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9章-危重症护理的常用技术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841273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PPTX
  • 页数:71
  • 大小:1.3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9章-危重症护理的常用技术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危重 护理 常用 技术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九章第九章 危重症护理的危重症护理的 常用技术常用技术学习导入 患者男性,患者男性,5656岁,血糖升高岁,血糖升高7 7年,发热年,发热3 3天,体温最高达天,体温最高达3939以上,伴咳嗽,以上,伴咳嗽,无痰,急诊入院,查血糖无痰,急诊入院,查血糖 30.46 mmol/L30.46 mmol/L、血气分析:、血气分析:PHPH值值7.187.18、氧分压、氧分压59.20 59.20 mmHgmmHg、诊断、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收治于内分泌科。当晚,收治于内分泌科。当晚19:0019:00患者氧饱和度患者氧饱和度持续下降低至持续下降低至78%78%,并逐渐进入嗜睡

    2、状态。急查血气:,并逐渐进入嗜睡状态。急查血气:PHPH值值 6.936.93、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分压 21.10 mmHg21.10 mmHg、氧分压、氧分压 56.70 mmHg56.70 mmHg、细胞外液剩余碱、细胞外液剩余碱-28.30 mmol/L-28.30 mmol/L。经会诊后,。经会诊后,转入重症医学科。转入时转入重症医学科。转入时T39.5T39.5,HR117HR117次次/分,分,BP136/78mmHg BP136/78mmHg,面罩吸氧,面罩吸氧10L/min 10L/min 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69%,69%,呼吸呼吸2929次次/分,神志呈嗜睡状态,双侧瞳

    3、孔等大等圆直分,神志呈嗜睡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径2mm,2mm,对光反应迟钝,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对光反应迟钝,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辅助检查:白细胞辅助检查:白细胞:18.44:18.44*10E9/L10E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3%89.3%,C-C-反应蛋白:反应蛋白:454.67mg/L454.67mg/L,降钙素原:,降钙素原:27.58ng/mL27.58ng/mL,肌酐,肌酐:103.0umol/L:103.0umol/L、尿素、尿素:12.82mmol/L:12.82mmol/L。糖化

    4、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14.6%14.6%,床边血糖:,床边血糖:25.5mmol/L25.5mmol/L,胸部,胸部CTCT示示:左肺上叶大片渗出性左肺上叶大片渗出性病变病变思考1.1.医务人员应给予患者进行哪些系统监测医务人员应给予患者进行哪些系统监测2.2.针对此患者,护理人员观察的重点是什么针对此患者,护理人员观察的重点是什么学习目标1.1.掌握掌握危重症患者呼吸、循环、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危重症患者呼吸、循环、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监测2.2.了解了解各类危重患者系统功能监测指标的临床意义各类危重患者系统功能监测指标的临床意义3.3.能够为危重患者制定系统功能监测计划能够

    5、为危重患者制定系统功能监测计划学习重点与难点v重点:重点:危重患者常用监测技术监测要点危重患者常用监测技术监测要点v难点:难点:各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判断各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判断学习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呼吸功能监护技术呼吸功能监护技术第二节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循环动力学监测第三节第三节 肾功能监测技术肾功能监测技术第四节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监护技术中枢神经系统监护技术 第一节 呼吸功能监护技术一、呼吸运动的监测一、呼吸运动的监测呼吸频率呼吸道通畅情况胸腹运动情况呼吸形式 第一节 呼吸功能监护技术常见异常见异常呼吸常呼吸类型类型潮式呼吸间断呼吸叹息样呼吸深大呼吸浅快呼吸蝉鸣样呼吸鼾声呼吸呼吸困

    6、难 是一种交替出现的阵发性的急促深呼吸及此后出现的一段呼吸暂停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相比潮呼吸,间断呼吸缺乏规律,没有潮水涨的特点呼吸浅表不规则,甚至呼吸微弱可见,伴有偶发的深大呼吸,似叹息状是一种深大规则的呼吸,呼吸幅度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病人呼吸幅度小而急促,常见于呼吸肌麻痹、胸膜胸壁疾患因会厌部发生部分阻塞,空气吸入困难,使患者在吸气时发生高音调啼鸣声在患者呼吸期间可闻及大水泡音,主要是上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潴留,当空气进出气管时形成患者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并出现口唇和甲床发绀、鼻翼翕动异常呼吸类型一、呼吸运动的监测一、呼吸运动的监测 第一节 呼吸

    7、功能监护技术二、呼吸功能的监测二、呼吸功能的监测 呼吸功能的监测能帮助早期识别肺或气道病变,同时能评估病人的病情、治疗效果和预后,对危重病人监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肺 通 气 量 1、分钟通气量(VE)2、肺泡通气量(VA)3、用力肺活量(FVC)肺 容 量 1、潮气量(VT)2、肺活量(VC)3、其他肺容量指标肺换气功能肺弥散功能:是肺换气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主要测定指标。正常值为20ml/(min.mmHg)第一节 呼吸功能监护技术三、动脉血气分析三、动脉血气分析与呼吸状态相关的指标动脉血氧含量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血液酸碱度分类分类定义定义正常值正常值相关知识相关知识血液

    8、酸碱度(血液酸碱度(pH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SaO2)动脉血氧含量(动脉血氧含量(CTO2CTO2)是血液中的负对数是指物理溶解在动脉血中的氧所产生的压力 是指物理溶解在动脉血中的CO2所产生的压力,是反映通气状态和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是指血红蛋白被氧饱和的程度,以百分比表示 是指100ml动脉血中所含氧的量,除了溶解于动脉血中的氧以外,还包括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1g血红蛋白完全与氧结合,可结合氧1.34ml 7.357.45 95100 mmHg 3545mm

    9、Hg 96100%1620ml/dlpH7.35为酸中毒;pH7.45为碱中毒PaO26080mmHg提示轻度缺氧;PaO24060mmHg提示中度缺氧;PaO22040mmHg提示重度缺氧PaCO2降低表示肺泡通气过度;PaCO2升高表示肺泡通气不足血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的多少没有关系,而与血红蛋白和氧的结合能力有关CTO2与氧分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当血氧分压超过100mmHg时,随氧分压的增高血红蛋白的携氧量将不再继续增加,而呈平行的比例关系 第一节 呼吸功能监护技术三、动脉血气分析三、动脉血气分析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ICU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及时准确地反应患者

    10、心脏、血管、组织的血液供应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数据,为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救治与护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血流动力学监测适用于危重患者循环的监测,如创伤、休克、呼吸衰竭和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胸、脑外科及较大手术等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01无创性02有创性无创动脉血压、超声心动图、超声心排量监测等安全、操作简单、可重复、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但影响因素较多,监测结果有时不准确直接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心排血量等数据精确可靠,可进行连续、多次、重复监测,但可能发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故选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心率 血压 中心静脉压 心排量 肺动脉压

    11、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一、心率监测一、心率监测 监测方法:触摸挠动脉心前区听诊心电监测心电图 正常值:60100次/分注:注:儿童较快、老年人较慢一、心率监测一、心率监测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心率和心输出量监测意义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心率心率(SVHR)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心率的增加心排血量会增加。当病人处于低血容量状态或高代谢状态时,机体通过加快心率来提高心输出量。但当心率超过160160次次/分分时,由于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心室充盈不足,每搏输出量减少,而使心排血量减少。当心率低于5050次次/分分时,由于心率减慢引起的心输出量减少,直接影响全身各脏器的血供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

    12、一、心率监测一、心率监测监测意义心率和休克指数休克指数(I)心率心率收缩压(HRSBP)休克指数正常值约为0.50.5。发生失血性休克时,休克指数会增高,当休克指数等于等于1 1时,提示失血量占血容量的20%30%20%30%;当休克指数大于大于1 1时,提示失血量占血容量的30%50%30%50%。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来说,及时发现出血和迅速判断失血量非常重要。重症监护过程中,若病人休克指数明显增高,应考虑是否存在内出血,并参考休克指数调整输液速度和量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一、心率监测一、心率监测监测意义心率和心肌耗氧量 心肌耗氧与心率的关系极为密切,心率快慢与心肌耗氧成正相关。心率血压的乘

    13、积,反映了心肌耗氧量。心率越快,心肌做功越多,心肌耗氧越多心率虽然可以用来判断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极易受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的影响,如睡眠差、情绪激动等生理状态,发热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理状态均可使心率加快;低温、昏迷、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使心率减慢。在判断病人循环状况时应结合各种干扰因素一并考虑注:注: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一、血压监测、血压监测无创血压监测无创血压监测自动间断测压法自动间断测压法自动连续测压法自动连续测压法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广泛尚未广泛使用尚未广泛使用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一、血压监测一、血压监测有创血压监测是一种有创性测量血压的方法,将导管置入动脉内,通过压力监测仪直

    14、接测量动脉内压力的方法。为中最常用最常用的血压监测方法之一1、测量结果比无创测压更准确2、可反映每一个心动周期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3、可通过动脉压波形初步判断心功能,计算其压力升高的速率,以估计左心室收缩功能优点优点该方法具有创伤性,可能引起感染、局部血肿、血栓,以及因使用肝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掌握应用指征、加强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并且做好相关护理注注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一、血压监测一、血压监测有创血压监测动脉穿刺成功后,连接已经排气及肝素化的测压管道系统,并通过换能器与压力测量仪相连,即可显示出动脉压的波形与数值。测压前应对压力测量仪进行校零,换能器应置

    15、于第第4 4肋间腋中线肋间腋中线水平,位置相当于右心房水平 测压途径 测压方法 首选桡动脉桡动脉,因为桡动脉位置表浅、易于固定、穿刺成功率高,但穿刺前需要做Allen实验以判断尺动脉的循环是否良好,若Allen实验阳性,则不易选用桡动脉穿刺。除桡动脉外还可以选择肱动脉、腋动脉、尺动脉、足背动脉或股动脉途径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一、血压监测一、血压监测血流动力学方面不足甚至恶化,如低血容量状态或心力衰竭。但也可见于败血症、过敏以及神经方面的影响,如神经坏死或迷走神经亢进动脉血压是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过高过高过低过低影响各器官的血液供应和心脏的负担反映了循环系统功能的提高,但也可能源于肾上腺系

    16、统的过度反应或是过量应用了升压药物血压下降血压升高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是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内的压力,严格地说是指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交界处的压力,主要反映右心前负荷右心前负荷和血容量血容量,以此判断右心功能和血容量的多少(C Central V Venous P Press)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右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严重创伤休克急性循环衰竭严重创伤休克急性循环衰竭长期输入高渗溶液长期输入高渗溶液指导输血、输液的量和速度指导输血、输液的量和速度适应症适应症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三、中心静脉压

    17、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监测方法测压器材与仪器准备测压器材与仪器准备 穿刺包(三腔穿刺包(三腔/两腔)两腔)无菌手套、无菌衣无菌手套、无菌衣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 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肝素钠肝素钠 消毒液消毒液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监测方法 CVP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监测方法简易的测压装置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正常值自主呼吸情况下:自主呼吸情况下:5 12cmH5 12cmH2 2O O注注 mmH2O x 1.36=cmH2O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临

    18、床意义l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测压当时病人的有效血容量、心功能和血管张力等综合状况 l 连续测定中心静脉压的改变,可动态地了解血容量的变化及判断心脏对补液的耐受能力 l 是调节输液治疗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临床意义l中心静脉压5cmH2O,容量不足 l 中心静脉压12cmH2O,心功能不全l 中心静脉压20cmH2O,心力衰竭CVP BP 临床意义 处理原则低 低 血容量不足 充分补液低 正常 血容量轻度不足 适当补液高 低 心功能不全,容量相对多 强心药纠正酸中毒舒张血管高 正常 容量血管收缩,肺循环阻力高 舒张血管正常 升高 血管收缩,循

    19、环阻力增加 扩血管正常 低 心功能不全,血容量不足 补液试验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临床意义补液试验指:取等渗盐水250ml,在510min内静脉滴入,若血压升高而CVP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若血压不变而CVP升高35cmH2O,提示心功能不全。一般认为,当CVP5cmH2O时,应加快输液;当CVP15cmH2O时,应减慢或停止输液。但在实际工作中,CVP的变化量比即时数值更有意义。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应通过容量负荷试验来指导输液速度注注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预防并发症熟悉解剖结构及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可避免出现气栓

    20、、血栓、气胸、血胸、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穿刺时注意无菌操作,置管期间加强观察与护理,以减少感染穿刺时若误入动脉应局部压迫止血,防止发生出血和血肿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基本原理 左室舒张末,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均关闭,二尖瓣开放。肺动脉瓣到主动脉瓣之间形成了一个密闭的液流内腔。肺动脉舒张压(PADP)、肺动脉楔压(PAWP)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近似相等。如果肺血管阻力正常,则左心室舒张末压能精确的反应左心室前负荷,是评估左心功能的有效指标,但临床测量较困难。因此,监测PAWP可间接用于监测左心功能左心功能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

    21、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适应症评价左、右心室功能心脏压塞鉴别休克类型鉴别肺水肿鉴别肺动脉高压和肺栓塞诊断ARDS并发左心衰判断病情心脏瓣膜损害或室间隔缺损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适应症监测血氧饱和度,改善携氧能力及时发现心肌缺血严重心脏病围手术期的监护指导治疗指导应用强心药和扩张血管药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导管和监护仪设备常用的是四腔导管,长度为为 60100cm 60100cm。成年人一般用7.5F(F3 导管的外直径),小儿用4FSwan-Ganz漂浮导

    22、管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置管 颈内静脉(首选右颈内静脉右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置管当导管进入1520cm1520cm时,可到达右心房,示波器显示RAPRAP波形,此时将气囊部分充气部分充气以利于导管向前推进导管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后,压力突然升高,出现典型的平方根形右室压RVPRVP波形,此时气囊完全充气完全充气,充气后可减少导管尖端对右心室壁的刺激,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使导管容易向肺动脉推进当导管插入到肺动脉时,舒张压较前显著升高,有重搏切迹,再继续

    23、向前插管,导管即可嵌入肺动脉分支,并出现PAWPPAWP波形以右颈内静脉为例123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肺动脉导管的特征性压力波形肺动脉导管的特征性压力波形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并发症处理 1 1、心律失常、心律失常 漂浮导管对心内膜的刺激,在导管刺激右心室壁或通过肺动脉瓣时可发生一过性的室性早搏一过性的室性早搏或短暂室性心动过速短暂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常提示导管在心内打结或扭曲在插管过程中,应适时向气囊内充气,以减少导管尖端的刺激,若遇阻力,不可用力插入。若

    24、心律失常频繁发生,应暂停操作,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处理处理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并发症处理 2 2、气囊破裂、气囊破裂 多见于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的病人,但气囊弹性消失、充气过多也会导致气囊破裂。气囊破裂可引起气栓,气囊乳胶碎片可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应注意保护导管气囊,导管应储藏在室温20以下的地方,避免高温引起气囊脆性增加。气囊内充气不应超过1.5ml,充气时间少于30,测量次数不宜过频,间隔应不少于处理处理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并发症处理 3 3、血栓形成和栓塞、血栓形成和栓塞导管

    25、抽取血标本后,未经冲洗、抗凝处理,导管内易形成血栓,堵塞导管及插入导管的静脉,出现上肢水肿、颈部疼痛和静脉扩张等表现。对于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病人更易发生血栓静脉血栓早期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抽取血标本后更要彻底冲洗,有高凝倾向的病人应给予抗凝治疗处理处理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并发症处理 4 4、肺栓塞、肺栓塞处理处理导管尖端栓子脱落、导管插入过深、气囊过度膨胀或长期压迫等均可形成血栓引起肺栓塞在监测过程中应注意导管尖端所在位置以及气囊充气情况。并采取间断缓慢充气的方式,减少气囊压迫造成的影响。导管如果堵塞,

    26、切不可以生理盐水用力推注,以免栓子脱落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并发症处理 5 5、导管扭曲、打折、导管扭曲、打折处理处理血流缓慢或心室腔扩大的病人易发生导管打结或扭曲,插管过快、过深,气囊充气不足也易发生若发生扭曲时,应退出并更换导管;若有打结,可在X线透视下放松气囊后退出。若退出有困难,则需采取手术的方法予以解除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并发症处理 6、肺出血、肺动脉破裂处理处理肺动脉破裂是肺动脉导管所致的最严重最严重的并发症,其死亡率可达50%50%,高龄、肺动脉高压和接受抗凝治疗

    27、的病人易发生。插管过程中气囊充气过少,使导管进入远端小血管是引起出血和破裂的主要原因操作中应减少气囊充气的频率,通过监护仪上的压力波形确定导管尖端位置,以免在导管位于小血管的情况下充气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并发症处理 7、感染处理处理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置管部位每日换药每日换药1212次次,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尽可能减少经漂浮导管注入液体或留取标本,若穿刺部位红、肿、热、痛,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疑为导管感染所致,须立即拔除导管。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不超过72h72h感染可发生在穿刺的局部组织,也可引起败血症或细菌性心内膜炎,后两

    28、者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临床意义1.肺动脉压(PAP)PAP降低常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正常值为收缩压1825mmHg1825mmHg,舒张压814mmHg814mmHg PAP急剧升高常见于肺栓塞、肺不张或低氧血症 PAP慢性升高常见于肺血管病变、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临床意义:PAWP升高常见于血容量增加、心功能不全、胸腹腔压力增加、使用血管升压药物及输液治疗时 PAWP降低常见于心功能改善后、低血容量状态、血液和体液

    29、的迅速丢失以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2.肺动脉楔压(PAWP)正常值:612mmHg612mmHg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楔压(四、肺动脉楔压(PAPPAP)监测)监测护理ACBD波形的观察波形的观察调调 零零导管通畅导管通畅混合静脉血的收集混合静脉血的收集C 第二节 循环动力学监测五、心排量的监测五、心排量的监测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CO测定及计算心血管各项参数,可以判断心脏功能,协助诊断心力衰竭和低排综合征,同时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临床上测量心排血量的方法有无创法无创法和有创法有创法。无创法包括心肌阻抗心动图、多普勒超声检查。

    30、有创法的实施是建立在Swan-Ganz漂浮导管置入的基础上,通过导管可进行Fick氧耗量法、温度热稀释法、指示剂稀释法来计算心排血量 第三节 肾功能监测技术 肾脏是调节体液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保留体内所需物质,排泄代谢废物,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各类休克引起肾动脉灌注减少,以及严重挤压伤或药(毒)物对肾脏的直接损伤,都可导致肾衰竭,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肾功能监测也是重症监护室护理的工作重点之一 第三节 肾功能监测技术尿量尿量是反映机体重要脏器血液灌注状态的敏感指标敏感指标。尿量异常是肾功能改变最直接和最常见的指标尿量2500ml/d称为多尿,常见于内分泌障

    31、碍、慢性肾盂肾炎或急性肾衰非少尿期尿量600ml/d 将影响体内废物的排泄尿量30ml/h说明肾灌注不足,应增加补液以扩充血容量尿量400ml/d或17ml/h称为少尿,是肾功能开始衰竭的标志尿量100ml/d 称为无尿(尿闭)正常人正常人24h24h尿量为尿量为10002000ml10002000ml 第三节 肾功能监测技术 少尿、无尿时一方面应加强利尿,改善肾功能;另一方面应注意监测内环境指标(如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和心肺功能,以免因电解质及酸碱紊乱或循环负荷过重造成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导致患者死亡 第三节 肾功能监测技术尿尿液液 正常人尿液呈淡黄色或深黄色透明状。尿比重为1.0151.0

    32、251.0151.025。PH值为4.57.54.57.5,呈弱酸性,久置后有氨臭味1.1.颜色的改变颜色的改变()血尿血尿 尿液呈洗肉水样或血性,称为肉眼血尿;尿液离心后每高倍镜视野下可见3个以上红细胞,称为镜下血尿。血尿常见于肾结核、肾肿瘤、泌尿系结石、感染或炎症等情况()脓尿或菌尿脓尿或菌尿 尿液呈白色云絮或云雾状,镜下可见白细胞,见于泌尿系感染()胆红素尿胆红素尿 尿液呈深黄色,振荡后泡沫呈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乳糜尿乳糜尿 尿液呈乳白色,见于丝虫病或各种原因导致的淋巴液进入尿液 第三节 肾功能监测技术尿尿液液2.2.气味气味的改变的改变 尿液散发烂苹果气味,为过多酮酸

    33、进入尿液所致,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正常尿液需放置一段时间才会有氨臭味,若尿液新鲜排出时即有氨臭味,多为慢性膀胱炎或慢性尿潴留 尿液散发大蒜味,可能是有机磷农药中毒 第三节 肾功能监测技术尿尿液液3.3.尿比重尿比重改变改变 危重患者肾功能不全时最常见于肾小管受损,因此,与尿量相比,测量尿比重有时更有意义,临床常结合24小时尿量综合判断和分析患者的血容量及肾脏的浓缩功能 尿比重增高称为高比重尿,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高热、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也可见于糖尿病 尿比重降低称为低比重尿,见于慢性肾衰竭或尿崩症 第三节 肾功能监测技术尿尿液液 4.PH4.PH的的改变改变 尿液酸性增高,称为

    34、酸性尿,见于酸中毒、发热或服用氯化铵等药物 尿液碱性增高,称为碱性尿,见于膀胱炎、碱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第三节 肾功能监测技术肾小球功能监测肾小球功能监测 肾小球的主要功能是滤过功能,单位时间内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临床上常用的指标包括内生肌酐清除率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血尿素氮和血肌酐血肌酐 第三节 肾功能监测技术肾小球功能监测肾小球功能监测 内生肌内生肌酐清除酐清除率率(Ccr)血尿素血尿素氮氮(BUN)血肌酐血肌酐(Scr)1 123 3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把若干容积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把若干容积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

    35、除率。是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是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重要指标。正常。正常值为值为80100ml/min80100ml/min。当。当CcrCcr降低至正常值的降低至正常值的80%80%以下时提示肾小球以下时提示肾小球功能减退,若功能减退,若CcrCcr降至降至5170 ml/min5170 ml/min为轻度损害,降至为轻度损害,降至3150 3150 ml/minml/min为中度损害,降至为中度损害,降至30 ml/min30 ml/min为重度损害为重度损害尿素氮是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物,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液排出尿素氮是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物,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液排出,

    36、当当肾实质有损害时肾实质有损害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素氮排出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素氮排出减少,导致血尿素氮增高。正常值为导致血尿素氮增高。正常值为2.96.4mmol/L2.96.4mmol/L。肾功能轻度。肾功能轻度受损时受损时BUNBUN可无变化,当可无变化,当BUNBUN高于正常时,说明有效肾单位的高于正常时,说明有效肾单位的60%70%60%70%已受损,因此,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已受损,因此,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血肌酐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血肌酐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

    37、正常值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正常值为为8317783177molmol/L/L。血肌酐明显增高,常提示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明显增高,常提示肾功能不全 第三节 肾功能监测技术肾小管功能监测肾小管功能监测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尿液进行浓缩和稀释,当肾病变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钠、氯的重吸收发生改变,髓质部的渗透压梯度遭到破坏,影响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浓缩试验常采用昼夜尿相对密度试验,稀释试验由于单位时间内进水量过多,有致水中毒的危险,故临床上基本不用(一)肾浓缩(一)肾浓缩-稀释试验稀释试验 第三节 肾功能监测技术肾小管功能监测肾小管功能监测 晨尿渗透压700mmol/

    38、L或禁水12h尿渗透压800mmol/L(二)尿(二)尿/血渗透压测定血渗透压测定正常人尿液渗透压为6001000mmol/L6001000mmol/L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 280310mmol/L280310mmol/L,而尿/血渗透压比值为2.502.500.80.8急性肾衰时,尿渗透压可接近血浆渗透压,两者比值1.1肾浓缩功能不全 中枢神经系统作为人体的高级生命中枢,其表现不但能体现颅脑等局部的病理状态,同时也能反映人体整体状态水平和病情轻重。对于危重患者,尤其是颅脑损伤或颅脑疾病患者,监测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但需结合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仪器监测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及时有效的判断

    39、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技术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技术意识状态意识状态一般将意识障碍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与深昏迷四个级别。ICU病人意识状态的判断主要是通过昏迷指数测定法(Glasgow昏迷评分法)进行监测。从睁眼反应、语言行为和运动反应方面进行评定,以三者的得分来表示意识障碍的程度,1515分分为意识清醒,8 8分以下分以下为昏迷,最低为分最低为分。昏迷指数能客观反映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便于判断病情、分析预后。但昏迷指数未综合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眼球运动、脑干反应以及生命体征等信息,在判断病情时应全面分析意识状态是神经系统功能监测中最常用、最简单最直观的观察项目,可反映大脑皮质和脑干

    40、网状结构的功能状态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技术睁眼反应睁眼反应 语言反应语言反应 运动反应运动反应自动睁眼自动睁眼 4分分 回答正确回答正确 5分分 遵嘱动作遵嘱动作 6分分呼唤睁眼呼唤睁眼 3分分 回答错误回答错误 4分分 刺痛定位刺痛定位 5分分刺痛睁眼刺痛睁眼 2分分 言语错乱言语错乱 3分分 刺痛躲避刺痛躲避 4分分无反应无反应 1分分 只能发音只能发音 2分分 刺痛屈曲刺痛屈曲 3分分 无反应无反应 1分分 刺痛过伸刺痛过伸 2分分 无反应无反应 1分分GlasgowGlasgow昏迷评分法昏迷评分法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技术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科经常遇到的病

    41、症,也是颅脑损伤后的常见症状之一。颅内压增高若不能及时发现和解除,常导致脑代谢障碍、脑灌注减少和脑疝形成等严重后果。因此,持续监测颅内压变化,是颅脑危重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技术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正常成年人平卧时颅内压为1015mmHg1015mmHg脑室内 测压硬膜下测压硬膜外测压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技术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意义意义颅内压分级疾病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技术影响颅内压的因素影响颅内压的因素(1)PaCO2 PaCO2下降导致PH值上升,脑血流和脑血容量减少,ICP下降;PaCO2增高时PH值下降,脑血流和脑血容量增加,I

    42、CP升高(2)PaO2 PaO2在60300mmHg范围内波动时,脑血流量和ICP基本不变。当PaO2低于50mmHg时脑血流量明显增加,ICP升高。但当缺氧持续时间较长,形成脑水肿时,即使PaO2改善,ICP也不能很快恢复(3)血压 平均动脉压在50150mmHg波动时,由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制,ICP可维持不变,超过一定的限度,ICP将随血压的升高或降低而呈平行改变(4)CVP CVP升高可使静脉回流障碍,ICP升高。反之,CVP降低,ICP降低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技术护理要点护理要点(1)校验 监测颅内压前应调整记录仪与传感器的零点,监护的零点应位于外耳水平外耳水平。对监测时间较长

    43、者,应定期校验监测仪(2)体位 监测时病人头部应取正中位正中位,避免扭曲或压迫颈部,保持颈静脉通畅床头抬高抬高15201520可加强颅内静脉血排出而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供。病人躁动时应酌情应用镇静药,以免影响监测(3)无菌 手术者及监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监测过程中应观察体温、血象、脑脊液颜色及其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若病人出现持续高热、感染征象、脑脊液浑浊、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则为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立即终止监测立即终止监测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血气分析中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的测定是评估患者机体输送氧气到组织和心血气分析中二氧化碳分压和氧

    44、分压的测定是评估患者机体输送氧气到组织和心肺呼吸系统排除二氧化碳能力的常用指标。危重患者短时间内血气分析变化较大,肺呼吸系统排除二氧化碳能力的常用指标。危重患者短时间内血气分析变化较大,需严密监测,但传统血气分析为有创操作,频繁采集动脉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需严密监测,但传统血气分析为有创操作,频繁采集动脉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是一种无创的监测方法,主要通过运用固态二氧化碳电极或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是一种无创的监测方法,主要通过运用固态二氧化碳电极或结合氧气电极测定渗透到皮肤表面的二氧化碳来预测二氧化碳分压,该方法不受肺结合氧气电极测定渗透到皮肤表面的二氧化碳来预测二氧化碳分压,该方法不受肺部疾病影响,在国外应用始于二十世纪部疾病影响,在国外应用始于二十世纪7070年代,随着该技术的进步,欧美国家已广年代,随着该技术的进步,欧美国家已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但在国内应用较少。存在的主要缺点:泛应用于危重患者,但在国内应用较少。存在的主要缺点:1.1.可能导致皮肤烫伤;可能导致皮肤烫伤;2.2.当通气突然改变时监测值变化较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滞后;当通气突然改变时监测值变化较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滞后;3.3.经皮二氧化碳监测技经皮二氧化碳监测技术复杂且价格昂贵,因此,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术复杂且价格昂贵,因此,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9章-危重症护理的常用技术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84127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