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课件·第六章·第四节.ppt

  • 上传人(卖家):momomo
  • 文档编号:4804464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PPT
  • 页数:14
  • 大小:3.6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课件·第六章·第四节.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 中国文化 概论 第三 课件 第六 第四
    资源描述:

    1、 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中国的本土文化都是中国的本土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流派,道家与儒家有其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流派,道家与儒家有其互相一致互相借重互相补充的一面,也有其互相互相一致互相借重互相补充的一面,也有其互相区别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一面。在漫长的历史进区别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一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道儒两种文化精神一直都从不同的侧面深程中,道儒两种文化精神一直都从不同的侧面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同时,它们自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同时,它们自身也在互相影响。这里所讲的互补,不仅指它们身也

    2、在互相影响。这里所讲的互补,不仅指它们对共同构筑民族文化所起的作用,而且指它们相对共同构筑民族文化所起的作用,而且指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这种互补不仅是一种理论发展的互之间的影响。这种互补不仅是一种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一个社会实践的复杂过程和内必然趋势,而且是一个社会实践的复杂过程和内在人格的复杂表现。在人格的复杂表现。儒道互补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儒道互补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先秦道家先秦道家和儒家的理论,就其本身的理论体系而言,都存和儒家的理论,就其本身的理论体系而言,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哲学的重大问题上,儒道互相在一定的缺陷。在哲学的重大问题上,儒道互相矛盾对立之处,都无法彻底驳倒对方

    3、矛盾对立之处,都无法彻底驳倒对方,这这实质上实质上为为香巴拉西南风情:儒道深深香巴拉西南风情:儒道深深云南龙氏家族旧宅(云南龙氏家族旧宅(摄影:摄影:杨万云)杨万云)儒道互补留下了天然的契机。儒道互补留下了天然的契机。儒家的文化是一种伦理性的文化和道德儒家的文化是一种伦理性的文化和道德性的文化。儒家要让人们成为道德的践履者,性的文化。儒家要让人们成为道德的践履者,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仁义礼智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仁义礼智信的轨道上,最终成为仁人、圣人。用性善信的轨道上,最终成为仁人、圣人。用性善说,认定这些道德规范就是人的天性。这样,说,认定这些道德规范就是人的天性。这样,人

    4、 们 践 履 道 德 实 际 上 也 就 是 遵 循 自 然人 们 践 履 道 德 实 际 上 也 就 是 遵 循 自 然之道。之道。儒家理论为自己留下的难题是,如何证儒家理论为自己留下的难题是,如何证明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天性明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天性?倘若果真是天性,倘若果真是天性,为什么人们在对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认同上会为什么人们在对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认同上会发生极大的偏差甚至是相反的看法发生极大的偏差甚至是相反的看法?如果不如果不是强有力的灌输熏陶,人们在践履道德时为是强有力的灌输熏陶,人们在践履道德时为何觉得如此为难何觉得如此为难?面对道家面对道家“人法地、地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

    5、、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和“圣人以人为刍圣人以人为刍狗狗”的说法,儒家理论的底气显得不足。的说法,儒家理论的底气显得不足。儒道互补的理论过程儒道互补的理论过程 清清 丁云鹏丁云鹏儒释道三教合一图儒释道三教合一图 老子和庄子则以道为本原老子和庄子则以道为本原,以道为总则以道为总则,对天对天、地地、人三个层面作了理人三个层面作了理智而清醒的探讨智而清醒的探讨。道家的道是道家的道是“象帝之先象帝之先”的身份的身份,又是无所不在的法则又是无所不在的法则。这并没有降低人的地位这并没有降低人的地位,而是把人看成宇宙自然中与其他事物平等的一员而是把人看成宇宙自然中与其他事物平等的一员,人并不需要一种特殊的道德

    6、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人并不需要一种特殊的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更何况现实的仁义礼智信更何况现实的仁义礼智信都染上了浓烈的人为痕迹都染上了浓烈的人为痕迹。天道自然天道自然,人道亦自然人道亦自然,以天道支配人道以天道支配人道,人道就应指向自然人道就应指向自然。然而然而,老庄的观点也并非无懈可击老庄的观点也并非无懈可击。首先首先,人毕竟不会甘心完全等同于人毕竟不会甘心完全等同于万物万物;其次其次,人无法舍弃语言人无法舍弃语言、文字文字、工具等工具等;再次再次,没有人能保证每个社没有人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会成员、社会集团都虔诚地皈依社会集团都虔诚地皈依大道大道,国家也不可能自然无为地国家也不可能自然无为地来

    7、面对武力侵犯来面对武力侵犯,以维持自己的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没有任何杀伤力的没有任何杀伤力的道不能成为治国的根本方略道不能成为治国的根本方略。由此看来由此看来,儒家和道家在如儒家和道家在如何认识天何认识天、地地、人及其相互关系人及其相互关系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上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上,都存在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留下了进留下了进行互补的期待行互补的期待。儒道互补儒道互补 被建筑学家认为是儒道合流风格的无锡寄畅园被建筑学家认为是儒道合流风格的无锡寄畅园 汉代的董仲舒看到了儒道之间的互补关系,看到了儒学难以克服的汉代的董仲舒看到了儒道之间的互补关系,看到了儒学难以克

    8、服的缺陷,大胆把阴阳五行学说引进到儒学之中,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说内核,缺陷,大胆把阴阳五行学说引进到儒学之中,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说内核,提出了天人感应论。汉武帝将儒学上升为官方思想,大倡经学,张扬名教。提出了天人感应论。汉武帝将儒学上升为官方思想,大倡经学,张扬名教。于是,魏晋玄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乘势而起,以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于是,魏晋玄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乘势而起,以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讨的核心讨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把儒学和道学融合起来实际上就是把儒学和道学融合起来。王弼以哲学论证的方式,提出王弼以哲学论证的方式,提出“名教出于自然名教出于自然”的观点:的观点:“夫事有夫事有归,理有会。故得其

    9、归,事虽殷大,可以一名举;总其会,理虽博,可以归,理有会。故得其归,事虽殷大,可以一名举;总其会,理虽博,可以至约穷也。譬犹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至约穷也。譬犹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把万事万物之理置于把万事万物之理置于“道道”的统领之下,把儒家的德同道家的道统一起来,以此指导社会政治,完成的统领之下,把儒家的德同道家的道统一起来,以此指导社会政治,完成以道释儒、引儒入道的理论建构,进行了儒道互补的理论尝试,要求人们以道释儒、引儒入道的理论建构,进行了儒道互补的理论尝试,要求人们把名教看成人性的自然,从而自觉地恪守名教规范。把名教看成人性的自然,从而自觉地恪守名教规范。魏晋儒道合流魏晋

    10、儒道合流 资料注释资料注释 王弼王弼(226-249)(226-249),三国魏玄学家,魏国山阳,三国魏玄学家,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今河南焦作)人。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人。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强调强调“贵无贵无”而而“贱有贱有”,并从本末并从本末、体用体用、动静动静、一多等关系上来论证一多等关系上来论证“以无为以无为本本”。认识上提出。认识上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思想。从的思想。从“凡有皆始于无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肯定名教(有有)出于自然出于自然(无无)。著作有。著作有周易注周易注、周易略例

    11、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注、老子指略老子指略。如果说王弼是扬道抑儒如果说王弼是扬道抑儒,阮籍阮籍、嵇康则为是道非儒嵇康则为是道非儒。他们主张他们主张“越名越名教而任自然教而任自然”,以道家的玄远以道家的玄远,否定儒家的务俗否定儒家的务俗。他们痛恨现实生活中司马他们痛恨现实生活中司马氏借名教篡夺曹魏政权的卑鄙行径氏借名教篡夺曹魏政权的卑鄙行径,而走上而走上“薄汤武而非周礼薄汤武而非周礼”的道路的道路,并并采用放诞旷达采用放诞旷达、饮酒服药的竹林归隐方式对黑暗的现实进行反抗和回避饮酒服药的竹林归隐方式对黑暗的现实进行反抗和回避。玄学后期代表郭象看到了阮籍玄学后期代表郭象看到了阮籍、嵇康理想色彩过浓嵇康

    12、理想色彩过浓、放诞难为世范的放诞难为世范的弊病弊病,提出提出“名教即自然名教即自然”,把道家把道家“神人神人”与儒家与儒家“圣人圣人”统一统一,指出指出“夫夫神人者神人者,即今所谓圣人也即今所谓圣人也”。郭象立足郭象立足“独化独化”,指向指向“玄冥玄冥”的人生大道的人生大道。在他看来在他看来,俗务同样能体现玄远俗务同样能体现玄远,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妨碍追求自然的精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妨碍追求自然的精神境界神境界,照名教行事而自然即得照名教行事而自然即得,使儒家的思想得到了补充使儒家的思想得到了补充。儒道合流儒道合流 唐唐 孙位孙位高逸图高逸图局部局部 宋明理学杂糅儒道宋明理学杂糅儒道,且将佛学拉

    13、入且将佛学拉入。他他们把传统的伦理或儒学引向思辨和哲理化们把传统的伦理或儒学引向思辨和哲理化。周敦颐仿陈抟周敦颐仿陈抟无极图无极图绘绘太极图太极图撰撰太极图说太极图说,论述宇宙本体和万物的生成论述宇宙本体和万物的生成变化问题变化问题,认为无极派生太极认为无极派生太极,太极动而生太极动而生阳阳,静而生阴静而生阴,然后有五行万物然后有五行万物,“圣人定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而主静,立人极焉立人极焉”,确确立立了理学形上思维的基本框架了理学形上思维的基本框架。程颢程颢、程颐提出天理这一核心范畴程颐提出天理这一核心范畴,以为以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理理“元无少元无

    14、少欠欠,百理具备百理具备”,“天下物皆可以理照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有物必有则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一物须有一理”。虽然二程自诩虽然二程自诩“天理天理”是是“自家体贴出来自家体贴出来”,但受老庄但受老庄“道道”的思想启发则不言而喻的思想启发则不言而喻,只是他们只是他们把理看成是自足的最高存在且先物而有把理看成是自足的最高存在且先物而有,诸物都有自己的理在诸物都有自己的理在,而不是老庄所说的而不是老庄所说的“道道”。儒道合流儒道合流 周敦颐的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太极图说书影书影 朱熹继承周程学脉,把周敦颐的朱熹继承周程学脉,把周敦颐的“太极太极”与二程的与二程的“天理天理”结合起来,结合起来,以以“太

    15、极太极”为理的总和,并引入气的观念,把气看成是宇宙形成所需的质为理的总和,并引入气的观念,把气看成是宇宙形成所需的质料和动力。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气是形料和动力。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气是形而下之器,生物之具。所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而下之器,生物之具。所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与老子万物形,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负阴而抱阳”、庄子、庄子“通天下一气耳通天下一气耳”的观点相通,说的观点相通,说朱子借用了老庄的思想实非妄言。由此可见,就其理论形态而言,儒道互朱子借用了老庄的思想实非妄言。由此可见,就其

    16、理论形态而言,儒道互补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补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儒道合流儒道合流 朱熹与朱熹与周易本义周易本义书影书影 儒道互补又是一个不断实践的历史过程儒道互补又是一个不断实践的历史过程。先秦时先秦时,孔子奔走呼号孔子奔走呼号,留下留下的是不为世用的沉重叹息的是不为世用的沉重叹息。道学作为百家之一道学作为百家之一,也只是一种智慧也只是一种智慧,一种纯粹一种纯粹的学术思想的学术思想。老庄学术未为世用也毕竟是一种遗憾老庄学术未为世用也毕竟是一种遗憾。儒道以社会大治为终极儒道以社会大治为终极关怀的目的都被暂时搁置关怀的目的都被暂时搁置。汉初刘邦接受陆贾汉初刘邦接受陆贾“文武并用文武并用”的长久

    17、之术的长久之术,以以教化劝善教化劝善,用法令诛恶用法令诛恶,行行“无为无为”之治之治,惠帝惠帝、文帝和景帝也都信奉黄老文帝和景帝也都信奉黄老之学之学,实行无为而治实行无为而治,战乱创伤得以医治战乱创伤得以医治,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积蓄了坚实积蓄了坚实强大的经济力量强大的经济力量,成为道学治世的一个辉煌时代成为道学治世的一个辉煌时代。汉武帝实行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开疆拓土开疆拓土,雄视天下雄视天下。他又非常信奉道术他又非常信奉道术,迷迷恋金石恋金石,晚年下晚年下“罪己诏罪己诏”,要改弦更张要改弦更张,与民休息与民休息,并非没有

    18、道家成分并非没有道家成分。儒道合流的实践过程儒道合流的实践过程 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汉惠帝刘盈 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场场、上道号上道号、修道经之类的事情不绝于史修道经之类的事情不绝于史。宋徽宗竟然自命神霄帝君下凡宋徽宗竟然自命神霄帝君下凡,自封教主皇帝自封教主皇帝,在政治危机加重时在政治危机加重时,也常常倚重道教也常常倚重道教。宋太宗命人访求道经宋太宗命人访求道经,让徐铉和让徐铉和、王禹整理成王禹整理成3 337卷的卷的混元圣纪混元圣纪。唐立国之初唐立国之初,便奉老子李耳为远祖便奉老子李耳为远祖,大大上封号上封号,把道教提升到首位把道教提

    19、升到首位,提倡道学提倡道学,把把老子老子定为科举加试内容定为科举加试内容。唐太宗也是个儒唐太宗也是个儒道兼用的皇帝道兼用的皇帝,既立孔庙既立孔庙,尊先圣尊先圣,下令为五下令为五经作注经作注,大量提拔通经儒生大量提拔通经儒生,又实行宽政又实行宽政,与与民生息民生息,以贵静为要以贵静为要。他曾说他曾说:“夫治国犹如夫治国犹如栽树栽树,木根不摇木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君能清静,百百姓得不安乎姓得不安乎?”他的重要谋臣魏征他的重要谋臣魏征,就是道士就是道士出身出身,其其十思疏十思疏中就有明显的道家无为思中就有明显的道家无为思想想。武则天也曾明令王公以降皆习武则天也曾明令王公以降皆习老子

    20、老子,唐玄宗则亲撰唐玄宗则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御注道德真经和和御制道德御制道德真经疏真经疏。唐代许多皇帝都是儒道并用的唐代许多皇帝都是儒道并用的。宋代帝王对道学和道教也采用了友好温宋代帝王对道学和道教也采用了友好温和的政策和的政策,立道观立道观、谒道祠谒道祠、度道士度道士、设道设道儒道合流儒道合流 唐代壁画:仪仗图唐代壁画:仪仗图 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历史条件下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历史条件下,金元金元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太一太一、真大真大、全真全真、净明等教派应运而起净明等教派应运而起,十分活跃十分活跃,道教在给予苦道教在给予苦难中的汉族人民以心灵慰藉难中的汉族人民以

    21、心灵慰藉、寄托哀思寄托哀思、超度亲超度亲人和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人和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用,净明派更是儒道互补的代表净明派更是儒道互补的代表。先后以周真公先后以周真公和刘玉为代表的净明派和刘玉为代表的净明派,都把道家的无形大道都把道家的无形大道净明与儒家的忠孝结合起来净明与儒家的忠孝结合起来,并改造儒家传统并改造儒家传统的忠君孝父的忠君孝父,成为具有泛爱色彩的道义成为具有泛爱色彩的道义,宣扬只宣扬只要有了孝要有了孝,日月可明日月可明,万物可生万物可生,人道可成人道可成。同同时时,又对一般人难以履行的传统炼丹成仙之术又对一般人难以履行的传统炼丹成仙之术进行大手术

    22、进行大手术,宣扬成仙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参禅宣扬成仙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参禅问道问道,入山炼形入山炼形,而在于以忠孝立本而在于以忠孝立本,方才净明方才净明。只要能不断地净化自己只要能不断地净化自己,不必修炼便可成道不必修炼便可成道,糅糅合儒道两家的思想合儒道两家的思想,并且大踏步地向世俗民众并且大踏步地向世俗民众挺进挺进,使之成为最有号召力的教派之一使之成为最有号召力的教派之一。儒道合流儒道合流 金金 董源(董源(?)?)洞天山堂图洞天山堂图 儒道互补还表现为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儒道互补还表现为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首先首先是积极进取与自然无为的熔铸是积极进取与自然无为的熔铸。儒家主张人生要立儒家主张人生

    23、要立德立功立言德立功立言,要求仁人志士要求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有杀身以成仁身以成仁”,通过自我心灵的征服和净化通过自我心灵的征服和净化,达到人达到人生与社会的和谐生与社会的和谐,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终极使命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终极使命。人人生在世生在世,就应轰轰烈烈就应轰轰烈烈,先立德先立德、次立功次立功、再其次再其次立言立言,只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只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才算不枉此生才算不枉此生。从古到今从古到今,许多仁人志士就是在这种人生价值的指许多仁人志士就是在这种人生价值的指导下立身行事的导下立身行事的。道家从自然无为出发道家从自然无为出发,否定儒家否定儒家的人生理论的人生

    24、理论,倡导古朴倡导古朴、守柔守柔、不先不先、无为的逍遥无为的逍遥人生人生,以求达到无名以求达到无名、无功无功、无己的境界无己的境界,实现长实现长生久视的人生目标生久视的人生目标。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中,社会并不会向每社会并不会向每位仁人志士都提供一展宏图位仁人志士都提供一展宏图、杀身成仁的机会杀身成仁的机会。所所以以,在他们的人生态度中在他们的人生态度中,便很自然地把儒道两家便很自然地把儒道两家合二为一合二为一,进则立功扬名进则立功扬名,退则清静无为退则清静无为,使自己使自己立于进退自如的自足境地立于进退自如的自足境地。儒道互补的精神熔铸儒道互补的精神熔铸 水陆画水陆画往古为国亡躯一切将士众往古

    25、为国亡躯一切将士众烈地抨击现实道德的反动和虚伪烈地抨击现实道德的反动和虚伪,教导人们如何挣脱世俗社会种种道德的教导人们如何挣脱世俗社会种种道德的束缚束缚,使人生从有限进入无限使人生从有限进入无限,从有涯进入无涯从有涯进入无涯,从必然进入自由从必然进入自由,以实现以实现精神的超越精神的超越,让人们身处道德的俗世之间让人们身处道德的俗世之间,却超越于俗世之外却超越于俗世之外,面对无法真正践履的面对无法真正践履的道德尴尬道德尴尬,以退避的态度从容地进入淡泊以退避的态度从容地进入淡泊的境界的境界,从而消解物我对立和人我矛盾从而消解物我对立和人我矛盾,实现人生的逍遥实现人生的逍遥。许多被贬谪被误解不遇许

    26、多被贬谪被误解不遇和不得志的人和不得志的人,往往进则践履道德往往进则践履道德,退则退则精神超越精神超越,成为他们深层人格中两个互补成为他们深层人格中两个互补的侧面的侧面。其次是道德践履与精神超越的熔铸其次是道德践履与精神超越的熔铸。儒家极力倡导仁义礼智儒家极力倡导仁义礼智,维护三纲五常的维护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这种人生态度高度张扬人的道这种人生态度高度张扬人的道德价值德价值,强调人的道德认同强调人的道德认同,把个体的生把个体的生命价值完全归结为人的道德价值命价值完全归结为人的道德价值。这种人这种人生价值观非常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生价值观非常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有利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于维

    27、护社会的稳定。道家的超越意识给人道家的超越意识给人们指出了另一条人生的坦途们指出了另一条人生的坦途。道家猛道家猛儒道合流儒道合流 李朝多媒李朝多媒李朝多媒李朝多媒体工作室体工作室体工作室体工作室佚名国画:寄情山水佚名国画:寄情山水 再次是尚刚主动与贵柔主静再次是尚刚主动与贵柔主静的熔铸的熔铸。儒家在总的倾向上是崇儒家在总的倾向上是崇尚阳刚之性尚阳刚之性。宇宙万物基本上可宇宙万物基本上可以归属于阴阳两个类型以归属于阴阳两个类型,就一个就一个事物而言事物而言,也往往包含阴阳两个也往往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方面。人格也是这样人格也是这样。儒家在人儒家在人格修养上主张以刚制柔格修养上主张以刚制柔,所谓所谓“

    28、三军可以夺帅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匹夫不可夺其志志”。道家主柔静道家主柔静,以为柔弱胜刚以为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普遍强是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法则,教导人们守柔处弱教导人们守柔处弱,谦下不争谦下不争,反对争强好胜反对争强好胜,自我膨胀自我膨胀。这种以柔这种以柔克刚克刚、以退为进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思想以守为攻的思想,作为一种智慧和策略被许多人所接受作为一种智慧和策略被许多人所接受。人们往往放弃道家把柔静绝对化的倾向人们往往放弃道家把柔静绝对化的倾向,在实际生活中恰当地把刚与柔在实际生活中恰当地把刚与柔、动与静动与静、攻与守攻与守、进与退结合起来进与退结合起来。刚柔相济刚柔相济,当刚则刚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当柔则柔,已经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人格修养的标准成为绝大多数人人格修养的标准,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人格底层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人格底层。儒道合流儒道合流 五代五代 周文矩周文矩重屏会棋图重屏会棋图(故宫博物院藏)(故宫博物院藏)1.老子和庄子皆为中国文化的元典,建议开展熟读并背诵元典的活动。2.列出历代名家对“道”的不同阐释,说说你的意见并就此写出一篇小论文。3.思考道家的理想人格在当代消费社会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思考与研讨思考与研讨】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课件·第六章·第四节.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80446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