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十二章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878839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PPT
  • 页数:52
  • 大小:9.0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十二章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病原 生物学 免疫学 第十二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十二章其他致病菌第一节白喉棒状杆菌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棒状杆菌(C.diphtheriae)属于棒状杆菌属,俗称白喉杆菌,是白喉的病原菌。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一、生物学特性.(一)形态与染色白喉杆菌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L”“V”“Y”形或栅栏状。革兰氏染色阳性。用亚甲蓝或奈瑟染色可见异染颗粒,是本菌的主要特征。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一、生物学特性.(二)培养特性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在含有0.03%0.04%亚硫酸钾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黑色菌落。根据白喉杆菌对亚硫酸钾的还原能力、溶血能力、菌落特征及生化反应,可将其分为重型、中间型和

    2、轻型三个类型。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一、生物学特性.(三)抵抗力白喉杆菌对湿热抵抗不强,煮沸1分钟或60经10分钟可将其杀死;置于3%来苏中10分钟可死亡;但对干燥、日光和寒冷的抵抗力较强;对青霉素、红霉素及常用广谱抗生素敏感,对磺胺药不敏感。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物质白喉杆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白喉外毒素。白喉外毒素含有A,B两个片段,A片段是毒素的活性中心,B片段是毒素与敏感细胞膜受体结合的部位。白喉毒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破坏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组织细胞坏死。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二、致病性与免疫性n白喉多在秋冬季节流行,白喉患者及带菌者是重要的传染

    3、源。白喉杆菌存在于患者和带菌者的鼻咽腔中,随飞沫经呼吸道侵入机体,在鼻咽部黏膜上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n细菌和毒素使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血管扩张、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渗出液中含有纤维蛋白,将炎症细胞、黏膜坏死组织和细菌凝聚在一起,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二)所致疾病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二、致病性与免疫性n此假膜与组织紧密粘连不易拭去,如强行剥离可引起出血。假膜可扩展到气管、支气管黏膜,由于黏膜上具有纤毛,假膜容易脱落引起呼吸道阻塞,导致呼吸困难或窒息,这是白喉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n白喉杆菌不侵入血液,但其毒素可进入血液引起全身中毒症状。毒素与敏感组织细胞结

    4、合,引起心肌、肝、肾及咽部周围神经变性坏死,临床表现为心肌炎、软腭麻痹、声嘶、吞咽困难,外周神经麻痹等症状。(二)所致疾病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二、致病性与免疫性n白喉的免疫主要依靠抗毒素。病后、隐性感染及预防接种均可获得免疫力。n调查人群对白喉的免疫力可用锡克试验(Schick test)进行测定。锡克试验的原理是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三)免疫性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三、微生物学检查(一)直接涂片镜检用棉拭子从患者病变部位假膜边缘取材,直接涂片,用亚甲蓝或奈瑟染色法染色,镜检有典型异染颗粒的白喉棒状杆菌,结合临床症状可做初步诊断。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三、微生物学检查(二)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吕氏

    5、血清斜面上,观察菌落特征,涂片染色镜检。必要时用生化反应和毒力试验进一步鉴定。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四、防治原则n白喉的特异性预防是控制白喉流行的关键。n目前,我国应用百白破三联疫苗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出生后3个月接种,34岁和68岁时各加强注射1次。n对密切接触过白喉患者的易感儿童,应肌肉注射白喉抗毒素1 0002 000 U进行紧急预防。(一)特异性预防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四、防治原则n白喉患者应及时隔离和治疗,尽早使用白喉抗毒素和抗生素治疗。n抗毒素能中和游离的毒素,但不能中和已与易感细胞结合的毒素。常用抗生素为青霉素或红霉素。(二)特异性治疗第二节流感嗜血杆菌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概述流感嗜

    6、血杆菌(H.influenzae)简称流感杆菌,属于嗜血杆菌属,因这类细菌人工培养时必须加入新鲜血液方能生长,故名嗜血杆菌属。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一、生物学特性.(一)形态与染色流感嗜血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可呈球杆状、长杆状和丝状等多种形态;无芽胞,无鞭毛,多数菌株有菌毛。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一、生物学特性.(二)培养特性流感嗜血杆菌需氧,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生长需X和V因子,血液中含有这两种因子。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67.8。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一、生物学特性.(二)培养特性将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同一血琼脂平板上培养时,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合成V因子,所以

    7、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有助于鉴别流感嗜血杆菌。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一、生物学特性.(三)抵抗力流感嗜血杆菌抵抗力较弱,对干燥和一般消毒剂敏感。5055加热30分钟即被杀死。在干燥痰中生存时间不超过48小时。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物质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内毒素。此外,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菌毛有黏附人类口咽部细胞的作用。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二)所致疾病流感嗜血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某些器官急性化脓性感染,如鼻咽炎、喉炎、化脓性关节炎、脑膜炎等,以小儿多见。此外,在流感、麻疹、百日咳、肺结核感染

    8、后常引起继发感染,如鼻窦炎、中耳炎等,多见于成人。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免疫性感染后患者能产生抗荚膜多糖特异性抗体,增强吞噬作用和补体存在时的溶菌作用。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三、微生物学检查.根据所致疾病不同,采取痰液、脑脊液、鼻咽分泌物、脓液等标本,通过直接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等方法进行鉴定。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四、防治原则防治原则接种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菌苗是预防的主要措施。治疗可选用氨苄西林、氯霉素等。第三节百日咳鲍特菌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概述百日咳鲍特菌(B.pertussis)简称百日咳杆菌,属于鲍特菌属。百日咳鲍特菌是百日咳的致病菌,百日咳是儿童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

    9、染病。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一、生物学特性.(一)形态与染色百日咳鲍特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为卵圆形短小杆菌,无鞭毛和芽胞。光滑型(有毒力)菌株有荚膜和菌毛。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一、生物学特性.(二)培养特性百日鲍特菌为专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6.87.0,营养要求较高,初次分离时需用含有甘油、马铃薯、血液的鲍-金培养基。该菌在鲍-金培养基上置37环境中培养23天后,形成细小、光滑、银灰色的珍珠状菌落,周围有不明显的狭窄溶血环。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一、生物学特性.(三)抵抗力百日咳鲍特菌抵抗力弱,对干燥和一般消毒剂敏感,56加热30分钟、日光照射1小时可致其死亡,干燥尘埃中能存活

    10、3天;对多种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氯霉素、红霉素敏感,但对青霉素不敏感。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物质百日咳鲍特菌与致病有关的物质有荚膜、菌毛及多种毒素。荚膜有抗吞噬作用,菌毛有助于细菌黏附定植。百日咳鲍特菌毒素主要包括:百日咳外毒素:是百日咳的主要致病因子,可引起纤毛上皮细胞的炎症和坏死。腺苷酸环化酶毒素:能使巨噬细胞内的cAMP增加,抑制巨噬细胞功能,抑制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杀伤功能。血凝素:有凝集红细胞的能力,并与黏附上皮细胞有关。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二)所致疾病百日咳鲍特菌引起人类百日咳,传染源为早期患者及带菌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百日咳潜

    11、伏期约714天,病程分为3期:卡他期:此期症状类似感冒,如低热、轻咳等,维持12周,患者飞沫中含有大量病菌,传染性最强。痉咳期:患者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特殊的高音调鸡鸣样吼声,呼吸道中大量黏稠分泌物不易排出,此期约25周。恢复期:约46周后逐渐转入恢复期,此期患者痉挛性咳嗽减轻,次数减少。在整个病程中,百日咳鲍特菌不侵入血液。由于病程较长,并以咳嗽症状为主,故名百日咳。若治疗不及时,少数患者可继发感染,出现肺炎、中耳炎等。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免疫性百日咳病后或预防接种后,机体可产生多种抗体,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即使再感染,症状也轻。气管黏膜局部的SIg

    12、A能阻止百日咳杆菌黏附于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其抗感染的作用尤为重要。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三、微生物学检查.百日咳鲍特菌的检查以分离鉴定为主。卡他期取鼻咽拭子或痉咳期用咳碟法收集标本,接种于鲍-金培养基上,37培养23天后,根据菌落特点,涂片染色镜检做初步诊断,也可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进行百日咳的早期诊断。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四、防治原则.目前,常用百白破(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进行自动免疫。对患者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治疗可用红霉素、氨苄西林等。第四节铜绿假单胞菌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概述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属于假单胞菌属,在自然界

    13、分布广泛,可分布于土壤、空气、水、动植物体表及人体皮肤黏膜等处。本菌能产生一种蓝绿色的水溶性色素,感染伤口时形成蓝绿色脓液,故又名绿脓杆菌。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一、生物学特性.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菌体一端有13根鞭毛,运动活泼。有菌毛和芽胞,需氧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2542。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能产生水溶性色素;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二、致病性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此外,还有外毒素、菌毛和胞外酶等多种致病因子。铜绿假单胞菌可存在于人的肠道、呼吸道及皮肤,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其致病特点是引起继发感染,多见于皮肤黏膜

    14、受损部位,如烧伤、烫伤处,也见于长期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临床上常见的有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中耳炎、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败血症等。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三、微生物学检查.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取创面渗出物、脓汁、尿、血等标本进行分离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色素及生化反应进行鉴定。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四、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医源性感染。治疗可联合选用青霉素类、氨基苷类、头孢类等抗生素。第五节嗜肺军团菌第五节 嗜肺军团菌嗜肺军团菌(L.pneumophila)属于军团菌属。1976年,美国费城退伍军人协会会员中曾爆发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疾病,有221人发病,其中34人死亡。当时病因不

    15、明,被称为军团病。1977年分离到本病的病原体,次年命名为军团病杆菌,简称军团菌,或称退伍军人杆菌。其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嗜肺军团菌(占病例的85%90%)。第五节 嗜肺军团菌一、生物学特性.嗜肺军团菌为两端钝圆小杆菌,有显著多形性,无芽胞,有菌毛和单端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一般染色法难于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或Giemsa染色。第五节 嗜肺军团菌一、生物学特性.本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或血平板上均不生长,可在含有磷酸铁和L-半胱氨酸的F-G琼脂培养基或缓冲的活性炭酵母提出物(BCYE)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第五节 嗜肺军团菌一、生物学特性.嗜肺军团菌在自然界生存能力强,在污水中可存活

    16、1年以上。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敏感。第五节 嗜肺军团菌二、致病性嗜肺军团菌的致病物质有多种酶、内毒素样物质和外毒素。本菌通过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军团病,军团病有肺炎性和流感样型两种。第五节 嗜肺军团菌三、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一般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胸腔积液、肺活检组织及血液等分离培养,根据菌落特征、形态染色、生化反应等进行鉴定。第五节 嗜肺军团菌四、防治原则目前尚无特异预防方法。保护水源,防止空气和水源污染,是预防军团病扩散的重要措施。治疗首选红霉素,对治疗反应迟缓的可合用利福平和其他药物。本章小结本章小结白喉杆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白喉外毒素,白喉患者及带菌者是重要的传染源。用百白破三联疫苗进行人工

    17、自动免疫是控制白喉流行的关键;白喉患者应及时隔离和治疗,尽早使用白喉抗毒素和抗生素治疗。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内毒素,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某些器官急性化脓性感染。接种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菌苗是预防的主要措施,治疗可选用氨苄西林、氯霉素等。本章小结本章小结百日咳鲍特菌的致病物质有荚膜、菌毛及多种毒素,引起人类百日咳,病程分为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三期。常用百白破三联疫苗进行自动免疫。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可引起继发感染。治疗可联合选用青霉素类、氨基苷类、头孢类等抗生素。嗜肺军团菌的致病物质有多种酶、内毒素样物质和外毒素,引起军团病,有肺炎性和流感样型两种。治疗首选红霉素。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十二章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87883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