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新课程高考阅读鉴赏与延伸试题解析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917124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PPT
  • 页数:59
  • 大小:222.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新课程高考阅读鉴赏与延伸试题解析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 新课程 高考 阅读 鉴赏 延伸 试题 解析 课件
    资源描述:

    1、高中新课程高考高中新课程高考阅读鉴赏与延伸试题解析阅读鉴赏与延伸试题解析 2009年年12月月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阅读鉴赏与延伸的界定及能力要求一、阅读鉴赏与延伸的界定及能力要求 二、古诗文鉴赏与延伸试题的基本类型二、古诗文鉴赏与延伸试题的基本类型 三、现代文鉴赏与延伸试题的基本类型三、现代文鉴赏与延伸试题的基本类型一、阅读鉴赏与延伸的界定及能力要求一、阅读鉴赏与延伸的界定及能力要求1.1.概念由来概念由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高中语文能力确定为“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新课程语文考试大纲(2007年)将考试能力定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鉴赏评价评价、表达应用、探

    2、究六个层级。北京卷语文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在“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中分别规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的体察、阐发与评价(10)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探究与阐释(的领悟、探究与阐释(11)2.2.概念界定概念界定 “鉴赏”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现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感受鉴赏”中说“阅读优秀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新课程语文考试大纲“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北京卷语文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

    3、对(10)(11)的解释是:“第一项是读懂作者,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第二项是读出自己,说出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延伸”,延长、伸展。(现汉)“阅读延伸”是北京卷语文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中的提法,规定“考查这两个能力项(10)(11)的试题即为阅读延伸题”。北京卷语文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所说的“阅读延伸”,主要是指“读懂作者,读出自己”。但是,“读懂作者,读出自己”不单是“读懂”作者怎样想和“读出”自己的理解,而是“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和“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探究与阐释”。这可以理解为“阅读延伸”不仅是“感受”,还应当有“鉴赏”。前一个要求(10)侧重鉴赏

    4、,需要的是欣赏和评价;后一个要求(11)侧重感受,需要的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形成感悟。3.3.能力要求能力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以历史局限”。简言之,就是能鉴赏作品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主题、体会效果;能结合历史、现实、作者和自己形成认识。4.4.能力支持能力支持 鉴赏是对作品的形象、思想、情感、写法、语言等做出鉴别和评价。考查鉴赏能力

    5、,需要的支持有相关知识积累、阅读体验、语言表达。有了这些,才有可能完成对作品的鉴赏。延伸是进一步读懂作者、读出自己。要实现延伸阅读,需要的支持有相关背景材料、联想发现、语言表达。有了这些,才有可能完成对作品的延伸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要用鉴赏的语言。例如鉴赏情感,就要用“感人至深”“意蕴深邃”“至真至纯”“耐人寻味”一类的词语。二、古诗文鉴赏与延伸试题的基本类型二、古诗文鉴赏与延伸试题的基本类型1.1.语言鉴赏语言鉴赏 品味古诗中的词句,是古诗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词句的鉴赏,主要是词句表达效果的鉴赏,而词句的表达效果又往往决定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咏怀古迹(其三)(模块样题)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6、,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人们对“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解释为“曾经”,而清代朱瀚在杜诗解意中说:“省,乃省约之省,言但于画图中略识其面也。”你认同哪种解释,请说明理由。这道试题是鉴别“省”字的两种解释。完成对“省”字的鉴别,需要具备读这首诗的相关知识,如“昭君出塞”、杜甫的经历等;需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写的是昭君经历,抒发的是个人情怀;语言表达要准确到位。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解释为“省约”更合适一些。因为,解释为“省约”,是说汉元帝只是从画图中略识昭君

    7、,实际上根本不认识昭君。这是造成王昭君葬身塞外悲剧的主要原因。再从全诗所表达的情感,即抒发诗人颠沛流离、远离故乡、图有才智,不得尽忠之情,可以确定“省”解释为“省约”更可以表达出诗人借古迹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170字)答题思路:表明自己的选择 依据内容分析原因 结合作者的经历 扣住全诗的情感。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005年福建卷)李 自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题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 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 句更妙,为

    8、什么?原答案:原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修改后答案:修改后答案:这首诗作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应当是心情正好之时。“雁引愁心去”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山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得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有力地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若用“雁别愁心去”,一个“别”字给人带来的是凄冷和愁绪,这与本诗欢快的情感不相符,而且也与下句中的“衔”字不对称。所以,“引愁心”比“别秋江”

    9、更符合感情的需要,也更显得新颖。(190字)答题思路:明确本诗抒发的情感 从修辞角度说明“引”字的妙处 对比“别”字,说明不足取 总结肯定。2.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几乎是古诗鉴赏必考的内容。经常考到的有: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映衬、联想想象、拟人、夸张、象征,等等。鉴赏表现手法一般既要结合“手法”,又要结合情感、主题。望江南 超然台作(2007年全国卷)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

    10、 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题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 作一赏析(情景结合)。原答案:原答案:“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诗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使全诗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无 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修改后的答案:修改后的答案:这首词借未老春色抒发了作者对故人、故国的思念之情。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的描写中。“风细柳斜斜”“烟雨暗人家”,这一凄清之景的描

    11、绘,蕴含了作者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且将新火试新茶”的举动,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忘却不快,“诗酒趁年华”则更显出一番洒脱。但这却掩盖不了对故人和故国的思念之情。景物的描写与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193字)答题思路:抓住本诗情景结合的艺术特色 依具体诗句分析景中有情 分析词中动作和内心描写的真实用意 扣住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雨后池上(2005年全国III卷)刘 攽(b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注释刘攽,北宋史学家题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 进行赏析。原答案:原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

    12、”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 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修改后答案:修改后答案:这首诗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雨后池塘的景色。诗的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塘雨后异常平静、明丽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由静转动。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 垂杨,吹落垂杨枝叶上的雨滴,雨滴落到荷叶上发出清脆细密的声响,表现出雨后池塘的动态美。上下两句一静一动,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组成了一

    13、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春景图。(183字)答题思路:明确本诗采用的手法和描写的内容 结合诗句分析其“静”结合诗句分析其“动”指出动静结合的方式及产生的效果。3.3.形象鉴赏形象鉴赏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一般多为自然景象。形象鉴赏,必须要与作品表达的情感密切结合。形象鉴赏,一般是对形象本身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经常用的概念有“象征”“意象”“寓意”等。军城早秋(2009年全国卷)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释严武(726-765)唐朝人: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 ,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 蕃军队七万

    14、多人。题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 什么寓意?原答案:原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修改后答案:修改后答案: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夜晚的景色。但作者选取的景物颇有讲究。“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这些确是初秋边关夜晚富有代表性的景物。然而,这些景物却构成了阴沉凝重的氛围,让人清析地看到这是将士戍守的边关。联系诗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并亲自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的经历,可以感受到在这一番景象描写中寓意着边境的紧张战局,以及诗人作为军队主帅的警觉与敏感。(188字)答题思路:

    15、明确本诗描写的内容 分析所选景物的特点联系诗人的经历 体会诗句的寓意。4.4.风格鉴赏风格鉴赏 风格鉴赏,可以是某位诗人的风格,也可以是某一类诗的风格。为此应当了解重要诗人和主要诗派。风格鉴赏,主要依托诗句和手法,一般还需要结合诗人经历和作品背景等相关材料。风格鉴赏往往需要做一点比较或建立一点联系,在比较或联系中突出其特点。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2008年北京卷)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

    16、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题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 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 要分析。原答案:原答案: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修改后答案:修改后答案:人们评价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悲怆。杜诗风格源于他的经历和情怀。顾炎武这首诗之所以具有杜诗的风格特征,也是源于他的人生遭际和深沉的爱国情怀。词的上阙“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书写的正是作者的不幸遭际;“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则是写他有心报国无力回天。这首诗的沉郁悲怆还体现在“是

    17、日惊秋老”和“愁眼见黄花”的描写之中。尤其是“逐客已无家”一句更显出其沉郁凝重的诗风。(183字)答题思路:杜甫诗作的特色 杜诗风格形成的原因 结合诗句做类比分析抓住表达情意的关键诗句说明其诗作的风格特征。修改题目:修改题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联系你熟悉的一首杜甫诗作,指 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 简要分析。(2010年北京高考预测题有类似题目)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杜诗的风格是沉郁悲怆。这源于他忧国 忧民的情怀。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就表达的是这种情怀。说顾炎武这首诗具有杜诗的风格,也源于他的人生遭际和爱国情怀。词的上阙“相望

    18、各一涯”写的正是作者的不幸遭际;“天地存肝胆”则写他有心报国。此诗的沉郁悲怆还体现在“是日惊秋老”和“愁眼见黄花”的描写之中。尤其是“逐客已无家”一句更显出其沉郁凝重的诗风。(194字)答题思路:杜甫诗歌的特色及成因 例举诗句分析 结合顾诗做类比分析抓住顾诗表达情意的关键诗句说明其风格特征。5.5.认识感悟认识感悟 认识感悟,可以看做是阅读的一种“延伸”,即所谓读出自己。认识感悟往往离不开评价和体会。要保证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准确到位,需要有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同时还需要有适当的联想和有逻辑的判断,需要从历史角度去审视和用现实眼光去看待,学会辩证分析、区别对待,防止把话说满、说偏、说极端。红梅(20

    19、04年北京卷)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题目: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原答案:原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

    20、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3个要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修改后答案:修改后答案:苏轼赞扬林逋写梅花、皮日休白莲,是因为他们分别抓住了梅花、白莲的内在特点,写出了它们的神韵和精神品格,做到了神似。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和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和清雅。苏轼批评石曼卿所写的红梅,是因为他的“认桃无绿叶

    21、,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没有写出红梅的精神品格。(189字)答题思路:指出赞扬的原因 结合例句分析 指出批评的理由结合例句分析。次石湖书扇韵(2009年全国卷)姜 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释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 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 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 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 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 ,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题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 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 势

    22、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 说明。原答案:原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这首诗赞誉的是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修改后答案:修改后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的是石湖美景。作者前去谒见的石湖居士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在此,所以,对石湖美景的赞誉也包含着对石湖主人的歌颂。范成大去职归隐,远

    23、离尘世,才出现“家住石湖人不到”的现象。当年人追随,如今“人不到”,这其中的“人”必是指那些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作者写这些人在范成大去职归隐后不再登门造访,正是为表现他操守清介,沉醉美景,而这又与作者姜夔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182字)答题思路:由景及人,肯定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结合范成大的身世说出对第三句中“人”的认识 谈出自己的认识。题目:写出第二段“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 为利矣”的意思;联系现实生活,说 说你对孙叔敖智慧的感悟。(预测试补充题目。原文取自2002年北京卷)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

    24、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原文节选)(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

    25、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放着肥沃富饶的土地而不要,专拣贫瘠且地名不吉利的“寝丘”,孙叔敖真是不知利害吗?结果是最好的说明:孙叔敖为后代所要的这块土地“至今不失”。孙叔敖的智慧就在于他懂得“知不以利为利”的道理,即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追名逐利的人到头来身败名裂,原上海市长陈良宇就是一例。倒是不计名利、不怕吃亏的人受到人们的尊敬。“吃亏是福”,这句谚

    26、语在今天仍有着它的道理。这个题目首先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文本的重点语句,这一点已经向文本的纵深延伸了。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谈感悟,力求考生调动自身平时的积累,深入思考和领悟孙叔敖的智慧,并把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答题思路:转引文中事实 分析孙叔敖的智慧所在 联系现实生活 得出自己的认识。三、现代文鉴赏与延伸试题的基本类型三、现代文鉴赏与延伸试题的基本类型 现代文鉴赏与阅读延伸与古诗文大同小异,其试题的基本类型也没有大的变化。从侧重点上分析,现代文更有利于做延伸阅读。以下仅就重点内容作出解析。1.1.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现代文鉴赏表现手法,一般涉及词句、主题、结构、风格等。常见的手法有:各类修

    27、辞以及对比、衬托、曲笔、虚实,等等;风格一般涉及清新淡雅、朴实无华、幽默诙谐、犀利尖锐,等等。阅读散文阅读散文黄昏黄昏回答问题回答问题 文学作品的结构往往避免平铺直叙,尤其表现在小说、戏剧等叙事类作品中。“文似看山不喜平”是人们对文章结构布局的审美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赏析黄昏这篇散文在结构布局上的妙处。(200字左右)答案示例:答案示例:本文结构布局的妙处,主要表现为思路的“不平”,即作品结构反映了作者内心情绪的波动、起伏与变化。作者以“失落”、“荒凉”的情绪起笔,以“感受人生的珍贵和美丽”收笔,在结构布局上表现了一个思索者追求、探索、释怀的过程。“压抑(病床感受)超脱(回想牛虻)品味(出院

    28、写书)感恩(夜航放歌)”的布局安排,衔接紧凑,层层深入,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楚,读来不平淡乏味。这种结构安排,有力且自然地表达出作者观点,强化着文章的意蕴,很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这道试题鉴赏审美的对象是“文章结构”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是结构的“起伏变化”;相应的积累是以往对类似结构的认识和分析,例如小说项链;自己的认识和语言表达:起句先点明鉴赏的对象和自己的观点;之后,以文章的层次将自己的观点具体化,最后说明这种结构带来的艺术效果(从作者和读者两方面说明)。答题思路:指出对象(观点)依文分析艺术效果 2.2.语言鉴赏语言鉴赏 荷塘月色中对月光的描写 (学生的鉴赏)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给荷塘的

    29、景物笼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赋予荷塘以无尽的朦胧美,作者采用了一系列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月光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景象在作者看来却别有一番风味。把握了特点,说出了修辞,也用了一些形容词,但只是把特点和修辞摆在那里而已,字数也只有80余字。参考示例:参考示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月光,先说月光如流水,将月光的静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以为,作者陶醉在宁静的月光中。可是,敏锐的作者又怎能放过月光的每一个迷人的瞬间。所以,紧接着,作者让一个动词跃入读者的视线,一个“泻”字,把静止的月光写得灵动起来,洋洋洒洒的、无拘无束的月光肆无忌惮的倾泻在荷塘上。这荷塘,似乎已成为月光的

    30、海洋,让人有一种想“月光浴”的感觉。(190字)摘原句,多了15个字。先说“宁静”的特点,再说“灵动”的特点,动静结合,再写出“似乎已成为月光的海洋”的特点,最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月光浴”。特点的内涵和独特的感受都被写了出来,语言表达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基本思路其实就是依循作者的描写过程,不过做了一些评价,而这就是所需要的“鉴赏”。3.3.主题鉴赏主题鉴赏 阅读阅读汉家寨汉家寨,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汉家寨收录在张承志散文集荒芜英雄路中,在这部散文集的后记里,他写道:当生存的大潮席卷中国而来的今天,我放弃了自己曾在心灵史中流露过的、终止自己的文学写作的打算。因为中

    31、国、你们、还有我,都更需要真诚而正义的文学。由于伪作家和伪作品的干扰,人们浪费了多少精力呐,真诚而正义的文学陷入了孤独冷清。逆着红尘滚滚、人欲横流的时潮,我的小船又顶着风启航了。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我命定如此,我命定要填充一种空白。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这是一个神圣的约束,你们会像以往十多年感到过一样地重新发现:我不会背叛。依据上面材料,简要概括当代中国的文化环境,并据此简要说明“我不会背叛”与汉家寨人的“坚守”有什么相似之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生存大潮席卷下的中国

    32、,伪作家和伪作品泛滥,而真诚正义的文学陷入了孤独冷清。“我”面对的是恶劣的文化环境,汉家寨人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样面对着的都是恶劣的外在环境。“我”是“逆着红尘滚滚、人欲横流的时潮”,将自己的小船顶着风启航;而汉家寨的人们则是祖祖辈辈在荒漠深处不移不弃。二者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有坚定的信念。(180字)答题思路:说出“我”与汉家寨人各自坚守的内容 分析“我”与汉家寨人坚守的表现 得出对二者相似之处的认识4.4.认识感悟认识感悟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司马祠2009年北京卷)题目: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 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 原文作答。原文的最后一段是: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这是一道体现拓展与探究性的题目。这道题的答题信息不全在文本里。考生要了解文本,把相关信息准确地筛选出来,并适当地加以整合,同时还要往文章外面进行拓展探究说出个人的思考:司马迁在问什么呢?他在问谁呢?他为什么而问?不同经历的学生,不同文化积淀的学生,不同思想认识水平的学生,触发的联想应当是不一样的。这类延伸题的答题思路应当是理解原文寻找个人认识的触发点(或与现实的连接点)依文分析得出自己的认识。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新课程高考阅读鉴赏与延伸试题解析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91712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