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培训教程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民事法律行为培训教程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事法律 行为 培训 教程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 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 先导性事例分析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意义、本质、特征和形式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基本要素-意思表示 第四节 法律行为的类型 第五节 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第六节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第七节 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第一节 先导性事例分析 第一组事例 事例1 甲向乙要求以3000元购买其一台电脑,乙同意。甲付款后乙将电脑交付给甲。问题:甲根据什么付款?乙根据什么交付电脑?设:甲付款后乙无理拒绝交货,甲诉之法院,法院判决乙应当交货。问题:法院如此判决的根据是什么?事例2 张某自书一遗嘱,指定由其子、女按等额继承其遗产。张死亡后,二人各取得张某遗产的二分之一。问题
2、:二人分割遗产的根据是什么?设:张死亡后,其子不同意张女取得遗产,二人争执不下。问题:二人应依何分割遗产?为什么?事例3 男甲向女乙求婚,乙同意,双方一起办理了结婚登记。问题:登记机关据何登记?事例4 李某、赵某夫妻二人年逾50,无出,与多子女之周某协商,愿领养周某之3岁幼儿周郎,周某同意送养,双方订立了收养协议书,并将小周郎送交李、赵二人。小周郎遂成为李、赵的养子。问题:小周郎成为领养人李、赵二人养子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组事例 事例1 蔡弥拾得楚欣遗失的笔记本电脑拒不归还,楚起诉后,法院判令蔡立即归还。问题:法院如此判决的根据是什么?事例2 甄道梅将货物错发给郝新仁,郝为避免货物损失,主动周到
3、管理并及时通知了甄,郝为管理货物发生300元管理费用,甄如数予以补偿。问题:1.郝新仁未经甄道梅同意而管理其货物,是否干预了他人的私人事务,侵犯了他人权利?2.甄道梅如数补偿管理费用的依据是什么?3.郝新仁的管理行为,出于约定义务还是有法定义务,拟或为道德或者其他原因?你的观点的根据是什么?简要的比较分析意见:1.第一组中各事例,行为人有“要求”、“同意”或“遗嘱”等。(1)这些行为都有意思表示。所谓意思表示,是行为人把自己期望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的形式表达于外部。表意的目的是使他人知晓自己的内心意思,以便选择是否应和或者采纳。(2)这些行为得按照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果。如按照遗嘱
4、发生遗产继承,按照买卖关系当事人双方的约定发生标的物和价款的互相转移,等。2.第二组中各事例中,行为人都没有“意思表示”。3.第一组中各事例,按照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果;第二组各事例,没有意思表示,自然无所谓按照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果,所以,是按照法律的具体规定发生法律效果。4.按照行为人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叫做“民事法律行为”,通常简称“法律行为”。行为人没有意思表示、按照法律的规定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称为“事实行为”。5.上述事例中:(1)有的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发生行为人欲达致的法律效果。如电脑买卖、婚姻、收养等。这一类行为中,双方一致的意思表示叫做“合意”。(2)有
5、的只要行为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就能发生行为人欲达致的法律效果。典型如遗嘱。(3)有的意思表示,在表示时须有相对人受领才能有效,否则不发生意思表示的效果。相对人,即行为人进行意思表示的对方。受领,是接受、领会意思表示。例如,要求购买电脑、同意结婚、愿意领养小周郎等意思表示,假如无人受领意思表示,就失去意义,更谈不到达致行为人的目的。这种意思表示,叫做“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通常称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其中的“有”,是“以为必要”的意思。因此,这种意思表示是“以相对人受领为必要的意思表示”。(4)有的意思表示,表示时无须他人受领,意思表示完成,就能发生行为人欲达致的法律效果。如遗嘱行为,立遗嘱
6、时不需继承受领遗嘱,遗嘱人死亡时,遗嘱生效,继承人按照遗嘱继承,不是受领遗嘱,是执行遗嘱。这种意思表示,叫“不需受领的意思表示”。通常多叫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其中的“无”,是“不以为必要”的意思。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意义、本质、特征和形式 一、意义 民法通则第54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简称“法律行为”。四点说明:(一)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为了设立、变更、终止权利义务的行为 进一步分析:1.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的行为。(1)是行为而非事件。(2)主要是以利己行为。民事主体的法律行为,一般主观目的是为自己利益,同时,也有实现他人利益的客观效
7、果。利己、利他、互利的关系。(3)是为了发生、变更、终止权利义务的行为。首先,法律行为是取得权利的行为方式之一。除人格权和因血缘关系发生的身份权之外,大部分的财产权以及婚姻、收养发生的身份权,主要通过法律行为取得。买卖、租赁、借贷等合同,是取得财产权的双方法律行为的典型。而婚姻合意、收养协议等,则是取得身份权的前提。其次,法律行为也是变更已有权利义务的基本方式。例如甲与乙签订10件货物的买卖合同后,因资金困难,经与乙协商,减少为8件。其中的“协商”,就是变更原有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再如前举张某遗嘱例,假若张某在立遗嘱后、死亡前改变遗嘱内容,其改变行为是变更权利的法律行为。最后,法律行为还可以是
8、终止原有权利义务的行为。如,买卖合同当事人双方协商解除合同从而终止买卖权利义务。再如夫妻协议离婚解除夫妻身份关系。2.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民法上的行为,有表意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分。(1)表意行为。行为人把其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按照意思表示或者法律规定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是表意行为。第一节所举事例中的第一组事例,都是表意行为。表意行为又有两种:第一种,意思表示。即按照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果的表意行为。主要特点:一是有意思表示;二是意思表示中须有行为人所欲的法律效果的内容;三是按照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果。第一节所举事例中的第一组事例,行为人所为的都是意思表示。第二种,意思通知。即按照法律规定发生法律效
9、果的表意行为。通俗地说就是特定意思的告知。也叫“准意思表示”。主要特点:一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二是行为的法律效果由法律规定,无需行为人表示所欲的法律效果;三是与法律关系有关。催告、通知、期间的指定等,都属之。如对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的催告,当然有催告人的意思表示,但是,该催告的法律效果,是监护人有是否同意的选择权,催告人的意思表示对监护人没有法律约束力。再如债权转让的通知,通知的法律效果,是通知到达债务人时,债务人对受让人有履行义务、并得对受让人得主张债权人的抗辩权等,不以通知的内容为依据。(2)非表意行为。没有意思表示,但法律规定能够发生权利义务效果的行为,是非表意行为。也叫“非表示行为”
10、、“事实行为”。其主要特点是:行为中没有意思表示;由法律规定行为的法律效果。例如劳动生产、收取物的孳息物(如收取存款利息、收取果树之果实)、拾得遗失物、无因管理、对无主物的先占等。(4)法律行为是民法上固有的行为。民事权利是私权,关系权利人个人的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不但合理地界定了不同民事主体的私权范围,而且还天然地同公共利益划清了界限。因此,民法得以有“私权自治”或曰“意思自治”原则,民事主体通过受法律保护的意思表示,安排和实现私人正当利益,得到个人的生活空间 由于这一点,民法才得天独厚地存在“法律行为”。而其他法律部门如刑法、行政法等,规定和保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公权”
11、,行使“公权”的是相关国家机关,这些国家机关只能依职权范围进行活动,其活动的目的不能是本机关的“私利”,所以没有“私权自治”或者“意思自治”的正当性基础,自然不能以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公权”,也就不能有民法意义上的法律行为。但是,在当代法学上,不同学科的相互借鉴司空见惯,一学科或一法律部门使用其他学科或者法律部门的概念的现象蕴然成风,法律行为这个民法上固有的概念,已经成为公共资源,出现了行政法律行为、经济法律行为、诉讼法律行为等概念,不再是民法的独门法宝。尽管如此,不同学科中的法律行为,蕴涵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其他学科中的法律行为,都不负载“私权自治”的价值判断。(二)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
12、为要素,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1.无意思表示即无法律行为。任何法律行为至少须有一个意思表示。多数法律行为由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共同构成(即“合意”)。简单的,如二人之间的合同,复杂的,如三人以上的合伙合同。因此,法律行为是否成立,端赖有无意思表示。2.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之间是“形式和内容关系”。因不同法律行为构成要件的不同,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的关系,有四种现象:(1)得单独成立法律行为者。如遗嘱、授权、撤销授权、放弃权利、承认、拒绝等意思表示。(2)不能单独构成、须与相对人达成合意才能成立法律行为者。如订立合同时的“要约”,是一个意思表示,须有对方“承诺”的意思表示,才成立合同行为。(3
13、)意思表示须与标的物的交付结合才能成立法律行为者。如自然人之间的借用合同,不但须有当事人双方的合意,而且还须有借用物的交付,才能成立。前列现象,除第一种之外,其余都是法律行为作为意思表示的外形、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的内容。(4)意思表示须具备法定或者约定形式才能成立法律行为者。如继承法规定的“自书遗嘱”、约定须为书面的合同,等。(三)法律行为是按照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1.不同性质的行为,其效力的来源和依据不同。表意行为的效力,来源于法律对意思表示的确认和保障,依据是意思表示;非表意行为的效力,来源于法律的具体规定,依据是法律规范。法律之所以保障法律行为按照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
14、果,原因是意思表示是私权利行为,一般不涉及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依据“私权自治”原则,满足行为人安排个人正当利益的自由意愿。2.法律行为按照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果。(1)法律行为的效果是设立、还是变更、或是终止权利义务,取决于意思表示。(2)法律行为的效果是设立、变更或者终止什么样的权利义务,取决于意思表示。3.意思表示真实,是法律行为得以发生法律效果的要件之一。意思表示由“意思”和“表示”共同构成。前者是人的内心活动形成,后者是人的外在活动形式;前者通过后者被他人感知,以便发生行为人所欲的法律效果。通常,行为人为达致所欲的法律效果,其“表示的意思”与“内心意思”一致,也即“意思表示真实”,同时“
15、意思表示自愿”。因此,按照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果,是法律行为效力的常态。4.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是否按照“表示的意思”发生法律效果,有两种不同的情况。(1)行为人有意地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真意保留”、“伪装的行为”等。真意保留,是行为人故意保留内心意思进行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而后又主张意思表示不真实,请求救济。又叫“内心保留”。特点是:行为人故意保留内心意思;在外观上一般人足以认为意思表示真实;行为人事后主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请求撤销其行为。如,甲内心意思是出租,因急于用钱,故意向乙表示为出卖,按照买卖订立合同,收取价款解除燃眉之急后,主张当初意思表示不真实,请求法院撤销买卖合同。问题:该当如何?对
16、真意保留,应当采用“外观主义”,按照“表示的意思”发生法律效果,不准撤销。问题:不准撤销的正当性是什么?对伪装的行为,在本章第七节中讲解。(2)因自己重大误解或者对方的恶意行为,意思表示不真实。重大误解者虽有疏忽等过失,但不应因过失而受重大不利、对方则因误解者的过失获取不公平的利益。法律为平衡当事人间的利益,赋予误解者撤销权,准其自由选择是否撤销自己的行为。一旦撤销,该行为就自始无效。因对方的恶意而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在受对方的欺诈、胁迫等条件下所进行的意思表示。在这种情形,行为人“表示的意思”,不是自己的真实意思,因此,法律赋予行为人撤销权,行为人得自由选择是否撤消该行为。一旦撤销,该行为就
17、自始无效。简例思考:甲因妻病需钱,求借不得,急售自有价值50万元名画一幅,苦于无人购买,颇感悲怆。乙闻讯,表示愿以现金30万元买之,甲无奈,与之成交。越半年,甲妻获治痊愈,甲要求双方返还,乙坚拒。问题:二人纠纷该当何解?并请简要释明理由。(四)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1.民通第54条的定性。2.民通中的民事行为。自创概念。价值定位的众说。个人见解:中性的表意行为。可否发生行为人追求的法律效果,取决于是否具备第54条规定的要件。要件齐备者,可。要件不齐者,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表意人有权选择决定其是否有效;第二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绝对无效、自始无效,法律不许表意
18、人决定其效力,任何人得请求法院判定其无效。诉讼中,法官得不经当事人主张,主动判定无效。民事行为是上位概念,其下位概念,包括有效民事行为即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可变变更民事行为,合同法中的效力待定合同。不同的民事行为,构成要件不同,法律效果也不同。(1)有效民事行为(第5456条)。要件和效果后述,下同。(2)无效民事行为(第58条)分为:全部无效的民事行为;(58条)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60条)(3)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第59条)(4)效力待定的合同(合同法第47、48、51条)。3.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的关系。4.德国民法理论上的认识。不以合法性为必要条件。5.我国民法学界的
19、对立观点。(1)不以合法性为必要。(2)应为合法行为。6.个人见解:应为合法行为。二、法律行为的本质 可以从四个方面分别观察。(一)法律行为是各种财产行为、婚姻和收养等身份行为的概括称谓、抽象表述 (二)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追求权利义务变动效果的行为模式 (三)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为自己制定的法律,是“相对性法律”(四)法律行为是实现“意思自治”的高位阶制度 分则中的“意思自治”;具体制度中缺乏适当规范时,上溯至法律行为制度,求得规范依据。三、法律行为的特征 (一)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 法律行为须有意思表示,无意思表示不能成立法律行为。是故,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基本要素。但是,意思表示不等同于法律行
20、为。有的法律行为,意思表示就是法律行为。如自书遗嘱。如前所讲,有的意思表示加上其他因素,才能成立法律行为。用数学公式表示二者的关系:法律行为意思表示 (二)法律行为具有法律规范的品格,是“相对的法律”1.法律行为是行为人在具体事务上给自己制定的法律。法律行为非绝对性法律规范,没有普遍的约束力,但是,对行为人有法律约束力。民通第57条 和合同法第5条、第8条有明文规定。2.法律行为具有法律保障其内容实现的强制性效力。违约责任;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登记的效力;婚姻登记的效力等。效力区别于其他行为。(三)按照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 法律行为的效果,来自于确保意思表示内容实现的法律之力,不是源于法律的
21、具体规定。这是法律行为区别于其他行为的本质特征。四、法律行为的形式 法律行为的形式,是指行为人为法律行为时所采用的方式。分为“明示”和“默示”两种。(一)明示形式 即行为人明显地把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形式。有两种:1.口头形式。即用语言进行的意思表示。包括面谈、电话交谈等。法律不要求必为书面形式的,均可采口头形式。2.书面形式。即以文字进行的意思表示。包括传统文字形式和电子邮件。法律规定须为书面形式而不具备该种形式的,无效。如不动产买卖、遗嘱等。(二)默示形式 即行为人不直接表示其内心意思,得按照逻辑推理方法或生活习惯,推断其意思表示内容的形式。有两种:1.作为的默示。得就行为人的某种积极
22、行为,推断出其内心意思的行为方式。如租赁合同期满,承租人继续支付租金,出租人收取租金,即得推定双方继续保持租赁关系。2.不作为的默示形式。行为人没有任何积极行为,但从其沉默就可以推断其内心意思的行为方式。认定默示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否则不能成为有效的默示。问题1 继承开始后、遗产处理前,未表示放弃继承的,有何法律效果?问题2 买卖合同的买受人收货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产品的数量、质量不提出异议的,有何法律效果?课外查阅相关法律,以备提问。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基本 要素-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意义和特点 (一)意义 意思表示,是行为人把自己期望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的形式表达于外部。
23、简要的说明:1.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内心意思的表达和宣示,具有客观形式。2.意思表示由“意思”和“表示”组成,是二者的共同体。3.“意思”是追求民事权利义务的内心意思,“表示”是追求民事权利义务的公开活动。因此,意思表示是追求民法上法律效果的公开活动。(二)特点 1.意思表示是有意识地对“意思”的表示。无意识状态下的表示,不构成意思表示。如昏迷者的语言。2.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对自己内心意思的自由表示,意思和表示之间是天然对接关系。意识被他人强制或恶意混乱时所表示的意思,内心意思被扭曲,“表示的意思”和“内心意思”间不能天然对接,不是表意人的真实意思,不是真正的意思表示。3.意思表示对表意人有法律约束
24、力。表意人为意思表示后,除意思表示中含有保留条件外,须按照其意思表示同相对人发生、变更或者终止权利义务。否则,对相对人因此所受损失,负有损害赔偿责任。典型如,要约不当撤回的损害赔偿责任、缔约过失损害赔偿责任(合同法第42条)。二、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 (一)意思表示的解构 意思表示由主观要件“意思”和客观要件“表示”共同构成。意思是表意人追求权利义务效果的内心意思。属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不能被他人感知而不能发生法律效果。表示是表意人将追求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表达于外部的活动。它具有能够为他人知晓的形式。如张某订立自书遗嘱一例中,“指定子女按照等额继承遗产”是意思,以书面表达该意思是表示。再如甲、乙
25、电脑买卖例中,甲提出愿以3000元购买乙的电脑的要求,其中,“以3000元购买乙的电脑”是“意思”,以语言或者书面“提出要求”是“表示”。分解意思表示,是为了认识一个行为是否意思表示,若是,意思表示是否真实,进而解决法律行为是否成立、有效。(二)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意思和表示这两个要件,各有其自身的要素。1.客观要件-表示的要素。表示也叫“表示行为”。其要素有二:(1)特定的形式。表示行为的形式,可以是语言、文字、声像、网络上的表达、肢体活动、按照逻辑和社会生活经验可推知结果的沉默等。除法律有强行规定者外,行为人得自由选择某种形式,发表追求权利义务效果的内心意思。表示须有“形式”,无形式即无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