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写作训练(第三版)》2.参考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学写作训练(第三版)》2.参考答案.doc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写作训练第三版 大学 写作 训练 第三 参考答案
- 资源描述:
-
1、大学写作训练(第三版)训 练 题 参 考 答 案第一章 绪论1.说明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行为根植于深层的心理结构之中。语言形态从内向外的转换,词语概念与所指事物的吻合,句式结构的有序排列,以线性的语言链表述多维的对象物,都需要大脑的思维机制来完成。语言的优劣高下,取决于思维转换的能力。.信号与符号有什么区别?信号和符号不同。信号只能处理零星的信息,而符号却能处理整体系统的信息、概念和思想;信号只是某种生物性的存在,而符号则具有文化功能;信号不能超越表象和感觉,而符号则能超越表象和感觉。因其如此,符号系统才为人类所特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才把人定义为符号活动的动物,即符号化
2、的动物。3.有位同学写谈“开卷有益”这个文题时,出现这样的表述:“闭卷考试要死记硬背,苦了我们;而开卷考试容易及格,所以对我们有益。”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提示 问题出在错解了题义。“开卷有益”是个成语,并不指考试中的“开卷”答题。.以“德行与道艺兼求”为话题,谈谈“文”(文章)与“人”(作者)的关系。提示 从“文如其人”和文章需要道德制约两方面讨论。“文如其人”作为传统文论中一条重要的文论命题,自古至今,颇多争议,争议中形成三种论点:一是赞同“文如其人”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文、人对应论;二是不赞同“文如其人”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文、人相悖论,三是主张将人与文分开来看待、评价,可以称之为文、人分离
3、论。从苏轼“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书)到冯时可“文如其人哉”( 雨航杂录),从刘熙载“诗品出于人品”( 艺概诗概)到郭沫若“你是什么样的人,便写出什么样的文”(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都强调了人与文之间的一致性,对应性。而从梁简文帝萧纲“立身之道,与文章异”(诫当阳公大心书)到魏禧“大奸能为大忠之文,至拙能袭至巧之语”(目录论文杂说),从真德秀“学者离道而为文(欧阳四门集)到周作人“据其文说其人是可能要上当的,则强调了人与文之间的相悖性,不一性。这两种相对立的论调,在西方也能找到。法国作家布封的“风格即人”,可以归入文、人对应论之列,而古罗马诗人说的“作诗与作人殊辙”,则可以归入文、人相悖论之
4、列。事实上,讲“文如其人”,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而讲“文不如其人”,也可以找到不少反例,于是论者仁、智各有所见。5.找同专业的几位高年级同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经验(或教训),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份学习计划。示例 个人学习计划(1) 坚持每周写一篇文章,无论长短,都要用心去写,建议开个博客之类也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可以增加写作乐趣。(2) 学习做读书笔记,在阅读中自己感慨深的句子,美句,有哲理的句子都可以记录在本子上,平时灵感小爆发时创造的句子也可以及时记录,文海拾贝,用处以后自然会发现。(3) 尽量多阅读名著和文学作品,有助于积攒自己的词汇量,扩大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作品的思想深度。(
5、4)在读书的同时将作者的美句,写作方法、内在情感、一一分析,对自己的写作很有帮助,真正好的书绝不要走马观花样的去阅读。(5)多涉猎些知识,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书也可以适当狩猎。有这么句话:好的作者,上到四书五经,下到蜡笔小新,都会有所涉猎。(6) 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挖掘我们用眼睛无法领会的事,同时记得,不管写什么都要是真情实感,任何形式的自我欺骗都无法感动读者。要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7)此外,还要勤写勤练笔,笔耕不缀,方能出好作品,如果不勤练,再有才华的刀刃都会因日久不磨而生锈的。6.在不少同学的习作中,常出现堆砌概念、空发议论的现象,或咀嚼幽思、抒发哀怨的现象,其原因是什么?如果你也认为
6、其原因就是脱离社会、缺乏生活材料和真切体验,那么你打算如何走出校门、接近生活、了解社会、收集材料,以超越“自我”、解决“米不够,水来凑”的现象?提示 从深入生活、收集材料的角度回答。一、学会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写作,第一要观察。”因此,要积累材料,首先要学会观察。大自然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风雨雷电、江河湖海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宝贵资源,用心感受,就会有所发现。走进生活,观察身边的喜怒哀乐,留心身边事物的起因发展,会获得第一手写作材料。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撷取生活的浪花,皆成文章。以“我”的眼睛和心灵来
7、触摸升华中的人、事、物、景,“我”是目睹者、感知者,必然会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和感知,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少一些虚情假意,多一丝真诚,多一份感情。二、善于搜集,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材料的渠道很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中文名著等等。可搜集的内容也很多:名言警句、优美诗文、精彩语段、诗词歌赋等等。只要善于搜集,便能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写作资源库。三、注重积累。写作中,一定要把观察、搜集到的材料积累下来,同时加以分类整理,就能为己所用。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既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又可以引发我们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写出科学、有分量的文章。在对材料的归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才能发
8、现生活事件和人情物理中的美点、亮点,为我们写作提供用之不竭的源泉。7.根据下列提示,考虑自己今后从事写作训练的方式。(略)(1)阅读与写作课程相关的资料(如教材、教参等),做好课堂笔记;(2)课外阅读其他书籍(自选),做阅读笔记;(3)坚持写见闻笔录或随感录;(4)从事社会调查、采访,收集写作素材;(5)参加演讲、辩论等活动;(6)向有关刊物投稿,或在网上发表作品。8.在下列文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1 000字左右的文章。(1)当我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 (2)路,在脚下(3)昨天今天明天(4)童年趣事漫忆(5)(地名)观感 以昨天今天明天为例,中心段可这样写:人寓身于世一辈子,实则只有:昨天,今天
9、和明天。今天悄无声息地步入昨天的行列,明天又将瞬息间转化为今天。昨天、今天、明天就是这样永不息止的交迭着,它们是永恒的,而我们只拥有不再重来的一生。昨天、今天、明天,这些有限的日子仿似针尖上的一滴滴水,从不延缓地滴在时间的流里。正如夫子所云:“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我们可以回首永逝不返的昨天,可以展望写满了未知的明天,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好好把握今天,活在当下,过好每一个新鲜的日子。9.阅读下面材料,谈谈受体的能动效应。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
10、宫闱秘事(鲁迅绛洞花主小引)提示 从受体参与作品创造的角度来说明。对文学作品而言,阅读是能动的接收。 “同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赵翼书怀)就是说,对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会领悟不同的奥秘。现代接收美学的研究证明,作品的效应并不决定于文本,而往往取决于受体。读者总是以一种游动的视点在文本内阅读,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参与了作品的创造。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意境等,留有广阔的再创造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去丰富,可以渗入自己的经验、感受和愿望。而应用文书的内容具体实在,材料真实可靠,语言具有内在规定性,一般不存在读者依靠想象来补充的问题。10.写作能
11、力的提高为什么必须经过实践环节?提示 依据采集阶段运思阶段表述阶段三个方面及相应的能力、素养加以说明。写作最根本的一条途径,就是亲身实践,自我操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写作之所以必须要经过实践、操练这一环节不可,是因为它不是单纯的认知,而是一种技巧、能力。练习,虽然不是“用”,却是“用”的基础。练功夫,就像演员为了正式演出而进行辛勤的排练一样。我们学写作,要有端正的态度和文风,要苦练基本功。诸如如何收集材料,如何提炼主题,如何构思内容框架,如何编写纲目,如何调用技法,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规范文字,如何使用标点符号,如何安排文面款式,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刻苦训练。思考与研讨1.在现代社会,学
12、习写作的主要意义是什么?提示 结合社会需要加以回答。2.人们在语言交际和文字书写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现象?怎样克服这种现象?提示 一是蓄词少,二是语、意转换不当。需要学习语言,强化转换机制。3.网络写作出现后,传统的“物意文”理论受到挑战。你认为当人们面对网络上的音像虚拟空间有感而发进行写作时,能不能看做因“物”而得“意”呢?这是个哲学性的问题,允许不同意见相撞击和商榷。第二章 材料收集1.对于写作者来说,材料正如做饭用的米和面一样重要。没有材料,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请你结合写作实践,谈谈材料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示 从形成认识、提炼主题、安排结构等
13、几方面来说明材料的作用。材料的作用,是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决定的。材料是写作的基础,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间架结构都要靠材料加以支撑和体现。材料在写作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决定着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关系到写作活动的成败。因此,我们应重视材料的采集。2.究竟是“材料决定主题”,还是“主题决定材料”?如何全面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材料不断积聚而丰富,作者有了成熟的想法。在收集材料完成后,形成什么主题的阶段,是材料决定主题的内容;而到写作、选择材料的阶段,则是主题决定材料的取舍。主题在材料的基础上确立,反过来它又支配着材料的取舍。在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材料始终居于优先的地位。换言
14、之,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材料以自身的属性决定着主题的内容和意义;文成意立之后,材料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主题以涵盖面支配着材料的取舍。3.请你谈谈采集材料的途径,并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示 通过观察、感受、调查、阅读几个方面说明。采集材料的途径主要有观察、感受、调查、阅读等。观察和感受是在自然条件下,直接感知客观事物,获得第一手材料,而调查主要是了解当事人和知情者对客观情况的反映,获取的既有第一手材料,又有被调查者所转述的材料,即第二手材料。观察的机动性、随意性较大,而调查却要更多地受到调查目的的制约。感受是主观的反映,往往偏重于情感体验和审美体
15、验,所采集的材料多用于文学写作,而调查却要尽量排除主观色彩,所获得的材料要求具有客观性,并多用于应用写作。写作材料虽然可以通过观察、感受、调查来直接获得,但更多的则是来自于阅读。因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直接经验会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条件等诸方面的限制,而书籍却能把前人或他人获得的知识、经验、信息记载下来,传播出来,从而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接收过来。4.有不少作家,从生活中勤奋收集写作材料,留下了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写作趣闻。你知道的有哪些?提示 如曹雪芹、丁玲、莫言等。例如,北宋时有个著名的诗人叫梅尧臣。他有个奇怪的习惯,每次出游或走亲访友时总爱带个布袋子。一次,梅尧臣和朋友们去登鲁山,当大家在
16、一座小亭休息时,他却偷偷跑进小树林中。大家悄悄跟在他后面,发现他正在一块石头上写诗呢!一个朋友抢过布袋一看,里面装了许多纸条,纸条上都是他写的诗。原来,梅尧臣的布袋是用来装随时写下来的诗文的。梅尧臣就是这样,随时随地注意把捕捉到的生活形象和感受记录下来,作为写诗的材料,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5.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陆游则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认为,杜、陆二人的说法是否对立?这个问题应放在哪个角度来解释?提示 不对立,一是指多读书,一是指亲阅历。二者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辐,配合协作,相辅相成。6.思考以下材料所蕴涵的写作原理,并着重分析其对写作主体正确选择
17、和使用材料有什么启示。(1)中世纪的一个行吟诗人在路上先后遇到了三个石匠。他分别问他们:“嘿,干什么呢?”第一个说:“在凿石头呢。”第二个答曰:“我在雕刻一块基石。”唯有第三人的回应令人振奋:“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2)天才雕塑家罗丹,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座看不见手的巴尔扎克的雕像,而且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也许比雕塑更宝贵的创作原则:“任何一件艺术品,部分永远不能超过整体,整体总是比部分更重要。” 提示 一指立意高,一指组合妙。启示人们,材料不可离开立意,且要组合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写出形象生动的文字,必须有真实可靠的材料,这些材料的取得需要作者身临其境的观察,感受,调查,以便在写
18、作时使用做能突出事物特性的材料7.阅读下列文字,请从材料的积累与使用角度分析其中包含的认识事物的原理。据说,我国历史上画虎画得最像的是五代后梁人氏厉归真,写虎写得最像的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尽管两人所处年代不同,但做法却都一样:厉归真带上干粮和日常用品,来到老虎居住的山洞前,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置一简易床铺,然后花一月时间,观察老虎进出洞时的各种神态。施耐庵则花半月时间,做法相同。后人称此为“居树观虎”精神。提示 从新历、见闻、亲身感受的角度说明。8.结合自己假期的社会实践,收集一些自己所喜欢的写作材料。(略)9.根据提供的论点,仿照范例的句式,写一个材料与观点相统一的长句。 (略)爱拼才会赢不论
19、是经过两代人努力完成汉书的班氏父子,还是付出一生辛劳完成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无论是徒步穿行南极的秦大河,还是靠轮椅周游世界的李克汉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拼搏才能成功。(1)位卑未敢忘忧国(2)平凡孕育伟大(3)天才源于勤奋(4)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平凡孕育伟大不论是“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的拿破仑,还是主张”少说漂亮话,多做平凡事”的赖宁,不论是干过剧院杂工的安徒生,还是当过码头苦力的高尔基,都用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平凡孕育伟大。天才源于勤奋不论是刘禹锡之”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还是蒲松龄之”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通吴”,不论是通过埋头苦练创立”颜体”
20、的颜真卿,还是通过苦学在43岁掌握法语的徐特立,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天才源于勤奋。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不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论是李商隐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龚自珍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用他们的身体力行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就宣告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就宣告结束了。环保主义者的警世通言爷爷以打猎为生,爸爸以伐木为生,儿子以卖菜墩子为生,孙子以卖根雕为生。一个家庭的兴衰印证了环境的破坏立足上述话题,根据自己所
21、掌握的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1 000字左右的文章。提示 在写这篇文章时应该注意不可泛化主题,搞空洞学说,要选准切入点,以点带面,体现文章主旨。可以从自己的身边小事,或看到、听到的破坏或危害环境的事切入,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由材料所体现的话题进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名人名言提示:我们不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联合国环境方案思考与研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诗人既然是一种模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模仿事物,照事物的本来样子去模仿,照事物为人们所想的样子去模仿,或者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文学创作中的材料可分为哪些类别?提
22、示 结合文学创造中的纪实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来说明问题。第三章 主题提炼1.解释并区别下列概念。(1)主题与主体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倾向。主体指从事写作活动的人。(2)论题与课题论题是议论文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论证的对象,有时也指作者要证明的基本观点。课题是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3)题材与题目狭义的题材指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而写入文学作品之中的内容材料;广义的题材则是创作的类型,即指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的材料集合,如历史题材、军事题材、武侠题材、爱情题材等。题目,标举文章或作品名称,是文章或作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全文的纲领、眼睛。(4)题旨与题意题旨指主旨,
23、相当于主题。题意指内容大意,比主题概念宽泛一些。2.主题和材料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人们常说“材料决定主题”,还常说“主题决定材料”。这两种情况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合理的?它们表现了主题和材料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在收集材料完成后,形成什么主题的阶段,是材料决定主题的内容;而到写作、选择材料的阶段,则是主题决定材料的取舍。主题在材料的基础上确立,反过来它又支配着材料的取舍。在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材料始终居于优先的地位。换言之,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材料以自身的属性决定着主题的内容和意义;文成意立之后,材料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主题以涵盖面支配着材料的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