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学(第四版)》课件第十五章 档案信息化概论.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档案管理学(第四版)》课件第十五章 档案信息化概论.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档案管理学第四版 档案管理学第四版课件第十五章 档案信息化概论 档案 管理学 第四 课件 第十五 信息化 概论
- 资源描述:
-
1、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档案信息化概论档案信息化概论第十五章 档案信息化概论 内容提要 本章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档案信息化的概念和内容。二、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三、档案信息化的意义与发展原则。第一节 档案信息化的概念和内容一、档案信息化的概念二、档案信息化的内容一、档案信息化的概念(一)档案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档案信息化随着社会整体信息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每一个新的进展都是前一阶段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发展阶段的新起点。(二)档案信息化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前提信息技术应用是档案信息化的起点,也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三)档案信息化是一个多要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信息技术只是档案信息化的一个要素,在应
2、用信息技术生成、管理、开发利用档案的过程中,还有其他多个非技术因素在共同起作用二、档案信息化的内容(一)环境构建1.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理顺2.法规政策的健全3.标准规范的制定4.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5.人才的培养二、档案信息化的内容(二)资源建设1.资源创建 2.资源管理 3.资源服务 4.系统设计与管理第二节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一、起步阶段二、成长阶段三、提升阶段一、起步阶段我国档案信息化的起步阶段的时间跨度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阶段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一)档案信息化推进方式为自发式我国档案信息化起步于个别单位自发性的研究和实验。1979年起,中央档案馆、中
3、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等个别机构陆续购置计算机设备,开展了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应用的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工作,并着手开发档案管理实验性的应用系统,拉开了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序幕。一、起步阶段(二)以单机系统为主要的技术工具20世纪80年代应用在档案管理中的信息技术装备主要是单机系统,当时研发的管理软件主要也是单机版,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的档案信息化被叫做“档案计算机管理”。一、起步阶段(三)以基于机读目录的档案辅助管理系统为建设重点 此阶段中,计算机处于档案管理辅助工具的地位,且只能覆盖档案管理的部分环节,代表性应用是建立机读目录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档案编目和目录检索。自动
4、标引技术是这个阶段研发的关键技术,同时在检索处理技术上也有所创新,如中央档案馆的基于模糊运算的智能性检索系统和国防科工委档案馆的人工智能关键词处理技术等。档案著录规则、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国档案主题词表等相关的著录标引标准也于20世纪80年代出台。档案辅助管理系统的建设需求带动了国内档案管理软件市场的发展,通用性软件开始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文档一体化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产生,如1989年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完成文档一体化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把收发文、办文、立卷、编目、标引、归档、保管、鉴定等文件处理和档案管理活动有效整合,并在文书立卷改革上作了尝试。一、起步阶段(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模较小,相
5、对封闭这个阶段拥有计算机装备的机构很少,数据量也不足。尽管中央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等几家档案馆的数据记录总量分别超过100万条,但是就平均水平来看,受设备和人员不足的限制,每个单位每年的平均建库量不足5万条记录。同时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档案部门内部,未与其他系统相连,而且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也只是少数专业人员,所以应用效果受到局限。一、起步阶段我国档案信息化的起步阶段的时间跨度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阶段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一)档案信息化推进方式为自发式(二)以单机系统为主要的技术工具(三)以基于机读目录的档案辅助管理系统为建设重点(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模较小
6、,相对封闭二、成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网络应用高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档案信息化也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色如下:(一)档案信息化推进方式由自发向自觉过渡这个阶段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进方式仍以机构自发开展、分头探索为主。不过这种自发行为的规模迅速增加,据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末,档案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已超过1万台。同时,在国家层面也逐渐采取了一些举措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比如,1996年国家档案局成立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研究领导小组,集合有关力量开展相关研究。再如,1996年国家档案局开始对国内的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测评和筛选工作,1997年
7、推荐了首批软件。不过,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尚无统一的规划。二、成长阶段(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但相应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此时购置计算机的档案部门迅速增加,有些档案部门开始部署内部网络,并和其他系统相连。到21世纪初,全国档案部门拥有微机26 000多台,服务器1 500多台。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较为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软件种类达到1 000多。但是总体上档案信息化得到的外部支持仍然较少,面向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鲜有机构在运作档案信息化项目时向外部咨询;外包业务主要在数字化操作、数据录入等手工劳动领域;通用性的档案管理商业软件市场有所发展,但欠成熟,表现在每种
8、软件的用户数量过少,至20世纪90年代末大约有70%以上的软件只是在本单位应用,另有20%的软件用户数量只有几个至十几个,能推广到上百个用户的很少。这种现象既造成了重复投资,也不利于档案信息化质量的提升。二、成长阶段(三)档案辅助管理软件的功能得以拓展,传统档案的管理方法改进明显(1)网络功能的增加,从最初的单机版发展到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网络版,并开始与办公自动化等其他应用系统互联互通。(2)覆盖管理环节的增加,从编目、检索发展到归档、立卷、库房管理等多个环节。(3)检索功能的增加,从基于机读目录的自动编目、联机检索发展到档案全文信息存储与检索。(4)
9、处理信息媒体类型的增加,从一般的文本、数据管理发展到文本、数据、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档案信息的综合处理。二、成长阶段(四)电子文件管理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热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电子文件开始大量产生,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保护其作为档案必须具备的原始性、可靠性,甚至连最起码的可以识读的要求有时也无法满足,这给档案界带来了巨大挑战。鉴于电子文件将是信息社会档案管理的主要对象,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因而迅速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电子文件管理的第一个科研项目、第一篇博士论文、第一本教材、第一个标准都是在这个阶段开展或出台的。当然,这个阶段被管理的电子文件,往往并不具备独立的文件属性,在处理过程之中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