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精品课件:中医基础理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医学精品课件:中医基础理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ppt》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精品课件:中医基础理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 医学 精品 课件 中医 基础理论 山东 中医药 大学
- 资源描述:
-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课件课件复兴中医网藏剑书生 Introduction关键性问题关键性问题 什么是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史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2、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扁鹊.难经难经3.东汉东汉.张仲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伤寒论(外感病)(外感病)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内伤病)(内伤病)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4.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1.隋代隋代.巢元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1.宋代宋代.陈无择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
3、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三因学说”2.宋代宋代.钱乙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开创开创“脏腑辨证脏腑辨证”刘完素(河间)刘完素(河间)寒凉派寒凉派 李李 杲(东垣)杲(东垣)补土派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张从正(子河)攻邪派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朱震亨(丹溪)养阴派养阴派1.明代明代.楼英楼英医学纲目医学纲目、王肯堂、王肯堂证治准绳证治准绳2.清代清代.吴谦吴谦医宗金鉴医宗金鉴、陈梦雷、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3.温病理论的创立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明代.吴又可吴又可温疫论温疫论“戾气说戾气说”清代清代.叶天士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吴鞠通“三焦辨证三焦
4、辨证”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病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症疾病的外在表现。疾病的外在表现。征征体征体征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 括括疾病的原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疾疾病的部位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疾病的性质病的性质(如寒、热等)
5、和(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辨证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证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
6、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侯灿侯灿)同病异治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第一节第一节 精气学说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一、精、气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气:
7、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机;气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气机:气的运动。运气机:气的运动。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动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聚、散。气化:气的运动产生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气与形气与形形与形形与形气与气气与气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断更新变化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
8、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事物阴阳属性的事物阴阳属性的两类特定的相反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趋向明亮、温热、活动、兴奋、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晦暗、沉静、抑制、向下、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素问素
9、问.金匮真言论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第二节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一)阴阳的对立制约类经附翼类经附翼.医易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二)阴阳的互根互用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三)阴阳交感与互藏(三)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本条件。素问素问.天元纪大论天元纪大论:“故阳
10、中有阴,阴中有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四)阴阳的消长(四)阴阳的消长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此长彼消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此长彼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此消彼消补气生血,补血养气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五)阴阳转化(五)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五)阴阳自和与平衡(五)阴阳自和与平衡素问素问.调经论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三、
1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五脏属阴,六腑为阳五脏属阴,六腑为阳(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阴阳失衡(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阴阳阳失失调调阴盛阴盛阴阳阴阳偏盛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虚阴阳阴阳偏衰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虚
12、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阳不制阴阳偏胜阳偏胜阴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偏衰(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疾病的治疗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的原则)确定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平衡,促使阴平阳秘。(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13、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调调整整阴阴阳阳阴盛阴盛阴阳阴阳偏盛偏盛实证实证实寒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伤阳兼阳虚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酌加温阳药)阳盛阳盛实热证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伤阴兼阴虚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酌加养阴药)阴虚阴虚阴阳阴阳偏衰偏衰虚证虚证虚热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主,以制阳光。)阳虚阳虚虚寒证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源,以消阴翳。)泻泻其其有有余余补补其其不不足足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五行,即木、火、土
14、、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各自的特性(一)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第三节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难经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
15、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克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内经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制化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 衡协调的关系。衡协调的关系。木木火火土土生生生生克克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A.某一行太强;某一行太强;B.某一行太弱某一行太弱五行相乘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相乘为过度的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
16、金,金乘木五行相侮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相侮即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母子相及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心心火、肺火、肺金、脾金、脾土、肝土、肝木、肾木、肾水水(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传变相生关系传变(1)母病及子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到子脏。: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到子脏。(2)子病及母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到母脏。: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到母
17、脏。2.相克关系传变相克关系传变(1)相乘相乘(2)相侮相侮母子相传母子相传母病及子母病及子肾病肾病肝病肝病 脾病脾病心病心病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木乘土木乘土土侮木土侮木母病及子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子病及母金乘木金乘木木侮金木侮金相乘相乘肝(旺)肝(旺)脾(脾(虚虚)我克我克肝旺乘脾肝旺乘脾克我克我脾虚肝乘脾虚肝乘相侮相侮肺(肺(虚虚)肝(旺)肝(旺)克我克我肝旺侮肺肝旺侮肺我克我克肺虚肝侮肺虚肝侮(三)用于疾病的诊断(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四)用于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指导脏腑用药药物的颜色、气味药物的颜色、气味2.控制疾病的传变控制疾病的传变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
18、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确定治则和治法确定治则和治法(1)治则)治则相生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相克相克抑强扶弱抑强扶弱(2)治法)治法相生治法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泻心火滋肾阴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从宏观的角度观察
19、事物运用哲学的思维运用哲学的思维注重整体上的研究注重整体上的研究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强调功能联系强调功能联系一、比较(发现异同点)一、比较(发现异同点)举例:实证与虚证举例:实证与虚证 脏与腑脏与腑二、演绎(一般到个别)二、演绎(一般到个别)举例:肝举例:肝木木升发喜舒畅条达;升发喜舒畅条达;水肿(土克水、脾属土,故健脾利水)水肿(土克水、脾属土,故健脾利水)三、类比(援物比类)三、类比(援物比类)举例:病因举例:病因风;治疗风;治疗“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四、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四、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举例:咳嗽、气喘、咯血举例:咳嗽、气喘、咯血肺肺五、试探和反证五、试探
20、和反证举例:以轻剂方药试探寒热真假;举例:以轻剂方药试探寒热真假;“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等等1.阴阳、五行学说有何局限性?阴阳、五行学说有何局限性?2.阴阳、五行学说能否用现代语言加以表述阴阳、五行学说能否用现代语言加以表述?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学说的特点脏腑的分类及各类脏腑的生理特点脏腑的分类及各类脏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藏藏 象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脏 腑腑内脏的总称。内脏的总称。脏脏:心、肝、:心、肝、脾、肺、肾脾、
21、肺、肾腑腑:胆、胃、:胆、胃、小肠、大肠、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三焦、膀胱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脑、髓、骨、脉、胆、女脉、胆、女子胞子胞古代解古代解剖学的剖学的认识认识长期生长期生活实践活实践的观察的观察医疗实医疗实践经验践经验的积累的积累以五脏为中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心的整体观五脏与六腑、形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精神体、官窍、精神情志情志五脏与自然环境五脏与自然环境古代哲古代哲学思想学思想的渗透的渗透脏脏化生和贮藏精气化生和贮藏精气腑腑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受盛和传化水谷受盛和传化水谷形态似腑,功能似脏形态似腑,功能似脏素问素问.五脏别论五脏别论:“所谓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五脏者
22、,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也”。五脏所藏的液态五脏所藏的液态精华物质精华物质五脏五脏之精之精五脏之中无形可五脏之中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见的极细微物质五脏之气中相互五脏之气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后天之气五脏之阴五脏之阴五脏之阳五脏之阳五脏之五脏之阴阳阴阳五脏五脏之气之气先后天先后天之精之精五脏之精五脏之精五脏之精五脏之精五脏五脏之气之气一身一身之气之气阴气、阴气、阳气阳气 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虽然名称相同,但其涵义并不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虽然名
23、称相同,但其涵义并不完全一致。中医某一脏腑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完全一致。中医某一脏腑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数的功能;而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数个脏腑之中。中医的脏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个脏腑之中。中医的脏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医对脏器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医对脏器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藏象之象藏象
24、之象的演绎与的演绎与发挥发挥体表之象体表之象体质之象体质之象天人之象天人之象体用之象体用之象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心的生理特性心的生理特性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血脉血脉心气心气脉管脉管通畅通畅心气心气充沛充沛血液血液充盈充盈A.B.C.血脉血脉面色面色舌色舌色脉象脉象胸部的感觉胸部的感觉心主血脉功
25、能正常心主血脉功能正常1.1.面色红润面色红润2.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3.3.脉象和缓而有力脉象和缓而有力4.4.胸部感觉舒畅胸部感觉舒畅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功能异常心气虚(阳虚或暴脱)、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阳虚或暴脱)、心血虚、心阴虚、心火亢盛、心脉瘀阻心火亢盛、心脉瘀阻神神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心藏神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