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电子教案与课件: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第6章-职业危害及预防.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847843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PPT
  • 页数:57
  • 大小:1.7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电子教案与课件: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第6章-职业危害及预防.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电子 教案 课件 制药 过程 安全 环保 职业 危害 预防
    资源描述:

    1、第第6 6章章 职业危害及预防职业危害及预防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6.1 中毒中毒u6.1.1 6.1.1 制药过程中毒物的分类制药过程中毒物的分类u6.1.1.1 6.1.1.1 毒物概述毒物概述 当某些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仅较小剂量就会与体液、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变化,扰乱或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使某些器官和组织发生暂时性或持久性病变,甚至危及生命,这些物质被称为毒物毒物。由毒物侵入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中毒。工业使用或产生的毒物称为工业毒物工业毒物。在劳动过程中,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职业中毒。毒物的概念不是绝对的,有毒物质只有在特殊条件下作毒物的概念不是绝

    2、对的,有毒物质只有在特殊条件下作用于机体才具有毒性;而另一方面,任何物质只要具备了用于机体才具有毒性;而另一方面,任何物质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出现毒害作用。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出现毒害作用。6.1 中毒中毒u6.1.1 6.1.1 制药过程中毒物的分类制药过程中毒物的分类u6.1.1.2 6.1.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分类与毒性标准制药过程毒物的分类与毒性标准(1 1)分类)分类 制药工业毒物有以下几个分类:按物理形态分类,有气体、蒸气、烟(又称烟尘和烟气)、雾、粉尘,其中,粉尘又可分为几种,如按粉尘的颗粒大小,可分为粗尘、飘尘、烟尘等;按化学类属分类,可分为无机毒物和有机毒物;按毒物作

    3、用性质分类 可以分为刺激性毒物、窒息性毒物、麻醉性毒物、全身性毒物;按金属性质分类,有金属、非金属毒物。6.1 中毒中毒u6.1.1 6.1.1 制药过程中毒物的分类制药过程中毒物的分类u6.1.1.2 6.1.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分类与毒性标准制药过程毒物的分类与毒性标准(2 2)毒物评价指标)毒物评价指标 毒性一般以毒物能引起实验动物某种毒性反应所需的剂量表示。常用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几种:a.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G100):引起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最低浓度;b.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G50):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c.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

    4、或MLC):引起实验动物中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d.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G0):即使全组染毒,但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6.1 中毒中毒u6.1.1 6.1.1 制药过程中毒物的分类制药过程中毒物的分类u6.1.1.2 6.1.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分类与毒性标准制药过程毒物的分类与毒性标准(2 2)毒物评价指标)毒物评价指标 对于气态毒物,还常用在25、101.3kPa下一百万份空气容积中,某种毒物所占容积的份数(106)表示。u6.1.1.3 6.1.1.3 制药过程毒性物质的毒性及分级制药过程毒性物质的毒性及分级 常用半数致死量来衡量各种毒物的急性毒性大小。急性毒

    5、性数据来自受试动物24h内一次或数次接受毒物(合计量)后,观察该动物在714天内所产生的中毒效应。按照毒物的半数致死量大小,可将毒物的急性毒性分为6级,见下表6.1 中毒中毒u6.1.1.3 6.1.1.3 制药过程毒性物质的毒性及分级制药过程毒性物质的毒性及分级在各种评价指标中,常用半数致死量来衡量各种毒物的急性毒性大小。急性毒性数据来自受试动物24h内一次或数次接受毒物(合计量)后,观察该动物在714天内所产生的中毒效应,按照毒物的半数致死量大小,可将毒物的急性毒性分为6级,见表6-2。u6.1.1.4 6.1.1.4 生产及环境中有毒物质的存在状态生产及环境中有毒物质的存在状态u毒物以多

    6、种形式出现,同一种化学物质在不同生产过程中呈现的形态也不同。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常以气体、蒸汽、粉尘、烟和雾的形态存在,并污染空气。u弄清楚生产性毒物以什么形态存在,对了解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采集空气样品,测定毒物浓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1 6.1.2.1 有毒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有毒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1 1)经呼吸道)经呼吸道 呼吸道是工业毒物进入人体的最重要途径,在生产环境中,即使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较低,每天也将有相当大量的毒物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2 2)经皮肤)经皮肤

    7、 有些毒物可通过表皮、毛囊、汗腺导管等途径透过无损皮肤侵入人体。经表皮进入体内的毒物须经过三种屏障:是皮肤的角质层,是位于角质层下面的连接角质层,是表皮与真皮连接处的基膜。(3 3)经消化道)经消化道 由呼吸道侵入人体的毒物,一部分粘附在鼻咽部或混于口鼻咽的分泌物中;有一部分可被吞入消化道。不遵守操作规程(如用沾染毒的手进食、吸烟、误服),也会使毒物进入消化道。毒物进入消化道后,可通过胃肠壁被吸收。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2 6.1.2.2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职业中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临床

    8、类型。急性中毒是指毒物一次或在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病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多数是因为生产事故或工人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所引起的。慢性中毒是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如慢性铅中毒。慢性中毒绝大部分是蓄积性毒物引起的,往往从事该毒物作业数月、数年或更多时间才出现症状,如慢性铅、汞、锰等中毒或尘肺等。亚急性中毒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接触浓度较高,一般在一个月内发病者,称为亚急性中毒或亚慢性中毒,如亚急性铅中毒。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2 6.1.2.2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9、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1 1)对各系统的危害)对各系统的危害对呼吸系统的危害a.窒息状态b.呼吸道炎症c.肺水肿对神经系统的危害a.急性中毒性脑病b.中毒性周围神经炎c.神经衰弱症候群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2 6.1.2.2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1 1)对各系统的危害)对各系统的危害对血液系统的危害a.白细胞数变化b.血红蛋白变性c.溶血性贫血对泌尿系统的危害有许多毒物可引起肾脏损害,尤其以升汞和四氯化碳等引起的肾小管坏死性肾病最为严重。对循环系统的危害砷、磷、四氯化碳、有机汞等中毒可引起急性心

    10、肌损害。汽油、苯、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能刺激-肾上腺素受体而导致心室颤动。氯化钡、氯化乙基汞中毒可引起心律失常。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2 6.1.2.2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1 1)对各系统的危害)对各系统的危害对消化系统的危害a.急性肠胃炎b.中毒性肝炎(2 2)对皮肤的危害)对皮肤的危害皮肤是机体抵御外界刺激的第一道防线,在从事制药生产中,皮肤接触外在刺激物的机会最多,有些毒物经口鼻吸入也会引起皮肤病变。常见的皮肤病症状有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皲裂等。有些毒物还会引起皮肤附属器官及口腔粘膜的病变,

    11、如果毛发脱落、甲沟炎、牙龈炎、口腔黏膜溃疡等。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2 6.1.2.2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3 3)对眼部的危害)对眼部的危害接触性眼部损伤中毒所致眼部损伤(4 4)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粉尘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粉尘如铅、砷、农药等能够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而引起全身性中毒;粉尘能引起呼吸道疾病,如鼻炎、咽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等;粉尘有局部刺激作用,如皮肤干燥、皮炎、毛囊炎、眼病及功能减弱等病变;锌烟、羽毛等引起过敏反应;尘肺是指肺内存在吸入的粉尘,并与之起非

    12、肿瘤的组织反应,引起肺组织弥漫性纤维性病变。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2 6.1.2.2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5 5)致癌性)致癌性癌症病因十分复杂,较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可能与物理、化学、细菌、病菌、真菌和遗传等因素有关。某些化学物质有致癌作用,已被基本确认的致癌物:砷、镍、铬酸盐、亚硝酸盐、石棉、3,4-苯并芘类多环芳烃、亚硝胺、蒽和菲的衍生物、芥子气、联苯胺及氯甲醚等。职业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呼吸道以及膀胱,少见于肝、血液系统。由于许多致癌病因的基本问题未弄清楚,加之在生产环境以外的自然环境中,也可接

    13、触到各种致癌因素,因此,要确定某种癌是否仅由职业因素引起是不容易的,必须有较充分的根据。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2 6.1.2.2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6 6)职业病)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危险因素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特征是:其与职业危险因素的因果关系明确,在接触同样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而很少是个别病人。职业病的诊断应由专门机构按有关法规和程序进行,确诊有职业病的职工享受国家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

    14、危害性u6.1.2.36.1.2.3中毒方式及机理中毒方式及机理机体对外源性化学物质的处理可简单分成相互有关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过程。(1 1)吸收)吸收 吸收是指外界环境中的化学毒物进入人体内的过程,在生产条件下,工业毒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其次为经皮肤吸收,也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但较为少见。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36.1.2.3中毒方式及机理中毒方式及机理(2 2)分布)分布分布是指被吸收的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循环与分配的过程。被吸收到血液中的化学毒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并随血流被运送到人体的器官和

    15、组织。分布的开始阶段,机体不同部位的血流量为主要影响因素,例如肝脏是具有丰富血液的器官,化学毒物可以在肝脏达到很高的起始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受化学毒物与器官、组织亲和力的影响而形成化学毒物的再分布过程。例如,铅早期主要分布在血流比较丰富的肝脏和肾脏的位置,随后进入并储存在骨骼内,但对骨骼无毒性。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36.1.2.3中毒方式及机理中毒方式及机理(3 3)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毒物,有的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产生毒效应,并以原形排出。多数毒物吸收后在体内酶作用下,经过各种生化过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的改

    16、变,称为毒物的生物转化,又称代谢转化。化学毒物在体内发生生物转化的过程,分为相反应及相反应。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相反应,亦称为结合反应。大多数化学毒物均需经过这两相反应。如乙醇氧化成为二氧化碳和水;醛类还原成醇类,再逐渐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乙酸乙酯水解成乙醇和乙酸,再氧化成二氧化碳;体内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等可与毒物或其他代谢产物结合。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36.1.2.3中毒方式及机理中毒方式及机理(4 4)排泄)排泄排泄是指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向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a.经肾脏排泄 肾

    17、脏是化学毒物排出的重要器官,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由尿排出。b.经呼吸道排泄 在常温状态下,呈气态的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或挥发性液态毒物,如CO、醇类等可通过简单扩散经肺呼出。c.经消化道排泄 肝脏是排泄外源性物质的主要器官。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可随粪便排出。消化道是很多结合物如谷胱甘肽结合物、硫酸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主要排泄途径。d.其他 乳腺虽然不是排泄毒物的主要途径,但具有特殊的意义。有些化学毒物可随乳汁由母体转运给婴儿,也可由牛乳转移给人。有些化学毒物还可通过唾液、汗液、指甲和毛发等途径排泄,其中毛发中的重金属含量可作为生物监测指标。6.

    18、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36.1.2.3中毒方式及机理中毒方式及机理(5 5)蓄积)蓄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可在体内逐渐积累,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有的化学毒物可直接发挥作用,引起某些器官、组织等蓄积部位的病变,如甲基汞蓄积在脑组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果蓄积部位不是该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部位时,此部位又称该毒物的储存库,如铅蓄积在骨骼内,可防止铅对软组织的毒性作用,但是在缺钙和甲状旁腺激素的溶骨作用等条件下,可导致骨内铅重新释放至血液而引起中毒。在某些组织或器官中,蓄积的毒物超过一定量时

    19、,会产生慢性中毒。因此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因素。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6.1.2.4 6.1.2.4 中毒对人体的损害中毒对人体的损害在生产环境中,有些毒物既可引起急性中毒,又可引起慢性中毒,如苯、汞、氟化氢、三硝基甲苯等;有些毒物只能引起急性中毒,如一氧化碳、氧化铜及氧化锌的蒸气等;有些毒物只能引起慢性中毒,如锰、铅等金属中毒。毒物进入人体后,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中毒症状。(1 1)呼吸系统的损害)呼吸系统的损害呼吸系统中毒的临床表现为:窒息、呼吸道炎症、肺水肿等。例如,氨、氯、二氧化硫等的急性中毒时可引起喉痉

    20、挛、声门水肿,造成呼吸道机械性阻塞而引起窒息,甚至死亡;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4 6.1.2.4 中毒对人体的损害中毒对人体的损害(2 2)神经系统的损害)神经系统的损害慢性职业中毒的早期症状和急性中毒的后遗症大多都表现为神经衰弱、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全身无力、恶心、呕吐、恐惧、抑郁、痴呆、震颤、抽搐、情绪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中毒时可引起中毒性脑病,表现为头痛、昏迷、呼吸抑制、兴奋、狂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压下降、体温低、脉搏减少等症状。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

    21、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4 6.1.2.4 中毒对人体的损害中毒对人体的损害(3 3)血液系统的损害)血液系统的损害某些毒物对人体的血液系统产生损害,表现为白细胞增加或减少、障碍性贫血、变性血红蛋白、溶血性贫血等,如慢性苯中毒、铅和三硝基甲苯中毒可引起颗粒性细胞、白血球、红血球、血小板减少,病人常出现头昏、乏力、鼻及牙龈出血;严重的慢性苯中毒,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血细胞生成减少,发生障碍性贫血等症状。苯胺、硝基苯化合物及亚硝酸盐中毒时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的功能下降,出现紫绀现象。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形成碳氧血红蛋白。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

    22、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4 6.1.2.4 中毒对人体的损害中毒对人体的损害(4 4)循环系统的损害)循环系统的损害循环系统中毒主要表现为循环系统衰竭、休克和心肌损害;一氧化碳、氰化物等窒息性气体急性中毒使组织缺氧,引起末梢循环衰竭而产生休克;亚硝酸盐中毒可引起血管扩张。(5 5)消化系统的损害)消化系统的损害四氯化碳、磷、三硝基甲苯、锑、铅等是“亲肝性毒物”,主要对肝脏产生损害。表现为:厌食、肝脏肿大、肝痛、出现黄疸、肝功能减退等症状;经消化道进入人体的汞、砷、铅等毒物,发生急性中毒时,表现为恶心、严重呕吐、腹泻、休克等。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

    23、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4 6.1.2.4 中毒对人体的损害中毒对人体的损害(6 6)泌尿系统的损害)泌尿系统的损害汞、四氯化碳、镉等能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时产生尿毒症;苯胺、砷和四氯化碳等能损伤肾脏;铅中毒可导致尿中含有大量蛋白,使血浆中蛋白减少,出现水肿症状。(7 7)生殖系统的损害)生殖系统的损害有研究表明,对睾丸有损伤的工业毒物有二硫化碳、二溴氯丙烷、铅、三硝基甲苯等;对女性生殖产生危害的工业毒物有铅、汞、镉、农药、氯乙烯等。(8 8)皮肤的损害)皮肤的损害职业性皮肤病约占职业病总数的40%50%,其致病因素中,化学因素占90%以上。主要损害为:化学灼伤

    24、、接触性皮炎、光感性皮炎、职业性痤疮。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4 6.1.2.4 中毒对人体的损害中毒对人体的损害(9 9)眼部的损害)眼部的损害工业毒物可引起多种眼部病变。如酸、碱可引起急性结膜炎、角膜炎,主要表现为羞明、流泪、灼痛;腐蚀性强酸、强碱进入眼部可引起化学烧伤,常引起结膜、角膜的坏死、糜烂;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可引起白内障。(1010)发热)发热五氯酚、二硝基酚等中毒可引起发热,吸入锌、铜等金属烟后引起发热称“金属烟尘热”。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

    25、.1.2.56.1.2.5影响因素影响因素(1 1)毒物的化学结构)毒物的化学结构 毒物的化学结构对其毒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情况下,毒物的化学结构相似,其毒性作用也相似。(2 2)物理化学性质)物理化学性质毒物的理化特性是多方面的,但影响人体健康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a.溶解度 毒物在体液的溶解度越大,其毒性也越大,特别是易溶于脂肪的物质,如四乙基铅、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尤其如此。b.分散度 毒物的颗粒越小,分散度越大,其化学活性增大,而且易随呼吸过程进入人体,因而毒作用越大。另外,分散度越大,溶解速度也会加快。c.挥发性 毒物的挥发性越大,释放在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越高,进入人体的可能性越大。如

    26、苯、乙醚、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都是挥发性大的物质,它们对人体的危害也严重。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56.1.2.5影响因素影响因素(3 3)毒物的联合作用)毒物的联合作用在生产环境中,操作者所接触到的毒物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毒物,毒物联合作用的综合毒性有下述几种情况。a.相加作用 通常,结构类似的化学毒物或同系物,或毒性作用的靶器官相同、作用机制类似的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易发生相加作用。例如,四氯化碳、氯仿等均属氯代烃,属肝脏毒物,会对肝脏毒性产生相加作用。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

    27、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56.1.2.5影响因素影响因素(3 3)毒物的联合作用)毒物的联合作用b.协同作用 多种化学毒物进入人体后,其所产生的毒性作用远远超过各单独化学毒物作用强度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协同作用。一氧化碳能使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降低,当一氧化碳与硫化氢同时存在时,硫化氢可协同一氧化碳引起的缺氧,因为硫化氢可使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c.拮抗作用 是指进入人体内几种毒物,其毒性作用的总和低于各化合物单独毒效应的总和,如氨和氯的联合作用。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56.1.2.5影响因素影响因素(3 3

    28、)毒物的联合作用)毒物的联合作用d.增强作用 有些化学毒物本身对人体的某个器官或系统无毒性,另一些化学毒物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前者可使后者的毒性大大增强,此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或增效作用。e.独立作用 由于不同性质的毒物有不同的作用靶位,而这些部位与靶子之间在功能关系上不密切,因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56.1.2.5影响因素影响因素(4 4)作业环境与劳动强度)作业环境与劳动强度作业场所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直接影响毒物作用于人体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毒物越易挥发,在

    29、空气中毒物的浓度也越高。当空气中的湿度增大,有些易溶于水的毒物溶解在水气中,其毒性增强,而且易吸附在呼吸道黏膜上,使人体中毒的可能性增加;当气压升高时,毒物在体内的溶解增强,因而毒性作用也增大;劳动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大,使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加快了人体吸收毒物的速度,中毒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就会增加。6.1 中毒中毒u6.1.2 6.1.2 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制药过程毒物的危害性u6.1.2.56.1.2.5影响因素影响因素(5 5)人体因素)人体因素在同样条件下接触同样的毒物,往往有些人长期不中毒,而有些人却发生中毒,并且病情轻重也各异,这是由于人体对毒物耐受性不同所致。有的人长期接触毒物,

    30、耐受能力反而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适应性”。人体对毒物的耐受性不同,源自于个体间差异。由于作业者的个体条件不同,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中枢神经系统、习惯性及致敏等情况不同,在同样的作业条件下,接触同样的毒物时,有些人发生中毒,而另一些人则不发生中毒。6.2 职业病职业病 u6.2.1 6.2.1 概述概述u6.2.1.1 6.2.1.1 定义及分类定义及分类u(1 1)定义)定义 u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的

    31、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u构成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患病主体是企业、构成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必须是在从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是因接触粉尘、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引起的;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列的职业病。6.2 职业病职业病 u6.

    32、2.1 6.2.1 概述概述u6.2.1.1 6.2.1.1 定义及分类定义及分类(2 2)职业病分类)职业病分类 我国最新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中,明确的法定职业病是10大类132种。包括: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9种;职业性皮肤病9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职业性传染病5种;职业性肿瘤11种;其他职业病3种。职业病的诊断、鉴定、治疗由专门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及程序进行。6.2 职业病职业病 u6.2.1 6.2.1 概述概述u6.2.1.2 6.

    33、2.1.2 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u职业病危害范围广,损害劳动者健康,职业病的危职业病危害范围广,损害劳动者健康,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1 1)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中化学因素 包括毒物,如铅、苯等;粉尘,如塑料粉尘等;灼伤物,如硫酸、氨水等。物理因素 包括异常气候条件和不良工作环境,如高温、低温、高压、振动等。生物因素 包括作业场所存在的微生物、病菌,如炭疽杆菌、霉菌等。6.2 职业病职业病 u6.2.1 6.2.1 概述概述u6.2.1.2 6.2.1.2 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2 2)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中劳动组织不当 如超时工作、作业方式不合理

    34、等。劳动强度过大 如超负荷工作、未考虑性别因素等。个体差异或非职业性疾病因素影响 如视力差、血压高、或受烟酒、药物,刺激等。不良的人机匹配 如劳动体位不妥,人与机器间距不当。6.2 职业病职业病 u6.2.1 6.2.1 概述概述u6.2.1.2 6.2.1.2 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3 3)生产环境)生产环境生产场所设计不合理 如厂房布局上把有粉尘源的车间放在常年上风口等。缺乏安全卫生防护设施 如作业场所采光照明不足,地面湿滑,防尘、防爆、防暑、防冻等设施缺乏或不足,个人防护用品不足或有缺陷等。特殊工场的不良作业条件 如由于生产工艺需要而设置的冷库低温、烘房高温等。6.2 职业病职业病 u6

    35、.2.2 6.2.2 职业病防治职业病防治(1 1)发生源控制原则)发生源控制原则发生源的控制原则及优先措施是:替代和改变工艺、湿式作业、密闭、隔离、局部通风及维护管理等。替代、改变工艺是设法消除职业病危害发生源或者减少其危害性。如,用低毒物质替代高毒物质,则可减少中毒的可能性。采用各种工业除尘系统,通过加湿以降低空气中粉尘的悬浮量;采用吸收、吸附、冷凝、燃烧等净化工艺,处理含有毒物质的工艺气体,降低有毒物质的浓度。密闭、隔离措施是将发生源屏蔽起来,尽量减少人员与发生源接触机会,例如,尽量采用密闭化、连续化、机械化操作和自动控制,建立隔离室,将操作人员与生产设备隔离,并与局部通风结合。生产经营

    36、单位应当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要像抓安全生产一样,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6.2 职业病职业病 u6.2.2 6.2.2 职业病防治职业病防治(2 2)接触者控制原则)接触者控制原则接触者控制原则及优先措施是:劳动组织管理、培训教育、职业健康监护、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以及维护管理等。在职工中鉴别易感者,弄清不同有害岗位的职业禁忌证,合理调配工作岗位,是预防职业病的重要措施。例如,血液疾病是接触苯作业的禁忌证,肺结核是接触硅尘作业的禁忌证,用人

    37、单位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6.2 职业病职业病 u6.2.2 6.2.2 职业病防治职业病防治(3 3)传播途径控制原则)传播途径控制原则传播途径的控制对策及优先措施是:清理、全面通风、密闭、自动化远距离操作、监测及维护管理。控制的重点是劳动环境。控制传播途径必须经常进行劳动环境测定。厂房通风预防职业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降低厂房内有害气体及粉尘的浓度,可使高温高湿车间可通风降温降湿,保障劳动者的健康。6.2 职业病职业病 u6.2.2 6.2.2 职业病防治职业病防治(4 4)劳动环境测定)劳动

    38、环境测定劳动环境测定是指对劳动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和不良环境条件的测定,是劳动环境评价的依据。劳动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测定的基本方法是:测定劳动者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和有害因素的强度、浓度,根据有害因素的种类,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岗位劳动评价标准作出评价。6.2 职业病职业病 u6.2.2 6.2.2 职业病防治职业病防治(5 5)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主要是通过预防性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性危害,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致害因素,同时对接触过致害因素的人员及早进行观察或治疗。健康检查 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定期体检、离岗健康检查。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包括:职业史、疾

    39、病史、家族病史、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状况、个人健康基础资料等。跟踪监护 对接触过职业危害因素的人员或职业病疑似患者,应进行健康跟踪观察监护,并对其健康监护资料进行积累、统计和分析,以期早预防、早治疗。6.3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u6.3.1 6.3.1 职业病防护职业病防护6.3.1.1 6.3.1.1 个人防护用品的作用个人防护用品的作用(1 1)隔离和屏蔽作用)隔离和屏蔽作用 譬如防护服装,穿戴齐全工作服、鞋、帽、手套等,能隔绝和减少生产性粉尘、酸雾、气体的刺激,预防职业性皮肤病,避免直接性灼伤等。(2 2)过滤和吸附作用)过滤和吸附作用 如在有毒环境中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根据作业状况、个体差异

    40、,正确佩戴防毒面具,则有很好的防毒作用。(3 3)保险和分散作用)保险和分散作用 如戴安全帽、系安全带或挂安全网等,在受到高空坠物冲击或失足坠落时,就是比较保险的安全措施,特别是安全帽能分散头部的冲击力度。6.3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u6.3.1 6.3.1 职业病防护职业病防护6.3.1.2 6.3.1.2 劳动防护用品的分类劳动防护用品的分类(1 1)头部防护用品(代码)头部防护用品(代码1 1)通常是工作帽和安全帽,主要有普通工作帽、防冲击安全帽、防高温、防电磁辐射等。(2 2)呼吸器官防护用品(代码)呼吸器官防护用品(代码2 2)按用途分为防尘、防毒、供氧三类;按功能又分过滤式、隔离式两类

    41、,主要有防尘口罩、防毒面具(口罩或面罩)、过滤式自救器、防酸碱口罩、氧气呼吸器、生氧面罩、给氧式自救器等产品。(3 3)眼(面)部防护用品(代码)眼(面)部防护用品(代码3 3)主要有防尘、防水、防冲击、防毒、防高温、防电磁辐射(射线)、防酸碱等产品。6.3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u6.3.1 6.3.1 职业病防护职业病防护6.3.1.2 6.3.1.2 劳动防护用品的分类劳动防护用品的分类(4 4)听觉器官防护用品(代码)听觉器官防护用品(代码4 4)主要有防水、防寒、防噪声三类护耳产品。(5 5)手部防护用品(代码)手部防护用品(代码5 5)通常是手套,主要有普通防护手套(袖套),防水、防寒、

    42、防毒、防静电、防高温、防射线、防酸碱、防油、防振、防切割手套,及电绝缘手套等12类产品。(6 6)足部防护用品(代码)足部防护用品(代码6 6)通常是鞋和靴,主要有防尘、防寒、防滑、防振、防静电鞋和防高温、防酸碱、防油、防刺穿鞋(靴)以及防水靴、电绝缘鞋(靴)、防烫脚盖、防冲击安全鞋(鞋护盖)13类产品。6.3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u6.3.1 6.3.1 职业病防护职业病防护6.3.1.2 6.3.1.2 劳动防护用品的分类劳动防护用品的分类(7 7)躯体防护用品(代码)躯体防护用品(代码7 7)通常是服装,主要有普通工作服(衣裤或大褂)、防水服、防寒服、防毒服、阻燃服、潜水服、耐酸碱服、防油服

    43、、防高温服、防辐射服等产品。(8 8)皮肤防护用品(代码)皮肤防护用品(代码8 8)主要有防毒、防照射(放射线或暴晒)、防涂料、防冻(皲裂)、防污(蚀)五类护肤产品。(9 9)防坠落及其它防护品(代码)防坠落及其它防护品(代码9 9)属整体及个体防护用具,包括安全网和安全带(绳)两类。6.3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u6.3.2 6.3.2 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6.3.2.1 6.3.2.1 消除毒源消除毒源(1 1)替代和排除有毒或高毒物料)替代和排除有毒或高毒物料 以无毒低毒物料取代有毒高毒物料是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中防毒的重要原则,也是防毒的根本方法。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原料气的

    44、脱硫、脱碳,以往一直采用砷碱法,砷碱中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严重威胁职工的安全与健康。通过研究,采用本菲尔特法脱碳和采用蒽醌酸钠法脱硫,可取得良好的脱硫、脱碳效果,并可彻底消除砷对人体的危害。6.3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u6.3.2 6.3.2 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6.3.2.1 6.3.2.1 消除毒源消除毒源u(2 2)选择无毒或低毒工艺)选择无毒或低毒工艺 改进工艺流程,选择无毒或毒性小的生产工艺,是防治毒物危害的重要措施。零污染、无害化的绿色工艺是现代制药及化工发展方向,并得到积极的推广和应用。如,采用乙烯直接氧化制取环氧乙烷,就比原来用乙烯、氯气和水制环氧乙

    45、烷安全,消除了原料氯及中间产物氯化氢的毒害。6.3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u6.3.2 6.3.2 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6.3.2.2 6.3.2.2 切断毒物传播途径切断毒物传播途径(1 1)通风排毒)通风排毒 通风排毒是工业防毒技术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通风动力,通风排毒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根据作用范围,还可分为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2 2)净化处理)净化处理 为了防止污染大气环境,作业场所排出的有毒气体,须经过净化后回收处理,才能排入大气,常用的方法有:冷凝净化、吸收净化、吸附净化、燃烧法。(3 3)密闭化、连续化生产)密闭化、连续化生产 很多有毒物料和中间产物呈气、

    46、液状态,一般都是采用密闭式加料、出料和密闭式反应、输送。除了设备、管道要求密闭,机,泵等转动装置须加轴密封,并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同时结合减压操作和通风措施,有效防止毒物的扩散和外逸。6.3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u6.3.2 6.3.2 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6.3.2.2 6.3.2.2 切断毒物传播途径切断毒物传播途径(4 4)隔离操作和自动控制)隔离操作和自动控制有毒作业必须采取隔离操作,将操作人员与生产设备隔离开来,避免散逸毒物对人体产生危害。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设备放置在隔离室内,通过排风使室内呈负压状态;另一种是将人员操作点安置在隔离室内,通过输送空气使室内

    47、呈正压状态。现代制药企业,其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运用各种机械替代人工操作,或采用遥控或程控方法,可极大地减少人与物料的直接接触,从而减轻或避免有毒物对人体的危害。采用自动控制的生产工艺,或采用防爆、防火、防漏气的储运过程,对防止毒物扩散非常有利。此外,自动控制还可对生产现场的异常情况进行自动调控,比如安全阀一类的安全泄压和报警装置,给制药生产带来了更大的安全系数。6.3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u6.3.2 6.3.2 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6.3.2.3 6.3.2.3 个体防毒及卫生保健措施个体防毒及卫生保健措施个体防护是防毒的重要措施之一,个体防护措施主要是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48、。个体防护用品可分为:呼吸系统防毒用具,人体防护用品,皮肤防护用品等。(1 1)呼吸系统的防毒用具)呼吸系统的防毒用具 主要包括过滤式防毒面具和口罩、隔离式防毒用具等。(2 2)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 人体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帽和手套等,应根据生产中毒物的种类、性质和工作条件等,选择合适的种类和型号。其作用是防止毒物从皮肤侵入人体,防止强酸、强碱等毒物对皮肤的伤害,防止吸附性较强的汞等毒物吸附在头发和衣服上。6.3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u6.3.2 6.3.2 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6.3.2.3 6.3.2.3 个体防毒及卫生保健措施个体防毒及卫生保健措施u(

    49、3 3)皮肤防护剂)皮肤防护剂 防止毒物从皮肤侵入人体,除采用个体防护用品外,对暴露皮肤应采用皮肤防护剂。常用的防护剂有软膏、糊剂、成膜剂和乳剂等。选用皮肤防护剂时,需根据工作时接触毒物的性质和危害来确定,譬如,当接触物是酸、碱等刺激性毒物时,应使用软膏,接触毒物为油脂、涂料、无机盐类时应用乳剂。6.3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u6.3.2 6.3.2 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制药工业毒物防治技术6.3.2.3 6.3.2.3 个体防毒及卫生保健措施个体防毒及卫生保健措施卫生保健也是工业毒物防护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健康检查 身体健康检查包括新进人员从业前健康检查和定期健康检查。凡是从事有

    50、毒物质作业的新进人员,发现有禁忌症者,不能安排在相应的有毒作业岗位。从事有毒有害物质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发现有疾病者,应考虑调换适当工作,并进行治疗。个人卫生 从事有毒有害物质作业的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以防止有毒物质从口腔、消化道侵入人体。个人卫生措施主要有:a.作业人员进车间前,必须按要求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工作完毕离开车间时,应脱下个人防护用品存放在规定的地方;b.接触毒性较大的毒物,如接触汞、铅等工作人员,下班离开车间时要洗澡,至少要洗头、洗脸、漱口,特别是手要认真仔细洗干净;c.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吸烟,饭前要洗手。6.3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u6.3.3 6.3.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电子教案与课件: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第6章-职业危害及预防.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84784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