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基础及基本工艺流程》教学培训模板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CMOS基础及基本工艺流程》教学培训模板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MOS基础及基本工艺流程 CMOS 基础 基本 工艺流程 教学 培训 模板 课件
- 资源描述:
-
1、This template is the internal standard courseware template of the enterpriseCMOS基础及基本工艺流程摩尔定律 半导体先驱和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在1964年预言,芯片上的晶体管数大约每隔一年(后来1975年修正为18个月)翻一翻。进30年来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增长规律验证了摩尔定律的正确性。器件及IC的特征尺寸每3年缩小4倍,集成度提高4倍,性能/价格比同步提高。“摩尔定律”的三种版本:1、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2、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倍。3、用一个美
2、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两番。MOS器件结构及特性1.MOSFET结构及工作原理其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其分类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是一个四端器件:G(栅)薄膜氧化层 栅电极层(金属或重掺杂多晶硅)S/D(源漏)栅极两侧两个重掺杂区形成背对背的pn结B(衬底)通常是硅 源漏两个电极之间的区域称为沟道区,源漏及沟道区通称有源区,有源区之外称场区,场区上的氧化层(FOX)通常比栅氧化层厚一个数量极,以提高阈值,实现器件之间的隔离。注意:由于MOS晶体管的结构是对称的,因此在不加偏压时,无法区分器件的源和漏,只有加电压之后才能确定哪一端是源,哪一端是漏。MOS器件结构 场区场区
3、MOSFET的基本工作原理 对于n沟增强型MOSFET,当栅压增大时,p型半导体表面的多数载流子空穴逐渐减少、耗尽,而电子逐渐积累到反型。使半导体表面达到强反型时所需加的栅源电压称为阈值电压 VT(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表面达到反型时,电子积累层将在n+源区和n+漏区之间形成导电沟道。当Vds0时,源漏电极之间有较大的电流 Ids 流过。当 VgsVT 并取不同数值时,反型层的导电能力将改变,在相同的 Vds 下也将产生不同的 Ids,实现栅源电压 Vgs对源漏电流 Ids 的控制。耗尽型则是在零栅压是也是导通的,若要截止,需要施加栅压将沟道耗尽才行,使导电沟道开始消失的栅压称为夹断电压(V
4、p)。MOSFET的分类的分类1.根据根据器件结构进行分类:N沟MOS晶体管(nMOST)的衬底为p型,源漏区为重掺杂的n区,沟道中的载流子为电子;p沟MOS晶体管(pMOST)的衬底为n型,源漏区为重掺杂的p区,沟道中的载流子为空穴。MOS器件在正常情况下,只有一种载流子(n沟为电子,p沟为空穴)在工作,因此也称这种器件为单极晶体管,这是与双极晶体管相对而言的,双极晶体管在正常工作时与两种类型的载流子(电子和空穴)都有关。2.根据工作模式进行分类:MOSFET在零栅压时不存在漏源导电沟道,这种常断(关断)器件,通常称为增强型器件(E器件)。在这种器件中,为了形成导电沟道,需要施加一定的栅压,
5、使之形成导电沟道时的最小栅压称为阈值电压或开启电压。MOSFET在零栅压时,漏和源之间就已经存在一个导电沟道,即在零栅压时,器件也是导通的(常通器件),若要使这种器件截止,需要施加栅压将沟道耗尽才行,因此称这种器件为耗尽型器件(D器件)。它不像增强型器件那样,电流只在表面流动,而是在远离表面的体区中流动,因此耗尽型器件有时也称为埋沟型器件。四种不同类型的MOSFET器件类型器件类型常态常态栅压栅压n沟沟p沟沟增强型增强型关关Vg开启开启Vg开启开启耗尽型耗尽型开开Vg关闭关闭Vg关闭关闭MOSFET直流特性直流特性线性区线性区 :对于给定的Vgs(Vth),线性区的Id随Vds线性增加。饱和区
6、饱和区 :Ids不再随Vds增加而增加,它达到了饱和值。击穿区击穿区 :饱和区之后,若Vds进一步增加,晶体管将进入击穿区。在该区,Ids随Vds的增加而迅速增加,甚至引起漏-衬pn结击穿,这是由漏端的高电场引起的。截止区截止区 :VgsVth,器件未被开启MOS器件的IdVd曲线线性区击穿区饱和区截止区截止区:在该区中,VgsVth,因此漏源之间不存在导电沟道,即Ids0。但在实际的器件中,其特性并非如此。漏源电流实际上并不为0,而是按指数规律随栅压变化通常称此电流为弱反型电流或亚阈值电流(或泄漏电流)。此时器件处于在亚阈值状态,表面为弱反型,p型硅的表面变为n型,但这种反型很弱,电子浓度低
7、于体区的空穴浓度。由于低的电子浓度产生的电场较低,因此亚阈值电流主要是由载流子扩散引起。但是亚阈值电流要高于反向漏-源pn结引起的泄漏电流。穿通 若MOSFET的栅压Vgs很小(Vth),源衬势垒减小,源区电子越过势垒在漏源之间形成电流。保持Vgs不变,增加Vds,那么漏端耗尽区向源端延伸,随着Vds的进一步增加,最后会在某一漏电压时,漏端耗尽区将与源端耗尽区相连接,这也会使源衬势垒降低。这时,即使器件处于截止的偏压条件下,漏源之间也有很大的电流,栅失去了对漏电流的控制作用,且器件也无法正常工作。通常称此一现象为穿通,此时的漏端电流为穿通电流。相应地,在Vgs接近于0,并引起较大的漏源电流(通
8、常为1nA到1pA)时的漏端电压为穿通电压Vpt。在这一工作模式下,表面有较大的电流流过,表面栅电场作用减弱。因此,提高穿通电压的主要措施是在沟道区下部增加杂质浓度(防穿通注入)以增加对漏电场的屏蔽。增加MOSFET增益的方法主要有:增加Cox,即减小MOSFET的栅氧化层厚度。提高器件的载流子迁移率。由于电子的迁移率比空穴高,因此nMOST的增益比pMOST高。增加沟道宽度W,缩小沟道长度L。CMOS电路的闩锁效应 在阱和衬底之间耦合的寄生PNP 和NPN三极管会瞬间开启,它们形成的正反馈会引发大的电流(这就是闩锁效应),闩锁效应会造成CMOS电路的失效或永久损坏。短沟道器件短沟道效应短沟道
9、效应:当器件沟道长度缩短到可与源漏结深相比拟时,器件特性不能完全用一维近似理论来分析,必须进行器件参数和表达式的修正。这种在沟道变短后使得器件特性偏离长沟道理想特性的一些现象称为短沟道效应,简称短沟效应(SCE)短沟道器件特性 1.阈值电压与器件的几何尺寸有关阈值电压与器件的几何尺寸有关 与长沟道相比当沟长缩小时,由于栅控电荷减少,短沟器件的阈值电压Vth会降低。2.短沟器件的短沟器件的Vth与漏压有关与漏压有关 当器件的漏源电压较高时,沿器件沟道长度方向的沟道区耗尽层宽度Xdm不再是常数,它是从源到漏逐渐变化的这就使Vth与漏压有关与漏压有关。3 次开启(亚阈值)电流次开启(亚阈值)电流 次
10、开启(亚阈值)电流是指VGS1)等比例缩小,同时掺杂浓度Nb则按该因子增大倍。这就是著名的经典恒电场等比例缩小规律经典恒电场等比例缩小规律。在实际应用中,将各种参数仔细斟酌,确定最佳的掺杂浓度分布和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将横向器件尺寸等比例缩小引起的短沟道效应减至最小、最弱。2.栅介质和栅电极材料栅介质和栅电极材料 MOS器件的栅介质材料通常是热生长的二氧化硅,随着器件尺寸的不断缩小,栅介质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MOS器件的栅电极材料可以是金属、多晶硅或多晶硅和硅化物的复合栅,铝是最早使用的金属,多晶硅是最普遍使用的材料。铝的薄层电阻一般仅为几m/,而典型的n和p多晶硅层的薄层电阻分别为15和25/
11、。通过改变多晶硅的掺杂,例如多晶硅从简并p型变为简并n型,改变功函数的数值可以使MOSFET的阈值电压变化1V左右,这样可以更方便地调节阈值的对称性。但采用多晶硅/难熔金属硅化物(例如CoSi2)的复合栅结构可以解决高阻问题,该复合栅称为Polycide,它的薄层电阻一般为25/。对于亚微米技术,栅通常是多晶硅-硅化物复合结构。对于深亚微米器件技术,栅通常是自对准硅化物结构。硅化物复合栅工艺多晶硅栅自对准工艺self aligned poly-silicon process 采用多晶硅栅工艺有很多优越性:可以利用多晶硅栅作为掩膜实现源漏掺杂的自对准;多晶硅-SiO2的界面稳定性好 通过改变多晶
12、硅的掺杂,例如多晶硅从简并p型变为简并n型,可以使MOSFET的阈值电压变化1V左右。硅栅工艺具有自对准作用,这是由于硅具有耐高温的性质。栅电极,更确切的说是在栅电极下面的介质层,是限定源、漏扩散区边界的扩散掩膜,使栅区与源、漏交迭的密勒电容大大减小,也使其它寄生电容减小,使器件的频率特性得到提高。另外,在源、漏扩散之前进行栅氧化,也意味着可得到浅结。硅栅工艺与铝栅工艺比较:铝栅工艺为了保证栅金属与漏极铝引线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要求漏扩散区面积要大些。而在硅栅工艺中覆盖源漏极的铝引线可重迭到栅区,这是因为有一绝缘层将栅区与源漏电极引线隔开,从而可使结面积减少30%40%。硅栅工艺还可提高集成度,
13、这不仅是因为扩散自对准作用可使单元面积大为缩小,而且因为硅栅工艺可以使用“二层半布线”即一层铝布线,一层重掺杂多晶硅布线,一层重掺杂的扩散层布线。由于在制作扩散层时,多晶硅要起掩膜作用,所以扩散层不能与多晶硅层交叉,故称为两层半布线铝栅工艺只有两层布线:一层铝布线,一层扩散层布线。硅栅工艺由于有两层半布线,既可使芯片面积比铝栅缩小50%又可增加布线灵活性。1.当然,硅栅工艺较之铝栅工艺复杂得多,需增加多晶硅淀积、等离子刻蚀工序,而且由于表面层次多,台阶比较高,表面断铝,增加了光刻的困难,所以又发展了以Si3N4作掩膜的局部氧化LOCOS-Local oxidation on silicon(又
14、称为 MOSIC 的局部氧化隔离工艺Local Oxidation Isolation for MOSIC),或称等平面硅栅工艺。3 非均匀沟道掺杂非均匀沟道掺杂 在短沟道器件中,沟道区的注入通常需要两次注入,其中一次用于调整阈值电压,另一次用于抑制穿通效应。而调阈值注入一般能量较低,注入峰值位于表面附近。抑制穿通的注入通常是较高能量、较高剂量的,较深的注入峰值延伸至源-漏耗尽区附近。较高掺杂的掺杂会导致源、漏pn结的耗尽区向沟道区延伸的长度减小,从而抑制穿通。抑制穿通的大角度注入4 源源-漏结构漏结构 漏端附近沟道区中的高电场是引起短沟道器件热载流子效应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小沟道电场,VLSI
15、中的n沟器件几乎全部采用渐变漏掺杂结构,它一般由两次杂质注入形成。最常用的两种渐变结构是双扩散结构(DDD)和轻掺杂漏(LDD)结构。n沟MOSFET的DDD结构是通过向源、漏区注磷(P)和砷(As)形成的。但它通常只能用于沟道长度为1.52微米器件热载流子效应的抑制。对于亚微米器件,最常用的S/D结构是LDD。在这种结构中,首先低能注入P或AS形成轻掺杂n区,并在多晶硅栅侧面形成氧化硅侧墙,然后利用侧墙作为掩膜注入As形成n区。采用LDD结构的器件,源漏N区注入杂质不会在栅下面发生横向扩散,但会在侧墙下面扩散。通过在漏和沟道之间引入LDD区,沟道电场的峰值向漏端移动,大小会降为原来的80左右
16、。由于电场峰值的降低和向漏端的移动,注入到氧化层的载流子减少,器件的可靠性增强。同时,这种器件的击穿电压提高,衬底电流Ib大大减小,另外,覆盖电容也减小,导致栅电容降低和速度提高。但这种改善也是有代价的,除了与标准源漏结构相比要增加制造工序外,由于LDD区的串连电阻较高,器件性能将下降48。CMOS工艺流程 1.P衬底 2.生长P-外延层 3.双阱注入 4.预氧化 5.LPCVD氮化硅 6.隔离掩膜形成两种隔离方法(1).Trench(2).LOCOS 7.沟槽腐蚀 8.沟槽填充 9.CMP平坦化 10.去SiN,去SiO2 11.光刻形成局部掩蔽12.MOS Vt调节注入13.栅氧化 14.
17、生长多晶硅 15.光刻栅极16.腐蚀形成栅及互连线17.N、P管LDD注入18.TEOS淀积19.反刻形成侧墙 20.N、P 沟道源/漏注入21.RTP形成浅结 22.Ar轰击使硅表面非晶化 23.溅射TI(钛)24.RTA-1形成TiSi 25.选择腐蚀 26.RTA-2形成TiSi227.硼磷硅玻璃淀积 28.回流29.接触孔的形成30.Ti/TiN淀积 31.(钨)填充、反刻或CMP平坦化32.Ti/AL-Cu/TiN ARC(抗反射层)33.光刻互连线34.腐蚀形成第一层金属互连35.层间介质淀积36.腐蚀及平坦化37.通孔光刻 38.腐蚀39.二次金属布线40.三、四层布线及钝化现代
18、器件工程和集成技术现代器件工程和集成技术1.浅沟隔离(STI)的要点2.双(多)倒掺杂阱(Retrograde Well)工艺3.薄栅氧化、双栅氧化和高k介质4.双多晶硅栅和金属栅5.0.1um 级NMOS的阈值调节注入6.浅结形成7.Salicide8.无边沿接触(Borderless contact also Via)9.CMP平坦化10.Cu布线11.双电源电压工作1.浅沟隔离(STI)STI代替LOCOS增加了芯片内元件的密度,改善了LATCH-UP效应的敏感度。0.18umSTI工艺工艺:(1)原始硅片生长10nm氧化层160nmLPCVD氮化硅层 (2)光刻有源区 (3)腐蚀氮化硅
19、、腐蚀氧化硅、腐蚀硅层,STI的深度和器件的级别(电源电压)有关 0.35m STI深度对应1.8/3.3V的技术 0.42m STI深度对应1.8/5.0V的技术 侧墙角度8586度。接着去除 (4)为了圆滑顶部的尖角漂一下HF (5)1050 25nm衬垫生长氧化层(高温HCL氧 化可以使顶角更圆滑,有低的氧化物正电荷)(6)600650nm氧化物淀积,填充沟槽(7)光刻有源区反版,去除氮化硅层上面的氧化物(8)CMP平坦化,保留120nmLPCVD氮化硅层(9)磷酸去除氮化硅层(10)在1000N2或N2O气氛下增密30分(也可1050 RTA 15秒)STI隔离要注意的问题 有源区的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