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培训教材-针灸法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全科医师培训教材-针灸法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师 培训教材 针灸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中篇针 灸 技 术刺刺 灸灸 法法 总总 论论1.刺灸法的定义与作用2.刺灸法的起源和发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1.刺灸法的定义与作用刺灸法包括各种刺法和灸法。刺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方法,都属于外治法。刺法,古称“砭刺”后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灸法,古称“灸焫”,又称“艾灸”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非火源的外治疗法)。共同点:都是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行气活血,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它们又可以互相补充灵枢官针:“针所不为,灸之所宜”。2.刺灸法的起源和发展2.1 针的起源砭石2.2 针具的发展砭石(
2、旧石器时代)针砭并用,以针代砭(春秋时代)铁、铜针(青铜时代)金针、银针(二千年前)不锈钢针(现代毫针)古代九针:是指形状各异,各有其不同用途的 9种针具。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镵针:1.6寸,头大尖端小,形如箭头,浅刺皮肤泄阳分邪热。?圆针:1.6寸,头部卵园形,用于按摩治分肉间的病邪。?鍉针:3.5寸,头部园钝如黍粟按压经脉,而令邪出,治疗虚人感冒。?锋针:1.6寸,头部尖锐,三面有锋,用于点刺出血,治疗痼疾(与现代三棱针相似,泄热去瘀。)?铍针:4寸,两面有刃状如剑用于切开排脓。?圆利针:1.6寸,针身粗园而尖锐利,用于速刺,治疗急暴症。?毫针:3.6
3、寸,针身细软如毛发,尖锐,应用最广,治疗常见疾病。?长针:7寸,针身细长尖锐,用于肌肉肥厚处,如环跳穴(与现代芒针相似)?大针:4寸,针身粗大,挺其锋,微园,治水气停留于关节的疾患。2.3 刺法的发展内经刺法方面提到“九刺”、“十二刺”、“五刺”。补泻手法:“捻转”、“提插”、“疾徐”、“迎随”、“呼吸”、“开阖”。流注指微赋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治疗针法。针经指南针刺十四法。神应经“催气手法”。金针赋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解放后针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了电针、水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结扎、割治、磁针、激光针;部位发展了头针、耳针、腕踝针、眼针、颈针、面针、鼻针、手针;其它:
4、三棱针、皮内针、皮肤针、浮针。2.4 灸法的起源原始人在用火的过程中,身体的某一部分受到火的熏烤和烧灼而感到舒畅,并且因此而解除了某些疾病,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用火来熏烤和烧灼皮肤的某些部位来进行治病的方法,这就是灸法的萌芽。2.5 灸法的发展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内经中有关灸法记载更多。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提倡针灸并用。外台秘要专门论述灸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3.1 刺法的量学要素?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时间3.2 灸法的量学要素毫毫 针针 刺刺 法法1.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1.1 毫针的构造和规格?毫针的结构可分为五个部分:?针柄、针尾、针尖、针身、针根。?毫针的质
5、量要求?选针要求?毫针的规格,主要是指针身的粗细和长短。1.2 毫针的修藏毫针长短规格表寸0.51.01.52.02.53.03.54.04.5毫米15254050657590100115毫针粗细规格表号数232426283032343638毫米0.600.450.400.350.300.25 0.220.200.182.针刺练习?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针刺操作必须首先做到:不痛或微痛;得气与否;补泻手法运用的好坏。?模拟练习?目的:锻炼指力,使指力均匀,操作自如。准确,减少异常情况的出现,如晕针、弯针、滞针等,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内容:进针、出针、提插、捻转。?方法:纸垫练针法(
6、锻炼指力和捻转);棉团练针法(提插、捻转);动物:兔、狗、肉;自身练习:改进操作方法,提高针刺效应。3.针刺前的准备3.1 思想上的准备3.2 选择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伏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体位选择原则:使医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使患者能舒适,能持久留针。尽可能采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3.3 选择针具根据病人性别、年龄、形体、体质、病情、病位、腧穴部位等选择。3.4 消毒针 具 器 械 消 毒 高 压 蒸 气 灭 菌:98-147kPa,115-123,30min以上;药液浸泡消毒:75%酒精浸泡30-60min;煮沸消毒:水沸后再煮15-20min。医者手指消毒肥皂水洗干净
7、后,再用 75%酒精棉球擦拭。针刺部位消毒 75%酒精棉球擦拭。治疗室内消毒床单、枕巾常换,用紫外线等照射进行空气消毒。4.毫针刺法4.1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 进针时针身与皮肤所成的角度。?直刺:90 左右,适用于皮肉丰厚处。大部分腧穴。?斜刺:45左右,适用于不宜深刺者(穴下有重要脏器,大血管),如膝眼、风池、膈以上的腧穴。?平刺:(横刺,沿皮刺)15-25 左右,适用于皮肉浅薄者。如头面部腧穴、百会、地仓透颊车。?针刺的深度以有针感而不刺伤脏器为宜,还根据:?体质:年老气血赢弱,小儿娇嫩之体浅刺;年轻力壮,气血旺盛深刺。?体型:瘦小浅刺;肥胖深刺。?部位:头面、胸背部浅刺;四肢臀
8、部深刺。?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季节:春夏浅刺;秋冬深刺。?特殊部位如天突、哑门及眼区穴,胸背部及主要脏器部位腧穴,注意操作手法。4.2 进针法刺手:右手持针操作,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作用:运用指力,使针身快速进入皮下,进行提插,捻转,运针等动作。帮助着力点集中在针尖;防止针身弯曲,进退保持直线;减除进出针时的疼痛。?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作用:帮助固定穴位;帮助固定针身,使针不易弯曲,有利进针;指压腧穴,可以减少疼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加强针刺效果。?进针:把针刺到皮肤的动作,要求做到不痛或微痛,避免剧痛。常用进针法:?单手进针法(插刺进
9、针法),临床常用。?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爪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如合谷。?(2)夹持进针法(骈指进针法):适用于长针,肌肉丰厚处。如环跳穴。?(3)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驰的腧穴。如腹部、夹缝、皮肤皱瘪老人、关元、气海穴。?(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溥部位的腧穴。如印堂、地仓。?管针进针法:利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制成的针管代替押手进针的方法。5.行针与得气5.1行针的基本手法?提插法(捣针法):由浅深为插;由深浅为提。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小。?适应症:适用于四肢,能减少疼痛,容易损伤神经、血管、脏器。?注意:必须用力柔和,不能用力过猛。?捻转法(捻针法)
10、:幅度为180。-360。,捻转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小。?适应症:适用于躯干部,接近重要脏器的部位,易造成疼痛,但不易损伤神经、血管、脏器。?注意:旋转的幅度不要太大,不要单向捻转,以免针身缠绕肌纤维,造成疼痛。?捻提法(捻转法加提插法):拇指向前捻转时,将针下插,拇指向后捻转时,将针上提。5.2 辅助手法指某些情况下,用于辅助行针的手法。?循法:促使经气流通,使患者容易得气,尤以针感迟缓者常用之法。?刮法:加强针感,使针感扩散。?弹法:加强针感。“弹以催气”。?飞法:行气、催气。?摇法:加强针感效应,卧针而摇可使针向一定方向传导。?震颤法:加强针感,加强感传。5.3 得气、侯
11、气、催气和守气?得气(针感):是将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提插捻转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有针下沉紧、重涩的感觉;患者针下自觉痠、麻、胀、重或沿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进针(一定深度)运针(运用手法)得气(补泻手法)针感感传(远处痛所)良好效果。?不得气原因:取穴不正确,病人体质虚弱,经气不足。处理:纠正取穴、针刺的不当;留针候气;行针催气(循、弹法);固本培元(温针、艾灸)。?候气:留针。?催气:行针。?守气:“经气已至,慎守勿失”。6.留针与出针6.1 留针?作用:加强针感,维持针刺的刺激作用。?留针的时间:20-40min。?留针的操
12、作:?动留:在留针过程中间隙性刺激,每隔 5-10min运针1次。?静留:在留针过程中不刺激。?留针注意事项:采用持久的体位,应告诉病人不要随便变动体位,如有疼痛应退出针或更改方向,如发生晕针应立即出针。6.2 出针?出针:将针拔出皮肤。?出针注意事项:“出针贵缓”,至皮下快出;出针后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作剧烈运动,针孔要注意清洁,防止污染;不要漏针,特别是头部。7.针刺补泻?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
13、康。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机体的机能状态: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譬如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商、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针具及手法等因素: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介绍如下:?单式补泻手法:?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
14、,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复
15、式补泻手法?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 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 1/3,如此反复操作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由疾徐、提插(或捻转)、九六、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补法组成。?操作:候患者呼气时进针至天部得气 在天部行重插轻提九次(左转)把针慢慢推进人部 在人部行重插轻提九次(左转)(要得气后施行)把针慢慢推进地部 在地部行重插轻提九次(左转)把针快速地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 如
16、上重复两次(三次为一度),可以连续做几度 候患者吸气时出针 出针后按压针孔。?注意一:?分清层次,用力匀均,要分清重插轻提;?刺激要适度,过重病人不能适应,过轻达不到疗效;?要患者、术者注意力集中,细心体会;?要在得气基础上进行;?如不成功,可留针15分钟。?注意二:?对年老、婴幼儿、初针、惧针者,最好不用本法,以防折针;?选毫针稍粗些,针的质量要好,以防折针;?取穴要准确,患者体位要达到舒适而持久,便于医者操作;?距离脏腑、五官、较近穴位不宜选用,宜选肌肉丰厚处。?操作手法不宜太重,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情况。不要过于强求温、热感产生。?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
17、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热性疾病。由疾徐、提插(或捻转)、九六、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泻法组成。?操作:?候患者吸气时进针至天部得气(稍停片刻)?直插地部行重提轻插六次(右转)?次退针至人部,在人部行重插轻提六次(右转)?再退针至天部,行重插轻提六次(右转)?候患者呼气时出针?出针时摇大其孔,不按其穴?如上法可以重复两次(三次为一度),可以连续做几度。8.针刺异
18、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8.1 晕针?概念: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心慌心跳、头晕、胸闷、面色苍白,恶心欲吐,气促、精神疲倦、出冷汗、脉细沉弱,严重时可出现四肢发冷,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原因:患者体质虚弱。初次接受针刺,或精神过度紧张的病人,或医者针刺手法过重,或体位不当。过度饥饿、劳累,或汗、吐、泻后病人体质虚弱或出血病人。?处理:立即停止针刺,缓解病人的紧张状态。必要的医疗保护性护理(使患者平卧,头放低位,保暖,给温开水或糖水饮)。必要的治疗(指压人中、内关、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或配合其它治疗,采用急救措施。?预防:注意病人的体质、神志、针
19、刺反应。一般针刺宜采用卧位,初次针刺或精神过度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对针刺的疑虑。一般病人不宜做过度强烈的刺激。出现晕针先兆时要及时处理。8.2 滞针?概念: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现象:针刺过程中出现行针困难,针下沉重紧涩,病人疼痛。?原因:行针手法不当,单向捻针太过,肌肉组织缠绕针体;患者精神紧张(或疼痛),局部肌肉痉挛,如承山、腰部。局部邪气过盛。病人改变体位,外物碰撞。?处理:安慰患者,解除顾虑,放松肌肉。祛除原因(纠正体位,向相反方向退行,或在附近加一针)。邪气旺盛,用摄法,逆着经脉方向重按,或局部轻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