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西医结合新概念介绍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四章中西医结合新概念介绍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中西医结合 新概念 介绍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四章第四章中西医结合新概念介绍中西医结合新概念介绍 12 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其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新理论、新概念不断产生。二十多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产生了一些“不见经传”的、富有中西医结合特质的新理论概念,它不仅表明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可以产生全新的理论概念,3而且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不断深化和进展的重要标志,成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形成、构建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和要素。现仅举例说明如下。4生理性肾虚生理性肾虚 沈自尹等首先提出 5沈自尹等根据其对中医“肾”本质的深入系统研究结果和观察,以及中医理论关于“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衰老全过程等论述,“肾虚”中医辨证的临床标准主要是腰脊酸痛、
2、腿软无力、双耳失聪、齿发脱落、性功能减退等表现,6而这些表现,与现代生理学比较,恰恰都是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的外象。并通过临床研究证明:用中医补肾(益寿)法,可以从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方面延缓衰老具有显著作用;还进一步从实验研究证实:7老年人肾阳虚的主要发病环节为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且老年人甲状腺及性腺(男)轴的异常变化和肾阳虚证的变化也甚为类似。8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出现的“肾虚”即衰老现象,既符合于生理性(肾虚),也与1980年Everiff提出的“老年钟就在下丘脑”假说相一致。9因此,沈氏提出:若青壮年具有“肾虚”症状,可称之为“未老先衰”(是否也可称之“病理性肾虚”笔者
3、按),而老年人出现的这些衰老现象则可称之为“生理性肾虚”。即认为衰老属于生理性肾虚。10这一新概念,是沈氏对中医关于肾虚与衰老传统理论,进行深入地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果。它不仅对中医传统理论概念“肾虚”的本质给予深入分析的提示,发展了中医理论,而且也丰富了现代老年医学理论和临床内容,具有临床实际意义。11隐潜性证隐潜性证 沈自尹等首先提出 12沈氏等从60年代初即开始对中医理论关于“肾”本质的现代科学研究,到“证”本质研究。发现“肾阳虚证”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证明实了中医的“证”概念具有物质基础,并首先提出“肾阳虚证”具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隐潜性变化”。13到70年代则进一步利用
4、一些灵敏度较高的实验方法深入开展研究,又发现“肾阳虚证”不仅具有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紊乱,并具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乃致多靶腺轴的不同环节、或不同程度的隐潜性变化。14同时在对哮喘病人的内分泌变化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哮喘患者既使无“肾虚”的临床表现,其肾上腺皮质也有类似“肾阳虚”的隐潜性变化,故其本质仍属“肾阳虚”范畴。而且用温阳片温补肾阳治疗5批共284例不论有无肾虚证表现而每年有季节性发作的哮喘患者,均取得明显疗效。15实验研究表明:温阳片可提高抑制性T细胞(CD8)功能来抑制血清免疫球蛋白E(lgE)等。因此,沈氏提出:如果哮喘病人通过微观辨证,是属于轻微的或潜在的肾上腺皮
5、质功能低下,用温阳片可预防其季节性发作,并纠正其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以药测证,可认为是“隐性肾阳虚”者;16同样,如输尿管结石嵌顿性肾积水症,从微观辨证有水液积聚、肾功能损害等,用温阳利水法可排石利水取得满意疗效(曾治疗该症100例,治治愈率达71%),也可认为是属于“隐性肾阳虚”者。于是便产生了“隐性肾阳虚证”的微观辨证新概念。17指的是临床上宏观辨证无“肾阳虚”证表现,而根据肾阳虚证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变化相关特点,从实验室检测微观发现和指标进行辨证的结果,同时按照中医“以药测证”法予以证实。18由此,根据血瘀证、脾虚证、心气虚证等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看,实际上也存在着大量的按照中医传统宏
6、观辨证方法“无症可辨”的,而实验室微观检测却可证实的“隐性血瘀证”、“隐性脾虚证”或“隐性心气虚证”,等等。概括之则可统称“隐性证”或“隐潜性证”。19而且沈氏认为“虚证的本质多数是隐潜而散在的改变,是在采用先进而敏感的检测方法才能反映出来”。不仅是“证”可呈现“隐潜性”,很多“病”(指现代医学病名)也常常出现“无症可辨”。如在普查中发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是无症状的尿检异常者(蛋白尿、血尿),据上海报告占人群的0.79%。20最典型的如“隐匿性肾小球疾病”,这一组疾病的特点是:(1)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及多型红细胞尿。(2)以往无急慢性肾炎或肾病历史。(
7、3)肾功能良好。(4)排除肾外原因的血尿及功能性血尿。21剖析这一新概念的产生过程,首先通过临床和实验室观察,发现并提出“证”的“隐潜性变化”“隐性肾阳虚证”,经过分析、归纳、推理过程,提出“隐潜性证”新概念。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科学思维。22微观辨证微观辨证 沈自尹等首先提出 属于中医辨证学或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新概念。23 传统中医辨证方法主要是靠宏观望、闻、问、切等手段,收集辨证素材,运用中医理论归纳分析,“司外揣内”进行理论思维和辨证。虽然始终强调“探微求索”、“防微杜渐”等,追求辨证的精确入微。但由于中医辨证方法的产生,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条件和时代的限制,终未能摆脱其宏观辨证的局限性。24随
8、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特别是对“证”本质的实验研究深入开展,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方法的引进辨证研究,在积累大量研究资料基础上,提出了“微观辨证”新概念。25 沈氏对论“微观辨证”之定义为:在临床收集辨证素材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探寻各种证的微观检测指标,并用微观指标认识和辨别证。26从而弥补传统宏观辨证之不足,并实行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提高了辨证水平。微观辨证方法特别是用于“无证可辨”(指有病而无证)、证候不太明显(有若干症状而未能构成证、证候复杂以致辨证
9、困难的情况,以及某些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有微观变化而尚未形之于外象的所谓“隐性证”等。是实验诊断与临床诊断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27关于中西医结合微观辨证的研究,近十多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对肾虚证、血瘀证、脾虚证、热证、寒证等开展了大量较系统研究,为揭示“证”的病理生理基础,寻找“证”的实验室微观定性、定量检测指标进行了不少研究和探索,并发现了一些微观辨证规律和有参考价值的客观检测指标。28仅举例说明,如王兆清等对969例胃脘痛为主证的各种慢性胃病的纤维胃镜下胃粘膜相变化与辨证分型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脾胃虚弱者从胃体和胃窦的粘膜苍白及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胃窦粘膜出血、幽门
10、形状不规则及幽门舒缩不良等多见;肝胃不和者则以胆汁返流及胃体和胃窦的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等多见。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29提示上述病变(胃粘膜相)特点可作为微观辨证的指标。其后更多报道证明上述观察结果具有一定规律性。其他方面的研究如胃镜观察(胃粘膜相)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等可做为“胃阴虚”辨证指征之一;D-木糖吸收排泄试验可作为“脾虚证”辨证方法之一,其吸收率降低则为“脾虚证”微观辨证指标之一,等等。均已基本得到学术界公认。30对“心气虚证”的微观辨证研究,近年来不仅从左心功能各项测定及内分泌、免疫检测等获得了一些客观参数,还采脾核听诊器对射血分数(EF)高峰充盈率等指标,检测冠心病心气虚的左
11、心功能变化,从而取得了一些对“心气虚证”定性、定量的客观指标。31随着对血瘀证中西医结合深化研究,探索了大量关于血瘀证微观辨证检测参考指标,如微循环观测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免疫学指标、生化学指标、酶学指标,乃至采用电子显微镜、各种内窥镜观测的病理学、组织细胞学指标等。32在此仅举一例,如肺心病患者临床常见明显血瘀证,经过对109例肺心病患者9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多因素判断分析,筛选出判别其血瘀证的三项指标(全血比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率),并建立了判别函数,正确率达79.8%;33另外,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体外血栓长度、湿重、干重三项指标均明显增加,可作为判断其血瘀证
12、的客观指标;慢性支气管炎病人血PCO2增高,PO2下降,可作为其血瘀证诊断参考指标等。34众所共识,在临床实践中,诸如急、慢性肾炎的尿和肾功能变化等,急慢性肝炎的肝功能变化、各种心脏病的心电图变化及心功能变化、高血压病的血压变化、高血脂症的血脂变化、慢性胃病的胃镜粘膜相变化、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激素变化等客观检查以及现代医学的辨病诊断,均已介入中医辨证论治参系。35如著名中医学家张镜人创立调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使胃粘膜腺体萎缩逆转,张氏在运用自创“安中汤”(柴胡6g 黄芩9g 炒白术9g 香扁豆9g 炒白芍9g 水炙甘草3g 苏梗6g 制香附9g 炙元胡9g 八月札15g 炒六曲6g 香
13、谷芽12g)的加减运用中,就有:36“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g,芙蓉叶9 g;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 g;腺体萎缩加丹参”之说。说明实验室客观检查及辨病已成为微观辨证、辨证论治及判断其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使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规律性研究不断发展。为逐步形成中西医结合诊断学奠定了基础。37菌毒并治菌毒并治 王今达首先提出 这是一项中西医结合治则新概念。38图为王今达王今达教授(右一)在与来访的日本学者交流学术39王今达,男,1925年5月出生,北京市人。1945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专业毕业。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世界危重病急
14、救医学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急救医学组织代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救医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危重病急救杂志主编,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杂志主编。40 王氏等根据现代医学关于感染性中毒性休克发病机理研究进展,总结其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抢救经验,认识到西医用抗生素等杀菌抑菌的病原疗法,除多粘菌素B以外,均无拮抗内毒素作用,难以解决其内毒素中毒性损害问题。而很多清热解毒中药则具有抗毒解毒作用。41因此,在中西医结合理论思想指导下,早在1975年便针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导致的严重感染或败血症,提出了“菌毒并治”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新理论,即选用针对性的西药抗生素等杀菌抑菌,同时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