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2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2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分子材料 研究 方法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3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1.3.1 特征吸收特征吸收基团的特征频率和指纹区图1.3.3 红外谱图的解析经验应该对各官能团的特征吸收熟记于心,因为官能团特征吸收是解析谱图的基础。对一张已经拿到手的红外谱图:(1)首先依据谱图推出化合物碳架类型: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公式:不饱和度F+1+(T-O)/2其中:F:化合价为4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C原子),T:化合价为3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N原子),O:化合价为1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H原子),(2)分析33002800cm-1区域C-H伸缩振动吸收;以3000cm-1为界:高于3000cm-1为不饱和碳C-H伸缩振动吸收,有可能为烯,炔,芳香化合物,
2、而低于3000cm-1一般为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3)若在稍高于3000cm-1有吸收,则应在22501450cm-1频区,分析不饱和碳碳键的伸缩振动吸收特征峰,其中:炔22002100cm-1烯16801640cm-1芳环1600,1580,1500,1450cm-1若已确定为烯或芳香化合物,则应进一步解析指纹区,即1000650cm-1的频区,以确定取代基个数和位置(顺反,邻、间、对);(4)碳骨架类型确定后,再依据其他官能团,如C=O,O-H,C-N等特征吸收来判定化合物的官能团;(5)解析时应注意把描述各官能团的相关峰联系起来,以准确判定官能团的存在,如2820,2720和1750
3、1700cm-1的三个峰,说明醛基的存在。1.烷烃:C-H伸缩振动(3000-2850 cm-1)C-H弯曲振动(1465-134 0cm-1)一般饱和烃C-H伸缩均在3000 cm-1以下,接近3000 cm-1的频率吸收。2.烯烃:烯烃C-H伸缩(31003010 cm-1)C=C伸缩(16751640 cm-1)烯烃C-H面外弯曲振动(1000675 cm-1)。3.炔烃:伸缩振动(22502100 cm-1)炔烃C-H伸缩振动(3300 cm-1附近)。4.芳烃:31003000 cm-1 芳环上C-H伸缩振动 16001450 cm-1 C=C 骨架振动 880680 cm-1 C-
4、H面外弯曲振动芳香化合物重要特征:一般在1600,1580,1500和1450 cm-1可能出现强度不等的4个峰。880680 cm-1,C-H面外弯曲振动吸收,依苯环上取代基个数和位置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芳香化合物红外谱图分析中,常常用此频区的吸收判别异构体。5.醇和酚:主要特征吸收是O-H和C-O的伸缩振动吸收,O-H自由羟基O-H的伸缩振动:36503600cm-1,为尖锐的吸收峰;分子间氢键O-H伸缩振动:35003200cm-1,为宽的吸收峰;C-O伸缩振动:13001000cm-1O-H面外弯曲:769-659cm-16.醚:特征吸收:13001000cm-1的伸缩振动,脂肪醚:11
5、501060cm-1一个强的吸收峰芳香醚:两个C-O伸缩振动吸收:12701230cm-1(为Ar-O伸缩)10501000cm-1(为R-O伸缩)7.醛和酮:醛的主要特征吸收:17501700cm-1(C=O伸缩)2820,2720cm-1(醛基C-H伸缩)脂肪酮:1715cm-1,强的C=O伸缩振动吸收,如果羰基与烯键或芳环共轭会使吸收频率降低。8.羧酸:羧酸二聚体:33002500 cm-1 宽,强的O-H伸缩吸收 17201706 cm-1 C=O 吸收 13201210 cm-1 C-O伸缩 920 cm-1 成键的O-H键的面外弯曲振动9.酯:饱和脂肪族酯(除甲酸酯外)的C=O吸收
6、谱带:17501735cm-1区域饱和酯C-C(=O)-O谱带:12101163cm-1区域,为强吸收10.胺:35003100cm-1,N-H伸缩振动吸收13501000cm-1,C-N伸缩振动吸收N-H变形振动相当于CH2的剪式振动方式,其吸收带在:16401560cm-1,面外弯曲振动在900650cm-1.11.腈:腈类的光谱特征:三键伸缩振动区域,有弱到中等的吸收脂肪族腈2260-2240cm-1芳香族腈2240-2222cm-112.酰胺:3500-3100cm-1N-H伸缩振动1680-1630cm-1C=O伸缩振动1655-1590cm-1N-H弯曲振动1420-1400cm-
7、1C-N伸缩13.有机卤化物:C-X伸缩脂肪族C-F1400-730cm-1C-Cl850-550cm-1C-Br690-515cm-1C-I600-500cm-11.4红外光谱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表征构型、构象和结晶表征构型、构象和结晶薛奇等利用FTIR研究了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冷冻干燥的聚氯乙烯,发现样品中结晶峰(1427cm-1)的相对强度,随原始浓度的下降而明显升高。如果以1427cm-1谱带与1435cm-1谱带的相对强度对原始溶液浓度作图(示于图3.16),可观察到在0.5浓度附近出现一转折点,显示聚氯乙烯分子链在该浓度处出现了构象转变。研究共混高聚物的相容性研究共混高聚物的相容性共
8、混是改善高聚物性能、开发新功能材料的重要手段,共混高聚物通常显示不同于各个组分简单叠加的微观本质。红外光谱通过差谱技术得到相互作用谱带,可研究共混高聚物内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位置和特性,进而判断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或微相分离。同时共混后各高聚物组分结构和构象的变化也可以在红外光谱中得以体现。若两种均聚物是相容的,则可观察到频率位移、强度变化甚至峰的出现或消失。如果均聚物是不相容的,共混物的光谱仅仅是两种均聚物光谱的简单叠加。因此“相互作用光谱”可以从共混物光谱中减去两种均聚物光谱得到。图3.19示出50:50聚偏氟乙烯(PVF2)和聚醋酸乙烯(PVAc)共混物经过75处理后样品的光谱及减去均聚物光谱后
9、得到的“相互作用光谱”。由此看出,均聚物共混后分子间相互作用引起的频率位移及强度变化。特别是共混后有分子间氢键生成时,红外光谱上显示明显的谱图变化。图3.20为聚乙烯醇(PVPh)和PVAc从THF溶剂中浇铸得到的共混物的红外光谱。共混物中两种高聚物的碳基与醇生成氢键,因而红外光谱中出现明显的频率位移、强度变化及宽度变化。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6080100chitosan(A)Transmittance(%)Wavelength(nm)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6080100103010801160138014201
10、60016502740287029203000329033003310332033203360337033803400chitosan(A)Transmittance(%)Wavelength(nm)1030108011601380142016001650287029203400第二章第二章 核磁共振波谱核磁共振波谱1 绪言 回顾:NMR现象发现于1945年,发展迅速,已成为当代研究物质结构最有力的工具。1946年哈佛大学Purcell小组和斯福大学Block小组几乎同时观测了石蜡中质子的信号,195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51年发现化学位移现象。1952年Hahn等发现自旋偶合现象,显示NM
11、R技术可用来研究分子结构。1958年第一台30MHz(CW-30MHz)。1965年提出快速FT变换方法。1966年R.R.Ernst等实现了FT-NMR实验。将信号采集由频率域时域,使信号累加变得容易,大大提高NMR灵敏度,13C核的测量成为可能,这是一次革命。利用不同的脉冲组合来加工核自旋体系的信息,获得特定的分子结构信息:驰豫时间,共振峰的分类(DEPT,1NEPT)1971年J.J.Jeener首次引入二维谱的概念。1974年R.R.Ernst小组首次成功地实现二维实验,NMR进入全新时代。上世纪80年代是NMR迅速发展的十年。1991年R.R.Ernst本人获诺贝尔化学奖。仪器的基本
12、构造Data processingrf consoleTransmitterReceiverMagnetSample tubeProbe 020406080100120140PPMrf pulseB0Sample tubeinside coil FTSpectrumFIDNMRNMR发展的里程碑YearDevelopmentNature1970 FT NMRInstrumental1975 Superconducting magnetsInstrumental1980 2D NMRMethodological1985 Protein structure determinationMethodo
13、logical1990 Isotope labeling/multidimensional NMRMethodological1990 Pulsed field gradientsInstrumental/Methodological1995 NMR screeningMethodological1997 TROSYMethodological1998 LC-NMR/LCMS-NMRInstrumental2000 CryoprobesInstrumentalpeakE0 B0nodetroughEBt0 if abscissa scale is time if abscissa scale
14、is length电磁辐射的性质Electromagnetic wave with electric vector E and magnetic vector B 波实际上是由二个正交(互相垂直)的彼此完全相同的波组成的。其中一个描述辐射的电场矢量(E),在一个平面内振荡,而另一个波描述磁场矢量(B),在垂直于电场的平面内振荡。波可用二个独立的量,波长()和最大振幅(图中的E0和B0)来表征。电磁辐射以固定的速度传播,可用频率来描述波,频率是相邻两个波之间的距离t0 的倒数。=1/t0 在t0时间内,电磁波传播的距离为。C=t0 对某一特定的波,其波长和频率不是二个互为独立的量,而是互为反比例
15、的关系。高频辐射具有短的波长,而低频辐射则具有长的波长。电磁波除了波动性外,还表现出粒子的某些行为。光子最重要的类粒子性质是它的能量(E)。每一个光子具有分立的能量,它与频率成正比关系。这种关系可表示如下:E=h式中h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3x10-34焦秒 对NMR的目的来说,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射频辐射(rf),其频率范围与收音机和电视机的接收频率相同。通常采用频率为200-750MHz的波段。表中能量标尺的低能端,恰好是我们实现NMR实验所需要的能量。RadiationWavelength,(nm)Frequency,(Hz)Energy(kJ/mol)Cosmicrays3x10201
16、.2x108Gammarays10-1-10-33x1018-3X10201.2x106-1.2x108X-rays10-10-13x1016-3x10181.2x104-1.2x106Farultraviolet200-101.5x1015-3x10166x102-1.2x104ultraviolet380-2008x1014-1.5x10153.2x102-6x102visible780-3804x1014-8x10141.6x102-3.2x102Infrared3x104-7801013-4x10144-1.6x102Farinfrared3x105-3x1041012-10130.4
17、-4Microwaves3x107-3x1051010-10124x10-3-0.4Radiofrequency1011-3x107106-10104x10-7-4x10-3Electromagneticspectrum2 核磁共振简介2.1 原子核的结构 化合物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本身是原子的聚集体。每一个原子都有若干带负电荷的电子。电子围绕一个体积极小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运动。99.9%以上的原子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只占原子体积的1/1012。2.1.1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Z代表原子序数),决定原子的特征及其核电荷。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元素的
18、原子序数表示在化学符号的右边,左上角的角码是同位素的质量数(A),它是Z和N的整数和。A=Z+N2.1.2 核自旋 质子是一种转动着的带电荷的粒子(Z=1),故有磁矩。磁矩只有两种可能的取向,在无外磁场时,这两种取向的能量是简并的,习惯上采用核自旋量子数m来表征。如对一个质子,m=+或-。把这种核描述为1/2的核自旋(I)。核电荷带正电,故核磁矩沿磁场方向(m=+)排列的核,其能量最低。B0m=+m=-中子不带电,也有磁矩,并且自旋I=。在磁场中,它也有两种取向,对中子来说,由于取负值,故稳定的方向对应于m=-。原子 ZX中I与Z和m的关系原子序数Z质量数I实例偶偶0 6C 8O 16S奇奇H
19、FPNI=偶奇 6C I=5B I=3/2奇偶整数HNI=1半整数121632m11931151311214 核自旋为零的核,其I=0,因此不能用NMR来检测。2.1.3 核自旋的多重度 I=1/2的原子核在磁场中给出两个自旋取向。I1/2的原子核可取两个以上的自旋态。可能自旋态(即不同的m值)的总数(多重度)仅取决于I值。多重态=2I+1(能级的数目)在这些2I+1个态(能级)中,每一个态具有它自己的量子数m,m=-I,-I+1,I-1,I。例如对于I=,多重度是2,即 m=和m=-;对于I=1,多重度是3,即 m=-1,0,+1。核I多重度m值11B3/24-3/2,-,3/212C010
20、14N13-1,0,117O5/26-5/2,-3/2,-,+3/2,+5/231P1/22-,P B02.1.4 核的角动量和磁矩 根据经典图象,原子核取球形,绕自己的轴转动。因此,许多原子核具有内禀角动量P P=I(I+1)=h/2,hplanck常数I为角动量量子数,简称核自旋,I=0,2/3,2核1H2H10B11B12C13C14N15N16O17Ospin1/2133/201/211/205/2 P与之相对应的磁矩,有如下关系式:=P 是比例常数,称磁旋比 =I(I+1)I=0,=0 观测不到NMR信号 对大多数的原子核与P同向 少数情况下如15N,29Si,与P反向2.1.5 在
21、静磁场中原子核的行为 方向量子化 一个I0原子核,置于静磁场B0中,P方向量子化,如图所示:PZ为向量为向量P在在z轴上的投影,其本征值为轴上的投影,其本征值为m。m=+m=-PZ=PZ=-m=+1m=0m=-1PZ=PZ=0PZ=-PZ=m m磁量子数,或称方向量子数 取mI,I,I中任何一个数值,共有(2I+1)个不同的m值。对13C,1H核 I=,mZ=+,mZ=-;对2H,14N核 I=1,mZ=+1,0,-1。方向量子化Z=m 经典表示法,核偶极子绕轴(与静磁场方向一致)进动。它的行为如同陀螺一样,进动频率(或称Larmor频率)L正比与静磁场强度B0。L=对于进动着的核,核偶极子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