”和和“果果”都都必须以必须以“义义”为前提。他们把为前提。他们把“义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义”与与“仁仁”、“礼礼”、“智智”、“信信”合在一起,称为合在一起,称为“五常五常”。其中的。其中的“仁义仁义”成为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论语.里仁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又:“
10、君子喻于义,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喻于利。”孟子孟子.离娄上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礼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先把“礼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符合礼,这“礼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道德规范。他对“礼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克己复礼己复礼”的观点;把的观点;把“礼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当作调
11、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礼”,把把“礼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儒家对“礼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智智“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仁”。只有统治者才是。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
12、,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都可成为“仁人仁人”,而,而“小人小人”无智。儒家把无智。儒家把“智智”看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要实现“达德达德”,而要实现,而要实现“达德达德”必须经过必须经过“知知”的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把“智智”列入列入“五常五常”之中。之中。忠忠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忠”,是指和别人的一,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忠忠”又特指忠君。又特指忠
13、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德原则“仁仁”的条件。孟子也把的条件。孟子也把“忠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三纲纲”,“君为臣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论语.子子路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也。”孝孝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儒家的伦
14、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孝”一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孝经孝经.开宗开宗明义明义:“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又三才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之行也。”论语论语.为政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
15、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悌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孝”并列,称为并列,称为“孝悌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儒家非常重视“孝悌孝悌”,把它看,把它看作是实行作是实行“仁仁”的根本条件。的根本条件。论语论语.学而学而:“其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孟子.滕文公滕文公下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于此有焉:入
16、则孝,出则悌。”节节气节和节操。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荀子.君君子子:“节者,死生此者也。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又称“贞节贞节”。为封建时代约。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
17、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要“从一而终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二程遗书卷二二下: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鲁迅坟坟.我之节烈观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
18、存在的生命和价值。值。”恕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忠”与与“恕恕”是并列的。因是并列的。因“恕恕”而得而得“忠忠”,为,为“忠忠”以行以行“恕恕”。“忠恕忠恕”是实行是实行“仁仁”的方法,是的方法,是“仁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论语.里仁里仁:“子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曾子曰:唯!唯!子出,门人问曰: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何谓也?
19、曾子曰:曾子曰:夫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又卫卫灵公灵公:“子贡问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勇勇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勇”作为施作为施“仁仁”的条件之一。的条件之一。“勇勇”必须符合必须符合“仁、义、礼、仁、义、礼、智智”,而且不能,而且不能“疾贫疾贫”,才能成其为勇。,才能成其为勇。
20、论语论语.宪宪问问:“仁者必有勇。仁者必有勇。”又又阳货阳货:“君子有勇而无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义为乱。”又又子罕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惧。”让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五礼 六礼 九礼“五礼”包括吉、嘉、宾、军、凶等五个方面的礼仪。其中“吉礼”是指祭祀之礼,“嘉礼”是指冠婚之礼,“宾礼”是指迎宾之礼,“军礼”是指行军作战之礼,“凶礼”是指丧葬之礼。“
21、六礼”一般是指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等六个方面的礼仪。其中“冠”是指成年之礼,“乡饮酒”是指序长幼、睦邻里之礼。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葬,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九礼”包括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等,其中的“朝”是指诸侯朝觐之礼,“聘”是诸侯之间聘享之礼。(三)1、规范性 2、国家意志性 3、国家强制性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
22、,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
23、、“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按照杨向奎先生的考证,周乐的歌词部分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如周颂。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左传
24、文公十八年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贡献一是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二是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礼乐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荐献、进退揖让;黄钟大吕、干戚羽旄是礼乐之美,但是欣赏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
25、向善的本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记乐记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这些论述旨在说明,礼乐文明美的形式是为了表达善的内容,而其中美是次要的,善才是主要的。孔子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这里,他就是把仁爱作为礼乐引领人向善的一个目标提出来的。因此,认识礼乐文明,重要的在于把握其中的要义。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有数端。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