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教程》课件第六章数字出版盈利的前提.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数字出版教程》课件第六章数字出版盈利的前提.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字出版教程 数字 出版 教程 课件 第六 盈利 前提
- 资源描述:
-
1、第六章数字出版盈利的前提:研究新媒体用户特征本章概要重点掌握网民的基本特征和行为特征。第六章数字出版盈利的前提:研究新媒体用户特征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第二节 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第三节 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一、受众、网络受众和网民受众受众,简单地说,便是接收信息的人。传统上的受众是观众、听众、读者的统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是信息到达的终点(信宿),此过程可以简要表示为:信息新闻传播者大众传媒受众极少量的信息反馈。受众既包括大规模信息传播中的群体,即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
2、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中又加入了一类新的成员:网络受众网络受众。所谓网络受众,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这些信息接收者可以是一个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团体或国家。由于新媒体具有主动性和互动性,网络受众也有着传统媒体受众所不具备的许多新的特点。新媒体中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可以在瞬间进行角色转换,这种转换尤其在BBS、电子邮件、网上聊天中表现十分明显。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网民网民”泛指上网者,上网者除了通过浏览等方式接收信息外,还经常通过BBS、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方式发布和传播信息,即扮演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只有上网者处在单纯的接收信息的状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网络受众
3、”。由于客观条件(经济、技术、时间、知识技能等)的限制,至少在目前的大多数情况下,网民依然主要处在信息接收者的位置,即主要以网络受众的身份出现在新媒体中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二、新媒体的互动性互联网是双向、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是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一大优越性。在新媒体中,受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度,由被动变为主动,随心所欲地从媒体中“拉”出所需信息,也可以参与媒体的传播活动。这样,媒体和受众形成了充分的双向交流。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三、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新媒体中受众的主动性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新媒体中,受众能够主动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媒介信息,他们积极地使用媒
4、介,而不只是被动地听任媒介的摆布。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四、新媒体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接近权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首倡这一理论的美国学者巴隆(Barron)认为:“为确保大众的言论自由,必须由宪法确认大众接近媒介的权利。”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对受众接近权的强调有比较突出的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对受众接近权的强调有比较突出的意义意义:一、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一个有效的传播模式不仅要包括从传者到受众的信息流动,也应该包括从受众到传者的信息反馈。只有实现传者与受众之间的
5、信息互动,才能使传者的传播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更充分地被受众接受。二、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介环境。这个虚拟的媒介环境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真实,依赖于传者的修养、良知和观察力。如果受众不仅被动地接受,还可以主动参与到这一构造过程中,无疑将对传者的行为产生有效的约束。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三、有利于妥善地解决信息源和传者之间的关系。理论上讲,信息源是传播的真正源头,传者的传播活动依赖信息源。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传者握有选择权,反而变成信息源依赖于传者才有可能使信息被受众知晓。受众接近权的提出,理顺了两者的关系。当受众主动接近媒介时,受众转为信息源的角色,并为信息源赢得了一定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6、。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受众接近权则成为实现现代民主制度的重要途径。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五、新媒体挑战“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是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于1974年在一篇论文中最先提出的。1974年,她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诺依曼认为,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关系。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效果;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遍在效果。这三个特点使大众传媒为公众营造出一个意见气候,而人们由于惧怕社会孤立,会对优势
7、气候采取趋同行动,其结果为,造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网络社会将是一个舆论更分散的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虽然在新媒体中未完全失效,但是受到了冲击与挑战。第二节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一、中国网民数量增长分析 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
8、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第二节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中国网民数量呈指数增长的原因很多,以下因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中国经济实力增长,上网费用下降。(2)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的重组及竞争的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在不断优化。(3)公众上网较为积极。(4)中国教育事业在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
9、在迅速普及。第二节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二、世界互联网用户的发展第二节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表格:2000年、2010年互联网大国2000年2010年国家互联网用户数量(万)国家互联网用户数量(万)美国9 510中国42 000日本7 100美国23 920德国2 400日本9 910中国2 250印度8 100韩国1 910巴西7 590英国1 540德国6 510意大利1 320俄罗斯5 970加拿大1 270英国5 140法国850法国4 460澳大利亚660尼日利亚4 400这10年间,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尼日利亚的互联网发展迅速,把韩国、意大利、加拿大和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