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技术创新转换成本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846833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PPT
  • 页数:104
  • 大小:251.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技术创新转换成本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技术创新 转换 成本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五章第五章技术创新转换成本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1 转换成本的概念和表现1.转换成本概念l转换成本:是指由一种状态或行为转换为另一种状态或行为所产生的损失和需要付出的代价。l技术创新转换成本:简称为技术转换成本,是指从一种技术(产品或工艺)转换为另一种技术(产品或工艺)的损失和需支付的费用。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1 转换成本的概念和表现1.转换成本概念l技术转换成本有狭义与广义之分:l狭义转换成本:指技术转换的有形损失和费用;l广义转换成本:不仅包括有形损失和费用,而且包括无形损失和费用。l从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来看,广义转换成本更为全面,也更有意义。5.1

    2、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1 转换成本的概念和表现2.转换成本的表现l广义技术转换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形资产提前报废损失。l当生产新产品所需的设备、工具,甚至厂房、构筑物等与原有设备、工具、厂房等有较大的区别时,当新工艺与原有工艺使用的设备、工具有较大不同时,为了生产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就必须拆除原有设备,改造或拆除厂房。如果拆除的设备不能转作他用,就将被报废。这种报废往往在其寿命到期之前发生。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1 转换成本的概念和表现2.转换成本的表现l广义技术转换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原有产品停滞下降损失。l技术创新常表现为一种重建过程,由原有产

    3、品生产或原有工艺流程转变为新产品生产或新工艺流程,往往需要中断生产过程,从而使企业遭受利润损失,有时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财务困难。为了开发、生产新产品,企业不得不将用于现有产品改进和生产的有限资源转移到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上,从而导致现有产品的停滞或下降。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1 转换成本的概念和表现2.转换成本的表现l广义技术转换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企业产品的自我替代损失。l当企业的创新产品是原有产品的替代品时,新产品的推出会导致原有产品销售量的下降或价格下跌,这是企业在与自己“竞争”,由此带来企业的损失。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1 转换成本的概念和表现

    4、2.转换成本的表现l广义技术转换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原有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支撑网络的失效。l技术创新带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知识、技能的更新,产品和工艺流程的变更等,可能导致原有技术体系的失效;产品和工艺的变更可能要求组织结构等系统作相应改变,从而导致原有管理体系的失效;技术创新还可能导致已形成的社会配套、协作的技术网络、提供原材料、配件及信息的网络和产品销售网络失效。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l转换成本主要产生于资产专用性和替代差距1.资产专用性l资产专用性是相对于资产通用性而言的。l资产通用性:是指资产适用于多种技术及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特

    5、性。例如,普通车床可用于加工各种轴类和盘类零件。l资产专用性:是指资产仅适于某种特定技术及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性。例如,内燃机曲轴磨床仅可用于曲轴的加工。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1.资产专用性l资产专用性是生产经营专业化的产物。l如果一个机构(研究所、企业等)很少用某项资产(如车床)重复制造同种产品(如曲轴),那么,这个机构就不会设置专用资产(如曲轴磨床)。它或者通过辅助工具实现其偶发性制造要求,或者通过协作由外单位完成制造过程。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1.资产专用性l资产专用性是生产经营专业化的产物。l专用资产的最

    6、大特点是效率高。由于专用资产是按照预定的生产、经营的特殊要求设计的,所以可以相当好地满足生产、经营需要,而且十分重视可重复性及高效率、高质量。例如,汽车模具。l专用资产的诞生为现代高中低档产品和物美价廉、经济适用产品创造了可能性。因此,资产专用性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1.资产专用性l资产专用性不利的一面也是由基“专用”特性造成的。l资产的专用性必然导致资产适用面狭窄。当产品生产或经营对象改变时,专用资产往往就因为不能适应而失效。l例如,汽车的改型必然导致原模具失效,而要求重新设计制造模具。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

    7、.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1.资产专用性l资产专用性不利的一面也是由基“专用”特性造成的。l专用资产的代价也就相当高昂。由于专用资产的功能、效率要求很高,所以一般说来专用资产的价格昂贵。l例如,由于模具的高要求,到目前为止,我国汽车生产的大部分模具仍然依赖进口,汽车改型所导致的模具报废的高昂转换成本也就不可避免。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1.资产专用性l无形资产同样存在专用性问题。l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实际操作的知识与技能的专用性。l适用于特定产品工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而且要通过较长时间实践的经验积累才能消化和运用自如。当产品和工艺改

    8、变后,原来的知识和技能就可能因不适应新产品和工艺而失效。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1.资产专用性l无形资产同样存在专用性问题。l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实际操作的知识与技能的专用性。l例如,机电一体化已成为机械产品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使一批只懂机械不懂电气和电子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失效,只有重新学习才能适应新变化,否则将不得不转做其他工作;l又如,激光排版技术的普及使铅字工人的技能失效甚至导致他们失业。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1.资产专用性l无形资产同样存在专用性问题。l供销系统的专用性。适于特定产品和工艺的原材料、配件

    9、、信息等资源供给系统、技术协作配套系统及产品销售系统往往具有专用性的特征。这些系统涉及企业与外界的联系网络,产品和工艺的要求使企业定位于某些相对固定的供应商和客户。供应商为了满足企业相应要求也往往产生一定的专用性;客户有时由于对配件、服务的依赖而产生对产品使用的一定的专用性。当产品或工艺改变而导致供销系统作相应改变时,转换成本就不可避免了。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1.资产专用性l无形资产同样存在专用性问题。l管理体系的专用性。管理体系必须与技术、生产、营销体系相适应,从而建立在一定技术基础之上的决策体系、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就将具有一定的专用性。l例如,按

    10、一人一机组合成的机械加工流水线的管理有相应的操作、维护、运转等管理体系,这种体系与自动化流水线的管理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就这两种技术而言,各自的管理体系都有一定的专用性,从一种体系转向另一种体系都会产生转换成本。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1.资产专用性l无形资产同样存在专用性问题。l未被认识不等于可以被忽略。转换成本虽然在实践中被感觉到,但尚未被很好地认识,其中尤其以无形资产专用性带来的无形资产转换成本更难于被认识。l事实上,无形转换成本有时是相当大的,甚至会远远超过有形转换成本。因为诸如技术体系、管理体系等“软系统”的建立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技术创新带来的

    11、旧体系的破坏和新体系的重建将消耗企业大量的时间,产生相当大的损失。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2.替代差距l替代差距: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新技术(产品或工艺)对旧技术的替代,新技术替代旧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可能小于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产生“替代差距”。l它包括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时间差距和市场差距。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2.替代差距替代的时滞:l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时间差距又可称为替代时滞。l一种技术的最终经济效果可反映在现金流上。在初始阶段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表现在现金流上为负值,当技术产生效益后现金

    12、流上升。在技术替代发生时,相应的现金流替代也就发生了。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2.替代差距替代的时滞:CF现金流(CF)t1t2时间(t)图5-1:替代的时滞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2.替代差距替代的时滞:l如图所示,曲线代表旧技术现金流,代表新技术现金流。若在时间t1时用新技术替代旧技术,将产生CF的损失,到时间t2,新技术才能达到被替代的旧技术的现金流水平。l从趋势上看,新技术的现金流会超过旧技术,从而总效益会超过旧技术,但需要时间。这种替代时滞所带来的损失是创新者需要认真对待的转换成本。CF现金流(CF)t1t2

    13、时间(t)图5-1:替代的时滞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2.替代差距替代的量差:l一般说来,新技术的经济效益会优于旧技术,但是,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竞争的结果,也可能会出现新技术的效益在绝对量上小于旧技术的预期效益。l如下页图所示,新产品的最大市场占有率为M2,低于老产品的最大市场占有率M1。这种情况往往在竞争失利的条件下发生。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2.替代差距替代的量差:市场占有率(M)M2时间(t)图5-2:替代的量差M15.1 5.1 转换成本转换成本5.1.2 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2.替代差距替代的量差:l

    14、美国经营战略规划研究所曾进行一项著名的“经营战略对利润的影响”的研究,该项研究从多个行业600多家企业的资料分析中得出结论:市场占有率与投资报酬率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市场占有率10%以下的企业,平均报酬率在9%左右,而市场占有率超过40%的企业,平均报酬率为30%;平均而言,市场占有率相差10%,投资报酬率相差5%。可见市场占有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大影响。因此,当技术创新导致市场替代量差时,转换成本往往是巨大的。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l转换成本是技术创新决策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过分强调转换成本是导致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l技术创新决策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转换效益。l转换经济:转

    15、换经济就是技术转换的成本和效益的总和。l转换经济是技术创新决策的经济依据。因此,技术转换的经济分析是十分重要的。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1.常用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l技术转换效益分析常用方法是财务评价法,常用指标有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财务评价注重现金流分析,技术转换的效益反映在转换与否的现金流比较上,在用于技术转换项目评价时,通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注重近期效益,忽视可能发生的变化;注重货币性效益,忽视非货币性效益;注重直接效益,忽视间接效益。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1.常用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注重近期效益,忽视可能发

    16、生的变化l财务评价在对未来情况作预测时,主要依据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普遍忽视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特别是忽视技术变化、市场竞争带来的影响。l举例来说,某企业生产的一种产品过去几年和现在的销售情况良好,平均年销售净收入达100万元;该企业已开发出新产品,若投入市场,将因为替代效应使现有产品销量下降,假定新老产品均可维持5年的市场寿命,新产品是否投放市场的现金流如表5-1所示。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1.常用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注重近期效益,忽视可能发生的变化表5-1:新产品上市的现金流年份12345净收入新产品不上市100100100100100新产品上市老产品收入8060

    17、40200新产品收入10356080100差额-10-5000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1.常用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注重近期效益,忽视可能发生的变化l显然,由于新产品替代了老产品,且由于新产品市场成长需要一段时间,结果导致新产品上市后效益的下降,当取折现率为10%时,净收益现值损失为:10*(1+0.1)-1+5*(1+0.1)-2=13.2(万元)结论是不应将新产品投向市场。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1.常用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注重近期效益,忽视可能发生的变化l但是,这种分析忽视了一个情况:竞争者现正在开发新产品,若本企业新产品不上市,竞争者产

    18、品预计一年后可上市。显然,竞争者新产品上市后同样会使本企业老产品销量下降。如果本企业推出新产品,竞争者考虑到与本企业竞争的相对劣势,预计将不推出新产品。若考虑这种情况,未来5年的现金流将变成表5-2的数据。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1.常用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注重近期效益,忽视可能发生的变化表5-2:考虑竞争情况的新产品上市的现金流年份12345净收入新产品不上市10080604020新产品上市老产品收入806040200新产品收入10356080100差额-1015406080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1.常用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注重近期效益,

    19、忽视可能发生的变化l在取折现率为10%的条件下,本企业新产品上市的净收益现值经计算为124万元。l尽管这是假设的例子,但表5-1所模拟的分析方法却相当普遍地被使用着,其结果是:低估了技术转换的效益。在此例中,低估的效率为:124-(-13.2)=137.2(万元)。l低估技术转换效益意味着为决策者提供了极不利于创新的扭曲信息。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1.常用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注重货币性效益,忽视非货币性效益;注重直接效益,忽视间接效益。l财务评价是以货币计量为基础的,一般不考虑非货币性效益。但是,技术创新的效益并不完全表现在可计量的货币性效益上,甚至主要不表现在可计

    20、量的货币性效益上。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1.常用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注重货币性效益,忽视非货币性效益;注重直接效益,忽视间接效益l例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由传统的制造方法向先进制造技术CIMS转换已在一些企业试点,证明效果十分显著,以致企业群起而效仿。但据对某著名试点企业的分析,按直接财务效益计算的内部收益率仅为4.3%。进一步分析可知,该企业由于采用CIMS技术获得的一系列重要效益并未包含在上述直接财务效益中。l上述两点表明,财务分析不能作为技术创新决策的唯一依据。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

    21、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1)直接效益l技术转换的直接效益是指由技术转换直接产生的效益。它主要体现在产品销量、价格、成本三个方面。产品销量l在考察产品销量时,要注意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分析技术转换后销量的增加,此增加的销量显然由新技术实施所致;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1)直接效益产品销量l二是抵销的可能下降的老产品销量,即要考察若不进行技术创新可能由于老产品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市场饱和、竞争者的挤占等原因而导致的销量的下降。l在对技术转换效益分析时,这种情形尤其应予重视。当存在这种情形时,即使在绝对销量上没有比以前增加,技术转

    22、换的效益也可能是很大的。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1)直接效益价格l与销量分析类似,价格分析也要考虑新产品可能的价格上升和老产品可能的价格下降两方面情况。成本l成本分析既要考察新产品的成本,也要考察老产品成本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如,为延长老产品市场寿命所增加的市场销售费用(宣传、广告、推销费等)及其他费用。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2)直接效益分析方法l技术转换的直接效益是通过对技术转换与否的比较计算的,即比较技术转换后的效益与假定不转换的效益,计算二者之差。l容易走入的误区

    23、VS正确做法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2)直接效益分析方法l容易走入的误区:忽略了创新的本质是不断改变现存的状态,否定变化,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观察事物注重近期效益而忽视可能发生的变化。l其结果是:高估了不进行转换的效益,从而低估了技术转换的效益不转换。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2)直接效益分析方法l正确做法:重视新技术对现有技术的替代,竞争者的进入等因素正确估计假如不进行技术转换的可能结果。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

    24、方法(3)间接效益l指由技术转换带来某些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效益。l它主要体现为技术能力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这些最终会导致效益的提高。l例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4)间接效益分析方法l间接效益目前尚缺乏直接量化的分析方法,一般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半定量分析。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4)间接效益分析方法加权法l其思路是:间接效益主要反映在长期战略效益上,长期战略效益则表现为对企业战略目标的

    25、贡献大小。评价时,以直接效益为基数,用对企业战略目标贡献系数作权重。贡献系数则由评价者根据被评价的技术与企业战略目标的相符合程度等因素作出估计。其公式是: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4)间接效益分析方法加权法IE=DES/KIE:间接效益指标(%)DE:直接效益(用NPV值表示)S:权重(对战略目标的贡献系数)K:新技术的直接投资额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4)间接效益分析方法加权法lIE=DES/K是对间接效益进行粗略估计。对S值作不同的估计,可以对不同技术的间接效益加以区分

    26、。决策者要对直接和间接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后作出选择。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4)间接效益分析方法评分法l其基本做法是:1)列出间接效益的表现,还可以进一步分列出各方面的具体表现细目;2)就各方面(各细目)对被评价的技术进行评比打分;3)计算各得分的加权分,加权系数则事先由决策者和专家根据各方面的相对重要性确定;4)计算总得分。(决策者根据不同技术总得分的不同,判断其间接效益差别。)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4)间接效益分析方法经验评价法l根据行业技术发展和竞争态势,企业可制定

    27、经验性判断准则作为决策的依据。经验性判断准则通常有三类: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4)间接效益分析方法经验评价法l1)以技术改进速度的目标作为技术决策的依据。l莫尔定律:Intel总裁高登莫尔要求芯片上的电路密度每隔两年要翻一番。l折迭定律:高技术企业“若产品价格18个月保持不变,产品性能必须提高一倍;而若产品性能18个月保持不变,价格必须下降一半”。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4)间接效益分析方法经验评价法l2)以预定的产品更新速度作为技术决策的依据。l例如,3M公司要求每个

    28、部门每年销售额的25%须来自近5年开发出来的产品。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1 转换效益2.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4)间接效益分析方法经验评价法l3)以研究开发费用投入水平作为技术决策的依据。l如日本企业制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维持企业生存的下限为2%,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为5%。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2 技术转换的经济特性l技术转换的可行性分析:技术转换的经济性取决于对技术转换的效益和成本的比较与综合,只有当技术转换的综合效益大于零时,转换才是可行的。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对技术转换效益和成本的判断。l效益与成本在度量上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l即是否可

    29、用相同的规则和尺度去度量效益和成本。l产品生产的成本和效益度量具有较好的对称性;技术转换的成本和效益度量存在非对称性。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2 技术转换的经济特性l技术转换成本和效益度量的非对称性表现1.转换效益的长期性VS转换成本的短期性。l转换效益将在实现转换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表现出来,至少为新技术的寿命周期,有些效益还会延伸到技术寿命周期结束以后(如采用新技术导致的某些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的积累等将长期发挥作用)。l大部分转换成本在实现转换的过程中发生(如有形资产报废损失、停产减产损失、技术体系失效等);小部分转换成本虽在较长时间内发生(如产品的自我替代损失),但一般也

    30、会比转换效益发生的时间短。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2 技术转换的经济特性l技术转换成本和效益度量的非对称性表现2.转换效益的分散性VS转换成本的集中性。l转换效益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现在众多方面,有的从销售量、价格、成本上体现出来,有的则从技术和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中表现出来,因而效益分散。l转换成本常常集中表现在大量有形资产的报废、老产品迅速被替代上,因而转换成本相当集中地表现出来。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2 技术转换的经济特性l技术转换成本和效益度量的非对称性表现3.转换效益的潜在性VS转换成本的显在性。l转换效益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最终都表现在市场效

    31、益上,在技术转换决策时,新产品的市场常常还只是潜在市场,只有当新产品真正被用户接受,才会成为显在市场,因此技术转换的效益常常表现为潜在效益。l转换成本,尤其是有形资产报废的损失是显在的、现实的。5.2 5.2 转换经济转换经济5.2.2 技术转换的经济特性l技术转换成本和效益度量的非对称性表现4.转换效益的不确定性VS转换成本的确定性。l技术转换面临着技术、市场、经营上的不确定性,技术上可能不成功,市场可能不像预见的那样大,从而转换效益具有不确定性。l而技术转换成本常常是确定的,一旦转换,成本就实实在在地发生。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1 技术转换阻力及其效应1.技术转换阻力l技

    32、术转换阻力:指的是由技术转换成本造成的阻碍技术转换的力量。l转换阻力来源于四个方面l资产惰性力l经营抗拒力l心理惯性力l决策导向力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1 技术转换阻力及其效应1.技术转换阻力l转换阻力来源于四个方面:1)资产惰性力:有形资产沉淀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具有天然的惰性,有尽可能达到和超过预计服务期限的倾向;由技术体系、管理体系、支撑体系等构成的无形资产,虽然直接投资可能不有形资产那样巨大,但其建立和形成需要更长的时间,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我维护的倾向。上述倾向构成了资产的惰性,形成对技术转换的阻力。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1 技术转换阻力

    33、及其效应1.技术转换阻力l转换阻力来源于四个方面:2)经营抗拒力:企业在经营上总是力图延长产品寿命,以取得尽可能多的经营效益,这与技术转换将导致的现有产品被替代的行为相冲突。在这种冲突中,企业往往有维护老产品、抗拒替代的倾向,从而产生对技术转换的抗拒力。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1 技术转换阻力及其效应1.技术转换阻力l转换阻力来源于四个方面:3)心理惯性力:企业的资产和产品凝结着企业家和全体职工的多年心血,不少人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对其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从而形成维护现有资产和产品的惯性。破坏原有成果将遇到巨大的感情障碍。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1 技术转换阻力及

    34、其效应1.技术转换阻力l转换阻力来源于四个方面:4)决策导向力:转换成本的短期性、集中性、显在性和确定性与转换效益的长期性、分散性、潜在性和不确定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导致在决策的天平上极易向转换成本倾斜。也就是说,转换成本有吸引决策者注意力、引导延缓转换的导向力。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1 技术转换阻力及其效应2.转换阻力的效应l技术转换决策在一定意义上是技术转换促进力和阻碍力较量的结果,只有当促进力成长到足以克服阻碍力时,转换才会发生。因此,转换阻力常常会延缓甚至扼杀技术转换,产生严重后果。这种后果在项目、企业、行业、国家层次上都有表现。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

    35、力5.3.1 技术转换阻力及其效应2.转换阻力的效应1)项目层次l当某种技术机会出现时,企业因受转换成本牵制而延缓创新或丧失创新时机,导致严重损失。这种情况甚至在极富创新精神的企业也难避免。例如,世界计算机芯片和通讯技术巨头之一的摩托罗拉公司在RISC技术创新上迟缓的重要原因就是受转换成本的牵制。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1 技术转换阻力及其效应2.转换阻力的效应2)企业层次l当技术创新动摇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时,创新与否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例如:l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出现使以电子管为其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的一些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转换成本过高导致部分企业衰落。l被当作

    36、“30年一贯制”典型的解放牌汽车迟迟不能更新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技术转换的资金,同时,在相当长时间内汽车紧缺使社会对解放牌汽车哪怕是一年的停产、减产都极为敏感,国家刚性的生产任务压得企业没有喘息的时机。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1 技术转换阻力及其效应2.转换阻力的效应3)行业层次l当新技术波及面不仅仅是几个企业,而是整个行业时,创新与否就关系到行业的命运。例如:l瑞士最先开发出电子表。由于机械表世界霸主地位和已建立起的强大实力所产生的巨大吸附力,使瑞士没有继续进行开发和生产,而是把电子表技术转让出去。日本钟表业如获至宝,大力开发和生产电子表,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登上了世界电

    37、子表冠军的宝座,瑞士手表工业1/2的企业倒闭,世界钟表市场几乎没有瑞士的容身之地。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1 技术转换阻力及其效应2.转换阻力的效应4)国家层次l如果一个国家在多个行业、在整体战略上失策,就可能危及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l例如:英国的历史颇令人深思。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1.减少转换成本2.正视转换成本3.利用转换成本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1.减少转换成本1)提高资产的柔性2)在技术创新中注重技术的继承性3)处理好产品更新与设备更新的关系4)搞好现有设备的改造5)延长技术寿命5.3 5.

    38、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1.减少转换成本1)提高资产的柔性l为了实现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必须使资产专用化;专用化的转换成本又阻碍了技术创新。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但是,这个矛盾可通过技术进步本身来解决:现代制造技术把柔性化和高效化统一了起来,即设备可以适应多品种和产品的快速更新。例如,机械工业中的数控加工中心,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就是这类技术。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1.减少转换成本2)在技术创新中注重技术的继承性l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技术创新中“瞻前顾后”:“瞻前”即在创新时尽可能保留原资产;“顾后”即在创新时要考虑到下一轮创新的

    39、延续性,使现在的资产在下次技术更新时保持可用性。l这对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有经济意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巧妙处理。例:瞻前顾后。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1.减少转换成本3)处理好产品更新与设备更新的关系l当产品更新对设备提出新的要求时,产品更新与设备更新常相伴而行:产品换型等于设备全面更新。但是,如果处理得当,也可减少设备更新的比重,如上例中的一汽。l在产品创新中,如果不顾及已安装的设备,可能导致创新的失败。例如:高清电视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1.减少转换成本4)搞好现有设备的改

    40、造l用新技术改造旧设备,使设备性能现代化,可节省大量的更新费用,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l例,我国利用微机技术及数字显示、数字控制、激光技术改造旧机床、工业炉窑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1.减少转换成本5)延长技术寿命l技术有一定的寿命期,这一寿命期的长短不仅取决于新技术的出现以及新技术的进步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原有技术改善的努力。不断改进技术,以延长其寿命,从而也延缓了资产的更新时间。l例,刮胡刀与磁带录音机。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2.正视转换成本l两难选择:当技术创新与转换成本成为不可调和的抉择时,企业将面

    41、临痛苦的选择:要么回避转换成本的巨大代价,求得企业的一时“平安”;要么忍付转换成本之痛,坚决地实施创新。面对这一两难选择,企业往往选择了前者,酿成重大决策失误。l避免决策失误须重视以下几点:1)遵循总体战略指导;2)创造技术创新氛围;3)把握技术的转换信息;4)减少技术转换风险。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2.正视转换成本1)遵循总体战略指导l技术转换是一种战略层次的行动,涉及企业甚至行业全局,因此,要使企业在技术转换过程中不失误,必须建立长期战略并在长期战略指导下进行技术决策。企业总体战略制定了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意图。这种目标和意图具有很大的进取性,需要经过艰苦

    42、努力才能达到。例如:赶超战略。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2.正视转换成本2)创造技术创新氛围l技术转换是对旧技术平衡状态的破坏和冲击,需要有创新的氛围而不是安于现状的氛围。l技术变化是个渐变积累的过程。企业如果缺乏创新意识,就如水温渐热中的青蛙,会慢慢适应渐变的环境而失去警觉,当渐变积累为突变时方才省悟,则为时已晚。为避免这种情况,企业要保持危机意识,对技术新进展、市场新需求、竞争者的新行动保持警觉状态,甚至要有意识地创造危机感。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2.正视转换成本3)把握技术的转换信息l技术转换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企业一般是

    43、有足够的时间作出反应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够对已出现的转换征兆和信息作出正确判断。实际情况是:误判常常发生。技术转换信息主要体现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2.正视转换成本3)把握技术的转换信息l对于技术信息来说,企业要避免用自己现有技术的长处与新技术的短处比较。正确的思路方法是,比较新旧技术的边际改进效果,即比较单位研究开发费用带来的技术改进量。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2.正视转换成本3)把握技术的转换信息l对于市场信息来说,企业不要仅要注意直接替代产品的动向,还要注意表面上看来与本企业产品无关而实际上是潜

    44、在的、间接的替代品的动向,要想取得创新产品的市场领先优势,还要有超前的市场意识,善于发掘潜在需求信息,以便为市场创新提供帮助。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2.正视转换成本4)减少技术转换风险l不可否认,技术转换风险是存在的,有时是很大的,这也是企业不易果断决策的关键所在。如何减少技术转换风险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几种途径: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2.正视转换成本4)减少技术转换风险l第一,积极进行技术储备,慎重投入规模生产。据研究,研究开发投入、中间试验投入、规模化生产投入三者之比为1:10:100。这表明,研发

    45、、中试、生产的风险损失有很大差别。因此,在风险无法回避的情况下,宁可将风险提前消化。在策略上,宜积极进行新技术的跟踪、新产品的预研,做好技术储备。一旦市场有了需求就可以较快速度投入生产;如果市场没有需求,损失也不致太大。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2.正视转换成本4)减少技术转换风险l第二,多品种结合。单品种产品的更新会使企业财务出现很大的波动。如果更新失败,后果是灾难性的。多品种生产可使风险分散。为减少财务波动,可妥善安排各类产品的更新周期,使之互相间隔而成序列。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2.正视转换成本4)减少技术转换风险l第三,长

    46、短结合。当企业主导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时,为防止财务可能出现的近期困难和应付主导产品开发失败的风险,宜适当生产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产品以作补充。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3.利用转换成本l转换成本的存量特性:转换成本与资产的存量成正比,与已有的市场地位成正比。l企业资产存量越多、市场地位越高则转换成本越大。其表现是:企业越悠久、资产规模越大、技术越先进、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越规范则转换成本越大;现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转换成本越大。例如,瑞士钟表业的转换成本就比日本大。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3.利用转换成本l转换成本的存量特性的经济

    47、意义:它使技术后进国家(地区)拥有巨大的转换成本“优势”,这种优势在技术突变的情形下更为突出。l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德国超过英国,战后日本迅速成长为经济大国,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无不与转换成本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3.利用转换成本l技术后进国家(地区)技术转换策略:利用技术更新时机,跳过某些发展阶段,尽量采用先进技术。避免跟在先进国后面缓慢爬行,结果不但不能逃脱每一轮创新的转换成本,而且落入永远赶不上的陷阱之中。l顶吹纯氧炼钢技术l北大方正5.3 5.3 转换阻力转换阻力5.3.2 技术转换对策3.利用转换成本l我国应采取的技术转换

    48、策略:l首先从各行业的领航企业开始,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些企业,同时进行配套改革,建立“创新示范工程”,并逐步向行业扩散。l用产业政策、法规等引导企业技术进步;l限制落后技术的投资和重复建设;l强制淘汰作为装备的落后机电产品和基础零部件产品;l限制落后的二手设备的引进;l强制淘汰落后装备,尤其是耗能高、污染大、影响安全的设备。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l转换成本产生的根源l转换效益的主要体现与分析方法l技术转换对策汽车模具汽车模具l汽车车身对形状、精度有很高的要求,精密的专用模具可以达到这些要求,而且重复制作的车身完全相同,具有极好的互换性。试想不使用专用模具,而用手工敲打制作车身,不仅效率极低,质

    49、量难以保证,零件间的连接处(如车门与车身)要么缝隙过大,要么过紧而不能装配和使用;而且对每辆车只能对号入座,不能互换。可以说,没有模具就没有现代的汽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IMS)l这种技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系统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对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决策过程的物质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将产品的设计、工艺、生产准备、生产计划与控制、加工制造乃至采购、销售、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全局动态最优化。这种技术投资大,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据测算,其财务内部收益率在5%以下,但间接收益却很大。其间接收益有:计算机集成制

    50、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IMS)1.市场应变能力增强:设计制造周期缩短,生产柔性提高,计划调度灵活性提高等;2.企业信誉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交货准时率提高等;3.管理水平提高:计划和业务流程优化,信息质量和传递效率提高,管理体系合理化等;4.技术能力提高:生产设备与工艺技术水平提高,员工素质提高,产品开发手段改善,积累技术创新经验等。摩托罗拉公司在摩托罗拉公司在RISC技术创新上迟缓技术创新上迟缓l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芯片是继流行的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芯片之后出现的新技术。摩公司基于CISC技术的680*0芯片是世界上微处理器两大标准系列之一。该公司早在20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技术创新转换成本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84683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