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麦 病虫害 防治 技术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小麦病虫害防治小麦病虫害防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小麦病害小麦病害 1.1.小麦病害的种类和危害;小麦病害的种类和危害;2.2.小麦锈病小麦锈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3.3.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4.4.小麦几种根病小麦几种根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5 5 小麦黑穗病小麦黑穗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6 6 小麦病毒病小麦病毒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7 7 小麦赤霉病小
2、麦赤霉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小麦病害小麦病害叶部病害叶部病害穗部病害穗部病害根茎部病害根茎部病害全株性病害全株性病害锈病:条锈、叶锈、秆锈锈病:条锈、叶锈、秆锈白粉病白粉病叶枯病:交链孢、德氏霉叶枯病:交链孢、德氏霉赤霉病赤霉病黑穗病:散黑穗、腥黑穗、黑穗病:散黑穗、腥黑穗、秆黑粉秆黑粉 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 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全世界记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全世界记载的小麦病害有载的小麦病害有200多种
3、,我国发生较重的有多种,我国发生较重的有20多种。多种。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一直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历史上曾经几度大流行,一直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历史上曾经几度大流行,损失惨重。损失惨重。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一直是长江流域麦区的主要病害,一直是长江流域麦区的主要病害,1985年全国大爆年全国大爆发,仅河南省就损失小麦发,仅河南省就损失小麦8.5亿亿kg。该病不仅造成产量损失,更为。该病不仅造成产量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赤霉菌所产生的很多毒素对人畜具有毒性。重要的是赤霉菌所产生的很多毒素对人畜具有毒性。随着栽培制度的改进和肥水条件的提高,随着栽培制度的改进和肥水条件的提高,20世纪世纪90年代前后年代前
4、后,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曾频频流行,损失很大。尽管利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曾频频流行,损失很大。尽管利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麦类白粉病效果很好,但研究表明白粉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抗治麦类白粉病效果很好,但研究表明白粉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抗性日益突出,问题十分严重。性日益突出,问题十分严重。近年来,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全蚀病全蚀病和和小麦叶枯病小麦叶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发生日趋严重,已经成为许多麦区的重要病害。由于目前缺乏抗病品种,危害还已经成为许多麦区的重要病害。由于目前缺乏抗病品种,危害还在加剧。在加剧。病毒病病毒病、黑穗病黑穗病在局部地区仍有一定危害。在局部地区仍有一定危害。第二节第二节 小麦锈
5、病小麦锈病 WHEAT RUSTWHEAT RUST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我国是小麦三种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我国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小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小麦病害,全世界小麦种植区都有发生。中国小麦叶锈病以西麦病害,全世界小麦种植区都有发生。中国小麦叶锈病以西南和长江流域一带发生较重,华北和
6、东北部分麦区也较重。南和长江流域一带发生较重,华北和东北部分麦区也较重。小麦秆锈病小麦秆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种植小麦的国家和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种植小麦的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在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和福建、广地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在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和福建、广东、广西的冬麦区及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发生流行,东、广西的冬麦区及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发生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一、症状一、症状 秆锈病秆锈病 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可危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长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可危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在三种锈病中最大,隆起高,褐
7、黄色,不规则散生椭圆形,在三种锈病中最大,隆起高,褐黄色,不规则散生。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并向外翻起如唇状,散出锈褐色夏孢。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并向外翻起如唇状,散出锈褐色夏孢子粉。后期产生黑色冬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冬孢子粉。子粉。后期产生黑色冬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冬孢子粉。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田间诊断时,可根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加以区分。三、病原物三、病原物1.学名及分类学名及分类条锈病菌:条形柄锈菌条锈病菌:条形柄锈菌 Puccinia striiformisPuccini
8、a striiformis f.sp.f.sp.triticitritici叶锈病菌:隐匿柄锈菌叶锈病菌:隐匿柄锈菌 Puccinia recondita Puccinia recondita f.sp.f.sp.tritici tritici秆锈病菌:禾柄锈菌秆锈病菌:禾柄锈菌 Puccicinia graminis Puccicinia graminis f.sp.f.sp.tritici tritici 三种病菌均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三种病菌均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条锈病菌秆锈病菌叶锈病菌2.病原形态条锈病菌:条锈病菌:夏孢子堆长椭圆形,橙黄色。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夏孢子堆长椭
9、圆形,橙黄色。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鲜黄色;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柄短,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柄短,有色。小麦条锈菌迄今尚未发现有性态,故锈孢子和性孢子不详。有色。小麦条锈菌迄今尚未发现有性态,故锈孢子和性孢子不详。叶锈病菌叶锈病菌:叶锈菌是全孢型转主寄生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叶锈菌是全孢型转主寄生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在国外,唐松草和小乌头是
10、叶锈菌的转主寄主,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在国外,唐松草和小乌头是叶锈菌的转主寄主,叶锈菌在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我国,叶锈菌的转主寄生现象和转,叶锈菌在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我国,叶锈菌的转主寄生现象和转主寄主均未得到证实。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表面有微刺,主寄主均未得到证实。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表面有微刺,冬孢子双胞,棍棒状,上宽下窄,顶部平截或稍倾斜,暗褐色。冬孢子双胞,棍棒状,上宽下窄,顶部平截或稍倾斜,暗褐色。秆锈病菌秆锈病菌:秆锈菌是全孢型转主寄生菌。在小麦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秆锈菌是全孢型转主寄生菌。在小麦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
11、担孢子,担孢子侵染转主寄主小檗(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侵染转主寄主小檗(Berberis spp.)和十大功)和十大功劳(劳(Mahonia spp.),在其叶片上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其中的锈孢子只),在其叶片上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其中的锈孢子只侵染小麦,经发育后形成夏孢子堆并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堆椭圆形至狭长形侵染小麦,经发育后形成夏孢子堆并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堆椭圆形至狭长形,夏孢子单胞,暗黄色,长圆形,表面有细刺。冬孢子有柄,双胞,椭圆形,夏孢子单胞,暗黄色,长圆形,表面有细刺。冬孢子有柄,双胞,椭圆形或长棒形,浓褐色,表面光滑,横隔处稍缢缩,顶端壁厚,圆形或略尖,有或长棒形,
12、浓褐色,表面光滑,横隔处稍缢缩,顶端壁厚,圆形或略尖,有孢子柄。孢子柄。3 病原生物学病原生物学:条锈病菌条锈病菌: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要求的温度较低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温为适温为101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3,最高温度,最高温度2026,最适温度最适温度710;侵入适温;侵入适温912。夏孢子萌发不需光照,但侵入后需光照。光照充足。夏孢子萌发不需光照,但侵入后需光照。光照充足时,病菌在植物上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光照不足时,生长发育受抑。时,病菌在植物上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光照不足时,生长发育受抑。夏孢子
13、的萌夏孢子的萌发和入侵需饱和湿度或叶面具水滴发和入侵需饱和湿度或叶面具水滴(水膜水膜)。条锈菌夏孢子不耐高温,在。条锈菌夏孢子不耐高温,在36下经下经2d即失去生活力。即失去生活力。叶锈病菌叶锈病菌:小麦叶锈菌对温度的:小麦叶锈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适应范围较广,既耐低温,又耐高温既耐低温,又耐高温。夏孢子。夏孢子萌发温度为萌发温度为231,最适温度最适温度1520,在有水膜时即可萌发在有水膜时即可萌发。冬孢子、锈孢子。冬孢子、锈孢子的萌发适温分别为的萌发适温分别为1419和和2022。秆锈病菌秆锈病菌:秆锈菌秆锈菌要求较高的温度要求较高的温度,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菌丝生长和夏
14、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低温度为,最低温度为1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3,最高温度,最高温度31,最适最适温度为温度为1822。冬孢子萌发和担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均为。冬孢子萌发和担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均为20。在小檗上,锈。在小檗上,锈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32,而萌发适温为,而萌发适温为1618。夏孢子的萌发和入侵需夏孢子的萌发和入侵需在叶表面具水滴(或水膜)或在叶表面具水滴(或水膜)或100的大气湿度下进行的大气湿度下进行。病菌只有在充足光照条。病菌只有在充足光照条件下才能在植物上正常生长和发育,否则其生长和发育就会受到抑制。件下才能在
15、植物上正常生长和发育,否则其生长和发育就会受到抑制。病原菌致病性分化病原菌致病性分化:条锈菌生理分化条锈菌生理分化:鉴定出条中鉴定出条中1号至号至31号共号共31个小种个小种和和40多个致病类型多个致病类型。叶锈菌生理分化:叶锈菌生理分化:我国利用我国利用8个通用鉴别寄主,共命名个通用鉴别寄主,共命名叶中系列小种叶中系列小种44个个,其中优势小种为叶中其中优势小种为叶中1、2、3、4和和34号等号等。秆锈菌生理分化:秆锈菌生理分化:鉴定出我国有鉴定出我国有17、19、21、21C1、21C2、21C3,34、34C1、34C2、34C3、34C4、34C5,116、40、194和和207等重要
16、小麦秆锈小种和致病类型,等重要小麦秆锈小种和致病类型,其中其中21小种群为优势小种群,其次为小种群为优势小种群,其次为34小种群,小种群,21C3为优势小种。为优势小种。小种小种34C2、116、40和和34C4的毒力较强,但出现频率一直很低。的毒力较强,但出现频率一直很低。四、病害循环四、病害循环(Diseases Cycle Diseases Cycle)病原越冬场所;病原越冬场所;传播方式;传播方式;侵染途径;侵染途径;再侵染;再侵染;条锈病条锈病1。越夏。越夏: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因此越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因此越夏便成为条锈病侵染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夏便成
17、为条锈病侵染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2223,条锈菌便不能越夏,条锈菌便不能越夏,这可,这可作为条锈菌越夏的温度上限。作为条锈菌越夏的温度上限。条锈菌以连续侵染的方式在夏条锈菌以连续侵染的方式在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和其他越夏寄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和其他越夏寄主(如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上越夏,并以前两种为主。主(如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上越夏,并以前两种为主。我我国东部平原麦收后高温高湿,气温远超过其越夏温度上限,国东部平原麦收后高温高湿,气温远超过其越夏温度上限,且小麦收获至秋苗出土的时间间隔长达数月,夏孢子显然不且小麦
18、收获至秋苗出土的时间间隔长达数月,夏孢子显然不能在此越夏。能在此越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条锈菌可在晚熟冬麦、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气温低,条锈菌可在晚熟冬麦、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其其中西北和川西北越夏区是东部广大麦区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中西北和川西北越夏区是东部广大麦区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基地,陇南和陇东是引起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地区基地,陇南和陇东是引起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地区。云南、新疆越夏菌源的作用主要仅限于该地区。华北地区的云南、新疆越夏菌源的作用主要仅限于该地区。华北地区的越夏菌源很少。越夏菌源很少。秋苗
19、发病秋苗发病: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区逐步向冬麦区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区逐步向冬麦区传播蔓延,侵染秋苗。距越夏区越近,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传播蔓延,侵染秋苗。距越夏区越近,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重。陇东、陇南早播麦田重。陇东、陇南早播麦田9月上旬播种,月上旬播种,9月底至月底至10月初就出现月初就出现病叶。距越夏区越远、播期越迟,秋苗发病就越轻。关中东部病叶。距越夏区越远、播期越迟,秋苗发病就越轻。关中东部和黄河以北麦区多在和黄河以北麦区多在1011月才出现病叶,江淮麦区要到月才出现病叶,江淮麦区要到11月月以后才出现病叶,而且几率极低。以后才出现病叶,而且几率极低。越冬:越冬
20、:冬季当气温降至冬季当气温降至12时,条锈病便停止发展。时,条锈病便停止发展。病菌以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越冬。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越冬。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渡过寒冬。即可渡过寒冬。春季流行春季流行: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旬最高气温上,旬最高气温上升到升到29 时,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复苏产孢。此时若遇春雨和结露,时,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复苏产孢。此时若遇春雨和结露,越冬病叶产生的孢子就能侵染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使症状向上部和周围叶越冬病叶产生的孢子就能侵染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使症状向上部和周围
21、叶片扩展,引起春季流行。片扩展,引起春季流行。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病过程与菌源的来源密切相关。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病过程与菌源的来源密切相关。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全田发病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全田发病三个阶段。春三个阶段。春季流行可划分为几个连续的、具有不同流行特点的时期,即季流行可划分为几个连续的、具有不同流行特点的时期,即始发期、点片始发期、点片期、普发期和严重期期、普发期和严重期。在以外来菌源为主的地区在以外来菌源为主的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发,田间病叶,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发,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
22、在旗叶和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中心。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中心。一般锈病以本地菌源危害较大,若外来菌源来得早且数量大时,亦可引一般锈病以本地菌源危害较大,若外来菌源来得早且数量大时,亦可引起严重危害。起严重危害。如华北地区发生的如华北地区发生的3次大流行就是如此。次大流行就是如此。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前题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前题下,在我国多数麦区,下,在我国多数麦区,决定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决定春季流行的关键
23、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越冬菌量大,春季降雨量多,容易引起条锈病流行。越冬菌量大,春季降雨量多,容易引起条锈病流行。叶锈病叶锈病 小麦叶锈菌以夏孢子世代完成侵染循环,其小麦叶锈菌以夏孢子世代完成侵染循环,其越夏和越冬越夏和越冬的地区均较广。在我国大部分麦区,小麦收获后病菌转的地区均较广。在我国大部分麦区,小麦收获后病菌转移到自生麦苗上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越夏;冬麦秋播出土后,病菌又从自生;冬麦秋播出土后,病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秋苗上危害、越冬。病菌在晚播小麦的秋麦苗上转移到秋苗上危害、越冬。病菌在晚播小麦的秋苗上侵入较迟,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组织内越冬。苗上侵入较迟,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组织内越冬
24、。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也越早、越重。冬季气温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也越早、越重。冬季气温高、雪层覆盖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对病菌高、雪层覆盖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对病菌越越冬冬有利,越冬菌源多。小麦叶锈菌有利,越冬菌源多。小麦叶锈菌在当地麦苗中越冬在当地麦苗中越冬后,后,当早春旬平均气温上升到当早春旬平均气温上升到5时,潜育病叶开始复苏显症,时,潜育病叶开始复苏显症,产生夏孢子,进行再侵染,但此时叶锈菌发展很慢。当产生夏孢子,进行再侵染,但此时叶锈菌发展很慢。当旬平均温度稳定在旬平均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才能较顺利地侵染新生以上时,才能较顺利地侵染新生叶片,普遍率明显上升,进
25、入春季流行的盛发期。叶片,普遍率明显上升,进入春季流行的盛发期。四、流行因素(四、流行因素(EpidemiologyEpidemiology)品种抗病性品种抗病性气象因子气象因子栽培条件栽培条件地理条件地理条件小麦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锈菌小种的变化、品种抗性以小麦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锈菌小种的变化、品种抗性以及环境条件及环境条件。1.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的重大变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的重大变化是导致大批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和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化是导致大批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和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1991年以来,条中年以来,条中30号和号和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