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第八章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护理心理学》第八章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护理心理学 护理 心理学 第八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八章|心理护理目录心理护理概述1心理护理的基本程序2患者的一般心理3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护理4特殊患者的心理护理5心理护理概述第一节n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按一定的程序,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消除或缓解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疾病转归和康复的方法和手段。1.1 心理护理的概念1.1 心理护理的概念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患者调整心理,使之处于最佳康复状态;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刺激,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帮助患者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
2、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护理;协助医生促进心身疾病、人格障碍、神经症等患者的康复。1.2 心理护理的目标n 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态度和蔼可亲,尊重患者,平等相待,对患者的诉说应认真倾听,从而使患者和家属产生一种安全感及信任感,以利于患者康复。(一)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1.2 心理护理的目标n 需要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了解和分析患者的不同需要是心理护理的基本要求。当护理人员及时、恰当地了解到患者的需要并帮助其满足时,会令患者感到舒适。(二)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n 尽早识别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来减轻或消除负性情绪,是心理护理的关
3、键。心理护理的措施开展得越早,效果越好。(三)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1.2 心理护理的目标n 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n 有效的心理护理,应能够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其自身促进和维护健康的行为。(四)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1.3 心理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是一个护患间的人际交往过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在交往中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护理人员起主导作用。通过交往,可使护患双方相互了解、沟通思想、协调关系,有利于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一)交往的原则 护理人员是心理护理的主导者,应充分认识到患者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与每个个体的特殊性,必须用科学的道理、通俗的
4、语言、灵活的方法,启迪和教育护理对象。(二)启迪的原则1.3 心理护理的原则 护理对象因其年龄、性别、职业、心理特征、文化或病情的不同,心理反应也有千差万别,所以,在心理护理中应做到“因人因地而宜,因事因情而异”,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其对疾病的错误观念和认识。(三)针对性的原则 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护理人员要帮助和指导患者尽可能进行心理的自我护理。良好的自我护理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四)自我护理的原则1.3 心理护理的原则 由于心理护理过程经常涉及有关患者的隐私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尊重护理对象的隐私权,对其隐私要保密。另外,患者不愿意陈述的内容不要追问。(五)保密的
5、原则 患者在人格上一律平等,护理人员在与其交谈时要一视同仁、语气温和、诚恳而有礼貌,使患者感受到尊重,切不可用轻视、嘲讽、耻笑的态度伤害患者的自尊心。(六)尊重的原则心理护理的基本程序第二节2.1 心理护理评估 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生理信息:包括食欲、睡眠、疾病症状、残疾缺陷等。心理信息:包括认知、情绪、个性特征、自我意识等。行为信息:包括攻击行为、退缩行为、无助行为、遵医行为,以及影响疾病康复的不良行为习惯等。社会信息: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经济状况,以及近一年来所发生的对患者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等。三史:包括患者的家族史、个人生活史、治疗史。(一)信息收集的内容2.
6、1 心理护理评估n患者本人是信息搜集的主要途径,通过患者本人的陈述,或通过患者本人的绘画、手工、文章等,都可以了解到患者本人的一些信息。n另外,通过患者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同室病友,以及患者的医嘱、化验单、检查单等,都可以收集到患者的信息。(二)信息收集的途径2.1 心理护理评估n护理人员可通过观察、交谈、倾听、座谈、体检等手段,来收集患者的心理状态信息。n在记录信息时,主观资料应尽量用患者的原话,客观资料应使用专业术语。(三)信息收集的方法2.2 心理护理诊断(一)信息分析 心理、行为有无异常:通过信息分析,判断患者有无心理、行为异常存在,其主要通过将患者当前的心理与以往心理对比、与健康
7、人对比,以及与同类患者相比而得出结论。心理、行为异常的原因:根据收集的信息分析异常心理、行为产生的原因。心理、行为异常的趋势:即异常心理、行为的发展趋势,是向严重的方向演变,还是趋于好转。心理与躯体症状有无关联。2.2 心理护理诊断1诊断的范围1心理需要患者有无心理需要或有什么需要,其强烈程度、满足时间如何,由什么原因引起。(二)诊断确定2心理问题患者有无心理问题或存在什么心理问题,其严重程度如何,由什么原因引起。2.2 心理护理诊断3不良行为患者有无能够影响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行为及行为习惯,其影响程度如何,由什么原因引起。4心身疾病患者的躯体病变是否属于心身疾病,其心理社会因素是什么。2.2
8、心理护理诊断5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心理护理的诊断要点为有无人格障碍或是什么类型的人格障碍,影响疾病康复、人际关系等的程度如何,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神经症神经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诊断将围绕着影响患者痛苦、康复等的症状展开。2.2 心理护理诊断7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诊断也是围绕一些症状展开,并针对这些症状进行心理层面的护理。2.2 心理护理诊断2诊断的格式p 心理护理的诊断格式包括定性、定量和归因3个部分,即判断有什么心理问题(定性),其程度如何(定量),引起的原因是什么(归因)。2.3 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一)拟订心理护理计划护理人员应首先按心理、行为问题的轻重缓急选择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计划
9、的心理护理目标。然后确定针对该问题经过心理护理将要达到的解决程度。此外,在确定目标时,还应考虑实现目标的可行性,估计可能出现的意外,并制订相应的措施。2.3 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 一般支持技术:包括耐心倾听、有效疏导、详细解释、积极帮助、给予安慰等。心理治疗技术: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等。其他技术:包括想象术、应激中介干预术、注意转移术、动机冲突缓解术等。除上述方法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心理氛围、增强社会支持等方法和技术也可用于心理护理。2.3 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 一个心理护理计划虽然可以选择多种技术和方法,但只能确定一个目标;所选择的心理护理技术
10、和方法应符合护理对象的特点;选择心理护理技术和方法时,应考虑护理对象的接受能力;选择心理护理技术和方法时,应考虑在本医院实施的可行性,以及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2.3 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二)实施心理护理计划n 心理护理的实施,是落实各种方案与护理干预措施、将心理护理计划付诸行动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并在执行中随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2.4 心理护理评价 心理护理的评价是对心理护理效果的评判和总结的过程,包括阶段评价和综合评价。阶段评价是对心理护理各阶段的评价,如对评估阶段信息收集情况的评价,对诊断阶段信息分析情况的评价,对计划阶段目标确定和技术选择的评价,
11、对实施阶段执行情况的评价等。综合评价是对心理护理效果作整体评价,如患者心理状况有何变化、达到了哪些心理护理目标、解决了哪些问题等。对于那些未达到或未解决的问题,可将其作为新的信息,放入下一次的心理护理实践中。患者的一般心理第三节3.1 患者角色 患者角色又称为患者身份,是指社会确认的患病者应具有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患者角色是以社会角色为基础的,反映了社会对患者的期待。尽管人们的职业、地位、信仰、生活习惯及文化程度各异,所患疾病及病情也各不相同,但是,作为患者的角色都是相同的。(一)患者角色的概念3.1 患者角色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患者角色享有的特殊权利包括享受医疗护理服务的权利、对疾病诊治的知情
12、同意权、隐私保密的权利、监督自己医护权益实现的权利等。同时,患者也应该承担一定的义务。例如,尽可能地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康复,寻求有效的医疗帮助,遵守医嘱,医疗中应与医护人员全面合作,遵守医院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支付医药费用,病愈后及时出院等。(二)患者的权利与义务3.1 患者角色1免除或部分免除社会职责2不必对疾病负责3寻求帮助4恢复健康的义务(三)患者角色的特征3.1 患者角色(四)患者的求医与遵医行为1患者的求医行为1主动求医行为主动求医行为是指患者在感到不适时,为治疗疾病主动寻求医护帮助的行为。大多数患者的求医行为都属于主动求医行为。3.1 患者角色2被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是指患者自身
13、无能力寻求医护帮助,而由第三者代为求医的行为。例如,昏迷患者、婴幼儿等,一般在其亲友、家长的帮助下求医。3强制求医行为强制求医行为是指公共卫生机构或患者的监护人为了维护人群或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而强制给予治疗的行为。它的实施对象一般是严重危害公众安全的传染病、精神病患者等。3.1 患者角色2患者的遵医行为p 遵医行为是指求医行为发生以后,患者行为与医嘱的符合程度。遵医行为分为完全遵医行为和不完全遵医行为。完全遵医行为是指产生求医行为后,患者服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安排,配合做好诊断治疗工作。不完全遵医行为是指患者不能全面地遵从医护工作人员的指导安排,甚至拒绝诊断治疗。p 一般来说,门诊患者、症状轻的患者
14、、神经症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不遵医情况较多,而急危重症患者、住院患者、器质性疾病患者不遵医的情况则较少。p 不遵医行为多表现为怀疑检查结果或拒绝诊断,自行中断诊断治疗,不遵照医嘱规定的剂量、时间、次数服药,擅自改变治疗方案,不听劝阻坚持不良行为习惯等。3.1 患者角色(五)患者角色的转换与适应1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缺如即没有进入患者角色,不承认自己有病,或对患者的角色感到厌倦、悲观。这种否认的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许多初诊为癌症的患者常出现该种反应。3.1 患者角色2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冲突是指人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常态下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导致的行为矛盾。患者可能意识到自己有病
15、但不能接受患者角色,从而产生焦虑、烦恼、茫然,甚至痛苦。这是一种视疾病为挫折的心理表现。3.1 患者角色3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强化一般常发生于由患者角色向日常角色转化时,仍然表现为患者角色,对自我能力怀疑、失望,对原来承担的角色恐惧。它表现为多疑、依赖、退缩,对恢复正常生活没有信心。3.1 患者角色4角色行为消退角色行为消退是指个体已适应了患者角色,但由于某些原因,使其突然必须转向常态下的健康角色,承担常态角色下的义务。例如,患病的母亲因孩子突然患病住院而将其“母亲”角色上升为第一位,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职责,此时她自己的患者角色行为消退。3.1 患者角色5角色行为异常角色行为异常多见于患不治之症
16、或慢性病而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患者无法承受患病的压力和挫折,感到悲观、绝望,从而导致行为异常,如表现出拒绝治疗,或者对医护人员进行攻击,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等。3.2 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一)认知转变疗法1生理需要n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由于疾病的影响,患者的饮食、呼吸、排泄、睡眠、躯体舒适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受到妨碍或威胁,不仅直接影响生理功能,对心理也有极大的影响。n另外,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若得不到满足,患者多会表现出焦虑不安或惊恐,危重患者尤为明显。3.2 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2安全需要n处于疾病中的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减弱,加之许多疾病本身就是对安全的威胁。n所以,患者一
17、方面担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而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另一方面,患者又会怀疑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以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而产生了不安全感。3.2 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3归属需要n患者在患病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怀体贴。入院后,他们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同和接纳,尽可能地帮助自己排除困难,希望获得家人和朋友更多的关心和探望。n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患者康复中的重要精神力量,满足患者的归属需要,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紧张心理的重要举措。3.2 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4尊重需要n进入患者角色后,患者原有的社会角色随之丧失或减弱,原来能够满足尊重需要的途径会暂时缺乏,此时,患者
18、被认识、被重视、被尊重的需要就变得尤为迫切。n由于患者会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患病受影响,担心因患病而不被人重视和尊重,更担心由此给家人带来经济和精神负担,所以,患者此时对自尊的需要会变得更强烈和更敏感,会出现自卑、抑郁或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3.2 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5获得信息的需要n患者在患病后,需要获取各种信息,尤其是与自身疾病相关的信息,如检查结果、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疾病预后等。n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常会使患者在求治过程中受挫,产生焦虑、愤怒等情绪,出现角色适应不良。3.2 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二)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1患者的认知反应感知觉异常感受性提高,指
19、患者对外界环境中正常的声音、温度、光线,以及自身的呼吸、体位等异常敏感;感受性降低,指患者某些感觉的感受性在患病后降低,如感到食之无味;时空知觉异常,指患者出现时间或空间感知错乱,如患者感觉度日如年或感觉天旋地转等;幻觉,指有些患者在患病后会产生幻觉,如截肢后的患者会觉得身体出现虚幻的肢体。13.2 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记忆异常由于受到疾病应激的影响,许多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而且有些疾病本身也会影响患者的记忆力。患者往往表现为不能准确地回忆病史,不能正确地记住医嘱,甚至有些患者对刚做过的事或刚说过的话都不记得。23.2 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思维异常患病后,患者的思维能力也会不同程
20、度地受到损伤,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其表现为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决策时犹豫不决等。有些患者则表现为胡思乱想、不信任周围的人,周围人的正常说笑也会引起患者的错误理解。33.2 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2患者的情绪反应焦虑期待性焦虑,这是面临即将发生但又尚未确定的重大事件时产生的焦虑,常见于疾病初期或不了解自己疾病的性质及预后的患者;分离性焦虑,这是与熟悉的环境或亲人分离,产生分离感所伴随的情绪反应,多见于依赖性强的儿童和老年人;阉割性焦虑,这是自我完整性受到威胁或破坏时产生的情绪反应,多见于外伤或手术切除肢体或脏器的患者。13.2 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恐惧恐惧是人们面对危险情境而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反
21、应。引起患者恐惧的因素是疾病引起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如疼痛、疾病导致的生活或工作能力受限等。此外,患者的社会经历、年龄、性别不同,恐惧的对象也不尽相同。23.2 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愤怒愤怒是人们因追求目标愿望受阻,感受到挫折时出现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患者的愤怒情绪反应多见于治疗受挫时。患者往往认为自己生病是倒霉和不公平的,加之病痛的折磨,患者烦躁易怒、自制力下降,此时遭受挫折,患者就会产生愤怒情绪。33.2 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3患者的意志行为反应n治疗过程也是患者为达到康复目的而进行的意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会产生意志行为的变化。n例如,有的患者变得盲从、被动,缺少主见,甚至接受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