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版)》课件第六单元.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古代汉语(第二版)》课件第六单元.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第二版 古代汉语 第二 课件 第六 单元
- 资源描述:
-
1、第六單元通论語法知識(二)一、判斷句判斷句是指以名詞或名詞性結構作謂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判斷句的謂語一般是對主語 表達的人或事物進行分類,判斷主語表達的人或事物屬於哪一類人或事物,或不屬於哪一類 人或事物。現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要用係詞“是”作述語,例如“朱熹是宋朝人”,不用係詞“是”的判斷句雖然也存在,例如“魯迅紹興人”,但是出現頻率很低。古代漢語的判斷句與 現代漢語很不相同,以不用係詞爲基本形式,句末一般有語氣詞“也”來協助表達判斷。制,巖邑也。(左傳隱公元年)兵者,凶器也。(韓非子存韓)判斷句的基本形式()主語者,謂語也。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遥游)()主語,謂語也。晉,吾讎敵也。(左傳
2、昭公五年)()主語者,謂語。虎者,戾蟲;人者,甘餌。(戰國策秦策)()主語,謂語。農,天下之本。(史記孝文本紀判斷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四種:关于判断句的几点说明第一,判斷句的否定形式是謂語前加否定副詞“非”。例:楚雖大,非吾族也。(左傳成公四年)第二,判斷句中,名詞謂語可以受副詞修飾。例:吾乃梁人也。(戰國策趙策)第三,關於判斷句中的“爲”。是不是系词,目前学术界未定。例:爾爲爾,我爲我。(孟子公孫丑上)第四,古代漢語中,常見的、大量的“是”是指示代詞,它常常充當判斷句的主語和 謂語,不能将其视作系词。判斷句的表達功能 係詞“是”的産生 时期时期表现表现係詞“是”在戰國末期已出現萌芽此是何種也?
3、(韓非子外儲説左上)漢代以後,用例有所增加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論衡死僞篇)二、被動句在以動詞爲謂語的叙述句中,根據主語同謂語之間的施受關係,可以把句子分爲主動 句和被動句兩個基本類型。主語是施事(動作發出者)的句子是主動句,主 語是受事(動作的接受者)的句子是被動句。古代漢語的被動句有兩種情况:一種是不帶標記的被動句,即單純在意義上表示被動 的被動句;另一種是帶有形式標記的被動句。不帶標記的被動句在古今漢語中都很普遍,帶有標記的被動句古今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不帶標記的被動句 不帶標記的被動句又稱“意念上的被動句”、“廣義的被動句”。例如: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
4、子勸學)鏤:被雕刻。吾欲伐衛十年矣,而衛不伐。(吕氏春秋期賢)伐:被攻。宋未亡而東冢抇。(吕氏春秋安死)抇():被掘。上述例句如果只從形式上看,與主動句没有什麽區别,它們没有專門用來表示被動的標記,但是如果從意義上去理解,即根據上下文,從主語表示的事物與謂語表示的動作之間的關係(是施事,還是受事)上去理解,它們都是被動句。帶有標記的被動句帶有標記的被動句又稱“狹義的被動句”、“被動句式”。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史記 例“被”、“見”對舉,顯示出“被”已經不再是及物動詞,而是虚化爲表示被動的標記了。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在東漢以前“被”不能引進施事,同“見”一樣,是個助動詞。東漢以
5、後,“被”可以引進施事了,“被”就演變爲介詞了。例如:臣被尚書召問。(蔡邕 被收時表)亮子被蘇峻害。(世說新語方正)至此,現代漢語裏最重要的被動句式就産生了。魏晉以後,這種被動句式在口語中用 得越來越多,逐漸取代了其他各種被動句式。但是在文言作品裏仍多用其他幾種被動句式,“被”字句出現的頻率還是比較低的。三、賓語的特殊語序古今漢語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主謂結構主語在前,謂語在後;述賓結構述語在前,賓語在後;述補結構述語在前,補語在後;偏正結構修飾語在前,中心語在後。古今漢語不同的是,古代漢語中,賓語有時可以置於動詞之前,這種位置的改變並非是加强語氣的需要(如感嘆句或疑問句中,有時謂語置於主語
6、之前是爲了加强語氣,如論語:“賢哉,回也!”禮記:“誰與,哭者?”),也並非是押韻或格律的需要(如李商 隱 安定城樓:“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永憶江湖歸白髮”當按“永憶白 髮歸江湖”理解,“白髮”與“江湖”换位是律詩平仄、對仗的需要),而是在特定的語法條件下發生的有規律的現象,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爲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作賓語的語序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秦客何言?(吕氏春秋應言)夫子將焉適?(吕氏春秋士節)在古代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極少有例外。例外往往是出現在一些凝固格式(“如何”、“若何”、“奈何”、“如何”、“若何”、“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