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5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温病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4.ppt

  • 上传人(卖家):罗嗣辉
  • 文档编号:4832579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PPT
  • 页数:655
  • 大小:5.6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温病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4.ppt》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温病学 配套 教学 课件
    资源描述:

    1、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温病学多媒体教材温病学多媒体教材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温病学教研室2008.9【要求】n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n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主要温病学家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等人的学术成就。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定义: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定义: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 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

    2、学科。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温病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传变)温病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传变)2、对象:、对象:防治手段(诊断、治疗、预防)防治手段(诊断、治疗、预防)揭示温病的本质揭示温病的本质3、任务:、任务: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二、温病学的地位二、温病学的地位1、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病因、发病、辨证方法、诊治手段病因、发病、辨证方法、诊治手段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历史及现实中的作用历史及现实中的作用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急诊、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急诊、传染病及感染性疾

    3、病的诊疗方面三、温病学发展概况三、温病学发展概况源于源于内经内经、发展于、发展于伤寒论伤寒论、形成于明清、形成于明清(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1)病名:)病名:素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所说“温病乃起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的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厉,民乃厉,温病乃作温病乃作”。(2)病因:)病因:I、伏寒化温说、伏寒化温说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生气通天论提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伤于寒,春必病温”。II、感受厉气说、感受厉气说肘

    4、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温病温病”。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提出温病是因:提出温病是因“人感乖戾之气而生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病”。以上的病因认识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以上的病因认识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3)证候:)证候:当时的文献中对温病的证候表现都指出了热的特点。当时的文献中对温病的证候表现都指出了热的特点。灵枢灵枢论疾诊尺篇论疾诊尺篇:“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素问素问评热论评热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 为汗衰,狂言不能食。为汗衰,狂言不能食。”伤寒论伤寒论:“太阳病

    5、,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可见,当时已经强调了温病热象偏重的特点。可见,当时已经强调了温病热象偏重的特点。(4)预后:)预后:素问素问 玉版论要篇玉版论要篇:“病温,虚甚死病温,虚甚死。”(5)治疗:)治疗: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温者清之”伤寒论伤寒论:提出清热、攻下、养阴等法为温病治疗学:提出清热、攻下、养阴等法为温病治疗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晋代的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唐代的、唐代的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外外台秘要台秘要记载了一些防治温病的方剂:如黑膏方、萎蕤汤、记载了一些防治温病的方剂:如黑膏

    6、方、萎蕤汤、大青汤及犀角地黄汤等。大青汤及犀角地黄汤等。(6)预防:)预防:素问素问刺法论刺法论:“正气存内正气存内”、“避其毒气避其毒气”。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防防 备之备之”。2、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 晋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中主要是把温病隶属于伤寒之晋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中主要是把温病隶属于伤寒之中。中。素问素问热论篇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难经五十八难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因此,当时对

    7、温病的认识还比较笼统、朴素,把所因此,当时对温病的认识还比较笼统、朴素,把所有的外感热性病均称为伤寒,温病只是伤寒范围里的一有的外感热性病均称为伤寒,温病只是伤寒范围里的一种类型。种类型。(二)宋至金元时期成长阶段(二)宋至金元时期成长阶段1、治疗学上的新突破突破了伤寒论的一些框框、治疗学上的新突破突破了伤寒论的一些框框客观上病种的增加客观上病种的增加促使医家探求新的治法促使医家探求新的治法主观上认识的深入主观上认识的深入(1)主张灵活远用经方)主张灵活远用经方宋代医家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宋代医家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朱肱在实践中也已体会到运用变化。朱肱在实

    8、践中也已体会到运用伤寒论伤寒论辛温发辛温发散的经方治疗外感疾病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根据发病散的经方治疗外感疾病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根据发病地区,发病季节和病人平素体质的差异而灵活变化。地区,发病季节和病人平素体质的差异而灵活变化。(2)强调热病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法当表里双解)强调热病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法当表里双解金元时代随着医学界学术争鸣的兴起,温病学才有金元时代随着医学界学术争鸣的兴起,温病学才有了新的发展,在温病的理法方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其了新的发展,在温病的理法方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其中贡献最大的医家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刘河间,中贡献最大的医家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刘河间,其贡其贡献

    9、主要表现为:献主要表现为: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立新法治以寒凉为主,法当表里双解立新法治以寒凉为主,法当表里双解订新方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表里双解剂订新方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表里双解剂罗天益在罗天益在卫生宝鉴卫生宝鉴中按邪热在上、中、下三焦中按邪热在上、中、下三焦及气分、血分不同而制方用药。及气分、血分不同而制方用药。2、理论上的新进展、理论上的新进展金元时代,温病学在理论上的发展最突出地是开始明确金元时代,温病学在理论上的发展最突出地是开始明确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元代末年医家王安道元代末年医家王安道 提出了温病

    10、与伤寒必须从概念、提出了温病与伤寒必须从概念、病因病理、治疗方法上明确划分界限。病因病理、治疗方法上明确划分界限。其在其在医经溯洄集医经溯洄集中提出:中提出:(1)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正名)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正名(2)温病为里热外发,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病理)温病为里热外发,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病理(3)治疗以清里热为主,解表次之,亦有里热清而表)治疗以清里热为主,解表次之,亦有里热清而表自解者治疗自解者治疗王安道所说的温病是指初起即见里热见证的一类温病王安道所说的温病是指初起即见里热见证的一类温病伏气温病。其内容虽不够完整和系统,但已把温病从伤寒伏气温病。其内容虽不够完整和系统,但已把温病从伤寒中分离

    11、出来。吴塘:中分离出来。吴塘:“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实际上,王安道也只是初步脱却伤寒,并没有完全脱却伤寒实际上,王安道也只是初步脱却伤寒,并没有完全脱却伤寒的圈子,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温病学理论。的圈子,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温病学理论。(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温病学发展到明清时代,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温病学发展到明清时代,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从而温病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温病学说从而温病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温病学说得到蓬勃发展,盛行于大江南北,其主要的标志有:得到蓬勃发展,盛行于大江南北,其主要的标志有

    12、:温病学人才辈出温病学人才辈出温病专著不断涌现温病专著不断涌现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著名温病学家及其著作、著名温病学家及其著作(1)吴又可)吴又可温疫论温疫论本书成书于崇祯末年,为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其主本书成书于崇祯末年,为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其主要贡献如下:要贡献如下:病因:创病因:创“杂气杂气”(其致病甚者称疠气)说。(其致病甚者称疠气)说。流行:流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感染途径:由口鼻而入。感染途径:由口鼻而入。治疗:以逐邪为第一要义,主疏利透达。治疗:以逐邪为第一要义,主疏利透达。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后世戴北山、

    13、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后世戴北山、杨栗山等人均承继其说,有人认为其可称为杨栗山等人均承继其说,有人认为其可称为“温疫学派温疫学派”。但是其治疗方法有一定针对性,并不用于各种温热病。但是其治疗方法有一定针对性,并不用于各种温热病。(2)喻嘉言)喻嘉言尚论篇尚论篇、医门法律医门法律、寓意草寓意草等等名昌,别号西昌老人,江西人,后居常熟。其主要的学术思名昌,别号西昌老人,江西人,后居常熟。其主要的学术思想有:想有:a.瘟疫的治疗应根据上、中、下三焦病位,后以逐秽解毒瘟疫的治疗应根据上、中、下三焦病位,后以逐秽解毒为主(为主(尚论篇尚论篇)b.秋燥的性质与病证的诊断治疗(秋燥的性质与病证

    14、的诊断治疗(医门法律医门法律、秋燥秋燥论论)c.将温病分为三例:冬伤于寒(实证)、冬不藏精(虚证)将温病分为三例:冬伤于寒(实证)、冬不藏精(虚证)冬伤于寒又不藏精(虚实相夹)。实用意义不大,故对温病理论的冬伤于寒又不藏精(虚实相夹)。实用意义不大,故对温病理论的发展作用影响不大。发展作用影响不大。(3)叶天士)叶天士温热论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名桂,号香岩。为临床家,其著作不多,但对后世影响名桂,号香岩。为临床家,其著作不多,但对后世影响甚大,被称为甚大,被称为“温热大师温热大师”,是建立温病其主要贡献有:,是建立温病其主要贡献有: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15、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舌诊、验齿、辨斑疹白舌诊、验齿、辨斑疹白pei 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和各种温病的治法)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和各种温病的治法)此外,还撰有此外,还撰有“三时伏气外感篇三时伏气外感篇”,论述了主要四时温病的,论述了主要四时温病的病理、证治。病理、证治。(4)薛生白)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篇名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一飘。晚年号扫叶老名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一飘。晚年号扫叶老人、牧牛老朽。人、牧牛老朽。其主要贡献是专门系统阐

    16、述了湿热病的因证脉治,论其主要贡献是专门系统阐述了湿热病的因证脉治,论述较深刻,辨证较详尽,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述较深刻,辨证较详尽,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5)吴鞠通)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条辨名瑭,字佩珩,号鞠通。著名瑭,字佩珩,号鞠通。著温病条辨温病条辨,其内容多取,其内容多取材于叶天士的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参照了,参照了内经内经、伤寒伤寒论论、温疫论温疫论的有关理论,结合了自己的经验,采用自的有关理论,结合了自己的经验,采用自条自辨的形式。其主要成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条自辨的形式。其主要成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总结创立了三焦

    17、辨证纲领,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自吴鞠通开始,成了温病辨证施治的完整体系,成为后世自吴鞠通开始,成了温病辨证施治的完整体系,成为后世许多医家治疗温病的依据,故称许多医家治疗温病的依据,故称“三时感冒取则有凭焉。三时感冒取则有凭焉。”(6)王孟英)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热经纬名士雄,字孟英,晚年改字王梦隐,自号半痴山人。其著名士雄,字孟英,晚年改字王梦隐,自号半痴山人。其著温温热经纬热经纬,“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

    18、,除了辑,除了辑录了录了内经内经、伤寒论伤寒论的有关原文外,重点选编了温病学的代的有关原文外,重点选编了温病学的代表著作,并作了较深刻的阐发。表著作,并作了较深刻的阐发。王孟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四人号称温病王孟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四人号称温病“四大家四大家”。从上可见,明清时代的温病学家及著作大量出现,从上可见,明清时代的温病学家及著作大量出现,对各种温热病都已有专著问世。如裘吉生对此概括说:对各种温热病都已有专著问世。如裘吉生对此概括说:“叶天士之温热,张凤逵之伤暑,喻嘉言之伤燥,吴又叶天士之温热,张凤逵之伤暑,喻嘉言之伤燥,吴又可之温疫,陈耕道之疫痧,余师愚之疫疹,陈平伯之风可

    19、之温疫,陈耕道之疫痧,余师愚之疫疹,陈平伯之风温,薛生白之湿热。温,薛生白之湿热。”此外,还有章虚谷的此外,还有章虚谷的医门棒喝医门棒喝,雷少逸的,雷少逸的时时病论病论,俞根初的,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通俗伤寒论,戴北山的,戴北山的广温疫广温疫论论,杨栗山的,杨栗山的寒温条辨寒温条辨等。等。2、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明清时代温病学学术上的主要发展:明清时代温病学学术上的主要发展:创新感温病之说创新感温病之说提出了温病病因的新概念疠气提出了温病病因的新概念疠气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神昏谵语与心包的关系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神昏谵语与心包的关系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

    20、的辨证施治体系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证施治体系创造性地发展了温病学的诊断内容(诊断方法、症状辨别)创造性地发展了温病学的诊断内容(诊断方法、症状辨别)创制了一整套治疗温病的治法、方剂,大大发展了清热、攻创制了一整套治疗温病的治法、方剂,大大发展了清热、攻 下、滋阴、解表法,并形成了化湿、开窍、息风法。下、滋阴、解表法,并形成了化湿、开窍、息风法。由此可看出,温病学到这个阶段在理法方药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由此可看出,温病学到这个阶段在理法方药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因而可以说温病学至此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因而可以说温病学至此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3、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简介、伤寒与温病学

    21、派论争简介(1)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列门户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列门户伤寒学派伤寒学派伤寒论伤寒论六经辨证即为适用于温病六经辨证即为适用于温病提出提出“阳明病即是温病阳明病即是温病”,白虎、承气就是治疗温,白虎、承气就是治疗温 病的方剂病的方剂陆九芝陆九芝世补斋医书世补斋医书:“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认为温病学家是认为温病学家是“标新立异,数典忘祖。标新立异,数典忘祖。”甚至提出甚至提出“废伤寒则六经不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废伤寒则六经不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强调寒温有别,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

    22、截然不同,强调寒温有别,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截然不同,不可混淆不可混淆温病学派温病学派认为认为伤寒论伤寒论“详于寒,略于温详于寒,略于温”,承气、白虎,承气、白虎 虽可治温病,但远远不能概括温病的治疗。因而极虽可治温病,但远远不能概括温病的治疗。因而极 力主张力主张“跳出伤寒圈子。跳出伤寒圈子。”创新论以创新论以“羽翼伤寒。羽翼伤寒。”(2)怎样理解温病学与)怎样理解温病学与伤寒论伤寒论的关系的关系 伤寒论伤寒论是温病学形成的基础是温病学形成的基础温病学又是温病学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发展和补充的发展和补充(四)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发展(四)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发展1 1、温病学的理论经验广泛应用,成效卓

    23、著、温病学的理论经验广泛应用,成效卓著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临床被广泛运用于诊治急性传染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临床被广泛运用于诊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一九五四年,石家庄病和感染性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一九五四年,石家庄地区乙型脑炎流行,中医以温病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清热解地区乙型脑炎流行,中医以温病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清热解毒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全国产生了毒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引起了西医界的重视,也扭转了人们认为中医不很大反响,引起了西医界的重视,也扭转了人们认为中医不能治急性病的认识。此后温病的理法方药便广泛运用于治

    24、疗能治急性病的认识。此后温病的理法方药便广泛运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感冒、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感冒、麻疹、百日咳、急性细菌性痢疾、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肺炎、败血症、急性细菌性痢疾、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肺炎、败血症、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肝炎、急性泌尿系感染等多种急性传染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肝炎、急性泌尿系感染等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此外,在妇科、外科中的急性感染病证也病和感染性疾病。此外,在妇科、外科中的急性感染病证也广泛使用温病的理法方药。广泛使用温病的理法方药。2、温病的治疗方法和方药有了新的发展、温病的治疗方法和方药有了新的发展各地发掘

    25、了一批具有清热解毒、抗感染作用的中草药各地发掘了一批具有清热解毒、抗感染作用的中草药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疾病的特异病原体创订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疾病的特异病原体创订 了很多不效的治疗方剂了很多不效的治疗方剂在剂型上进行了改革在剂型上进行了改革3、理论上进行了新的探讨、理论上进行了新的探讨卫气营血实质的研究卫气营血实质的研究舌苔变化生理、病理学的研究舌苔变化生理、病理学的研究辨证分型规律的探讨辨证分型规律的探讨治法方药作用机制的实验室研究治法方药作用机制的实验室研究4、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工作重印了一批古代原著重印了一批古代原著新编了多种温病专著新编了多种温

    26、病专著出版了系列教材出版了系列教材四、温病学的学习方法四、温病学的学习方法明确概念术语明确概念术语认清病证特点,掌握辨证规律认清病证特点,掌握辨证规律注意前后联系和分析比较注意前后联系和分析比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温病学多媒体系列教材温病学多媒体系列教材温病的概念温病的概念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温病学教研室2008.9第二章温病的概念第二章温病的概念温病的定义:温病是温病的定义: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一、温病的特点一、温病的特点(一一)有

    27、特异的致病因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温邪 从性质而言,凡是具有从性质而言,凡是具有“温热温热”性质的病邪,均属于它性质的病邪,均属于它的范围。除了四时六淫之邪从热而化的风热、暑热、湿热、的范围。除了四时六淫之邪从热而化的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寒邪伏藏化热的温热病邪外,还包括燥热以及寒邪伏藏化热的温热病邪外,还包括“疠气疠气”和和“温毒温毒”之邪。温邪的特异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之邪。温邪的特异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它从外感受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一是性质属热而有别它从外感受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一是性质属热而有别于伤寒、中风等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温邪的性质是根据于伤寒、中风

    28、等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温邪的性质是根据发病后的临床表现,通过发病后的临床表现,通过“审证求因审证求因”而确定的,它与西医而确定的,它与西医学通过理化分析而明确病因方法完全不同。学通过理化分析而明确病因方法完全不同。(二二)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1、传染性、传染性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温病中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温病中实质上包括了许多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因而多数实质上包括了许多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因而多数温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医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温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医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温

    29、病传染性的记载:传染性的记载:素问素问刺法论刺法论说: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小,病状相似”。刘河间在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中称疫疠为“传染传染”。吴又可在吴又可在温疫论温疫论中说: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最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以上的记述指出了温病的传染牲,并认识到病邪可以上的记述指出了温病的传染牲,并认识到病邪可以通过口鼻接触等途径传染给其他人,在人群中引起互以通过口鼻接触等途径传染给其他人,在人群中引起互相传染。相传染。有几点需要明确:有几点需要明确:一是温

    30、病的传染是指大多数病种而言,也有少数温一是温病的传染是指大多数病种而言,也有少数温病并不具有传染性,如夏季中暑;病并不具有传染性,如夏季中暑;二是温病的传染程度强弱差异很大,有的具有强烈二是温病的传染程度强弱差异很大,有的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有的则传染性较小;的传染性,有的则传染性较小;三是温病虽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但也并不是所三是温病虽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但也并不是所有传染病都属于温病范围,如狂犬病、破伤风等传染病有传染病都属于温病范围,如狂犬病、破伤风等传染病因不具有因不具有“温热温热”的特征,故不属温病范围。的特征,故不属温病范围。2、流行性、流行性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

    31、件下,可在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古代所说的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古代所说的“天行天行”、“时时行行”就包含了流行的意思。就包含了流行的意思。王叔和在王叔和在伤寒例伤寒例中说:中说:“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庞安常在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伤寒总病论中说:中说:“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这指出了温病流行的程度有大流行、小流行和散在发这指出了温病流行的程度有大流行

    32、、小流行和散在发生等几种情况。不同的温病流行性固然不同,即使同一种生等几种情况。不同的温病流行性固然不同,即使同一种温病在不同条件下流行性也有差异。温病在不同条件下流行性也有差异。3、季节性、季节性温病的发生大多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有四时温病之温病的发生大多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有四时温病之分。所谓季节性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有分。所谓季节性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有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这主要是温病的发生与四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这主要是温病的发生与四时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时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季节由于气候特点及变化不同,因而在其特定气不同季节由于

    33、气候特点及变化不同,因而在其特定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温邪也就各不相同:候条件下所形成的温邪也就各不相同: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形成风热病邪,故多风热为病;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形成风热病邪,故多风热为病;夏季气候酷热,暑气炎蒸,易形成暑夏季气候酷热,暑气炎蒸,易形成暑 热病邪,故多暑热病邪,故多暑热为病;热为病;长夏天气虽热,但湿气亦重,易形成湿热病邪,故多长夏天气虽热,但湿气亦重,易形成湿热病邪,故多湿热为病等。湿热为病等。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还可对人体发生影响造成人体对病邪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还可对人体发生影响造成人体对病邪反应性的差异。如:反应性的差异。如: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比较低下,故

    34、容易导致风热病邪侵犯肺卫,病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比较低下,故容易导致风热病邪侵犯肺卫,病变以上焦为主;变以上焦为主;夏秋季节热盛湿重,人体脾胃功能呆滞,易导致湿热病邪侵犯脾夏秋季节热盛湿重,人体脾胃功能呆滞,易导致湿热病邪侵犯脾胃,病变以中焦为主。胃,病变以中焦为主。由此可见温病的季节性特点,主要是由于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病由此可见温病的季节性特点,主要是由于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病邪产生、传播和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结果。邪产生、传播和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结果。4、地域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即某些温病在某一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即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而在其它

    35、地域则少见。地域较为多见,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叶天士在叶天士在温热论温热论中说:中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指出了东南,指出了东南沿海等地湿热性疾病较多。沿海等地湿热性疾病较多。这是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影响了温邪的形成与致病,这是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影响了温邪的形成与致病,以及在不同地域,人的体质状况不所不同而造成的。以及在不同地域,人的体质状况不所不同而造成的。(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温病的发展趋向和过程来看:多由表入里,由一是从温病的发展

    36、趋向和过程来看:多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温病类型虽然很多,但发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温病类型虽然很多,但发病初起,大多从卫分表证开始,病位较浅,病情较轻。随病初起,大多从卫分表证开始,病位较浅,病情较轻。随着病程发展,病邪内传入里,病情随之加重,出现里热实着病程发展,病邪内传入里,病情随之加重,出现里热实证。此后证。此后,如病变继续发展,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可出现,如病变继续发展,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可出现邪热更甚正气虚衰或邪虽不甚但正气衰败的严重局面。但邪热更甚正气虚衰或邪虽不甚但正气衰败的严重局面。但须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发展过程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临须说明的是:上面所说

    37、的发展过程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临床上也有温病初起即病发于里出现里热见症而不从卫分开床上也有温病初起即病发于里出现里热见症而不从卫分开始的;也有的温病由于邪势不重或治疗及时,在短时间内始的;也有的温病由于邪势不重或治疗及时,在短时间内病邪即渐消退,正气很快恢复而不出现严重的虚损见症。病邪即渐消退,正气很快恢复而不出现严重的虚损见症。二是从温病发展全过程的病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二是从温病发展全过程的病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一人体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一般说,温病初起,大多邪在卫分,病变以上焦肺经为主;般说,温病初起,大多邪在卫分

    38、,病变以上焦肺经为主;温邪由表入里,由卫分传入气分,病变则大多以中焦阳明温邪由表入里,由卫分传入气分,病变则大多以中焦阳明胃肠为主;若上焦肺卫之邪内传入里后,不下传中焦阳明胃肠为主;若上焦肺卫之邪内传入里后,不下传中焦阳明气分,而直接内陷心包的则为气分,而直接内陷心包的则为“逆传心包逆传心包”属于营分病变属于营分病变范围。中焦阳明气分亢炽之邪如未形成腑实,则无形之热范围。中焦阳明气分亢炽之邪如未形成腑实,则无形之热可内传入营进而深入血分,引起广泛动血,病变常涉及全可内传入营进而深入血分,引起广泛动血,病变常涉及全身多个脏器。若温邪久留不解无论是气分之热还是营血之身多个脏器。若温邪久留不解无论是

    39、气分之热还是营血之热,都可损伤肾阴,导致阴精耗竭,或引起肝风内动,其热,都可损伤肾阴,导致阴精耗竭,或引起肝风内动,其病变就为邪传下焦,多在温病后期阶段。病变就为邪传下焦,多在温病后期阶段。总的来说,温病开始时多以人体功能失调为主,病情总的来说,温病开始时多以人体功能失调为主,病情严重者,继则可有明显的实质损害,耗损阴液,甚则引起严重者,继则可有明显的实质损害,耗损阴液,甚则引起阴竭阳脱。阴竭阳脱。(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温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温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40、所谓起病急骤,是指患者有较确切的回所谓起病急骤,是指患者有较确切的回答近期发病时日。温病起病急骤是区别于内科杂病中的许多慢性疾病的答近期发病时日。温病起病急骤是区别于内科杂病中的许多慢性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温病一旦发生,即有病邪传变的可能,温邪传变速度一主要依据之一。温病一旦发生,即有病邪传变的可能,温邪传变速度一般较快,有相应的复杂多样的证候变化。温病中有极少数疾病起病较缓,般较快,有相应的复杂多样的证候变化。温病中有极少数疾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如湿温),这只是与温病中的其它疾病相比较而言,还不能传变较慢(如湿温),这只是与温病中的其它疾病相比较而言,还不能与内科杂病中的慢性病发病和变化缓

    41、慢相等同。与内科杂病中的慢性病发病和变化缓慢相等同。2、发热为主症、发热为主症发热是温病必见之症,是温病最基本、最主要的发热是温病必见之症,是温病最基本、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但不同的温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其特殊的发热类型,辨别临床表现。但不同的温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其特殊的发热类型,辨别这些热型,对于疾病的诊断、证候的辨别都是十分重要的。温病患者除这些热型,对于疾病的诊断、证候的辨别都是十分重要的。温病患者除具有发热之外,还有热象偏重的症状伴随存在,如口渴、心烦、溲赤、具有发热之外,还有热象偏重的症状伴随存在,如口渴、心烦、溲赤、舌红、脉数等。舌红、脉数等。3、易出现险恶证候、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

    42、中容易出现斑疹及动风、动病程中容易出现斑疹及动风、动血、闭窍等险恶证候。斑疹常出现于多种温病,甚至是某些血、闭窍等险恶证候。斑疹常出现于多种温病,甚至是某些温病的必有表现,这些温病可称为发疹性温病,如疫疹。注温病的必有表现,这些温病可称为发疹性温病,如疫疹。注意观察斑疹的形态、色泽、数量、分布、发出时间、顺序、意观察斑疹的形态、色泽、数量、分布、发出时间、顺序、持续时间、消退情况等,对帮助诊断和辨证都有重要意义。持续时间、消退情况等,对帮助诊断和辨证都有重要意义。温邪内陷心营(血),可闭塞机窍,引动肝风,而痉厥兼臻,温邪内陷心营(血),可闭塞机窍,引动肝风,而痉厥兼臻,甚至内闭外脱;热盛迫血,

    43、可出现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甚至内闭外脱;热盛迫血,可出现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等,大量出血可导致如咯血、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等,大量出血可导致气随血脱。上述危重证候,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气随血脱。上述危重证候,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4、病程中易耗伤阴津、病程中易耗伤阴津温邪是亢盛的阳热之邪,亢阳温邪是亢盛的阳热之邪,亢阳伤阴是温病的基本表现,正如吴鞠通说:伤阴是温病的基本表现,正如吴鞠通说:“温热,阳邪也,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阳盛伤人之阴也”。病在上焦多伤肺阴,症见口鼻、咽喉干。病在上焦多伤肺阴,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干咳无痰,或有少许粘痰

    44、;病在中焦多伤胃阴,症见口燥,干咳无痰,或有少许粘痰;病在中焦多伤胃阴,症见口渴欲饮,食少,舌绛光亮如镜;病邪深入下焦多伤肝肾之阴,渴欲饮,食少,舌绛光亮如镜;病邪深入下焦多伤肝肾之阴,症见低热,神倦,颧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甚而手足瘛,症见低热,神倦,颧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甚而手足瘛,舌干绛而痿等。舌干绛而痿等。湿热性质的温病只有湿热化燥化火,才能导致阴津的湿热性质的温病只有湿热化燥化火,才能导致阴津的耗伤。湿热化燥化火呈渐进性的变化,故在病程中,可能耗伤。湿热化燥化火呈渐进性的变化,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湿热未尽,而阴液已伤的复杂证候。若湿热反从寒化,出现湿热未尽,而阴液已伤的复杂证候

    45、。若湿热反从寒化,转变为寒湿病邪,又可伤人身阳气,这是湿热类温病的一转变为寒湿病邪,又可伤人身阳气,这是湿热类温病的一种特殊表现。种特殊表现。以上四个方面,是四时温病的共同特点,就某一温病以上四个方面,是四时温病的共同特点,就某一温病而言,这些特点可显示出程度上的差别及自己固有的特性,而言,这些特点可显示出程度上的差别及自己固有的特性,因此,不同的温病又各具个性,而有别于其它温病。因此,不同的温病又各具个性,而有别于其它温病。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一)温病的范围(一)温病的范围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温病的含义有所不同,所指的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温病的含义有所不同,所指的范围亦有差

    46、别。随着时代的演进,对温病的认识不断深范围亦有差别。随着时代的演进,对温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温病的范围逐渐扩大,病种逐渐分化,至明清时期化,温病的范围逐渐扩大,病种逐渐分化,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温病的范围已较为广泛,例如温病学说形成,温病的范围已较为广泛,例如温病条温病条辨辨就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就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痢疾、黄疸等。冬温、温疟、痢疾、黄疸等。现在一般把外感病中除风现在一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本教材论述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的温病范围以

    47、四时温病为主,包括:风温(包括冬温)、包括:风温(包括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疫疹、霍乱、疟疾等。痧、疫疹、霍乱、疟疾等。另外属于温病范畴的疫毒痢、另外属于温病范畴的疫毒痢、急黄、麻疹、白喉等,沿袭传统已归列于内科、儿科、急黄、麻疹、白喉等,沿袭传统已归列于内科、儿科、喉科等相关学科中。喉科等相关学科中。温病病种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发病的季节、四时主温病病种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发病的季节、四时主气或病候特点而确立的。气或病候特点而确立的。根据发病季节命名:发于春季的称为春温,发于冬季的称根据发病季节命名:发于春季的称为

    48、春温,发于冬季的称为冬温。为冬温。根据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根据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根据临床特点命名: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根据临床特点命名:伏暑、大头瘟、烂喉痧。(二)温病的分类(二)温病的分类温病虽包括了许多病种,但根据它们内有的某些共同之处,可以进温病虽包括了许多病种,但根据它们内有的某些共同之处,可以进行一些归类。现在常用的归类方法大致有以下两种:行一些归类。现在常用的归类方法大致有以下两种:1、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温热类:风温、春温、

    49、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湿热类:湿温、伏暑湿热类:湿温、伏暑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根据温病发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邪两类。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燥等。秋燥等。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中,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中,如春温、伏暑等。如春温、伏暑等。暑温、湿温初起时虽以里证为主,但其临床见证与当暑温、湿温初起时虽以里证为主,但其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所以一般仍将其归属于新感温病。时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所以一般仍将其归属于新感温病。三

    50、、温病与伤寒三、温病与伤寒(一)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一)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1、伤寒有广狭二义、伤寒有广狭二义广义伤寒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病都可称为伤寒。病都可称为伤寒。风寒性质风寒性质伤寒、中风伤寒、中风温热性质温热性质温病(热病、湿温)温病(热病、湿温)狭义伤寒狭义伤寒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素问素问热论篇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之类也。”难经难经 五十八五十八难难:“伤寒有五: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温病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4.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83257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