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医学精品课件:神经A-感觉功能new.ppt

  • 上传人(卖家):罗嗣辉
  • 文档编号:4824205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PPT
  • 页数:86
  • 大小:10.7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医学精品课件:神经A-感觉功能new.ppt》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医学 精品 课件 神经 感觉 功能 new
    资源描述:

    1、第九篇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三十一章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第一节 感觉概述第二节 躯体和内脏感觉第三节 视觉第四节 听觉第一节 感觉概述感受刺激的特殊神经末梢或者细胞(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在结构和功能上高度分化了的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如眼的屈光系统、耳的集音和传音装置)组成。感觉器官特殊感觉器官u视觉(Vision)u听觉(Hearing)u平衡(Equilibrium)u味觉(Taste)u嗅觉(Smell)感 觉 器 官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一般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敏感,这种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对内外环境中那些有意义的变化进行灵敏的感受和精确的分析

    2、。感受器将作用于它们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发生器电位感受器电位 动作电位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把刺激信号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编排成神经冲动的不同序列的一种现象。同性质不同强度的刺激编码 不同性质刺激的编码The effect of stimulus intensity and duration4.感受器的适应恒定强度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感受器对该刺激变得不敏感的现象。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有利于机体对姿势、血压等进行持久的调节。慢适应感受器触觉和嗅觉感受器很快适应环境,有利于接受新刺激。快适应感受器第二节 躯体和内

    3、脏感觉躯体感觉深感觉浅感觉位置觉运动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内脏感觉痛觉一、躯体感觉的传入通路脊髓后根神经节/脑神经节延髓薄束核或楔束核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传导深感觉的三级神经元脊髓后索交叉形成内侧丘系先上行后交叉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传导浅感觉的三级神经元脊髓后根神经节/脑神经节脊髓后角神经元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先交叉,再上行脊髓前外侧索2.丘脑的核团丘脑为感觉的总接继站,有一定的对感觉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丘脑的三类细胞群(1)特异性感觉接替核(2)联络核非特异投射核 主要是髓板内的核群。间接地通过多突触换元接替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起着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重要作用。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

    4、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冲动来源外周感受器(经典感觉上行传导道)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神经元接替三级神经元接替多级神经元接替投射区皮层特定区域,有点对点的关系弥漫性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无点对点关系纤维终止部位皮层第四层皮层各层功能产生特定感觉,能激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维持和改变皮层的兴奋状态损伤时表现感觉缺失昏睡,EEG呈现同步化慢波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区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3、1、2区)。左右交叉,但头面部为双侧投射;定位精确,呈上下倒置,但头面部正立;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精细灵敏程度有关。痛觉感受器痛觉是伤害性刺激的警报信息快痛很快发生,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慢痛定位不明

    5、确的“烧灼痛”,刺激后0.51.0 s才被感觉到,痛感强烈而难以忍受,撤除刺激后还持续几秒钟,并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痛觉通路的信息处理痛觉传入纤维脊髓后角换元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大脑皮层感觉区扣带回快痛慢痛(二)内脏感觉内脏痛特点:u定位不明确u主要表现为慢痛,有时可非常剧烈u对切割、烧灼不敏感,对牵拉、缺血、痉挛、炎症敏感u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牵涉痛内脏病变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会聚学说:内脏和躯体传入纤维会聚于脊髓同一神经元,神经中枢将内脏传入误为体表传入。易化学说:内脏传入冲动使脊髓中接受体表传入冲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较弱的躯体传人也能引起痛觉。第三节

    6、眼的视觉功能(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黄斑中央凹视神经盘脉络膜血管折光系统(1)晶状体(2)瞳孔(3)双眼球眼的调节1.晶状体的调节视近物时:晶状体曲度增加近点和老视近点:眼作充分调节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8岁:8.6 cm 20岁:10.4 cm 40岁:22.0 cm 60 岁:83.3 cm老视:由于晶状体随年龄增长而弹性逐渐减弱所致近 点增大。用凸透镜矫正。瞳孔的调节:缩小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意义: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瞳孔对光反射定义:光线照射一侧瞳孔引起双侧瞳孔缩小。反射通路:强光照射视网膜视神经对光反射中枢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瞳孔括约肌收

    7、缩瞳孔缩小生理意义: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双侧眼球会聚:视近物时,双眼同时向鼻侧会聚。意义:使双眼看近物时物像成像于视网膜的对 称点上,避免复视。眼的折光异常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能力过强看远处物体时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导致视物模糊用凹透镜矫正近视眼远视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能力过弱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引起视觉模糊用凸透镜矫正 视网膜的感光功能(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视网膜的两种感光细胞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1.视杆系统(暗光觉系统)由视杆细胞和与其有关的传递细胞组成。2.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由视锥细胞和与其有关的传递细胞组成。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较高司晚光觉无色觉分辨率较差对光的

    8、敏感性较差司昼光可辨别颜色分辨率较高1.感光细胞分布:周边部视杆细胞多,感受弱光刺激,无色觉,分辨率差。中央凹仅有视锥细胞,分辨率高,有色觉。2.感光细胞与双极细胞联系方式:周边部:会聚现象,分辨率差 中央凹:单线联系,分辨率高。3.动物种系比较:鸡:只在白天活动,仅有视锥细胞。猫头鹰:只在夜间活动,仅有视杆细胞。4.感光色素种类:视杆细胞仅有一种视紫红质,无色觉 视锥细胞内有三种,有色觉视杆细胞的感光原理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感光细胞中存在感光色素,受到光刺激时,发生光化学反应,它是把光能转换成电信号的物质基础。视紫红质 视蛋白+视黄醛光化学反应是可逆的。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每 个

    9、视 杆 细 胞外 段 中 有近 千 个 视盘,每 一视 盘 中 约有100万个视 紫 红 质分子。黑暗:视杆细胞静息电位小(-40 mV,外段膜Na通道开放,Na内流;内段膜Na泵维持膜内外Na浓度差。光照:视紫红质分解激活传递蛋白(transduction)激活磷酸二酯酶cGMP分解外段膜Na通道开放数目减少超极化(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电位为一种超感受器电位为一种超极化型的慢电位极化型的慢电位 Na通道通透性由通道通透性由cGMP控制的(化学门控控制的(化学门控通道)通道)(三)视锥细胞的感光原理与色觉复杂的物理心理现象,不同波长光线作用于视网膜后在人脑引起不同的主观印象。可分辨波长4007

    10、50 nm间的15O种不同的颜色。一种颜色可由某一固定波长的光线引起,还可由不同比例的红光、绿光和蓝光混合而成。三原色学说 对红、绿、蓝光线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3种感光色素。某一种颜色光线以一定比例使3种视锥细胞兴奋,传入大脑,就产生某一颜色的感觉。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为 4:1:0时引起红色感觉,2:8:1时引起绿色感觉。12 156 73 29正常颜色视觉全色盲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一)暗适应和明适应1.明适应暗处到亮处,最初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才恢复视觉的现象。耀眼的光感主要是由于在暗处合成的大量感光色素在进入光亮处迅速分解所致。当大量的视紫红质被分解

    11、后,对光不敏感的视锥细胞色素才担负起在光亮处感光的功能。2.暗适应从明亮环境进入暗处,最初看不清楚,经过一定时间才逐渐恢复在暗处视力的现象与视网膜中感光色素在暗处再合成作用增加有关。7分钟初步适应,2530分钟完全适应。视力(视敏度)视力是指视觉对物体形态的精细分辨能力。以能识别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视野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注视一个光源或较亮的物体,然后闭上眼睛,这时可以感觉到一个光斑,其形状和大小均与该光源或物体相似,这种主观的视觉后效应称为视后像。视觉传导神经通路第四节 耳的听觉功能 n外耳的作用n中耳的作用n耳蜗的功能 Hearing传音系统感音系统一

    12、、外耳和中耳的功能(一)外耳的功能 耳廓收集声波、判别方向。外耳道 长2.5 cm,共鸣腔,强度增加10倍。(二)中耳的功能 中耳 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到内耳淋巴液鼓膜较好的频率响应,较小失真度听骨链锤骨、砧骨和镫骨3块听小骨,固定角度的杠杆,长臂为锤骨柄,短臂为砧骨长突。鼓室咽鼓管连接鼓室与鼻咽之间的通道。通常闭合,吞咽、呵欠时开放。维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鼓膜振动面积/卵圆窗振动面积=17.2/1听骨链长臂/短臂之比=1.3/1声波从鼓膜到卵圆窗总增压效应为17.21.3=22倍锤骨柄(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1.气传导气传导:声波振动声波振动外耳道外耳道鼓

    13、膜鼓膜听骨链听骨链前庭窗前庭窗(卵圆窗卵圆窗)内耳内耳 2.骨传导:声波振动骨传导:声波振动颅骨振动颅骨振动耳蜗内淋巴振动耳蜗内淋巴振动传导性耳聋:气传导传导性耳聋:气传导 骨传导骨传导感音性耳聋:气传导感音性耳聋:气传导 骨传导骨传导三、三、内耳内耳内耳内耳耳蜗耳蜗听觉听觉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平衡觉平衡觉传音功能传音功能感音功能感音功能耳蜗的结构蜗管鼓阶螺旋器前庭膜基底膜基底膜基底膜耳 蜗 横 断 面 图螺旋韧螺旋韧带带血管纹血管纹螺旋缘螺旋缘耳耳 蜗蜗 螺螺 旋旋 器器 示示 意意 图图(二)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1.基底膜的振动:声波振动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外淋巴和内淋巴振动基底膜振动毛

    14、细胞和盖膜相对位置关系变化毛细胞顶端纤毛弯曲或摆动毛细胞电位变化 听神经动作电位。基底膜和盖膜振动时毛细胞顶部听毛受力情况上图:静止时的情况下图:基底膜在振动上移时,因与盖膜之间的切向力,听毛弯向蜗管外侧2.行波理论 travelling wave theory 人耳蜗基底膜长30 mm,底部较窄,朝向顶部逐渐加宽,螺旋器高度和重量随之增大。因此,愈靠近基底膜底部,共振频率愈高。行波(travelling wave)基底膜以行波方式振动,底部顶部。频率不同,最大波幅出现部位不同,最大波幅处毛细胞和神经纤维受刺激最大(初步分析)。振动频率高,行波传播距离近,最大振幅靠近基底膜底部。(三)耳蜗的生

    15、物电现象1.耳蜗内电位:内淋巴电位(endolymphatic potential)静息时蜗管内淋巴电位:80 mV,毛细胞内电位:80 mV,毛细胞顶端处于内淋巴内,该处膜内外电位差达160 mV。与蜗管外侧壁的血管纹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活动有关对缺氧或哇巴因(Na-K-ATP酶抑制剂)敏感,使内淋巴的正电位不能维持,导致听力障碍。2.耳蜗微音器电位(microphonic potential)当耳蜗受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可记录到一种特殊电变化,波形和频率与声波波形和频率相似。为全部毛细胞的感受器电位的总和,无真正阈值、无不应期、潜伏期极短、对缺氧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四、听神经动作电位 听

    16、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把引导电极放在内耳圆窗附近,当给予一个短声刺激时,可记录到微音器电位之后的听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起源于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多条神经纤维的放电,在一定声音刺激强度范围内,动作电位振幅随声音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单纤维听神经动作电位在安静时有自发放电,1-100/s。单条听神经纤维与某一频率纯音发生反应时所需的刺激强度最小,这个频率被称为该神经纤维的最佳频率。每条纤维的最佳反应频率的高低,取决于该纤维末梢在基底膜上分布的位置,而这一部位正好是该频率的声音所引起的最大振幅行波的所在部位。Adequate stimulus16-20000 Hz声波,10003000 Hz最敏感(人)Hearing threshold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三、听阈与听域 最大可听阈不仅引起听觉还引起鼓膜疼痛感觉的最大声音强度 听力曲线由各振动频率的听阈连接成的曲线 最大可听阈曲线由各振动频率的最大可听阈连接成的曲线 Frequency range of hearing听力曲线和最大可听阈曲线之间的区域听力曲线和最大可听阈曲线之间的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医学精品课件:神经A-感觉功能new.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82420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