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疾病的营养治疗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代谢性疾病的营养治疗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代谢 性疾病 营养 治疗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章代谢性疾病的营养治疗(优选)章代谢性疾病的营养治疗尽量不用肉、鱼、禽类等,如一定要用,可经煮沸弃汤后食少量。成年病人在发病的早期或发病前可有餐前低血糖反应,表现为饥饿感、多汗、乏力、颤抖,进食后即可缓解,症状有轻有重,病程可持续几年、十几年,出现明显的糖尿病症状后,低血糖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8mg/dl)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主要症状是心慌、出汗、头晕、饥饿、烦躁、手抖、全身无力,严重时可致神志不清、精神抑郁、全身抽搐,甚至昏迷等。历史上糖尿病营养治疗原则大约有3种模式的变化胰岛素不足,糖异生作用增强,肝脏摄取血中生糖氨基酸(包括丙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转化成糖,使血糖进一步升
2、高;由于胰岛素不足,肝脏和肌肉中蛋白质合成减慢,分解代谢亢进,易发生负氮平衡。故糖尿病治疗膳食宜多用粗粮和复合碳水化合物,食物品种尽量多样化,少用富含精制糖的甜点,如蜂蜜、蔗糖、麦芽糖等纯糖食品。蛋白质供给与正常人接近,为0.在合理控制总能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有助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刺激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和改善葡萄糖耐量。男性和绝经后女性血尿酸420mol/L(7.限制脂肪和胆固醇能量供给平均为2530kcal/(kgd),约6.粗杂粮,如荞麦面、筱麦面、燕麦面、玉米等,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葡萄糖耐量。病人除糖尿病症状外,还有肾功能不全的表
3、现。流行特征v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全球流行情况流行特征流行特征v糖尿病的流行特征 2、在我国流行情况 我国2010年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发表一篇关于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文章,资料显示我国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高达15.5%,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约占95.0%。流行特征流行特征v糖尿病的流行特征 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出世界性的上升趋势,据估计到达2030年,全世界DM患者可能将近5亿人。糖尿病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又一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
4、病,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分型v1型糖尿病 v2型糖尿病v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v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v 此型糖尿病病人有胰岛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缺乏,呈酮症酸中毒倾向,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值低限。v此型病人不包括由于非自身免疫的特异性原因引起的细胞破坏或衰竭,例如囊性纤维化病。v1型糖尿病有2种亚型免疫介导糖尿病;特发性糖尿病。2型糖尿病v大部分超重或肥胖,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v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v患者在疾病初期大多不需要胰岛素治疗。v通常无酮症酸中毒倾向,但在感染等应激情况下,也
5、可诱发酮症酸中毒。v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遗传易感性较1型糖尿病强烈。v由于高血糖发展缓慢,许多患者早期因无典型症状,未能引起足够注意,多年未就诊、未发现糖尿病,发现糖尿病时已有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发生。v2型糖尿病近来在儿童和青少年、尤其在高发族群中的发病率迅速增加,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v尽管1型糖尿病儿童多见,但是儿童和青少年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率正在不断增加。v国内目前尚无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全国性流行病学统计资料。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此类型按病因及发病机制分为8种亚型口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和化学品所致糖尿病;感染所致糖尿病;不常见
6、的免疫介导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妊娠糖尿病 v指妊娠期初次发现的葡萄糖耐量异常或糖尿指妊娠期初次发现的葡萄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原来已有糖尿病而现在合并妊娠者不包病,原来已有糖尿病而现在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括在内。v这一类型的临床重要性在于有效地处理高危这一类型的临床重要性在于有效地处理高危妊娠,从而降低许多与之有关的母、婴围生妊娠,从而降低许多与之有关的母、婴围生期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期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v产后血糖正常者应在分娩后产后血糖正常者应在分娩后6周做口服葡萄糖周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耐量试验(OGTT),重新评估糖代谢状况),重新评估糖代谢状况并进行终身随访。
7、并进行终身随访。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糖尿病病人过高摄入碳水化合物时,因调节血糖的机制失控,极易出现高血糖;(1)型常见于绝经不久的5165岁女性,又称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型,由破骨细胞介导,以骨吸收增加为主,小梁骨丢失大于皮质骨丢失,多发生在脊柱和桡骨远端。磷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3000mg/d,值得注意的是食物中普遍富含磷,一些食品在加工时添加多种含磷的添加剂。1型糖尿病有2种亚型免疫介导糖尿病;锰可改善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性;食盐应控制在2g/d左右或更低些,根据病情补钾。不过糖类也有增加尿酸排泄的倾向,并可减少体内脂肪氧化而产生的过多的酮体,故应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中老
8、年男性如出现特征性关节炎表现、尿路结石或肾绞痛发作,伴有高尿酸血症应考虑痛风。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参与骨胶原和粘多糖的合成,后两者是骨基质的成分,对骨钙化有利。大量能源物质(葡萄糖)自体内排出,造成体内可利用能量缺乏,患者常感到饥饿、思食。营养治疗原则主要包括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试验,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锂能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茶、可可和咖啡可适量食用。男婴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男婴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v造成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会引起胎儿宫内窘迫宫内窘迫,严重的还会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缺血缺氧性脑病,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v造成胎儿过大胎儿过大可出现难产及
9、胎儿死亡等。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孕育巨大儿发生率增加,使难难产产、产伤和胎儿死亡发生率、产伤和胎儿死亡发生率增加,并有产程延长的可能,还会出现产程停滞和产后出血等;剖腹产率增加;胎儿畸形率增加。v易发生新生胎儿低血糖新生胎儿低血糖,发生率可达50%70%,低血糖对新生儿脑细胞可造成不可逆的损害。v多种不良影响之外,还可造成准妈妈发生多种疾病,尤其会使出生后婴儿智力低下婴儿智力低下的发生率增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可占总能量的10%20%,(二)宏量营养素代谢内源性占80%,是由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和其它小分子化合物合成的核酸所分解而来。可多选用富含水分的水果和食品,并设法使尿液呈碱性。维生素是调节
10、机体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的重要酶类的辅酶,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PP)参与糖类代谢。可多选用富含水分的水果和食品,并设法使尿液呈碱性。0g/(kgd),蛋白质可达到或高于总能量的20%。蛋白质供给与正常人接近,为0.乙醇可使体内乳酸增多,抑制尿酸排出,并促进嘌呤分解使尿酸增高,诱发痛风发作,故不宜饮酒。孕妇子宫内营养不足可致胎儿生长不良,而低体重儿在成年后肥胖,其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发生机会明显增加。(二)宏量营养素代谢第三节 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v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v糖尿病是多基因疾病,因其遗传易感性和广泛的遗传异质性,临床表现差别很大。v“节约基因(thrifty geno
11、type)”学说认为,人类在进行与生存的斗争中,由于食物供应不足,基因产生适应性改变,逐渐形成“节约基因”,一旦得到食物,便将能量转变成脂肪储存下来,以供饥饿时维持生命;食物不足时,节约能量,以适应恶劣环境。v有了这种基因的人群,当食物摄入充足或消耗减少食物摄入充足或消耗减少时,易产生肥胖,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时,易产生肥胖,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成为诱发糖尿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成为诱发糖尿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的危险因素v2.环境因素(1)饮食因素营养不平衡,长期摄入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膳食,以及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足,易诱发糖尿病和肥胖,超重和肥胖也是糖尿病
12、的重要危险因素。v 孕妇子宫内营养不足可致胎儿生长不良,而低体重儿在成年后肥胖,其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发生机会明显增加。0g/(kgd),晚期出现尿素氮潴留时,降为0.一般情况下,高蛋白质膳食常伴有大量的磷,后者可减少尿钙排出,故对钙平衡影响相互抵消,不会产生明显的尿钙。维生素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的重要酶类的辅酶,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PP)参与糖类代谢。多供给富含矿物质的蔬菜和水果等成碱性食物,有利于尿酸的溶解与排出。营养治疗开始时,应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每日200g(相当于主食250g),经一段治疗后,如血糖下降、尿糖消失,可逐渐增加至250300g(主食300400
13、g),并根据血糖、尿糖和用药情况随时加以调整,单纯膳食治疗病情控制不满意者应适当减量,对使用口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者可适当放宽。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骨矿物质丢失可能是长期钙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和排泄增多综合作用的结果。含果糖和葡萄糖高的水果应限量,如食用应相应减少主食摄入量。因糖尿病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虽然多不饱和脂肪酸有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也不宜过多,不宜超过总能量的10%,而植物油一般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如豆油、玉米油、葵花子油等,但椰子油和棕榈油除外。孕妇子宫内营养不足可致胎儿生长不良,而低体重儿在成年后肥胖,其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发生机会明显增加。粗杂粮,如荞麦面、筱麦面、燕麦面、
14、玉米等,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葡萄糖耐量。所有病人在应激状态下都可产生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危险因素v(2)生理因素年龄增大、妊娠。v(3)病理因素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尤其是中央型,即腹内型或内脏型肥胖)、感染、应激、化学毒物等。v(4)社会因素轻体力劳动者、体力活动减少、生活富裕、享受增多等使能量消耗减少;社会竞争激烈、思想负担加重,应激增多等。糖尿病重在预防糖尿病重在预防主要临床表现 v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乏力多食、消瘦乏力。v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大量葡萄糖由肾脏排出,出现尿糖尿糖阳性阳性。
15、v渗透性利尿引起多尿多尿。v大量水分由尿排出使机体失水口渴,继而多饮多饮。v大量能源物质(葡萄糖)自体内排出,造成体内可利用能量缺乏,患者常感到饥饿、思食饥饿、思食。v加上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亦可引起食欲亢进,患者表现为多食多食。糖尿病患者体内葡萄糖利用不良,只得动员肌肉和脂肪分解,机体呈负氮平衡,患者逐渐消瘦消瘦,疲乏无力,儿童则生长发育不良。主要临床表现v糖尿病的全身症状可有腰痛、四肢酸痛,手足蚁感、麻木,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性欲减退,女性月经失调、闭经,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v儿童夜间遗尿。v轻型者开始无症状,重者可并发心脏、肾脏、神经系统及视网膜病变。v所有病人在应激状态下都可产生酮
16、症酸中毒。主要临床表现v1型病人大多起病较快,病情较重,症状明显和严重。v2型病人多数发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常在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v成年病人在发病的早期或发病前可有餐前低血糖反餐前低血糖反应应,表现为饥饿感、多汗、乏力、颤抖,进食后即可缓解,症状有轻有重,病程可持续几年、十几年,出现明显的糖尿病症状后,低血糖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v糖尿病的危害v 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v 大血管并发症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v 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v 周围
17、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由于痛风石沉积不断扩大增多,关节结构及其软组织会被破坏,纤维组织和骨质增生会引起关节僵硬、畸形、活动受限、功能丧失。病人应长期控制嘌呤摄入。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300mg/d,合并高脂血症者,应低于200mg/d。乙酰辅酶A的增多促进肝脏胆固醇合成,形成高胆固醇血症,且常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游离脂肪酸、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形成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成为引起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但果糖可增加尿酸的生成,应减少其摄入量。现在又进一步提出个体化、因人因病情而异的膳食模式。如磷摄入过多可能会加重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自幼年起就应注意平衡膳食和积
18、极运动。一般食物嘌呤含量为内脏、鱼干豆、坚果、肉叶菜谷类淀粉类、水果。必要时,为了改善食品的风味,可选用甜叶菊、木糖醇、阿斯巴糖等甜味剂代替蔗糖。糖尿病易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与维生素B1、B12不足有关;中老年男性如出现特征性关节炎表现、尿路结石或肾绞痛发作,伴有高尿酸血症应考虑痛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冠心病冠心病诊断标准v1999年WHO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试验,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试验,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对于处于其他疾病急性期的患者,可能需要重复进行以明确糖尿病的诊断对于处于
19、其他疾病急性期的患者,可能需要重复进行以明确糖尿病的诊断营养代谢特点 v胰岛素胰岛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合成代谢、抑制分解代谢,它是体内唯一促进能源贮备和降低血糖的激素。v一旦胰岛素不足或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的生物反应性减低,可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与电解质等物质代谢紊乱。v长期的代谢紊乱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出现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和死亡。营养代谢特点v能量代谢v糖尿病病人体内因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易发生能量代谢的紊乱。v能量摄入过低,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易引发脂类代谢紊乱,产生过多的酮体,出现酮血症;v摄入能量过高易使体重增加,血糖难以控制,加重病情
20、。v故应根据糖尿病病人的年龄、性别、活动状况和体重来确定合适的能量供给量。碳水化合物代谢碳水化合物是主要能源物质和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中枢神经系统几乎只能依靠碳水化合物(葡萄糖)供能。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肝中葡萄糖激酶和糖原合成酶下降,肝糖原合成减少;碳酸化酶活性加强,糖原分解增加,糖异生作用也增强;转运入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的葡萄糖减少,这些组织对糖的利用减少;肌肉中磷酸果糖激酶和肝组织中L型丙酮酸激酶合成减少,糖酵解减弱,肌糖原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还原型辅酶(NADPH)生成减少,磷酸戊糖途径减弱。营养代谢特点v这些糖代谢紊乱的结果是血糖增高、尿糖排血糖增高、尿糖排出增
21、多出增多,引起多尿、多饮和多食。v糖尿病病人过高摄入碳水化合物时,因调节血糖的机制失控,极易出现高血糖;v但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体内需动员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供能,易引起酮血症。v脂类代谢v正常人的脂类代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v脂肪被吸收后,一部分在心肌和骨骼肌经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并产生能量;v部分转化为体脂贮存;v部分经肝组织转化为酮体,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心肌、骨骼肌、肾、肾上腺和脑组织彻底氧化供能。v正常人血液循环中仅有微量酮体,并不积聚为酮血症。v糖尿病患者由于磷酸戊糖途径减弱,还原型辅酶生成减少,脂肪合成减少。v由于肝糖原合成和贮存减少,在前脑垂体和肾
22、上腺激素调节下,脂肪自脂肪组织转入肝脏沉积,导致脂肪肝。脂类代谢v由于糖代谢异常,大量葡萄糖从尿中丢失,引起能量供应不足,动员体脂分解,经氧化而产生大量的乙酰辅酶A,同时又因糖酵解异常,草酰乙酸生成不足,乙酰辅酶A 未能充分氧化而转化为大量酮体,再加上因胰岛素不足所致酮体氧化利用减慢,过多的酮体积聚而产生酮血症和酮尿。v乙酰乙酸和羟丁酸经肾脏流失,大量碱基亦随之流失,造成代谢性酸中毒。v同时大量的酮尿、糖尿加重多尿和脱水,严重者表现为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脂类代谢v乙酰辅酶A的增多促进肝脏胆固醇合成,形成高胆固醇血症,且常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游离脂肪酸、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形成
23、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成为引起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v为防止酮血症和酮症酸中毒,需要适量地供给碳水化合物,减少体脂的过多动员氧化。v为防止和延缓心脑血管并发症,必须限制饱必须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和脂肪酸的摄入量。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骨矿物质丢失可能是长期钙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和排泄增多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内目前尚无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全国性流行病学统计资料。但膳食纤维过多,也会影响矿物质的吸收。国内目前尚无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全国性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所有病人在应激状态下都可产生酮症酸中毒。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由其它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血液病、长期卧床等继发。指妊娠期初次发现的葡萄糖耐量
24、异常或糖尿病,原来已有糖尿病而现在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对于处于其他疾病急性期的患者,可能需要重复进行以明确糖尿病的诊断环境因素(1)饮食因素营养不平衡,长期摄入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膳食,以及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足,易诱发糖尿病和肥胖,超重和肥胖也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尿酸易溶于碱性液中,多食用成碱性食物,可使尿液偏碱性,促进尿酸的排泄。磷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3000mg/d,值得注意的是食物中普遍富含磷,一些食品在加工时添加多种含磷的添加剂。根据导致血尿酸升高的原因,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营养代谢特点v蛋白质代谢v糖尿病病人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能量供应不足,动员蛋白质分
25、解供能;由于胰岛素不足,肝脏和肌肉中蛋白质合成减慢,分解代谢亢进,易发生负氮平衡。v胰岛素不足,糖异生作用增强,肝脏摄取血中生糖氨基酸(包括丙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转化成糖,使血糖进一步升高;生酮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脱氨生酮,使血酮升高。v由于蛋白质代谢呈负氮平衡,使儿童生长发育受阻,病人消瘦,抵抗力减弱,易感染,伤口愈合不良。v严重者血中含氮代谢废物增多,尿中尿素氮和有机酸浓度增高,干扰水和酸碱平衡,加重脱水和酸中毒。营养代谢特点v维生素代谢v维生素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的重要酶类的辅酶,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PP)参与糖类代谢。v糖尿病病人糖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