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精品课件:中医脉诊.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医学精品课件:中医脉诊.ppt》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精品 课件 中医
- 资源描述:
-
1、1234降支升支2第一节第一节 脉诊概述脉诊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第三节第三节 病理脉象病理脉象第四节第四节 脉图的临床运用及意义脉图的临床运用及意义3一、脉诊概念一、脉诊概念二、脉诊简史二、脉诊简史三、脉诊原理三、脉诊原理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五、脉诊方法五、脉诊方法六、脉诊要素六、脉诊要素 4 脉脉脉道脉道脉搏脉搏心脏跳动推动血气在脉道中心脏跳动推动血气在脉道中 流动时振动管壁所产生的搏动。流动时振动管壁所产生的搏动。可见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可见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血液汇聚之处血液汇聚之处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运行的通道一、脉诊概念一、脉诊概念5脉象脉象医生指感下脉动
2、应指的形象。医生指感下脉动应指的形象。是脉搏所显示的脉位是脉搏所显示的脉位(浅、深浅、深)、脉数、脉数(频率、频率、节律节律)、脉形、脉形(长短、大小长短、大小)和脉势和脉势(有力、无有力、无 力力)各方面的综合形象。各方面的综合形象。脉诊脉诊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 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 察方法。察方法。一、脉诊概念一、脉诊概念6先秦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脉诊的具体记载始见于内经。难经提出“独取寸口”诊法。张仲景确立了“平(凭)脉辨证”。王叔和脉经是现存最早脉学专著。唐宋明清脉学发展迅速。应用现代科学
3、,整理发展脉学。二、脉诊简史二、脉诊简史7三、脉诊原理三、脉诊原理心脏气血脉管 脉搏脉搏 脉象脉象 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四肢百骸指感指感81 1心搏状态是影响脉象的动力。心搏状态是影响脉象的动力。u 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心之阴阳调和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心之阴阳调和 脉象和缓有力;脉象和缓有力;u 心气虚衰,心血不足,心之阴阳失调心气虚衰,心血不足,心之阴阳失调 心象无序杂乱。心象无序杂乱。三、脉诊原理三、脉诊原理(一)心血脉是脉象形成的要素92 2脉管的功能直接影响脉象。脉管的功能直接影响脉象。三、脉诊原理三、脉诊原理(一)心血脉是脉象形成的要素脉道顺畅,血行加速脉道顺畅,血行加速脉道紧束
4、,血行迟缓脉道紧束,血行迟缓脉道硬挺,血流艰涩脉道硬挺,血流艰涩影响脉象影响脉象103 3气血的质量可反映于脉象。气血的质量可反映于脉象。u气血不足,脉失充盈气血不足,脉失充盈脉象细弱;脉象细弱;u气滞血瘀,脉行艰涩气滞血瘀,脉行艰涩脉涩不利;脉涩不利;u气盛血涌,血流迫疾气盛血涌,血流迫疾脉洪滑数。脉洪滑数。三、脉诊原理三、脉诊原理(一)心血脉是脉象形成的要素111 1肺肺主宗气,贯通主宗气,贯通心脉心脉;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2 2脾脾主运化,化生主运化,化生心血心血;脾主统血,影响血行;脾主统血,影响血行3 3肝肝主疏泄,调节主疏泄,调节心神心神;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肝主
5、藏血,调节血量4 4肾肾精化髓,充养精化髓,充养脑神脑神;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三、脉诊原理三、脉诊原理(二)其他脏腑组织对脉象的影响12 1 1含义含义诊察人体上、中、下三部有关动诊察人体上、中、下三部有关动 脉的诊脉方法。脉的诊脉方法。头头,手手,足足 天天,地地,人人 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 源流:源流:(素问素问三部九候论三部九候论)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132 2诊脉部位诊脉部位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脉三部九候诊脉的部位示意图的部位示意图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头手足 天地人三部九候15四、脉诊部
6、位四、脉诊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1 1)诊察每个局部的脉搏,了解各个局部的气血状)诊察每个局部的脉搏,了解各个局部的气血状 况,提示相应脏腑、经络、部位的病变。况,提示相应脏腑、经络、部位的病变。(2 2)其不足在于:)其不足在于:各处血管粗细、厚薄、浅深不一,性状标准不一各处血管粗细、厚薄、浅深不一,性状标准不一 某些部位的诊脉(五里穴)不便随意诊察。某些部位的诊脉(五里穴)不便随意诊察。3 3特点特点161 1含义含义对人迎和寸口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对人迎和寸口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 的诊脉方法。的诊脉方法。2 2部位部位 人迎脉人迎脉喉结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喉结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
7、寸口脉寸口脉两手挠骨头内侧桡动脉搏动处两手挠骨头内侧桡动脉搏动处 源流:源流:灵枢灵枢终始终始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17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2 2部位部位人迎、寸口的诊脉部位人迎、寸口的诊脉部位寸口脉(桡动脉)人迎脉(颈动脉)18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3 3方法方法诊人迎脉诊人迎脉诊寸口脉诊寸口脉19 4 4运用运用 寸口脉寸口脉反映内脏;人迎脉反映内脏;人迎脉反映体表反映体表 (1 1)正常)正常 人迎、寸口二处脉象相应,变化一致。人迎、寸口二处脉象相应,变化一致。春季:人迎脉寸口脉;春季:人迎脉寸口脉;秋季:寸口脉人迎脉。秋季:
8、寸口脉人迎脉。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204 4运用运用(2 2)病理)病理 寸口人迎(寸口人迎(1 13 3倍):倍):寒邪入里寒邪入里 /内脏阳虚内脏阳虚 寸口人迎(寸口人迎(4 4倍):倍):内关内关(阴气盈溢于内不与阳气相交阴气盈溢于内不与阳气相交)人迎寸口(人迎寸口(1 13 3倍):倍):病邪由表入里(表邪盛)病邪由表入里(表邪盛)人迎寸口(人迎寸口(4 4倍):倍):外格外格(阳气盛极格拒阴气不得外出阳气盛极格拒阴气不得外出)5 5特点:特点:反映体内阴阳变化,较遍诊法简单。反映体内阴阳变化,较遍诊法简单。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211 1含义
9、含义 以寸口、趺阳、太溪三部相参诊脉方法。以寸口、趺阳、太溪三部相参诊脉方法。源流:张仲景源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2 2部位部位 寸口脉寸口脉脏腑;脏腑;趺阳脉趺阳脉胃气;胃气;太溪脉太溪脉肾气。肾气。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三)仲景三部诊法太溪脉(胫后动脉)趺阳脉(足背动脉)22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三)仲景三部诊法3.3.方法方法诊趺阳脉诊趺阳脉诊太溪脉诊太溪脉234 4运用运用 寸口无脉或微弱,趺阳有力寸口无脉或微弱,趺阳有力 胃气尚存,可救;胃气尚存,可救;寸口无脉或微弱,趺阳亦弱寸口无脉或微弱,趺阳亦弱 胃气已绝,难治。胃气已绝,难治。5 5特点特点 适用于寸口无脉或
10、危重病人。适用于寸口无脉或危重病人。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三)仲景三部诊法241 1含义含义 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之脉象,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之脉象,以诊察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诊察方法。以诊察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诊察方法。渊源:渊源:初见于初见于素问素问;倡导于倡导于难经难经;推广于推广于脉经脉经。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四)寸口诊法252 2机理机理(1 1)寸口是脉之大会)寸口是脉之大会 (“(“百脉朝肺百脉朝肺”)(2 2)寸口部脉气明显)寸口部脉气明显 (经穴经穴,输穴输穴;“;“脉会太渊脉会太渊”)(3 3)可反映宗气盛衰)可反映宗气盛衰 (起于中焦起于中焦,与
11、胃气相通与胃气相通)(4 4)脉位浅显易诊察)脉位浅显易诊察 (桡动脉寸口部行走表浅桡动脉寸口部行走表浅)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四)寸口诊法26 部位确定部位确定 寸寸,关关,尺尺浮浮,中中,沉沉 三部九候三部九候 分候脏腑分候脏腑:左手心肝肾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右手肺脾命 寸寸关关尺尺左手心心肝肝肾肾右手肺肺脾脾命命3 3寸口脉三部九候寸口脉三部九候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四)寸口诊法寸-关-尺寸口部寸关尺示意27 3 3寸口脉三部九候寸口脉三部九候 分候理由分候理由 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四)寸口诊法气为阳,右手旺于气气为阳,右手旺于气血为阴,左手旺于血血为阴,左手旺于血心肺居
12、上应于寸心肺居上应于寸肝脾居中应于关肝脾居中应于关肾命位下应两尺肾命位下应两尺 脏腑所在部位脏腑所在部位 气血阴阳理论气血阴阳理论28 3 3寸口脉三部九候寸口脉三部九候 临床运用临床运用“独异独异”主病主病 比较六脉有否一部独特变化,以定病位。如:比较六脉有否一部独特变化,以定病位。如:右关独异右关独异脾病;脾病;左寸独异左寸独异心病;心病;左关独异左关独异肝病。肝病。四、脉诊部位四、脉诊部位(四)寸口诊法29正坐平臂,与心齐平。正坐平臂,与心齐平。五、诊脉方法五、诊脉方法(一)时间(二)体位息匀宁静,脉络调匀。息匀宁静,脉络调匀。301 1布指:布指:医患侧坐,左右交诊;中指定关,随按尺寸
13、医患侧坐,左右交诊;中指定关,随按尺寸2 2调指:调指:臂长宜疏,身矮要密;臂长宜疏,身矮要密;指目指目候脉,三指齐平候脉,三指齐平3 3运指:运指:举举轻轻按按重,中取为重,中取为寻寻;三指;三指总按总按,一指,一指单诊单诊4 4平息:平息:医息调匀,医息调匀,平息平息计数;计数;五十脉动五十脉动,脉方清晰,脉方清晰5 5察脉:察脉:指息之后,指息之后,位数形势位数形势;反复操练,细心体察;反复操练,细心体察 五、诊脉方法五、诊脉方法(三)指法31 指目候脉示意指目候脉示意 浮中沉取脉示意浮中沉取脉示意五、诊脉方法五、诊脉方法(三)指法32脉位:脉位:脉动部位浅深脉动部位浅深(浮浮,沉沉)脉
14、数:脉数:脉动频率脉动频率(迟迟,数数)和节律和节律(促促,结结,代代)脉形:脉形:脉搏的宽窄脉搏的宽窄(洪洪,细细)、紧缓、紧缓(紧紧,缓缓)脉搏的大小脉搏的大小(大大,小小)、长短、长短(长长,短短)脉势:脉势:脉动力量大小脉动力量大小(实实,虚虚)和畅涩和畅涩(滑滑,涩涩)六、脉象要素六、脉象要素33一、平脉的概念一、平脉的概念二、平脉的特点二、平脉的特点三、平脉的胃神根三、平脉的胃神根四、平脉的生理变异四、平脉的生理变异341 1含义:含义:人在生理相对稳定条件下所出现的脉象是人在生理相对稳定条件下所出现的脉象是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又称为又称为“平脉平脉”、“常脉常脉”。2 2意义:意
15、义:脏腑健运,气血充盈,阴阳平衡,气机调畅脏腑健运,气血充盈,阴阳平衡,气机调畅 一、平脉的概念一、平脉的概念35脉位脉位:不浮不沉不浮不沉 沉取不绝沉取不绝脉数脉数:息四五至息四五至 节律一致节律一致脉形脉形:三部有脉三部有脉 不大不小不大不小脉势脉势:从容和缓从容和缓 流畅有力流畅有力“三部有脉,和缓有力三部有脉,和缓有力”二、平脉的特点二、平脉的特点361.1.含义:含义:脉有胃气,是脉搏反映了脾胃运化正脉有胃气,是脉搏反映了脾胃运化正 常,营养良好的形象。常,营养良好的形象。2.2.特点:特点:脉势不疾不徐,从容和缓。脉势不疾不徐,从容和缓。其中关键是脉来其中关键是脉来“和缓和缓”三、
16、平脉的胃神根三、平脉的胃神根(一)有胃373.3.意义:意义:判断胃气盛衰和疾病预后。判断胃气盛衰和疾病预后。胃气充足之脉(胃气充足之脉(平脉平脉)“有胃则平有胃则平”缺少胃气之脉(缺少胃气之脉(病脉病脉)“胃少为病胃少为病”失去胃气之脉(失去胃气之脉(死脉死脉)“无胃为死无胃为死”三、平脉的胃神根三、平脉的胃神根(一)有胃381.1.含义:含义:脉有神气,是脉象中显示出精气充脉有神气,是脉象中显示出精气充 沛,脏腑健运之象。沛,脏腑健运之象。2.2.特点:特点:应指有力,节律整齐。应指有力,节律整齐。其中关键是脉象应指其中关键是脉象应指“有力有力”。三、平脉的胃神根三、平脉的胃神根(二)有神
17、393.3.意义:意义:辨别心气的强弱和疾病的进退。辨别心气的强弱和疾病的进退。有神之脉有神之脉心气充盛心气充盛,气血充盈气血充盈,病情好转病情好转 无神之脉无神之脉心气衰败心气衰败,气血亏虚气血亏虚,病情恶化病情恶化 三、平脉的胃神根三、平脉的胃神根(二)有神401.1.含义:含义:有根之脉,是指脉中显示出有根基有根之脉,是指脉中显示出有根基 (肾间动气)之象。(肾间动气)之象。2.2.特点:特点:尺脉有脉;沉取不绝。尺脉有脉;沉取不绝。关键是关键是“尺部有脉尺部有脉”而呈而呈“三部有脉三部有脉”三、平脉的胃神根三、平脉的胃神根(三)有根413.3.意义:意义:辨别肾气的有无和病情的轻重。辨
18、别肾气的有无和病情的轻重。有根之脉有根之脉肾气未绝,尚有生机肾气未绝,尚有生机 无神之脉无神之脉肾气已绝,病情重笃肾气已绝,病情重笃 三、平脉的胃神根三、平脉的胃神根(三)有根42胃、神、根的基本含义与正常脉象的特点相符胃、神、根的基本含义与正常脉象的特点相符:l 正常脉象的特点正常脉象的特点和缓有力,三部有脉和缓有力,三部有脉l 胃、神、根的基本含义是胃、神、根的基本含义是:有胃有胃和缓和缓 有神有神有力有力 有根有根三部有脉三部有脉三、平脉的胃神根三、平脉的胃神根43 1 1性别:性别:男女的脉象差异男女的脉象差异 2 2年龄:年龄:老年人,青壮年,婴幼儿脉象差异老年人,青壮年,婴幼儿脉象
19、差异 3 3体质:体质:高矮胖瘦脉象,高矮胖瘦脉象,六阴脉六阴脉和和六阳脉六阳脉 4 4解剖:解剖:斜飞脉斜飞脉和和反关脉反关脉脉象特点脉象特点四、平脉的生理变异四、平脉的生理变异(一)内在因素441 1情志:情志:喜、怒、惊、悲、恐脉象差异喜、怒、惊、悲、恐脉象差异2 2劳逸:劳逸:过劳、过逸脉象差异过劳、过逸脉象差异3 3饮食:饮食:饱食、饥饿的脉象差异饱食、饥饿的脉象差异4 4季节:季节:四季平脉的脉象特点四季平脉的脉象特点5 5时间:时间:白日、夜间脉象区别白日、夜间脉象区别6 6环境:环境:北方、南方脉象区别北方、南方脉象区别四、平脉的生理变异四、平脉的生理变异(二)外在因素45四、
20、平脉的生理变异四、平脉的生理变异总之,结合上述生理变异,判断平脉应注意:总之,结合上述生理变异,判断平脉应注意:有变异因素,而无病证;有变异因素,而无病证;变异是暂时,微而不显;变异是暂时,微而不显;脉象仍具有胃、神、根特点。脉象仍具有胃、神、根特点。46u病理脉象病理脉象由于机体病理变化而产生的脉象。由于机体病理变化而产生的脉象。u病脉是相对正常脉象而言的,故凡有异于正常病脉是相对正常脉象而言的,故凡有异于正常象者均应属病理脉象。象者均应属病理脉象。u本教材本教材2828脉是依据位数形势的变化分类。脉是依据位数形势的变化分类。47一、常见病脉一、常见病脉二、脉象鉴别二、脉象鉴别三、相兼脉三、
21、相兼脉四、真脏脉四、真脏脉五、妇人脉与小儿脉五、妇人脉与小儿脉48特征:特征:轻取即得,轻取即得,重按稍减重按稍减(浅)(浅)一、常见病脉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1 1浮脉浮脉491 1浮脉浮脉脉理:脉理:外邪袭表,正气抗邪,鼓动于外外邪袭表,正气抗邪,鼓动于外 脉道充斥脉道充斥久病阳衰,虚阳外越,脉气浮散久病阳衰,虚阳外越,脉气浮散 脉位表浅脉位表浅主病:主病:表证,虚阳外越证表证,虚阳外越证 脉浮有力脉浮有力表实证;表实证;脉浮无力脉浮无力表虚证表虚证 脉浮而紧脉浮而紧表寒证;表寒证;脉浮而数脉浮而数表热证表热证 脉浮无根脉浮无根虚阳外越虚阳外越 浮脉浮脉一、常见病脉一、常见病脉(一)脉
22、位分类501 1浮脉浮脉散脉:散脉:浮大无根,散漫不齐,按之消失浮大无根,散漫不齐,按之消失 元气耗散,精气欲绝(病危)元气耗散,精气欲绝(病危)芤脉:芤脉:浮大而软,边实中空(如按葱管)浮大而软,边实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阳气浮散失血伤阴,阳气浮散革脉:革脉:中空外坚,如按鼓皮(边硬中空)中空外坚,如按鼓皮(边硬中空)亡血,失精,小产,崩漏亡血,失精,小产,崩漏 相类脉:相类脉:一、常见病脉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511 1浮脉浮脉 秋令脉象微浮,不属病脉;秋令脉象微浮,不属病脉;瘦人脉偏浮;瘦人脉偏浮;体肥、素弱、水肿严重者,虽感表证,脉可不浮。体肥、素弱、水肿严重者,虽感表证,脉可
23、不浮。说明:说明:一、常见病脉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52特征特征:轻取不应,轻取不应,重按始得重按始得(深)(深)一、常见病脉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2 2沉脉沉脉53脉理:脉理:邪郁于里,气血内困邪郁于里,气血内困 阳气内虚,气血失运阳气内虚,气血失运主病:主病:里证里证 脉沉有力脉沉有力里实证;里实证;脉沉无力脉沉无力里虚证。里虚证。沉脉沉脉体表脉道失充体表脉道失充 一、常见病脉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2 2沉脉沉脉542 2沉脉沉脉伏脉伏脉 :按之似无,着骨乃得按之似无,着骨乃得 邪气内伏,脉气不宣邪气内伏,脉气不宣 (邪闭、厥病、痛极)(邪闭、厥病、痛极)牢脉牢脉 :实大弦长,
24、沉居不移实大弦长,沉居不移 阴寒内积,阳气沉潜(疝气、癥积)阴寒内积,阳气沉潜(疝气、癥积)相类脉相类脉一、常见病脉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552 2沉脉沉脉 沉脉而无病象者,并非病人。沉脉而无病象者,并非病人。如:肥胖人、冬季之脉、六阴脉者。如:肥胖人、冬季之脉、六阴脉者。沉脉不可概言为里证。沉脉不可概言为里证。如:感寒过重,寒束皮毛,致脉气不达于表。如:感寒过重,寒束皮毛,致脉气不达于表。说明:说明:一、常见病脉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56特征特征:脉来缓缦,脉来缓缦,息不足四息不足四(慢慢)脉搏频率脉搏频率6060次次/分分一、常见病脉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1 1迟脉迟脉57脉理
25、:脉理:阴寒内积,气血凝泣阴寒内积,气血凝泣 阳虚内寒,气血失运阳虚内寒,气血失运 邪热结聚,脉道阻滞邪热结聚,脉道阻滞 主病:寒证主病:寒证 /里实热证里实热证 脉迟有力脉迟有力实寒证;实寒证;脉迟无力脉迟无力虚寒证;虚寒证;脉迟有力,发热便秘脉迟有力,发热便秘胃肠实热证胃肠实热证 心搏减慢心搏减慢迟脉迟脉 一、常见病脉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1 1迟脉迟脉581 1迟脉迟脉 平缓脉:平缓脉:脉来和缓,一息四至(脉来和缓,一息四至(60-7060-70次次/分)分)脉有胃气(健康人)脉有胃气(健康人)势缓脉:势缓脉:脉势纵缓,缓怠无力脉势纵缓,缓怠无力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 /湿困阳遏湿困阳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