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儿童的情绪培训资料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828105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PPT
  • 页数:89
  • 大小:7.4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儿童的情绪培训资料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儿童 情绪 培训资料 课件
    资源描述:

    1、 第八章第八章 儿童的情绪儿童的情绪各自独立的两种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心理活动,是以一种主观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两种过程在心理生活中共存情绪过程和认识过程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不存在没有认识过程的情感活动,也不可能在认识活动中没有情绪情感的反映认识过程与情绪情感过程 第一节第一节 儿童最早的情绪儿童最早的情绪一、情绪生而有之一、情绪生而有之第一声哭泣第一声哭泣以哭来表示抗议、愤怒等以哭来表示抗议、愤怒等儿童最早的情绪表现具有无条件儿童最早的情绪表现具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反

    2、射的性质。1 1、林传鼎的研究、林传鼎的研究 研究对象是研究对象是110110天的新生儿天的新生儿 方法:观察法方法:观察法 指标:指标:5454种动作变化种动作变化 结果:结果:新生儿具有两种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新生儿具有两种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愉快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满愉快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满足)。足)。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未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未满足)。满足)。2 2、布里奇斯、布里奇斯(K.M.Bridges)(K.M.Bridges)(加拿大)(加拿大)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激动,是

    3、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未分化的反应。的反应。这种反应通常由强烈的刺激所引起。这种反应通常由强烈的刺激所引起。3 3、伊扎德(、伊扎德(Izard.C.EIzard.C.E,19781978)(美)(美)当代美国著名情绪发展研究专家伊当代美国著名情绪发展研究专家伊扎德(扎德(Izard.C.EIzard.C.E,19781978)在)在19821982年年运用录像技术和两套面部肌肉运动运用录像技术和两套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对新生婴儿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对新生婴儿的面部表情进行了全面、详细记录,的面部表情进行了全面、详细记录,而后作了深入分析。而后作了深入分析。有:惊奇、痛苦、厌恶、最初

    4、步有: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微笑、兴趣五种情绪。微笑、兴趣五种情绪。4 4、华生的研究、华生的研究新生儿有三种情绪表现:新生儿有三种情绪表现:第一种第一种 爱爱表现在被柔和地轻拍和抚摸时表现在被柔和地轻拍和抚摸时表现:动作松弛反应,自然松开手指、表现:动作松弛反应,自然松开手指、脚趾或安静不动。脚趾或安静不动。第二种第二种 怒怒主要由活动受到限制所引起主要由活动受到限制所引起表现:身体僵直,手脚乱动,屏息并尖表现:身体僵直,手脚乱动,屏息并尖叫等,有人称之为叫等,有人称之为“乱砍似的运动乱砍似的运动”。第三种第三种 怕怕 多半由突然出现的声音和身体失去支撑所引多半由突然出现的声音和身体失去支

    5、撑所引起。起。表现:发抖、嚎哭、屏息、啜泣。表现:发抖、嚎哭、屏息、啜泣。例如,婴儿安静地在地毯上躺着,突然在他例如,婴儿安静地在地毯上躺着,突然在他头部上方附近用铁锤敲击钢条,发出声音,头部上方附近用铁锤敲击钢条,发出声音,婴儿会惊跳,肌肉猛烈收缩,然后大哭不止。婴儿会惊跳,肌肉猛烈收缩,然后大哭不止。例如,突然松开抱着的孩子,使其失去依托例如,突然松开抱着的孩子,使其失去依托往下掉,或者是突然猛烈抖动孩子身体下面往下掉,或者是突然猛烈抖动孩子身体下面的毯子,婴儿都会大哭,而且脚乱蹬、手乱的毯子,婴儿都会大哭,而且脚乱蹬、手乱抓。抓。华生所做的实验,在当时曾引起很大的反响。后来很多人重复这一

    6、实验,却未能证实他所得的结果,于是有人对华生的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有人做过让新生儿自由落下2英尺距离的实验。作为被试的85个新生儿中,只有少数儿童出现大哭,大部分新生儿反应并不那么强烈,无明显的身体反应。谢尔曼用四种不同的刺激情境(针刺、过时不喂、身体突然失去支撑、束缚手和脚的运动)来引起新生儿的情绪反应,让医生、大学生来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将录下来的声音给其他的人听后作出分辨,要求指出儿童的哭声有何不同,这些哭声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结果难以统一。个体最早的情绪特征:1、新生儿的情绪表现完全受先天遗传图式的控制,有明显的个别差异。2、新生儿的情绪基本上是由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3、新生儿

    7、的情绪表现笼统、不分化,不易于区分。只是“一般性的激动”二、情绪的早期发展(一)布里奇斯(K.M.Bridges)的研究 弥散性兴奋逐渐分化 这一分化理论基本被大多数人接受,但 1、缺乏情绪分化的具体指标 2、难以鉴别每一种情绪 3、没有说明形成分化的机制(二)林传鼎的研究 生后第三个月分化为六种:欲求、喜悦、厌恶、愤急、烦闷、惊骇 但分化不完全(三)伊扎德的研究 五种情绪随年龄而分化 46周 社会性微笑 34个月 愤怒、悲伤 57个月 恐惧 68个月 害羞 612个月 依恋 1.5岁 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 关于儿童的社会性微笑:0-4周 自发性笑(内源性的)与脑干或边缘系统的兴奋状

    8、态的变化有关。通常发生在婴儿睡眠时,突然出现,低强度的。普莱尔称其为“嘴的微笑”,它的发生可以没有任何刺激。5-4个月 无选择性社会微笑 4个月开始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对熟悉的人笑得多,笑得无拘无束,对陌生人有警惕性注意。(四)孟昭兰的研究个体情绪发生时间表情绪类别情绪类别最早出最早出现时间现时间诱因诱因经常显经常显露时间露时间诱因诱因痛苦痛苦出生后出生后身体、痛、刺激身体、痛、刺激出生后出生后厌恶厌恶出生后出生后味刺激味刺激出生后出生后微笑微笑出生后出生后睡眠中,内部过程节律睡眠中,内部过程节律反应反应出生后出生后兴趣兴趣出生后出生后新异性光、声或动的物新异性光、声或动的物体体3个月个月社会

    9、性微笑社会性微笑3-6周周高频人语声,人的面孔高频人语声,人的面孔出现出现3个月个月熟人面孔出现,面对面熟人面孔出现,面对面游戏游戏愤怒愤怒2个月个月药物注射痛刺激药物注射痛刺激7-8个月个月身体活动受限身体活动受限悲伤悲伤3-4个月个月治疗痛刺激治疗痛刺激7个月个月与熟人分离与熟人分离惧怕惧怕7个月个月从高处降落从高处降落9个月个月陌生人出现,新异性较陌生人出现,新异性较大物体出现,如带声音大物体出现,如带声音的大玩具出现的大玩具出现惊奇惊奇1岁岁新异物类出现新异物类出现2岁岁同前同前害羞害羞1-1岁半岁半熟悉环境中陌生人出现熟悉环境中陌生人出现2岁岁熟悉环境中陌生人出现熟悉环境中陌生人出现

    10、轻蔑轻蔑1-1岁半岁半观快情况下显示自己的观快情况下显示自己的成功成功3岁岁欢快情况下显自己的成欢快情况下显自己的成功功自罪感自罪感1-1岁半岁半抢夺别人的玩具抢夺别人的玩具3岁岁做错事,如打破杯子等做错事,如打破杯子等 特点:1、8-10种基本情绪是进化而来,是基本情绪 2、这些情绪不是同时出现的,是随生理成熟和适应需要逐渐产生的,出现有顺序性。3、各情绪的发生既有一般性又有个别性。在出现时间上个体有差异 他的研究使儿童的情绪发展研究更详细,对每一种情绪在特别的刺激下的明显表现都有描述,促进了婴儿情绪研究的发展。第二节 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原因变化 引起儿童情绪情感的需要发生变化 变化:1、

    11、需要增加,主要是社会性需要增加 即引起情绪的对象更多,情绪的种类随之增加,同情、羞愧、内疚、友谊、自尊等出现 2、生理需要为主社会性需要为主 当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发生矛盾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内可暂缓生理需要的满足。二、情绪表现变化 变化的趋势:冲动性减少,控制性增加;境遇性减少,稳定性增加。早期儿童情绪情感的表现特点:易冲动、易变换 易传染、易外露 易冲动:指很容易处于兴奋的情绪状态,且兴奋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出现次数多。原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兴奋占优势,抑制功能太差。注意:对待儿童的负面情绪要谨慎,要分析 弄清原因后冷静对待。如,“威胁性哭”易变换:指儿童情绪过程的变化快不稳定

    12、能在短时间内使情绪从一极端走向另一极端 原因:情绪的境遇性 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刻 易外露:指儿童的情绪、情感完全表现于外,不掩饰、不控制。原因:1、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强难于抑制情绪 如,要求儿童立刻停止哭是困难的 2、意识作用差,不懂得隐瞒内心体验。有明显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程度上的差异和出现早晚的差异。易传染:指儿童的情绪、情感容易受周围成人或儿童情绪情感的影响。如,“一颗老鼠屎”容易被故事打动 通过教育和生活的锻炼,学前后期儿童开始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表现相对稳定。小学生的情绪整体仍具有冲动性,不善于掩饰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与学前儿童相比,情感已经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意识到情绪表现的可能结

    13、果,控制力有所增强。小学生还对升学等压力意识不够,总体心境愉快。初中学生的情绪初中学生的情绪:1、体验强烈迅速,常不易控制 情绪来得快,平息得也比较快,初中低年级学生也有“破啼为笑、喜怒无常”的现象。原因:生理发展的特殊性 自我意识发展 成人要密切关注初中生的情绪 关注少年学生的情绪波动,避免某种不良情绪达到激烈程度,以免有过激的情绪表现。关注,及时安抚、开导、控制 2、初中生总体情绪外露 高兴时无比欢乐,喜笑颜开,困难伤心时,眉头紧皱,嚎啕大哭。初中生情绪外露使人们感到他们对人对事充满热情,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但少年情绪表现也有个体差异 多注意那些内向性格,情绪不外露的学生 3、初中生总体主

    14、导心境比较好,但心境易变 初中生的心境由学习中某种因素引起 如,学习成绩 老师的态度 父母的温暖程度 同学的友谊等 这些是影响初中生心境的主要因素 成人要尽力帮助少年人保持比较愉快的健康向上的心境 高中学生的情绪:外露状况有所改变 心境延续时间延长 情绪控制力提高 情绪比较稳定 有人研究发现,幼儿发怒一般不会超过五分钟,但高中生可以长达数小时,有时一些体验会演变成心境,长期作用于学生,会影响高中生的个性品质特征。高中学生的情绪表现有两大特点:(1)内隐文饰性 高中生常常根据需要在某种场合和时间段里隐藏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不相一致。(2)两级波动性 由于生理,学业和心理不成熟等

    15、原因,高中生情绪 表现的两极性仍很明显,高兴时得意忘形,受挫时垂头丧气,情绪反应强度也很大。有人调查发现,70的高中生情绪时常两极波动 成年人应密切关注并随时帮助他们调适,使他们的情绪保持相对愉悦状态。三、情绪认知和体验变化(一)对表情的认知 1、小学生的表情认知 实验1:用彩色照片让儿童辨别六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 六种基本表情是:高兴、惊讶、恐惧、愤怒、厌恶、轻蔑。结果:对高兴、愤怒两种表情的认知最早,学前儿童便已能正确辨认;对恐惧表情认知从幼儿到小学三年级一直发展,其中小学一年级时进步更快。四、五年级发展更 为迅速,六年级时能较为稳定的正确辨认。但稳定是相对的,对恐惧表情认知总体上具有不

    16、稳定性和困难。对惊讶表情的认知发展比较晚,六年级才进入正确辨认阶段;对轻蔑表情的认知也是五、六年级能正确辨认;对厌恶表情的认知,从幼儿园小班到小学四、五年级一直发展,但有时有波动现象,六年级开始进入正确辨认阶段。可见,小学六年级以后,儿童表情认知能力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的速率不同。概括:儿童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认知成熟的顺序是:高兴和愤怒-恐惧-惊讶,轻蔑和厌恶 实验2:用例1的六种感情的语调朗读“你这个小家伙真淘气”这句话让儿童辨认声音的表情模式,结果: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始能正确辨认声音所表达的感情。再将六种感情的面部表情录像让儿童辨认 结果:小学生对录像中的面部表情的辨认成绩比声音辨别成绩高。

    17、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活动表情提供了更为精确丰富和完善的识别信息有关。可见,单纯声音和照片辨认时,声音表情识别四年级可达成人水平,对照片表情识别要到六年级,声音识别比视觉识别要早两年。但如果视觉形象是活动的,又配上声音则识别能力发展更早。2、中学生的表情识别 初中生的表情识别能力接近成人,有研究报告,青少年10-14岁时识别表情的能力剧烈发展并日趋成熟。初中生不仅通过声音的语音语调来辨认情绪,还能通过理解别人的语义来理解别人的情绪变化。初中一年级是个体面部表情认知趋于成熟的转折期 在这之前,儿童的情绪辨认的水平,一直在提高,初一时达成人水平并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上,只是略有变化。高中生的面部表情辨

    18、认已趋于成熟稳定,完全达成年人水平。(二)体验的深刻 1、学前儿童 同一情绪由多种原因引起,体验不同 如恐惧,对较小的儿童可能是由于害怕黑暗、打针、蛇、小虫等;对较大的儿童引起恐惧的事物就更多,且许多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怕老师批评、怕当不成值日生、怕老师不给小红花,怕没有好朋友等等。同一事件或情景引起的体验不同 小学生情感体验 小学生的体验更为深刻 小学生的体验与学校的行为规范相联系 如,学习状况、教师关注、同学关系、集体地位等。同样的事情,小学生和幼儿的体验不同。如成人不守信用,幼儿会极度伤心和愤怒,小学生更多的是失望、不信任。初中生情绪体验 初中生心境的好坏由与学习有关的事物引起 初

    19、中生的主导需要 学校评价指标是学习成绩 注意少年的不良心境 高中生的情绪 丰富而深刻 所有人类情绪在高中生身上都已出现,且因强度不同,分出了层次 如不愉快有: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绝望等。高中生某种体验一旦出现难以消除和排遣,维持的时间长;原因:高中生认知水平高、意识性强 高中生的体验更为复杂化 引起高中生情绪的既有想象的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单纯的,又有复杂的原因。具体表现为 同一情绪中有多种成分多 如又怕又爱、又爱又恨、又兴奋又害怕的、又紧张又高兴等。高中生的体验更加深刻和带社会性 如恐惧,更多的是怕考试、怕惩罚、怕孤独、怕不能进入好的学校等 高中生的情绪特征已成为了其个性特征的一部

    20、分,体验上具有独特性,心境不同、体验不同。体验上既有个体差异,也有优劣差异。同是忧郁有人会象林黛玉似的长期保持四处迁移,有人却停留时间短暂排遣较快;男生遇挫折易冲动发怒,女生易忧虑和伤心。从愉快和不愉快两类情绪来看,高中生愉快情绪出现的次数与强度一般不如不愉快情绪出现的次数多、强度强。愉快情绪通常有:高兴、乐趣、好奇等不愉快情绪有愤怒、惧怕、嫉妒、焦虑等。有人称高中时期是典型的烦恼增值期。第三节 依 恋 受弗洛伊德重视早期情绪研究的影响 目前依恋研究:人类依恋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 依恋的起源及其发展变化 依恋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早期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不同依恋类型的特点 母亲和婴儿在依恋关

    21、系中的作用等。一、依恋的产生及表现 1、定义 亲子依恋是指儿童对某个人所具有的特别亲密的难以割舍的一种情绪体验。表现:见了依恋对象 愉悦情绪:表现为安全、轻松、调皮、喊叫、亲近、拥抱、依偎、跟随等。离开了依恋对象 否定情绪:表现为焦虑、哭闹、不安、不愿游戏、注意力不集中等。依恋和依赖 区别:依恋是对个别人所表现出的一种特别亲近的情绪体验,反映的是与依恋对象在心理感情上的不可分离的关系;依赖是指希望(指望)某人在任何时间、任何事情上都给予帮助的心理倾向,反映的是对依赖对象具有行为上的不可分离性。依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情感关系 依赖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行为关系。两概念易混淆的原因;1、二者都是个体难

    22、以与某对象分离开来的一种心理倾向;2、依恋中暗含有一部分依赖,依赖中也有情绪上的依恋。因此,正确地区别依恋与依赖,有利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依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应该而且必须形成的一种社会性情感;依赖则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产生和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行为习惯。2、依恋产生的阶段对儿童依恋的研究源于对动物印刻的研究印刻是指早期幼鸟依恋的形成。这一情感一旦形成便长期追随所依恋的对象,依恋的对象一般是自己的母亲。英国学者斯波尔丁(D.A.Spalding)在1873年最早发现小鸡具有这种印刻现象,小鸡刚孵出时最先看到的运动物体就是它所依恋的对象。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劳伦兹发现

    23、依恋是很多动物的一种本能现象,一般依恋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但是如果小动物刚开始看东西时,所见到的不是母亲,那么依恋关系就异常发展。劳伦兹还发现,如果小鸭刚孵出时见到的是研究者,研究者自己也会成为依恋的对象。由这些研究,人们联想到人类的依恋行为,从而开始对婴儿依恋情感进行研究。安斯沃斯(M.D.S.Ainsworth)在1984年对2-15个月的非洲婴儿进行过依恋行为的研究 儿童依恋行为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无依恋阶段(0-8周)第二阶段 无明显依恋阶段(8-12周),第三阶段 明显依恋阶段(6-7个月),第四阶段 依恋层次阶段(7个月以后).6个月之前是关键期 或 3岁以前是儿童依恋形

    24、成的关键期.婴儿在与母亲相互作用中所显示的依恋行为模式婴儿在与母亲相互作用中所显示的依恋行为模式 二、依恋的类型 1、安斯沃斯研究 依恋有三种主要类型:易安抚的依恋:母亲离开时,儿童表示出中等程度的反对和抗议,有一定的焦虑情感。母亲回来时,能主动亲近母亲。分离焦虑比较容易被安抚。平淡的依恋:母亲离开时反应不强烈,母亲回来时也不主动积极。强烈反抗的依恋:母亲离开时非常伤心,有极强的分离焦虑。母亲回来时立 即亲近,时常警惕母亲的离开。安斯沃斯的三种依恋类型在世界各国做过许多跨文化研究 结果发现这三种类型在各国儿童中都存在,但所占比例却很不一样。说明文化影响儿童的依恋类型.0102030405060

    25、7080德国日本美国婴儿的百分比回避的安全的抵抗的不同国家儿童三种依恋类型的分布不同国家儿童三种依恋类型的分布 2、造成儿童依恋差异的因素 儿童自身神经系统的特点 气质特点使儿童的依恋具有不同的动力色彩,表现在依恋的强烈程度,依恋表现的冲动性、激烈性上。气质特点使成人抚养者在对待儿童时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抚养者抚养方式 成人对儿童的依恋程度 成人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如,热情、慈爱、快乐、温柔、幽默并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母亲就会比冷淡、平静、脾气急躁、不愿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母亲更易于和孩子形成依恋感。成人自身对儿童依恋的表现方式克拉克斯坦怀特(ClarkeStewart)1973年的研

    26、究:三个维度:反应性指对婴儿的哭、叫唤、语言要求等的反应比例积极的情绪表达指充满感情的接触,加上微笑、表扬、说话等社会性的刺激指母亲接近婴儿,对婴儿微笑、谈话或模仿婴儿的频率等结果:安全性依恋的婴儿的母亲这三个维度所得的分数都很高,不依恋的婴儿的母亲则这三个维度所得的分数都很低。说明了教养方式和态度对依恋差异的影响。儿童与母亲的身体接触、目光接触 玛格丽特哈洛(Margaret Harlow)对罗猴的母子关系进行过研究。哈洛在罗猴出生6-12小时,把它们从母猴身边拿走,放在灵长目动物实验室里饲养。幼猴关的笼子里分别放有一只人造母猴,且母猴被设计成两种,一种是没有装饰的金属丝网状圆柱体,另一种则

    27、用毛巾布包着,在这些假母猴身上系着奶瓶。然后,幼猴分别由这两种母猴所喂养。实验结果:当允许幼猴随便和哪种母猴呆在一起时,它们都长时间地与毛巾布母猴在一起,即使完全由金属丝猴喂养的罗猴也是这样。当把幼猴和合适的假母猴放到陌生房间里,毛巾布母猴喂养的小猴对于观察有更大的兴趣;当将幼猴与假母猴分离一年以后,毛巾布猴喂养的幼猴见到“母亲”就热情拥抱,而由金属丝猴养大的幼猴则对“母亲”毫无兴趣。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_320 x224_2.00M_h.264.mp4 谢弗(H.R.Schafter)和埃默森(P.E.Emerson)于1964年的研究:在观察“喜欢抱的孩子”和“不喜欢抱的孩子”的母子联结的形

    28、成时,却发现减少母子之间的身体接触与建立婴儿对成人的依恋无明显的关系,认定社交活动的基础是自光接触而不是身体接触。三、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儿童的正常依恋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儿童良好情绪的发展 在孤儿院被隔离的儿童由于没有形成正常的依恋,在情感和行为上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冷漠、无依恋情绪;另一种是情感饥渴,贪求与人交往,急需感情寄托。英国的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Bowlby)对过早离开父母的婴儿的研究 结果表明:这些婴儿后来难于与人相处,怕人和各种事物,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成年后对丈夫(妻子)、同伴、子女的依赖和依恋都与幼年时的依恋感有关。2、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利于正常交往能力的发展 埃里克森

    29、的观点:人在出生头两年体会到信任与不信任的状态,这一矛盾解决得好,儿童心理才能正常发展,否则缺乏信任,以后就难以与人相处。儿童形成了正常的依恋感,便会有良好的情绪体验,会信任别人,在交往中会有较强的交往能力。有人将小猴与母猴隔离抚养后发现,这些猴子与正常抚养的猴子在一起玩时,表现出了交往障碍,心理表现异常,如咬自己、前爪紧握、走路身体摇晃;喜欢独自蜷缩在角落等。3、分离焦虑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鲍尔贝观察15-30个月的婴儿反应,发现母子分离后婴儿焦虑变化的阶段:第一阶段:反抗。表现为在母亲离去时,尽其所能地以大哭、摇小床、蹬脚、伸手等方式让母亲返回。第二阶段:失望。感觉自己的大哭大闹并没有留住

    30、母亲时,哭声逐渐单调,断续,吵闹动作减少,不理睬别人,表情迟钝等;第三阶段:超脱。进一步发现自己哭的无效性,于是开始接受别人的照顾、爱抚,当母亲返回有悲痛、冷淡的表情。每个儿童都会产生分离焦虑,但是焦虑的程度和焦虑维持的时间有个别差异。关键是让儿童认识分离是暂时的 适度依恋 第四节 恐 惧 恐惧的价值 恐惧危害 孟昭兰等(1997)研究认为,惧怕体验有受惊感,不肯定和不安全感,受到威胁和危机感,强烈的惧怕有时甚至会致人死命。可见成人要慎重对待儿童恐惧的形成。一、儿童恐惧发展的阶段 陈帼眉研究发现婴儿恐惧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本能恐惧:儿童生来具有的本能性恐惧 知觉性经验恐惧:4个月开始出现的与过

    31、去经验有关的恐惧 陌生人恐惧:68个月时,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后对陌生人产生警觉时的恐惧;预测性恐惧:1.52岁儿童明显出现,儿童由于预想能力开始发展,对可能出现的事物与情景产生的恐惧。二、儿童恐惧发展的差异性(一)儿童恐惧具有年龄差异 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儿童恐惧的内容不同杰西尔德(A.T.Jersild)的研究发现:1周岁以前害怕大的声音、发出大声的人和物、坠落的感觉、突然的动作、闪耀的灯光、陌生的人物和情景等。23岁儿童害怕凶恶的动物、黑暗、想象中的人物;45岁儿童怕妖怪、鬼神和想象中的人物;67岁的儿童害怕身体损伤、离开父母、亲人死亡、犯错误等。1969年,巴尼特(JTBarnett)对2

    32、28个儿童做的实验研究发现:几种专门的害怕对象则有年龄变化的特点。图10-3 儿童随年龄而变化的害怕789101112年龄(岁)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各类害怕的平均分数个体安全想象中的生物学校和社会关系儿童随年龄而变化的害怕 五耘等认为:小学生恐惧分为三类:对身体损伤的恐惧(受伤,死亡,被拐等)对自然事件的恐惧(洪水,地震,黑暗,动物等)对社会交往中事物的恐惧(与父母分离,友伴拒绝,学校作业等)(二)儿童恐惧的个别差异 数量差异 内容差异 性别差异(三)影响儿童恐惧的因素 1.儿童的身体状况 (体力、体能等)2.生活经验

    33、和知识 3.儿童对情境的应付能力 一般来说,儿童的大部分恐惧都是暂时的,如果恐惧心理持久不衰,便表明儿童在心理上出现了问题。正常儿童都会有恐惧,只是程度不同。四、儿童恐惧产生的原因研究(1)先天论 从动物恐惧是先天的推断人(2)经验论 哈洛和齐默尔曼(R.R.Zimmerman)对罗猴的研究就表明:罗猴的恐惧是在出生两个月后开始的 如果向小罗猴展示一个不熟悉的场所、物体或人,给它们以不寻常的和强烈的噪音刺激时,它们会尖叫、紧紧依偎或向母亲跑去。如果将小罗猴与母亲分离,它们就哭喊或紧抓自己。因此,认为恐惧的发展大部分取决于经验,包括对潜在危险的知觉。莫尔茨(J.J.Morse)也认为 早期的恐惧

    34、是对新异的或陌生的刺激的恐惧。对陌生的刺激意义的识别是取决于经验,不是单纯的成熟。经验来自:曾经经历的事件 成人的示范 儿童所听的故事 威胁和恐吓 社会生活、电视、电影 折衷的看法 认为既有先天的一部分恐惧,也有后天习得的一部分恐惧,先天的那部分图式也是依靠后天的刺激来助长和发展的。五、帮助儿童克服恐惧 办法:1、让儿童自身参加活动 例如,有人曾让孩子通过参加实际活动的方式来消除害怕黑暗的心理,即让儿童反复进一间黑暗屋子捡一个滚进去的皮球。测验人员向孩子保证房间内是安全的,并且开始时同孩子一道进房内,然后让孩子独立进房内3-7次。结果发现,在以后大部分孩子都不再怕进黑暗的屋子了。2、为儿童提供勇敢的范例 例如,有人曾让一组怕狗的幼儿参加8次活动,每一次活动都安排一个年龄与这些幼儿相同的孩子毫无惧怕地和狗玩。结果发现,这些幼儿有l3的人后来愿意与狗一起玩。3、为儿童设置与所恐惧的事物相接触的情境 墨菲和布兹因(L.B.Murphy,R.R.Bootzin)1973年曾把67个怕蛇的孩子分成两组主动组和被动组,诱导他们逐渐接触无毒的蛇。主动组克服怕蛇的步骤 结果显示:恐惧心理的消除类似于消除生理上的过敏。(脱敏法)消退生理过敏是让个体慢慢地适量地接触过敏源,逐渐地,机体若适应了这一物质便不再产生过敏反应。儿童的恐惧较之于成人更易于消退,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成人那么深刻和牢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儿童的情绪培训资料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82810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