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传统中医-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809990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PPT
  • 页数:24
  • 大小:68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传统中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传统 中医 课件
    资源描述:

    1、L13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传统中医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概述:?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

    2、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尤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历史历史?“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 艺文志经方

    3、,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中国历

    4、史上有“神农尝百草 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 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

    5、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6、。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 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

    7、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

    8、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第一

    9、个代称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第二个代称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第三个代称唤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

    10、唤中医为杏林。?第四个代称称悬壶。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基础理论基础理论?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

    11、,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气在中国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观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朴素的认识被引进医学领域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

    12、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阴,阳。何谓阴阳?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间一切能量、运动方式、空间方位、时间序列、事物的性质、以及聚万物之灵的气等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阴阳是一切事物辩证对立的两方面。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中医讲求阴阳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传里,就是我们讲的十翼,易传里说了:“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万物之始也,有了阴和阳,才有了万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有了阴阳还有了气才有了万物。这就是我们讲阴阳的观念。?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

    13、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脏腑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

    14、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经络被定义为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起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1.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这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从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特点、先秦古韵等诸方面论证黄帝内经的绝大多数篇章(也即黄帝内经的主

    15、体部分)成于战国。?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2.2.难经难经?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

    16、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3.3.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4.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书凡3 卷

    17、,载药365 种,其中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 3 卷分别论述。?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 365 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 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经校点(1981)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传统中医-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80999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