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会计学(第七版)》课件第8章.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税务会计学(第七版)》课件第8章.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税务会计学第七版 税务 会计学 第七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和个人所得税的分类及特点。2.理解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的分类标准及纳税义务。3.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及适用税率形式。4.掌握不同所得项目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5.理解个人所得税源泉扣缴与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概述个人所得税概述一、个人所得税的产生与发展个人所得税的产生与发展二、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二、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与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三种模式。三、个人所得税的特点三、个人所得税的特点第二节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所
2、得税的纳税人一、纳税人的判定标准一、纳税人的判定标准居民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非居民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1.住所标准住所标准住所标准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即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2.居住时间标准居住时间标准居住时间标准是指在境内居住满1年,即在一个纳税年度(即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下同)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在计算居住天数时,对临时离境应视同在华居住,不扣减其在华居住的天数。这里所说的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一次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累计不超
3、过90日的离境。二、两类纳税人的纳税范围二、两类纳税人的纳税范围 1.居民纳税人的纳税范围居民纳税人的纳税范围2.非居民纳税人的纳税范围非居民纳税人的纳税范围3.在我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纳税在我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纳税问题问题2004年7月1日起,以前规定与以下规定不一致的,按以下规定为准:(1)判定纳税义务及计算在中国境内居住的天数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需要计算确定其在中国境内居住天数,以便依照税法和协定或安排的规定判定其在华负有何种纳税义务时,均应以该个人实际在华逗留天数计算。上述个人入境、离境、往返或多次往返境内外的当日,均按1天计算其在华实际逗留天数。(2)对个人入、离境当日及计算在中
4、国境内实际工作期间对在中国境内、境外机构同时担任职务或仅在境外机构任职的境内无住所个人,在按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125号)第一条的规定计算其境内工作期间时,对其入境、离境、往返或多次往返境内外的当日,均按半天计算为在华实际工作天数。三、所得来源的确定所得来源的确定下列所得,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1.在中国境内任职、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一国居民到另一国从事非独立个人劳动,在其所得是由居住国雇主支付的条件下,该居民在非居住国停留只有超过一定时间,非居住国政府方能对其所得征税。我国税法确
5、定的时间标准为90日,而国际税收协定范本确定的时间标准为183日。2.在中同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3.因任职、受雇、履约等而在中同境内提供各种劳务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4.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5.转让中国境内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以及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6.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在中国境内使用的所得。7.持有中国的各种债券、股票、股权而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一、工资、薪金所得一、工资、薪金所得工资、薪金
6、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是指:1.个体工商户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及其他行业取得的所得。2.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3.上述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税所得。4.个人因从事彩票代销业务而取得所得,应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5.从事个体出租车运营的出租车驾驶员取得
7、的收入,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6.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人,取得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其他各项应税所得,应分别按照其他应税项目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如取得银行存款的利息所得、对外投资取得的股息所得,应按“股息、利息、红利”税目的规定单独计征个人所得税。7.从2000年1月1日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再缴纳企业所得税,只对投资者个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人投资者以企业资金为本人、家庭成员及其相关人员支付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消费性支出及购买汽车、住房等财产性支出,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利润分配,并入投资者个人的生产
8、经营所得,依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8.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取得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9.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四、劳务报酬所得四、劳务报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指个人独立从事各种非雇佣的各种劳务所取得的所得。五、稿酬所得五、稿酬所得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是指个人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
9、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八、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租赁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九、财产转让所得九、财产转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但为了鼓励证券市场发展,对公开市场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十、偶然所得偶然所得十一、其他所得十一、其他所得第四节第四节 税率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税率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一、税率一、税率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工资、薪金所得适
10、用税率适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适用税率包经营、承租经营适用税率 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适用税率稿酬所得适用税率3.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故其实际税率为14%。4.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税率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税率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5.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
11、和其他所得适用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税率税率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1.应纳税所得额的一般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一般规定(1)收入的形式(2)每次收入的确认(3)费用扣除方法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确定、分类扣除,根据其所得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定 额、定率和会计核算三种扣除办法。对工资、薪金所得涉及的个人生计费用,采取定额扣除的办法,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体工商户用于个人和家庭的支出、与取得
12、生产经营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等不得扣除。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分别核算生产经营费用和个人、家庭费用。对于生产经营与个人、家庭生活混用难以分清的费用,其40%视为与生产经营有关费用,准予扣除。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对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采取定额和定率两种扣除办法。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
13、不得扣除任何费用,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2.应纳税所得额的特殊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特殊规定(1)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包括: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人员。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专家。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者受雇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财政部确定的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其他人员。附加减除费用标准自2011年9月1日起调整为1300元,即在减除基本费用扣除标准3500元费用的基础上,再减除1300元。华侨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参照上述附加减除费用标准执行。(2
14、)有关捐赠扣除的规定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从2000年开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陆续放宽公益救济性捐赠限额,出台了全额税前扣除的规定,对个人向列举的红十字事业、福利性及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等事业或机构的捐赠准予在个人所得税税前100%(全额)扣除。第五节第五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一、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一、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1.一般工资、薪金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一般工资、薪金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工
15、资、薪金所得适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每月应税收入定额扣除3500元或4800元,就其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或=(每月应税收入额-3500元或4800元)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例8-1】某经理为中国公民,一个纳税年度内每月取得工资收入6000元,假设个人缴纳的符合规定标准的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共计1000元。计算该经理全年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解析:每月应纳税额=(6000-1000-3500)3%-0=45(元)全年应纳税额=4512=540(元)假定该经理属来华的外籍公民,其应纳税额为:(5000-4800)3%
16、12=72(元)2.雇主为其雇员负担个人所得税额的计算雇主为其雇员负担个人所得税额的计算(1)雇主全额为雇员负担税款。应将雇员取得的不含税收入换算成应纳税所得额后,计算单位或个人应当代扣代缴的税款。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1-税率)(公式)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公式)在上式中,公式中的税率,是指按不含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级距对应的税率,公式中的税率,是指应纳税所得额按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例8-2】境内某公司代其雇员(中国居民)缴纳个人所得税。某月支付给王某的不含税工资为8000元人民币。计算该公司为王某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解
17、析:由于王某的工资收入为不含税收入,应换算为含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后,再计算应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8000-3500-555)(1-20%)=4931.25(元)应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4931.2520%-555=431.25(元)(2)雇主为其雇员负担部分税款,又可分为定额负担部分税款和定率负担部分税款两种情形。第一种:雇主为其雇员定额负担部分税款的,应将雇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换算成应纳税所得额后,计算单位应当代扣代缴的税款。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雇员取得的工资+雇主代雇员负担的税款-费用扣除标准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第二种:雇主为其雇员定率负担部分
18、税款,是指雇主为雇员负担一定比例的工资应纳的税款或负担一定比例的实际应纳税款。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应将公式中雇员取得的“不含税收入额”替换为“未含雇主负担的税款的收入额”,也就是雇员实际取得的税后工资薪金,并且,将公式中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乘以雇主为雇员负担税款的比例,从而将未含雇主负担的税款的收入额换算成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单位应当代扣代缴的税款。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未含雇主负担的税款的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负担比例)(1-税率负担比例)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例8-3】某在华工作外籍人士某月实际取得的工资收入为12000元,雇主负担其50%的应纳税款
19、。计算该纳税人当月应纳的个人所得税。解析:应纳税所得额=(12000-4800-55550%)(1-20%50%)=7691.67(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7691.6720%-555=983.33(元)3.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个人所得税计算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个人所得税计算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自2005年1月1日起按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 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
20、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例8-4】假定中国公民李某在我国境内每月的工资为3300元,12月31日又一次性领取年终奖金(兑现的绩效工资)24200元。请计算李某取得该笔奖金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解析:按12个月分摊后,每月的奖金=24200-(3500-3300)12=2000(元),根据工资、薪金所得七级超额累进税率的规定,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为10%、105元。应纳税额=(奖金收入-当月工资与费用扣除额3500元的差额)适用的税率-速算扣除数=24200-
21、(3500-3300)10%-105=2400010%-105=2295(元)4.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按照不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査找相应适用税率A和速算扣除数A: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不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速算扣除数A)(1-适用税率A);按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重新查找适用税率B和速算扣除数B;应纳税额=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B-速算扣除数B;如果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的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先将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去
22、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部分后,再按照上述规定处理;根据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现行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为个人支付的个人所得税款,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例8-5】我国公民李某一个纳税年度内每月工资均为3300元,12月取得不含税全年次性奖金24200元。请计算李某取得的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解析:(1)不含税奖金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为:按12个月分摊后,每月的奖金=2420012=2016.67(元),根据工资、薪金所得七级超额累进税率的规定,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为10%、105元。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
23、24200-105)(1-10%)=26772.22(元(2)含税奖金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为:按12个月分摊后,每月的奖金=26772.2212=2231.02(元),根据工资、薪金所得七级超额累进税率的规定,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仍然分别为10%、105元。(3)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26772.2210%-105=2572.22(元)5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征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问题税问题(1)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日的个人,由中国境外雇主支
24、付并且不是由该雇主的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免于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自2004年7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日的个人,负有纳税义务的,适用下述公式:应纳税额=(当月境内外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当月境内支付工资当月境内外支付工资总额当月境内工作天数当月天数(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日但不满1年的个人,其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
25、支付和由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在中国境外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除中国境内企业或高层管理人员外,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自2004年7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日但不满一年的个人,负有纳税义务的,适用下述公式:应纳税额=(当月境内外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当月境内工作天数当月天数上述个人,凡在中国境内不满一个月,并仅就不满一个月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申报纳税的,均应以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为依据计算实际应纳税额。如果属于上述情况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