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内部-培训班-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内部-培训班-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备考 资料 内部 培训班 第十 态度 品德 形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大家好大家好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第二节第二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第四节 培养培养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要点:要点: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不失实际反应本身;、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
2、,不失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态度不同于能力,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3、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二)态度的结构 1、认知成分、认知成分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倾向性思维方式。的作用、意义、结果等。倾向性思维方式。2、情感成分、情感成分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
3、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要。3、行为成分、行为成分 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三因素中情感起到主要作用。三因素中情感起到主要作用。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趋向 喜爱?接受回避回避厌恶厌恶?拒绝拒绝一一定定类类型型的的行行为为环境事件刺激认知加工认知加工态度的发展模式理解态度时应注意理解态度时应注意: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内部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与态度与能力能力不同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任务(能不能)态度则决定人们的任务的选择(愿不愿意)策略(会不会学)3.态度
4、是通过后天后天学习学习而形成的。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习得的。态度的五种基本特性:经验性;经验性;倾向性;倾向性;社会制约性;社会制约性;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性;可变性;可变性;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一)品德的实质 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是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过、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是将外在的社会
5、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过程;程;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品德是知与行的统一;、品德是知与行的统一;态度与信念我们来体会下面的两句话:我们来体会下面的两句话: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信仰。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信仰。无信念的躯体,如同行尸走肉。无信念的躯体,如同行尸走肉。信念为什么重要 信念转变,态度才会改变!信念转变,态度才会改变!态度转变,行动才会改变!态度转变,行动才会改变!行动转变,习惯才会改变!行动转变,习惯才会改变!习惯转变,人格才会改变!习惯转变,人格才会改变!人格转变,命运才会改变!人格转变,命运才会改变!命运转变,人生才会改变!命运转变,
6、人生才会改变!心态控制你的命运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质量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质量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控自己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控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
7、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有三种形式:一是直觉的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有三种形式: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即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
8、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介的情感体验。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 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品德品德是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落实和表现。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 品德反映了人的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社会特性。品德具有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性。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的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的自觉行自觉
9、行为为,是,是知情与行为的统一知情与行为的统一。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同同 1、实质相同:态度包括在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实质相同:态度包括在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也是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定的心理特征;品德也是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2、结构一致:都由知、情、行三个部分组成。、结构一致:都由知、情、行三个部分组成。异:异: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包括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
10、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态度才能称为品德。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的内化水平由低到高分、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的内化水平由低到高分别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只有价值观别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达到性格化水平的稳定状态才能被称念经过组织且已达到性格化水平的稳定状态才能被称为品德。为品德。第二节 中小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他人设定的
11、外在标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准,称为他律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不关心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的道德判断)。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岁)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没有形成道德判断。权威阶段(权威阶
12、段(68岁)岁)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规则是不能改变的;评定是非时总是报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判定行为总是看后果的严重性,不考虑主观动机;把惩罚看作是天意和报应。可逆阶段(可逆阶段(810岁)岁)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然判断仍然是不成熟的。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儿童根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和修改规则,规则
13、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和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岁)可以独立地作出合理的判断。可以独立地作出合理的判断。规则是人们相互协商的,可以改变;规则是人们相互协商的,可以改变;判定行为要看行为的后果,也必须看主观动机;判定行为要看行为的后果,也必须看主观动机;“好心好心”还是还是“坏心坏心”?惩罚是人们协定的,必须与所犯的错误相称。惩罚是人们协定的,必须与所犯的错误相称。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设计
14、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两对对偶故事。第一对:第一对: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打碎了15只杯子。只杯子。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子里的果酱,
15、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地上打碎了。第二对:第二对: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洞。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
16、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问题: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平。欧洲有个妇女患了一种特殊的绝症,生命垂危。医生欧洲有个妇女患了一种特殊的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
17、能救她,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药剂师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而他索价还要高出成镭。药剂师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而他索价还要高出成本的本的1010倍。药剂师花了倍。药剂师花了400400美元制造镭,而一小剂药他竟索美元制造镭,而一小剂药他竟索价价40004000美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试过各种合法美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试过各种合法途径,但他一共才借到途径,但他一共才借到20002000美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美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死了,请求药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
18、快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帐。但药剂师说: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帐。但药剂师说:“不不行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试过了一切合法海因兹试过了一切合法手段,但他都失败了。于是,一天夜晚他撬开药店的门,手段,但他都失败了。于是,一天夜晚他撬开药店的门,为他妻子偷来了药。为他妻子偷来了药。海因茨两难故事海因茨两难故事 海因兹是对还是错?为什么?他是不是好丈夫?药店老板对不对?如果生病人不是他太太,他会不会去偷?从法律上看,对还是错?从道德上看,对还是错?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论的主要内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论的主要内容判断水平判断水平发展阶段发展
19、阶段心心 理理 特特 征征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 一一(9岁岁以以下)下)*前 习 俗 水前 习 俗 水平(根 据平(根 据行 为 的 直行 为 的 直接 后 果 和接 后 果 和自 身 的 利自 身 的 利害 关 系 判害 关 系 判断 好 坏 是断 好 坏 是非)非)1服从服从与惩与惩罚取罚取向向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赞成: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赞成: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