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长沙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卷及答案.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长沙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卷及答案.pdf》由用户(hnxyzlf)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长 沙市 新高 适应性 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下载 _模拟试题_高考专区_化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化学试题第 1 页(共 8 页)长沙市 2023 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 化 学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湖南省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湘绣、醴陵彩瓷、苗银锻造工艺、安化黑茶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技艺精湛的湘绣,绣线分为
2、丝线、绒线、织花线、金银线等,其中丝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陶瓷的生产以黏土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 C苗族银饰锻制工艺需要使用较多的银质材料,银质材料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D安化黑茶制作中的发酵工序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A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20 的氯原子2017Cl BH2O 的 VSEPR 模型 C二氧化碳的电子式:Dp-p 键电子云轮廓图 3下列实验装置、试剂选用或操作正确的是()1 2 3 4 A用图 1 所示装置制备并干燥收集3NH B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2SO C用图3所示装置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D用图4所示装置除去CO气体中的2CO 化学试题第2页(
3、共8页)4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当加入相应试剂后会发生化学变化,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选项 离子组 加入试剂 加入试剂后发生的离子反应 A 2+34FeNONH、4NaHSO 32+3+2=O3Fe+NO+4H3Fe+NO+2H B 2+3CaHCOCl、少量NaOH 222+333Ca+2HCO+2OH=2H O+CaCO+CO C+32KHCOAlO、通入少量2CO 2223322AlO+3H O+CO=2Al OH+CO D 3+244NHAlSO、少量2Ba OH 22+-443242NH+SO+Ba+2OH=2NHH O+BaSO AA BB CC DD 5某农药杀虫剂
4、中含有的成分如图。已知XYZNM、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已知YZ、位于同一个周期,XN、位于同一主族。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电负性大小排序:YXN B该化合物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形成氢键 C该化合物可与2+CuAg、等形成配合物 DM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形成的浓溶液能与M的气态氢化物反应 6二甲基亚砜分子式为23(CH)SO,常温下为无色无臭的有毒的透明液体,能溶于水、乙醇、丙醇、苯和氯仿等大多数有机物,被誉为万能溶剂。工业上常采用甲醇和硫化氢在-氧化铝作用下生成二甲基硫醚;二甲基硫醚再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二甲基亚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醇和硫化氢制二甲基硫醚的方程式为323 2
5、22CH OH+H S=(CH)S+2H O B二氧化氮可采用硫酸与亚硝酸钠反应制得,其中硫酸作还原剂 C制二甲基亚砜的过程中二甲基硫醚中的硫元素失电子,被氧化 D二甲基亚砜23(CH)SO分子中存在键 7五倍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为X,在一定条件下X可分别转化为Y、Z。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不能用酸性4KMnO鉴别X和Y BY可以和水形成氢键 CZ中所有碳原子不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D1molZ与NaOH溶液反应时,最多可消耗7molNaOH 化学试题第3页(共8页)8医学上利用碳酸锌(3ZnCO)为原料,通过热分解来制备氧化锌,同时产生2CO。氧化锌有六边纤锌矿和立方闪锌矿两种常见晶
6、体结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碳酸锌的组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区元素 B晶体碳化硅与立方闪锌矿的晶胞结构相似,晶体中粒子之间的作用力也相同 C六边纤锌矿和立方闪锌矿两种氧化锌晶体中,锌原子周围配位的氧原子数目不相同 D六边纤锌矿和立方闪锌矿两种氧化锌晶体的空间利用率相同,晶胞密度也相同 9钠碱脱硫液(23NaOH+Na SO)吸收一定量2SO气体后,可通过如图装置实现再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极a应接电源的正极 Bm膜应为阳离子交换膜 C出液2的pH大于进液24H SO的pH D电路中每通过2mol电子,阳极区域会产生11.2L的气体 10从废旧铅蓄电池铅膏(主要含4
7、PbSO和2PbO等,还有少量Fe、Al的盐或氧化物等)中回收铅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4PbSO和4 23(NHCO)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323PbCOPbCO B22H O的主要作用是作氧化剂,氧化2+Fe C对于4BF离子,其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2sp D电解时,阳极、阴极材料可分别用石墨、铅 化学试题第4页(共8页)二、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每小题4 分,共1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 分,有选错的得0 分。11偶联反应(布赫瓦尔德-哈特维希反应)是合成芳胺的重要方法,反应机理如图(图中Ar表
8、示芳香烃基,表示为副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变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有机反应类型仅限于取代和加成反应 B该体系中3、5和8都是中间体 C理论上1 mol最多能消耗1mol D若原料用和,则可能得到的产物为、和 12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在两个容积均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A和B,发生反应:2A+2BC+2D。相关反应数据如下表所示(已知在11PkpaT、下,A、B、C、D 都是气态):容器 编号 压强 温度 起始物质的量/mol 10s 时物质的量/mol A B C 1Pkpa 1 T 0.2 0.2 0.05 1Pkpa 2 21 T(TT)0.2 0.2 0.05 III 221P
9、 kpa(PP)1 T 0.2 0.2 0.0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H0 B在容器III中,A、B中至少有一种呈非气态 C10s时,容器中的反应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D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08molA、0.1molB、0.04molC和0.1molD,反应将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化学试题第5页(共8页)13实验室可在硝酸铁晶体的催化下,用液氨与钠制备氨基钠(2NaNH)。如图装置(夹持、搅拌、尾气处理装置已省略)。已知:2NaNH几乎不溶于液氨,易与水、氧气等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入钠之前向装置A中通入氨气的目的是增大液氨的量,提高钠的转化率 B装置B的可以防止外界氧气和水蒸
10、气进入装置 C钠与液氨的反应方程式为32Na+2NH=222NaNH+H D从反应后A的混合液中提纯氨基钠的操作方法是蒸发结晶 1425时,往120.00mL 0.1mol L HA溶液中滴入10.1mol L NaOH溶液,体系中1gc(HA)、lgc(A)、NaOH溶液的体积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表示)1gc(HA与溶液pH的关系 Ba点对应的溶液中:+c(H)+2c(HA)=c(OH)c(A)Cb点对应的溶液中:+c(Na c(A c(OH)c(H)D25时,HA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410 三、非选择题。15(13分)碳酸锰(3MnCO)是制造电信器材的
11、软磁铁氧体,也用作脱硫的催化剂,瓷釉、涂料和清漆的颜料。工业上利用软锰矿(主要成分是2MnO,还含有23Fe O、3CaCO、CuO等杂质)制取碳酸锰的流程如下图所示:已知:还原焙烧的主反应为22MnOC 焙烧 22MnOCO 氧化能力222844S OMnOSO 可能用到的数据如下:氢氧化物 3Fe(OH)2Fe(OH)2Cu(OH)2Mn(OH)开始沉淀pH 1.5 6.5 4.2 8.3 沉淀完全pH 3.7 9.7 7.4 9.8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化学试题第6页(共8页)(1)基态锰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_,228S O中存在过氧键(-O-O-),请问228S O中S的化合价为_
12、。(2)在实验室进行步骤A操作时,可能用到的主要仪器为_。A.坩埚 B蒸发皿 C烧杯(3)步骤E中调节3.7pH8.3,其目的是_。(4)步骤G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_,若Mn2+恰好沉淀完全时测得溶液中23CO的浓度为-612.2 10 mol L,则sp3)KM CO(n=_。(5)实验室可以用228Na S O溶液来检验2+Mn是否完全发生反应,请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_。16(14分)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碳中和目标:在2030年前达到最高值,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因此对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1)通过电解的方式可实现对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2022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王莹
13、教授研发新型电解槽实现二氧化碳回收转化效率达到60%以上。Pd-Cu双金属催化剂在某介质中催化2CO转化为32CH CH OH转化示意图如上,请写出其电极反应方程式:_。(2)在席夫碱(含“RC=N”的有机物)修饰的纳米金催化剂上,2CO直接催化加氢成甲酸。其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质用*标注。该历程中起决速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是_;(3)通过使用不同新型催化剂,实现二 氧 化 碳 加 氢 合 成 转 化 为 二 甲 醚(33CH OCH)也有广泛的应用。反应:2232)CO g3H gCH O(H g)H O g()()(1H49.01 kJ mol 反应:3332)2C
14、H OH gCH O(CH gH O g)()(1H24.52 kJ mol 反应:222)C()()()O gH gCO gHg(O 1H41.17 kJ mol 22332)2CO g6H gCH OCHg(3)()(gH(O 1H_kJ mol 起始压强为 4.0MPa、恒压条件下,通入氢气和二氧化碳的224()(H/n CO)n=的情况下,不同温度下2CO的平衡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选择性是指生成某物质消耗的2CO占2CO消耗总量的百分比)如下图所示:当温度超过290,2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是_。化学试题第7页(共8页)在上图中,在2000C时,若经过0.2s该平衡体
15、系即达到平衡。计算2CO分压的平均变化速率为_MPa/s;此时对于反应I的2PK_MPa(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7(14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在相同条件下,草酸根(224C O)的还原性是否强于2+Fe,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实验1】通过3+Fe和224C O在溶液中的反应比较2+Fe和224C O的还原性强弱。实验操作与现象如下:在避光处,向1310 mL 0.5 mol L FeCl溶液中缓慢加入12240.5mol L K C O溶液至过量,搅拌,充分反应后,冰水浴冷却,过滤后得到翠绿色溶液和翠绿色晶体,并留存翠绿色溶液a待用。已知:I草酸(224H C O)为二元弱酸。II三水三草酸
16、合铁酸钾324 32K Fe C O3H O()为翠绿色晶体,光照易分解。其水溶液中存在:3224 3432O()Fe C OFe3C 216.3 10K 请回答:(1)实验室配制3FeCl溶液时若不加盐酸一起进行配制,常常得到红褐色的溶液,请用离子方程式说明原因_。(2)取实验1中少量晶体洗净,配成溶液,滴加KSCN溶液,不变红。继续加入硫酸,溶液变红,说明晶体中含有+3价的铁元素。加硫酸后溶液变红的原因是_。(3)经检验,翠绿色晶体为324 32K Fe C O3H O()。为了确认实验1中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取少量翠绿色溶液a,向其中滴加_(填序号)未见明显现象。A少量KSCN溶液
17、B.少量36()K Fe CN溶液 C.少量HCl溶液 该小组据此判断氧化还原没有发生。请简述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因_。【实验2】通过比较22H O与2+Fe、422C O反应的难易,判断二者还原性的强弱。实验操作与现象如下:向141 mL 0.5 mol LO FeS溶液中加入-12241 mL 0.5 mol L K C O溶液,过滤,立即产生黄色沉淀;洗涤中的黄色沉淀(已知:242FeC O2H O为黄色固体,微溶于水,可溶于强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 6%22H O溶液,振荡,静置,反应剧烈放热,产生大量的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气体;待充分反应后,向其中加入稀硫酸,调节pH约为4,得到翠绿色
18、溶液。请回答:(4)证明2+Fe被氧化的实验现象是_。(5)以上现象能否说明224C O没有被氧化。请判断并说明理由:_。化学试题第8页(共8页)【实验3】利用电化学装置进行实验,其装置如右图:(6)用3FeC1溶液、224K C O溶液和其他试剂,设计右图的装置进行实验比较2+Fe和224C O的还原性强弱,一段时间的实验后,该小组依据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出了224C O比2+Fe还原性强的实验结论。则下列实验现象描述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有:_。(填序号)A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B取左侧烧杯内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C取左侧烧杯内溶液滴加36()K Fe CN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