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8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方剂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4.ppt

  • 上传人(卖家):罗嗣辉
  • 文档编号:4832582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PPT
  • 页数:582
  • 大小:4.5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方剂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4.ppt》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方剂学 配套 教学 课件
    资源描述:

    1、方剂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方剂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42【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掌握方剂学的定义。、掌握方剂学的定义。2、明确方剂学所研究的内容及学习的任务。、明确方剂学所研究的内容及学习的任务。3、明确方剂学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明确方剂学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2、明确学习方剂学的要求。、明确学习方剂学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 1、方剂学研究的内容及其定义。、方剂学研究的内容及其定义。(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如何运用药物配伍组方、如)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如何运用药物配伍组方、如何运用古今成方。何运用古今成方。(2)定义)定义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

    2、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绪 言3 2 2、方剂学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方剂学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 (1)方剂是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方剂是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2)方剂学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方剂学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组成部分。(3)方剂学是基础理论过渡到临床的桥梁学科。)方剂学是基础理论过渡到临床的桥梁学科。3 3、学习方剂学的主要任务、学习方剂学的主要任务 (1)掌握治法、组方的原理和配伍规律。)掌握治法、组方的原理和配伍规律。(2)学会分析方剂和运用药物组方的能力。)学会分析方剂和运用药物组方的能力。(3)掌握一定的代表方,初步学会运用

    3、方剂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代表方,初步学会运用方剂的能力。4 4、学习方剂学方法与要求、学习方剂学方法与要求 (1)具体方剂学习分三级要求:掌握:要求掌握)具体方剂学习分三级要求:掌握:要求掌握 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以及临床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以及临床4 变化运用,并要求背诵方歌(变化运用,并要求背诵方歌(98首方);熟悉:要求熟首方);熟悉:要求熟悉悉 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与方解(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与方解(42首方);了解:首方);了解:要求了解方剂的组成、功用与主治等一般内容(要求了解方剂的组成、功用与主治等一般内容(48首方)首方)(2)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

    4、合,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了解部分的内容原则上要求同学们自学。能动性,了解部分的内容原则上要求同学们自学。(3)学习方剂学要求同学们背诵方剂歌诀,即汤头。)学习方剂学要求同学们背诵方剂歌诀,即汤头。附:学习参考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医方考 金镜内台方义 古今名医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绛雪园古方选注 医方集解 成方切用 医方发挥 汤头歌诀5上篇上篇 总论总论第一章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熟悉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熟悉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及主要

    5、价值。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及主要价值。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早期的方剂:早期的方剂: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载方载方283首,用药首,用药242种,种,剂型有丸、汤、饮、散等,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剂型有丸、汤、饮、散等,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两汉时期: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一全面论述弓了人体的生理、一全面论述弓了人体的生理、病因、病理、病证、诊法、针刺及治则、治法、组方的基本结构,病因、病理、病证、诊法、针刺及治则、治法、组方的基本结构,并载方并载方13首。是最早记载方剂学基本理论的著作,为方剂学的发首。是最早记载方剂学基本理论的著作,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展奠定了基础。6 伤寒杂病

    6、论伤寒杂病论-汉汉张仲景。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张仲景。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其中其中伤寒论伤寒论载方载方113首,首,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载方载方245首,除重复外首,除重复外共共323首。后世称之为首。后世称之为“方书之祖方书之祖”,称其方为,称其方为“经方经方”。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东晋东晋葛洪。所载方葛洪。所载方剂简、便、廉、验。梁代陶弘景增补至剂简、便、廉、验。梁代陶弘景增补至101首方,更名为首方,更名为肘后肘后百一方百一方;金人杨用道又选择了;金人杨用道又选择了证类本草证类本草的附方增入,又的附方增入,又更名为更名为广肘后为急方广肘后为急方。隋唐

    7、时期:隋唐时期: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唐唐孙思邈。列有诸病、孙思邈。列有诸病、脉法、针灸等,分脉法、针灸等,分132门,载方门,载方5300余首。其后又撰余首。其后又撰千金翼千金翼方方,共,共30卷,载方卷,载方2200余首。对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作了一次余首。对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作了一次总结,许多医学资料赖以传世。总结,许多医学资料赖以传世。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唐代王涛。全书计唐代王涛。全书计40卷,分卷,分1104门,载方门,载方6800余首。整理、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医书,很多方书余首。整理、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医书,很多方书皆赖以传世,为后世研究唐以前方书提供了保贵资料。皆

    8、赖以传世,为后世研究唐以前方书提供了保贵资料。7 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宋.和剂局制售成药和剂局制售成药的处方制剂的规范。最初载方的处方制剂的规范。最初载方297首,后经修订、增补至首,后经修订、增补至788首。首。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宋宋钱乙。是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钱乙。是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论-金人成无己。其中的金人成无己。其中的伤寒药方论伤寒药方论深深入详细地论述了入详细地论述了伤寒论伤寒论20首常用方的组方原理,方、药间的首常用方的组方原理,方、药间的配

    9、伍关系,开方论之先河,是方论的首创者。配伍关系,开方论之先河,是方论的首创者。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普济方普济方-明明朱朱橚橚(朱元璋第五子朱元璋第五子)。共。共426卷,卷,1960论,论,2175类,类,778法,法,61700余方。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余方。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载方最多的方书。载方最多的方书。医方考医方考-明明吴昆。是我国第一部方论专著,为后世方吴昆。是我国第一部方论专著,为后世方剂理论专著开其首端。剂理论专著开其首端。医方集解医方集解-清清汪昂。选择临床常用方汪昂。选择临床常用方300余首(附方余首(附方不计),按治法、病因,及妇、儿、外科,分补养、发表、涌吐、不计),按

    10、治法、病因,及妇、儿、外科,分补养、发表、涌吐、攻里、祛寒、清暑攻里、祛寒、清暑共共21门,既是方论的专著,又首开方剂综门,既是方论的专著,又首开方剂综合分类之先河。合分类之先河。8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载方载方96592首,分首,分11个分册,个分册,1800多万字。汇集了古今方剂研究多万字。汇集了古今方剂研究成果,是学习、研究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成果,是学习、研究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9第二章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方剂与治法【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掌握八法的涵义及其适应证。掌握八法的涵义及其适应证。2熟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熟

    11、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结构结构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涵义方剂的涵义“方者,法也;剂者,调也。方者,法也;剂者,调也。”在辨证立法的在辨证立法的 基基 础上,在法的指导下,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选择适础上,在法的指导下,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选择适 当的药当的药 物,斟酌的剂量,妥善配伍而成,并制成一定的物,斟酌的剂量,妥善配伍而成,并制成一定的 剂型和有一定服用方法的,称为方剂。剂型和有一定服用方法的,称为方剂。治法的涵义治法的涵义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在辨证候,审定成因、病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在辨证候,审定成因、病 机之后,有针对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机之后,有针对地采

    12、取的治疗法则。10方剂与治法的关系表现为:方剂与治法的关系表现为: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依据,不能有方无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依据,不能有方无法 方从法立方从法立 以法统方以法统方 治法与辨证统一治法与辨证统一 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不能有法无方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不能有法无方 用方与治法不悖用方与治法不悖 学习方剂与治法关系的宗旨学习方剂与治法关系的宗旨在临在临证施治时,必须遵证施治时,必须遵照照 先辨证立法,在法的指导下选药组方或运用成方。先辨证立法,在法的指导下选药组方或运用成方。常用治法(八法)常用治法(八法)1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

    13、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解的一类治法,亦称解表法。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解的一类治法,亦称解表法。11 作用:作用:通过宣发肺气,开泄腠理毫毛,调畅营卫,并引动人体通过宣发肺气,开泄腠理毫毛,调畅营卫,并引动人体正气向上向外驱邪,使人体微微汗出,肌表之邪随汗而解。正气向上向外驱邪,使人体微微汗出,肌表之邪随汗而解。适应证:适应证:外感六淫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初起等外感六淫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初起等见恶寒发热等表证者。总之,凡是邪在肌表或病邪由里达表,需见恶寒发热等表证者。总之,凡是邪在肌表或病邪由里达表,需要透邪外出的病证均可用汗法,以达到解表要

    14、透邪外出的病证均可用汗法,以达到解表透疹透疹消肿消肿止痛止痛止痢之功。止痢之功。分类:分类:主要分辛温法主要分辛温法辛凉法。但根据病邪兼夹的不同以及体辛凉法。但根据病邪兼夹的不同以及体质之异,汗法常配合其它治法运用,故又有扶正解表质之异,汗法常配合其它治法运用,故又有扶正解表化饮解表化饮解表理气解表以及透疹解表等治法。理气解表以及透疹解表等治法。2吐法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胸膈胃脘的胃脘的痰涎痰涎宿食或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宿食或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作用:作用:引邪上越,促使呕吐,使停留于咽喉引邪上越,促使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胸膈胃脘的

    15、痰胃脘的痰涎涎宿食以及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以宣通壅塞,通畅气机。宿食以及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以宣通壅塞,通畅气机。12 适应证:适应证:有形之实邪以及毒物停阻于上焦或胃脘,而病情急有形之实邪以及毒物停阻于上焦或胃脘,而病情急 迫,急需吐出之证。如痰涎阻于咽喉迫,急需吐出之证。如痰涎阻于咽喉胸膈证,宿食壅阻胃脘胸膈证,宿食壅阻胃脘证,毒物尚留胃中等。证,毒物尚留胃中等。3下法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在肠胃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在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邪除病的一类治

    16、法。作用:作用:荡涤肠胃,泻下积滞,逐瘀泻水,使停滞于胃肠的宿荡涤肠胃,泻下积滞,逐瘀泻水,使停滞于胃肠的宿 食食燥屎燥屎冷积以及瘀血冷积以及瘀血痰饮等有形之邪从大便而出。痰饮等有形之邪从大便而出。适应证:适应证:里实证里实证有形之邪结实于里之证,如宿食停滞肠有形之邪结实于里之证,如宿食停滞肠胃,燥屎内结,实热内结,冷积内停,水饮结实,瘀血留蓄等。胃,燥屎内结,实热内结,冷积内停,水饮结实,瘀血留蓄等。分类:分类:主要分寒下主要分寒下温下温下润下润下逐水以及攻补兼施等法根逐水以及攻补兼施等法根据兼夹证的不同,配合其它治法运用。据兼夹证的不同,配合其它治法运用。13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

    17、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 脏腑脏腑阴阳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者,和其不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者,和其不和也。和的涵义有二:一指和解,一指调和。和也。和的涵义有二:一指和解,一指调和。作用:作用: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调和寒热阴阳,调和脏腑,以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调和寒热阴阳,调和脏腑,以及调和营卫等。及调和营卫等。适应证:适应证: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脏腑不和(肝脾不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脏腑不和(肝脾不和肝胃不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以及营卫不和等。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以及营卫不和等。分类:分类:和解少阳和解少阳调和

    18、肝脾调和肝脾疏肝和胃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调和寒热表里双解表里双解以及透达膜原以及透达膜原调和营卫等法。调和营卫等法。5温法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作用:作用:温里祛寒,回阳通脉,以祛除脏腑、经络间之寒邪,使温里祛寒,回阳通脉,以祛除脏腑、经络间之寒邪,使阳气得以恢复,经络通而血脉和。阳气得以恢复,经络通而血脉和。14 适应证:适应证:里寒证里寒证阴寒之邪在脏腑、经络所致的病证。如中阴寒之邪在脏腑、经络所致的病证。如中焦虚寒证、少阴虚寒证、寒凝肝经证、寒凝经脉证以及阳气衰微焦虚寒证、少阴虚寒证、寒凝肝经证、寒凝经脉证以及阳气衰微之证

    19、等。之证等。分类:分类:温中祛寒、温肝散寒、回阳救逆以及温经散寒等法。根温中祛寒、温肝散寒、回阳救逆以及温经散寒等法。根据兼夹证的不同,温法又常与其它的治法配合运用,尤其常与温据兼夹证的不同,温法又常与其它的治法配合运用,尤其常与温阳益气法同用,因寒为阴邪,最易伤阳气之故。阳益气法同用,因寒为阴邪,最易伤阳气之故。6清法清法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方法,使在里之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作用: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以清除里热。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以清除里热。适应证:适应证:里热证里热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气血两燔证、气

    20、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气血两燔证、脏腑热证以及暑热证等。脏腑热证以及暑热证等。分类:分类:清气法、清营法、凉血法、气血两清法、清热解毒法、清气法、清营法、凉血法、气血两清法、清热解毒法、15清脏腑热法、清虚热法以及清暑法等。根据邪气兼夹之不同以及清脏腑热法、清虚热法以及清暑法等。根据邪气兼夹之不同以及病情虚实之异,清法又常与其它治法同用。其中,热为阳邪,最病情虚实之异,清法又常与其它治法同用。其中,热为阳邪,最易伤阴,大热又易耗气,故清法最常与补气、养阴法配伍运用。易伤阴,大热又易耗气,故清法最常与补气、养阴法配伍运用。注意:注意:由于阴虚不能配阳,水亏不能制火之虚热证,不宜用清由于阴虚不能配

    21、阳,水亏不能制火之虚热证,不宜用清法。法。7消法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散的一类治法。作用:作用:消食导滞,行气散结,活血祛瘀,化痰利水,消坚散结消食导滞,行气散结,活血祛瘀,化痰利水,消坚散结以及驱虫等,使气、血、痰、食、水、虫等郁结之以及驱虫等,使气、血、痰、食、水、虫等郁结之邪得以渐消缓邪得以渐消缓散。散。适应证:适应证:一切郁结积聚之证一切郁结积聚之证宿食停滞不化,气机郁滞,瘀宿食停滞不化,气机郁滞

    22、,瘀血内停,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血内停,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16 分类:分类:消食导滞,行气散结,活血祛瘀,化湿利水,祛痰化饮,消食导滞,行气散结,活血祛瘀,化湿利水,祛痰化饮,消痞化积以及驱虫消疳等法。根据病情寒热虚实的不同,常配伍消痞化积以及驱虫消疳等法。根据病情寒热虚实的不同,常配伍相应的治法运用。相应的治法运用。8 8补法补法通过补养的方法,以治疗虚弱证侯一种治法。通过补养的方法,以治疗虚弱证侯一种治法。作用:作用:补益气、血、阴、阳,以恢复人体的正气。补益气、血、阴、阳,以恢复人体的正气。适应证:适应证:虚证虚证气、血、阴、阳亏虚之证。气、血、阴、阳亏虚之证。

    23、分类:分类: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气血双补、阴阳并补等法。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气血双补、阴阳并补等法。另外,根据虚损的脏腑不同,又有补肺、补脾、补心、补肝、补另外,根据虚损的脏腑不同,又有补肺、补脾、补心、补肝、补肾等法(直接补益法);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还有培土生金法、肾等法(直接补益法);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还有培土生金法、补火生土法、滋水涵木法、补金生水法等(称间接补法),即补火生土法、滋水涵木法、补金生水法等(称间接补法),即难经难经“虚者补其母虚者补其母”之法。之法。17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目的要求目的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

    24、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其分类方法大致有按病证分类、按病因分类,按脏其分类方法大致有按病证分类、按病因分类,按脏 腑分类,按组成分类,按治法分类等。其中,最适腑分类,按组成分类,按治法分类等。其中,最适 用的是以治法分类,便于以法统方。(具体内容自用的是以治法分类,便于以法统方。(具体内容自 学)学)18第四章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熟悉组成方剂的意义。熟悉组成方剂的意义。2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药的涵义及其君、臣、佐、使药的涵义及其 构成的方法。构成的方法。3掌握方剂变化的三种形式掌握方剂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增药味

    25、加减的变化、药量增 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目的方剂的配伍目的 1、增强药力增强药力。2 2、产生协同作用。、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药的发挥方向。、控制多功用单味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的病情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的病情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19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药:君药:意义:意义: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主病之主病之 谓君谓君”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构成方法:构成方法:(1)君药为一

    26、方之主,是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君药为一方之主,是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2)选药组方时,应首先确定君药;)选药组方时,应首先确定君药;(3)君药一般药味少而药量大。(李东垣:)君药一般药味少而药量大。(李东垣:“君药分量君药分量 最多最多”。张元素:。张元素:“力大者为君力大者为君”。)。)臣药:臣药:意义有二:意义有二:(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0 (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构成方法:构成方法:(1)当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须增强其治疗作用时,一般)当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须增强其治疗作用时,一般 选择

    27、与君药同类性质的药物;选择与君药同类性质的药物;(2)当病情复杂,出现兼病或兼证时,宜选用相应的药)当病情复杂,出现兼病或兼证时,宜选用相应的药 物为臣;物为臣;(3)臣药的药力小于君药(即张元素:)臣药的药力小于君药(即张元素:“臣药次之臣药次之”)。)。(4)当病情较单纯,君药足以胜任治疗主病或主证时,)当病情较单纯,君药足以胜任治疗主病或主证时,臣药可不选用。臣药可不选用。佐药:佐药:意义有三:意义有三:(1)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的兼证。次要的兼证。(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佐制药:用

    28、以消除或减缓君、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烈性。臣药的烈性。(3)反佐药:当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反佐药:当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21 病重邪甚病重邪甚 阴阳格拒阴阳格拒阴寒内盛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格阳于外治以温热之药治以温热之药 阴寒之邪阴寒之邪格拒热药于外格拒热药于外服药即吐服药即吐(拒药拒药)配伍配伍寒凉寒凉之品之品阳热内盛阳热内盛格阴于外格阴于外治以寒凉之药治以寒凉之药 阳热之邪阳热之邪格拒寒药于外格拒寒药于外服药即吐服药即吐(拒药拒药)配伍配伍温热温热之药之药反反 佐佐构成方法:构成方

    29、法:(1)佐助药的构成:佐助药的构成:当君、臣药治疗主证或兼证需要增强药力时,宜选当君、臣药治疗主证或兼证需要增强药力时,宜选 择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为佐助;择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为佐助;当次要兼证比较明显,君、臣药又无以兼顾时,可当次要兼证比较明显,君、臣药又无以兼顾时,可 选用相应的药物以治疗;选用相应的药物以治疗;君、臣药足以胜病君、臣药足以胜病,而次要兼证又不明显时,可不选而次要兼证又不明显时,可不选 用用;22 佐助药的用量,一般小于君、臣药。佐助药的用量,一般小于君、臣药。(2)佐制药的构成)佐制药的构成 当方中的君药或臣药有毒性,或药性峻烈时,宜选择当方中的君药或臣药有毒性,或药性峻

    30、烈时,宜选择 能消除或减弱其毒性,或制约其烈性的药物以为佐制,能消除或减弱其毒性,或制约其烈性的药物以为佐制,减轻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减轻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如方中君、臣药平和无毒,佐制药可不选用。如方中君、臣药平和无毒,佐制药可不选用。(3)反佐药的构成)反佐药的构成 当病重邪甚,阴阳格拒,可能拒药时,当选用与君药当病重邪甚,阴阳格拒,可能拒药时,当选用与君药 味相反(主要是药性相反)的药物以为反佐。味相反(主要是药性相反)的药物以为反佐。反佐药的药味宜少,药量宜小,量大则欺君。反佐药的药味宜少,药量宜小,量大则欺君。如病情轻缓而无格拒者,不宜选用。如病情轻缓而无格拒者,不宜选用。使药:使药:意

    31、义有二:意义有二:(1)引经药:引领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引经报)引经药:引领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引经报23 使,方中卒徒之药)使,方中卒徒之药)(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其中,又有)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其中,又有 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调和方中诸药的功能,一是调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调和方中诸药的功能,一是调 和方中的药味。和方中的药味。构成方法:构成方法:(1)引经药的构成:)引经药的构成:应根据病位所在的脏腑、经络不同,选择善入该脏应根据病位所在的脏腑、经络不同,选择善入该脏 腑、经络的药物以为引导。腑、经络的药物以为引导。如方中君、臣药能直达病所而

    32、兼有引经作用时,应如方中君、臣药能直达病所而兼有引经作用时,应 不另选引经药。不另选引经药。引经药用量宜轻。引经药用量宜轻。(2)调和药的构成:)调和药的构成:当方中运用相反配伍,如寒热并用、升降同施、散当方中运用相反配伍,如寒热并用、升降同施、散 收收 结合等组方时,常选配调和药。结合等组方时,常选配调和药。方中用药过辛或过苦,或有不良气味,可配调味药。方中用药过辛或过苦,或有不良气味,可配调味药。调和药一般药味少而用量小。调和药一般药味少而用量小。24第三节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方剂的变化形式方剂变化的意义:方剂变化的意义:1病人所呈现的症状与原方所列的主治证不完全相符,病人所呈现的症状与

    33、原方所列的主治证不完全相符,所谓所谓“证有千变,药亦千亦证有千变,药亦千亦”。2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四时气候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四时气候 以及地土方偶、生活习惯等不同情况,都有与用药、以及地土方偶、生活习惯等不同情况,都有与用药、剂量、剂型等密切相关。剂量、剂型等密切相关。方剂变化的形式(方法)方剂变化的形式(方法)1药味加减的变化药味加减的变化 (1 1)主药、主证不变,随着次要症状的出现及兼夹证的不)主药、主证不变,随着次要症状的出现及兼夹证的不 同,加减方中次要的药物(主要是佐、使药),以适同,加减方中次要的药物(主要是佐、使药),以适 病情的须要。(称为

    34、病情的须要。(称为随证加减随证加减)25 主主 治治 组组 成成 功功 用用 方方 名名外感风寒表虚证,外感风寒表虚证,见发热头痛,汗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舌苔薄出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缓白,脉浮缓桂枝(君)芍药桂枝(君)芍药(臣)生姜、大(臣)生姜、大枣、炙甘草(共枣、炙甘草(共为佐使)为佐使)发发 汗汗 解解 表表 调调 和和 营营 卫卫桂桂 枝枝 汤汤兼喘息兼喘息加厚朴、杏仁加厚朴、杏仁 下气定喘下气定喘 兼下气定喘兼下气定喘桂桂 枝枝 加加 厚厚朴朴 杏杏 子子 汤汤兼项背强兀兀兼项背强兀兀加葛根解肌生津,加葛根解肌生津,舒筋缓急舒筋缓急 兼舒痉缓急兼舒痉缓急桂桂 枝枝 加加葛葛 根根

    35、汤汤误下伤阳,兼胸误下伤阳,兼胸满满去芍药之阴柔,去芍药之阴柔,以利通阳除满以利通阳除满 兼通阳除满兼通阳除满桂桂 枝枝 去去芍芍 药药 汤汤例一例一 桂枝汤的加减变化桂枝汤的加减变化26 (2)增减方中的药味,改变方中的主要配伍,可以改变该)增减方中的药味,改变方中的主要配伍,可以改变该 方的功用与主治。方的功用与主治。方方 名名 组组 成成 功功 用用 主主 治治 麻麻 黄黄 汤汤麻黄麻黄三两三两 桂枝桂枝二两二两 杏仁杏仁七十七十个个 炙甘草炙甘草一两一两发汗解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无汗而喘,舌

    36、苔薄白脉浮紧脉浮紧麻杏甘石汤麻杏甘石汤去桂枝,麻黄去桂枝,麻黄变为变为四两,四两,杏杏仁仁用七十个,用七十个,甘甘草草用二两,用二两,加加石膏石膏半斤半斤辛凉宣肺辛凉宣肺清热平喘清热平喘肺热喘咳:身热喘咳肺热喘咳:身热喘咳口渴,有汗或无汗,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而数例二例二 麻黄汤的加减变化麻黄汤的加减变化27 2 2药量增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 (1 1)主治、功用、药味均不变,根据年龄的大小、病情的)主治、功用、药味均不变,根据年龄的大小、病情的 轻重、体质的强弱以及四时气候等不同情况,按一定轻重、体质的强弱以及四时气候等不同情况,按一定 比例增减方中药

    37、物的用量,以改变该方药力的大小。比例增减方中药物的用量,以改变该方药力的大小。(2 2)组成方剂的药味不变,增减方中药的用量,改变该方)组成方剂的药味不变,增减方中药的用量,改变该方 药量的配伍关系,可以改变该药量的配伍关系,可以改变该 方的功用与主治。方的功用与主治。方方 名名 药药 物物、用、用 量量 与与 配配 伍伍 功功 用用 主主 治治 病病 证证君君臣臣佐佐使使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大黄大黄四两四两枳实枳实三枚三枚厚朴厚朴 二两二两攻下热结攻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潮热谵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语,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苔黄,脉数苔黄,脉数 厚朴三厚朴三 物汤物汤厚朴厚朴八两

    38、八两枳实枳实五枚五枚大黄大黄四两四两行气通便行气通便 气滞腹满胀痛,大便气滞腹满胀痛,大便不通,身无热,脉弦不通,身无热,脉弦例二例二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鉴别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鉴别28 3 剂型更换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 同一首方剂(药味、用量均不变),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同一首方剂(药味、用量均不变),根据病情轻重缓急 的不同,以运用不同的剂型,以改变其药力的大小与峻缓。的不同,以运用不同的剂型,以改变其药力的大小与峻缓。例四例四 理中丸与理中汤的鉴别理中丸与理中汤的鉴别方方 名名 组组 成成 功功 用用 主主 治治干干姜姜人人参参白白术术炙甘炙甘 草草理中丸理中丸三三两两三三两两三三两两

    39、三三两两温中散寒温中散寒补气健脾补气健脾中焦虚寒中焦虚寒病情轻缓病情轻缓理中汤理中汤三三两两三三两两三三两两三三两两温中散寒温中散寒补气健脾补气健脾中焦虚寒中焦虚寒病情急重病情急重29第五章第五章 剂型剂型【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了解各种剂型的含义及其特点。了解各种剂型的含义及其特点。2熟悉汤剂、散剂、丸剂、丹剂、膏剂、酒剂等传统剂的制熟悉汤剂、散剂、丸剂、丹剂、膏剂、酒剂等传统剂的制 作方法及临床意义。作方法及临床意义。3自学为主,结合观看录像。自学为主,结合观看录像。第六章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方剂的服法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熟悉服药的时间与服药的方法。熟悉服药的时间与服药的方法。【教学内容教学

    40、内容】301服药时间服药时间 一般药物宜饭前一小时左右服用,有利于脾胃充分运化一般药物宜饭前一小时左右服用,有利于脾胃充分运化 药力;药力;病在上焦者,宜食后服,以利药力游溢于上焦;病在上焦者,宜食后服,以利药力游溢于上焦;病在下焦者,宜食前服,以利药力行于下焦;病在下焦者,宜食前服,以利药力行于下焦;补益药宜空腹服,以利脾胃运化药力,使补而不滞碍脾补益药宜空腹服,以利脾胃运化药力,使补而不滞碍脾 胃;胃;泻下药亦宜空腹服,以增强通下之力;泻下药亦宜空腹服,以增强通下之力;安神药宜临卧前服,以利镇静安眠;安神药宜临卧前服,以利镇静安眠;治疟药宜发作前期治疟药宜发作前期2小时服,使正气得安,邪气

    41、消亡,以小时服,使正气得安,邪气消亡,以 利控制疟疾的发作;利控制疟疾的发作;治疗慢性病宜定时服,使药力持续不断,以利调治;治疗慢性病宜定时服,使药力持续不断,以利调治;治疗急性重病则不拘时候服,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治疗急性重病则不拘时候服,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随 时服药治疗。时服药治疗。31 2服药方法服药方法 一般一日一剂,分一般一日一剂,分23次温服;次温服;病情急重者,一剂药可一次顿服,根据病情的需要,一病情急重者,一剂药可一次顿服,根据病情的需要,一 日可服日可服23剂;剂;呕吐的病人,宜小剂量频服,以减少药后呕吐;呕吐的病人,宜小剂量频服,以减少药后呕吐;药性峻烈或毒性大的药物,

    42、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药性峻烈或毒性大的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 剂量,以免中毒;剂量,以免中毒;昏迷的病人或口噤者,因吞咽困难,可用鼻饲法给药;昏迷的病人或口噤者,因吞咽困难,可用鼻饲法给药;一般说,热病宜凉服,寒病宜热服,以增强清热或祛寒一般说,热病宜凉服,寒病宜热服,以增强清热或祛寒 之力。若病重邪甚,阴阳格拒,可能病邪拒药时,又应寒药之力。若病重邪甚,阴阳格拒,可能病邪拒药时,又应寒药 热服,热药凉服,是服法反佐。热服,热药凉服,是服法反佐。第一章 解表剂 目的要求 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

    43、、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 散。3、熟悉香苏散、柴葛解肌汤。4、了解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参苏饮、再造散、加减葳蕤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2、适应证:表证,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见有表证者。3、分类: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以辛温解表药为主组方 (1)辛温解表-风寒表证 常配伍 宣肺降气止咳药 以辛凉解表药为主组方 常配伍 清热解毒、宣肺降气、生津止渴药 解表药(辛温或辛凉)(3)扶正解表正虚外感 配伍 补益扶正药 (益气、阳、滋阴、养血)(2)辛凉解表风热表证

    44、4、使用注意事项 (1)煎煮法:解表剂多用辛散轻宣之品组方,故不宜 久煎,以免药性耗散,降低疗效。(2)服法:宜温服。(3)护理法:服药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啜热粥以 助取汗。取汗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汗出病瘥,停后服。(4)禁忌证: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等,均不宜用。(5)食忌:注意禁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及药效的发挥。二、方剂 麻黄汤 主治证病机 卫阳被遏恶寒发热 营阴郁滞 舌苔薄白 外感风寒 经脉不畅 脉浮紧 腠理闭塞无汗 (外感风寒表实证)肺气不宣喘 治法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解在表之风寒,开泄闭郁之肺气。头痛身疼方药配伍 君: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45、臣: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 畅行营阴 佐: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增强宣肺平喘之功 佐使:炙甘草缓和麻桂之峻烈,使汗出不致 过猛而伤正气;调和麻、杏之 宣降。发汗解表发汗解表力强宣肺平喘配伍特点:麻黄、桂枝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麻、杏相伍,一宣一降,平喘止咳之力强。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2、附方 加白术健脾祛湿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主治外感风寒夹湿痹证。去桂枝,加薏苡仁渗三湿清热麻杏薏甘汤(金匮要略)。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倍用麻黄、炙甘草,减杏仁为四十枚,加

    46、石膏、生姜、大枣大青龙汤(伤寒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而兼里有郁热。去桂枝,加生姜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外感风寒犯肺之咳嗽。去桂枝、加紫苏子、茯苓、陈皮、桑白皮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素体痰多,外感风寒之咳嗽。使用注意 1、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只宜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且体质壮实者。对于外感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失血病人等,虽见表寒证,均不宜用。2、本方只宜暂用,不可久服,一服汗出,就不须再服。如服本方汗后表证不解,当以桂枝汤代之。桂枝汤 主治证病机 风寒客表发热头痛、脉浮 外感风寒 腠理不固 外感风寒 营卫不和 营阴外泄 表虚证 肺胃失和鼻鸣干呕 治法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祛

    47、邪与调正兼顾。汗出恶风脉缓方药配伍 君:桂枝解肌发表 桂、芍等量相伍 温通经络 调和营卫,邪正兼顾 助卫阳(调卫)桂枝得芍药,汗而有源臣:白芍益阴敛营 芍药得桂枝,滋而能化 (和营)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生姜助桂枝辛散解表 并温胃止呕 大枣益气补中,滋脾生津 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 调营卫 佐使:炙甘草 调和诸药 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和阴阳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佐益气和中调补脾胃调和营卫 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煎服法对方药效的影响:1、煎法-微火慢煎法-使药性充分和合,以利调和营卫。2、服法 a药后啜粥法: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重感。b

    48、温覆微汗法。c获得停药法。d守方继进法。e药后忌口法。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证治要点。2、本方具有调和营卫、阴阳、气血的作用,因此可运用于病后、产后体弱等因营卫不和所致的病证。如徐彬所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录自金匮要略论注)。3、兼项背强几几,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4、素有喘咳,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5、使用注意:对于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者皆不宜使用。与麻黄汤的比较 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

    49、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九味羌活汤 主治证病机 恶寒发热 外感风寒湿邪 无汗头痛 舌苔白 兼有里热证 湿滞经络肢体痠楚疼痛 或微黄 内有蕴热口苦微渴 脉浮 治法 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风寒束表方药配伍君:羌活祛风散寒除湿,利关节止痹痛 防风助君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苍术助君发汗除湿 细辛 白芷 散寒祛风,宣痹以止头身疼痛 佐 川芎 生地 清泄里

    50、热,并防诸辛温燥 黄芩 烈之品伤津 使:甘草调和诸药臣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服法与本方药力的关系-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配伍特点: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既表里同治,又散而不峻,寒而不滞。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临床运用 本方为主治四时感冒风寒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剂。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痠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证治要点。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运用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经络部位之不同而加减变化。香苏散主治证病机 风寒客表-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外感风寒 舌苔薄白,脉浮气郁不舒 气机郁滞-胸脘痞闷,不欲饮食治法 解表散寒,理气和中方药配伍君:苏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方剂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4.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83258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