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发热七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病理生理学发热七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 生理学 发热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1.掌握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区别。2.掌握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3.掌握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及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4.熟悉发热的时相及各期热代谢特点。5.了解发热时的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和防治原则。主要内容主要内容l概述概述l发热的原因和机制发热的原因和机制l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化l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37 C C 左右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 1 C C。正常体温正常体温正常体温:正常体温:腋窝腋窝 36.236.237.2 37
2、.2 C 舌下舌下 36.536.537.5 37.5 C 直肠直肠 36.936.937.9 37.9 C 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产热产热散热散热调定点调定点 (set point,SP)学说学说正常体温调定点在正常体温调定点在3737 C C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产热产热散热散热散热散热产热产热体温正常体温正常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调定点37 C T降低降低T升高升高发热发热(fever)的概念的概念 当由于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的调定点调定点
3、(SP)(SP)上移上移,引起的,引起的调节性调节性体温体温升高。升高。发热的特点发热的特点有致热原作用;有致热原作用;体温调节无障碍,体温调节无障碍,属于属于调节性体温升高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病毒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改善氧供 促进散热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与调定点相适应 无致热原作用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
4、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阻断发热介质的作用:水杨酸类本胆烷醇酮 发热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大汗、血管扩张、心脏活动减弱在发热动物的实验中发现,致热原静脉注射引起的发热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呈量效依赖关系,但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发热效应却不再增加,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一般极少超过41),这种现象被称为热限。大汗、血管扩张、心脏活动减弱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高 热-谵语、幻觉、烦躁、惊厥、抽搐;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蛋白分解,负氮平衡;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 癫痫大
5、发作,癫痫大发作,甲亢甲亢 中暑,皮中暑,皮肤鱼鳞病肤鱼鳞病下丘脑损伤下丘脑损伤出血出血产热过度产热过度散热障碍散热障碍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功能障碍被动性体温升高被动性体温升高 过热过热由于由于体温调节障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增加产热增加,使得,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引起的非调节性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的体温升高。过热过热(hyperthermia)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发热反应有剂量依赖性。高
6、 热-谵语、幻觉、烦躁、惊厥、抽搐;白细胞介素-1(IL-1)发热也可以降低NK细胞的活性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增加,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阻断发热介质的作用:水杨酸类干扰素(interferon,IFN)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除IFN的致热作用,还可引起脑内PGE含量升高;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调节性体温升高 与调定点相适应 无致热原作用密切监护心血管功能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体温升高分类体温升高分类1.生理性生理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 (月经
7、前、剧烈运月经前、剧烈运动、应激动、应激)2.病理性病理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过热过热发热发热 调 节 性 体 温 升 高调 节 性 体 温 升 高 与调定点相适应与调定点相适应 无致热原作用无致热原作用非调节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性体温升高 超出调定点水平超出调定点水平 无无致热原作用致热原作用 调节调节性体温升高性体温升高 与调定点相适应与调定点相适应 有致热原作用有致热原作用 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过程和临床表现 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 现在,我们已了解了发热的
8、概念,那么,现在,我们已了解了发热的概念,那么,发热是如何引起的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发热是如何引起的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下面要讨论的发热的原因与机制。这发热的原因与机制。这是我们这个章节的重点。是我们这个章节的重点。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细胞细胞调定点上移调定点上移 体温升高体温升高 第二节第二节 发热的病因和机制发热的病因和机制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 内生致热源内生致热源 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一、发热激活物一、发热激活物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致热原的物质。外致热源(外致热源(exogenous pyro
9、gen)某些体内产物某些体内产物 外致热源(外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白喉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1)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细菌细菌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志贺氏菌(2)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内毒素(致热成分:全菌体、内毒素(endotoxin,ET)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3)分枝杆菌)分枝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胞壁成分致热成分:全菌体、胞壁成分流感病毒流感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
10、rome,SARS病毒病毒病毒病毒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真菌真菌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致热成分: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螺旋体螺旋体致热成分: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疟原虫疟原虫疟原虫疟原虫 疟原虫的裂殖子疟原虫的裂殖子 致热成分: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裂殖子和疟色素产EP细胞主要有哪些?调节性体温升高 与调定点相适应 无致热原作用生理性体温升高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
11、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增加,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散热,体温上升大汗、血管扩张、心脏活动减弱第二节 发热的病因和机制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某些体内产物某些体内产物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产物类固醇产物本胆烷醇酮本胆烷醇酮 发热发热二、内生致热源(二、内生致热源(EPEP)定义定义:产产EPEP细胞主要有哪些?细
12、胞主要有哪些?包括: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胶质细胞、肿瘤细淋巴细胞、星状细胞、胶质细胞、肿瘤细胞等。胞等。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1(IL-1)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6-6(IL-6)内生致热原的种类:内生致热原的种类: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1,IL-1)vIL-1IL-1由单核、巨噬由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的多肽类细胞等产生的多肽类物质;物质;v广泛分布于脑,引起热敏神经元放电下广泛分布于脑,引起热敏神经元放电下降,冷敏神经元放电增加降,冷敏神
13、经元放电增加 ,反应被水杨,反应被水杨酸钠阻断酸钠阻断。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v由巨噬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v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都可以诱导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都可以诱导TNFTNF的产生和释放;的产生和释放;v致热活性类似于致热活性类似于IL-1IL-1,TNFTNF在体内和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刺激体外都能刺激IL-1IL-1的产生,的产生,IL-1IL-1也也可诱导可诱导TNFTNF产生。产生。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IFN)vIFNIFN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是一种具有
14、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蛋白质;v主要由白细胞产生,其中主要由白细胞产生,其中IFN-IFN-和和与发热有关;与发热有关;v除除IFNIFN的致热作用的致热作用,还可引起脑内还可引起脑内PGEPGE含含量升高;量升高;v发热反应有剂量依赖性。发热反应有剂量依赖性。EP “调定点”上移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热限:体温很少超过41C,避免脑细胞受损。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热限:体温很少超过41C,避免脑细胞受损。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severe
15、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病毒心脏病患者或心肌损害患者发热反应有剂量依赖性。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C 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C。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二、内生致热源(EP)IL-6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作用弱于IL-1和TNF。以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结果。具有致热性、致炎性等;正常体温调定点在37C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6-6(interleukin-6,IL-6)vIL-6IL-6是由单核、成纤维和内皮细胞等是由单核、成纤维和内皮细胞等分泌;分泌;v内毒素、病毒、内毒素、病毒、I
16、L-1IL-1、TNFTNF、血小板生、血小板生长因子等都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长因子等都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vIL-6IL-6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作用弱于作用弱于IL-1IL-1和和TNFTNF。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与调定点相适应 无致热原作用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掌握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及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
17、现心脏病患者或心肌损害患者致热成分:全菌体、胞壁成分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散热,体温上升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体温过高(40)尤其是小儿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 内生致热原的特点:内生致热原的特点:小分子蛋白质;不耐热;小分子蛋白质;不耐热;具有致热性、致炎性等;具有致热性、致炎性等;致热性可被水杨酸钠、布洛芬等阻致热性可被水杨酸钠、布洛芬等阻断。断。v产产EPEP细胞的激活细胞的激活LPSLPSLPSLPS结合结合蛋白蛋白产产EPEP细胞细胞Toll样受体样受
18、体激活激活NF-B NF-B 启动基因转录启动基因转录,EPEP表表达达刺激迷走神经刺激迷走神经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终板血管器终板血管器 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EPEP通过通过OVLT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EPEP视神经交叉视神经交叉第三脑室第三脑室视上隐窝视上隐窝 MM MM POAHPOAH神经元神经元POAHPOAH神经元神经元 OVLTOVLT区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调节性体温升高 与调定点相适应 无致热原作用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