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皮肤查菌技术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麻风病皮肤查菌技术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麻风病 皮肤 技术 课件
- 资源描述:
-
1、麻风病皮肤查菌技术2014年4月麻风病的细菌学说 麻风病的病原体是麻风分枝杆菌;麻风杆菌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麻风杆菌是目前已知的分枝杆菌中唯一能感染人和动物神经的菌株。麻风杆菌的体外培养尚未成功,限制了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小鼠足垫感染等动物模型的成功,为麻风杆菌的微生物学、免疫学等研究提供了基础。麻风流行病学1、传染源:一般认为是未经治疗过的麻风患者。间接感染包括:土壤、污水、昆虫叮咬及经伤口皮肤感染等。2、传播途径:直接方式:皮肤接触、飞沫传播间接方式:昆虫叮咬3、易感人群:与遗传因素有关,同时更多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力。麻风杆菌的基本
2、形态 麻风分枝杆菌是杆状细菌。经抗酸染色后 菌体被染成红色 直或略弯曲 长18m,宽0.30.4m 无鞭毛,无芽胞 麻风杆菌的一般特征 麻风分枝杆菌的抗酸性抗酸性 麻风分枝杆菌形态上的形态上的多形性多形性(完整菌、非完整完整菌、非完整菌,短杆状、断裂状、串珠状、颗粒状)菌,短杆状、断裂状、串珠状、颗粒状)完整菌与非完整菌完整菌与非完整菌 麻风分枝杆菌群族性群族性排列排列麻风分枝杆菌在体内分布 皮肤及周围神经(末梢神经、巨噬细胞、立毛肌、毛囊、皮脂腺、血管壁)粘膜(鼻、颊部、咽喉部粘膜)淋巴结 LL病人在其肝、脾、睾丸能查到ML 眼球前部、泪腺、巩膜、虹膜麻风杆菌的排出途径 麻风病人破溃的皮损;
3、鼻粘膜;瘤型病人的血、尿、便及体液中。耐药菌和持久菌 耐药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能力并失去敏感性的细菌;持久菌:又称休眠菌,是指瘤型麻风在有效浓度的杀菌性抗麻风药物作用下仍然存活,并对该药完全敏感的麻风杆菌。麻风病潜伏期 麻风杆菌侵入人体后,由于机体对杆菌感染有抵抗力,可杀灭和清除而不发病。自麻风杆菌进入人体至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的期间,成为潜伏期。从病原学来说,由于麻风杆菌的繁殖周期很长(对数生长期麻风杆菌世代时间平均是1113天),导致其潜伏期也较长,且发病较隐匿,较难明确潜伏期。麻风病诊断 麻风的正确诊断是治疗和控制麻风病的重要基础。漏诊可致该病的继续传播,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身心痛苦;误
4、诊可致治疗、管理和资源上的浪费,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和社会压力。麻风在发生神经不可逆性损害之前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及时中断传染和防治畸残发生的关键。诊断要点:1、皮损伴明确的感觉丧失;2、周围神经粗大伴相应的功能障碍;3、皮肤涂片查抗酸杆菌(AFB)阳性;4、组织病理学检查有麻风特异性病理改变和(或)查AFB阳性。麻风病的诊断要点之一:皮肤组织液涂片查抗酸抗菌(AFB)阳性 皮肤组织液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是麻风的主要体征之一。多菌型麻风的皮肤涂片、鼻黏膜拭子涂片检查均能查到AFB。皮肤涂片特异性高 正常人鼻腔内存在非致病性非典型分枝杆菌,在现场不能通过镜检证实鼻黏膜拭子中查到的AFB是否是麻
5、风杆菌。在鼻黏膜和鼻涕中查到AFB而无其他临床、组织学或细菌学发现时,无麻风诊断价值。因此,在进行麻风诊断时,以皮肤涂片查菌的结果更为可靠。所有各型麻风可疑病例都应进行皮肤涂片作AFB检查。皮肤涂片敏感性低 200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报道我国19901998年发现的19453例新患者中,皮肤涂片查菌阳性者占62.9%。Saunderson等报告,在埃塞俄比亚594例新患者中,皮肤涂片阳性者占45%。故:单用皮肤涂片,敏感性较低。但是,皮肤涂片查菌结果有助于细菌学分型。传统诊断麻风病的3个主要体征(1)皮损伴感觉丧失;(2)周围神经粗大;(3)皮肤涂片查AFB阳性。Saunderson
6、等在2000年的报道中,对594例新患者采用传统的3个主要体征作为诊断标准进行了分析。如果把符合3个主要体征中之一者均考虑为麻风,结果任一神经粗大者占84%皮损伴感觉丧失者占70%皮肤涂片阳性者占45%(268例),其中49%(132例)无皮损伴感觉丧失 联合应用传统标准的敏感性联合应用标准敏感性(1)、(2)95%(1)、(3)92%(2)、(3)87%(1)、(2)、(3)97%WHO多菌型和少菌型麻风分类法1981年,WHO化疗研究组将麻风分为多菌型和少菌型。多菌型(MB):包括五级分类法中的BB、BL和LL病例,或任一部位皮肤涂片查菌细菌密度=2+者;少菌型(PB):包括五级分类法中的
7、TT、BT和未定类病例,或任一部位皮肤涂片查菌细菌密度=2+者;或在监测期或其后皮肤查菌虽未阴转,但连续2次皮肤涂片,任何部位细菌密度较前增加2+或2+以上,或有完整染色菌者。皮肤查菌疗效判断临床判愈复发判定查菌阴性查菌阴性不能不能排除诊断排除诊断查菌阳性查菌阳性建立诊断建立诊断临床疑似或确诊病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疑似或确诊病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病理活检细菌学分型多菌型少菌型治疗及监测方案的选择皮肤查菌的适用范围1、任何疑似病例,通过查菌建立或排除诊断;2、临床确诊病例,通过查菌证实诊断和分型;3、治疗开始后,监测疗效;4、复发判定,以发现是否存在耐药菌或持久菌;5、细菌学判愈。皮肤查菌的意义
8、 皮肤涂片查菌是诊断多菌型麻风、多菌型麻风复发、多菌型和少菌型麻风分型以及确定高菌量麻风的直接证据。皮肤涂片查菌有利于与具有相似皮损表现的其他皮肤病的鉴别诊断。皮肤涂片查菌,通过观察细菌学指数的变化来观察疗效。皮肤涂片查菌,有利于发现耐药菌和持久菌皮肤查菌时间1、多菌型患者通常于治疗前、治疗期间及完成治疗后,每年查菌1次,可致临床治愈;2、少菌型患者通常于治疗前、完成治疗时检查一次,以后至临床判愈前查菌1次。3、监测时当出现细菌检查阴性,隔3个月再在原来部位复查一次,如细菌检查仍然阴性,可作临床判愈。皮肤查菌原理图 麻风麻风 炎症炎症 部位部位 皮肤查菌方法 切刮法期望得到:1、细菌密度指数2
9、、细菌形态指数麻风杆菌的抗酸性 指在用齐-尼抗酸染色法(简称Z-N法)染色时,麻风杆菌能被石碳酸复红染成红色,而着色后在规定条件下不能被酸性溶液(或酸醇溶液)脱色的现象。这种抗酸性可经新鲜、纯净的吡啶提取2小时而丧失,也可经过碘酸处理而恢复。是鉴定麻风杆菌的重要标准之一。麻风杆菌形态上的多形性 皮肤涂片经Z-N法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着色均匀的杆状菌(完整菌),也可看到短杆状、断裂状、串珠状及颗粒状等形态的菌(非完整菌)。细菌形态与患者治疗情况有密切的关系,不规则着色的菌,有由于细菌细胞内容物部分损失所致,被认为是没有活力的细菌。麻风杆菌群簇性排列 即在涂片中在组织细胞内外能看到麻风杆菌平行排列
10、成束状或团状排列的特征。认为是细菌分泌的胶质或分枝菌酸等引起。器材及试剂麻风查菌器材:个人防护用品 消毒、止血用品 取材、涂片器材 染色镜检器材 检查记录文件试剂:抗酸染液其他:医疗垃圾袋、玻片盒准备工作 选择光线较好的场所、避免患者面部受阳光直射;作好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检查取材用物品的准备情况,尤其是止血物品;载玻片编号(方法:如XC2013-1,注明涂片日期);手术刀片、载玻片的消毒处理;取材部位的选定皮肤查菌部位的选定 基本原则:必须真实反映病人体内麻风分枝杆菌的载荷情况,每次查菌应与首次查菌部位一致。查菌部位一般为46处(包括眉眶、耳垂、下颌、以及其他皮损部位)。具体部位选定一般
11、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来定。常规部位:眶上、耳垂及下颌 皮损应取病情最活跃处.(环状损害、斑块与结节、侵润性皮损等)皮肤切刮涂片方法1、用手捏紧皮损部位的皮肤,使之缺血呈苍白色;2、用手术刀片在皮损部位切一5mm左右长,23mm深达皮肤真皮层的切口;3、将手术刀转90度来回34次刮取切口边缘和底部的组织液,将刮出的组织液挑出;4、切口压迫止血;5、按取材部位顺序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涂成57mm大小的涂膜。取材涂片注意事项1、取材部位要选取活动性皮损,如结节、斑块、弥漫性浸润等;2、取材的深度要够,达真皮层,刀尖要确认刮到足够量的组织液后再取出、涂片;3、组织液应不含血液;4、涂抹不宜太厚。取材涂片注意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