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阅读.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阅读.ppt》由用户(青草浅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届高三 语文 复习 课件 古代 诗歌 阅读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 考点或题型 2010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合 计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1.诗歌理解与赏析 (选择题)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0 年 9 考 2.鉴赏诗歌的形象 5 年 2 考 8 15 15 10 年 5 考 3.鉴赏诗歌的语言 5 年 2 考 8 8 15 15 15 10 年 7 考 4.鉴赏诗歌的表达 技巧 5 年 3 考 8 8 9 15 10 年 7 考 5.评价诗歌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 5 年 7 考
2、9 9 9 9 15 15 15 10 年 14 考 【命题规律】 1.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 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2.从 题材上看,赠别诗、写景抒情诗、羁旅思乡诗等成为命题首选和考 查重点。3.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 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诗 一、(2019 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12题。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审美鉴
3、赏与创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 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 受。 解析C项,从语境和语意看,“向来”,指从来、一向、一贯如此,与“今”相 对应;“万里意”指画面包含的丰富内容,突显空间之大,“一窗间”指的应 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强调尺幅之小。据此可知,“向 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许道宁画作中那
4、种辽阔 万里的意境,全在一扇窗这样大的尺幅(空间)中表现出来,流露出诗人 的惊讶、佩服之情。可见,C项中的“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 作”的理解有误。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 价? 参考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 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就本题而言,首先,从“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看出,诗人面 对许道宁笔下的佳山好水,怎能不画中寻诗呢?于是他兴致勃勃想 吟得佳句,“吟断”,即吟煞、吟尽心中所想,写出来总觉和画“不相 关”。“不相关”,即不合画意,即连“我”这个爱好诗歌的人都找不到 心中理想的诗句
5、,这里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画家所 描绘意境的由衷赞叹。 二、(2019 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审美鉴赏与创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 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 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
6、身,而不愿去寻找 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 必报。 解析D项,“受恩必报”的说法属无中生有,原诗中没有依据。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 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 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 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情感表达方面,可以抓住“渔乡思”“雁夜魂”理解知识分子清高 孤傲、遗世独立的形象特点。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舒缓诗歌 节奏。 三、(2019 全国卷,1415,9分,难度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审美鉴赏与创造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 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 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 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 心情。 解析B项,“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 不定。不是“田埂蜿蜒起伏,
8、时隐时现”,而是“远望田埂笔直如线,一 片清水粼粼闪光”。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 么不同? 参考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 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 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 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精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对仗工稳;整篇文章用语雅丽平整。而本诗明白如 话,并未用新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 一种熟悉感。用清
9、新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 外的大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 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 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 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四、(2019 天津卷,14,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10、 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 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B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 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 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 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 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1、 解析B项,“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不准确,“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的意思是冬天温暖,故尚有蚊蚋 聚集,人在远处,因此凫鸭“得恣其乱”(自由自在地游弋、嬉闹)。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 廓壮美的画面。 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 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然后用形容词概括画面的特点。回答本题应 抓住“山色”“江光”这两个意象,对“远、夕、寂寞、滋漫”等几个修 饰词展开联想,然后用“寥廓壮美”之类的形容词予以概括。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
12、感。 参考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表达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我生 苦飘零,所历有嗟叹”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伤时 愧孔父,去国同王粲”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五、(2019 浙江卷,1920,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造访 。首联中“ 朱门 ”一词点出 了李将军的地位。 解析就本题而言,
13、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到龙武李将军的书斋去 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 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幽静,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红漆 的大门,旧时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 分析。 参考答案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 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 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 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就本题而言
14、,解答此题,应先判明描写人物使用的技巧手法,然 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的前两联为环境描 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 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 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 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以上为侧 面描写。诗歌的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 疏”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 勋”表现出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可见,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 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
15、洒脱豪 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整合信息作答即可。 六、(2019 江苏卷,910,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 表现出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解析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渝的 坚毅精神。作者特别强调
16、精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 的品德。“终年”与“寸诚”对比,体现精卫填海的坚决;“山石细”与 “海波平”对比,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用“渺渺 功难见”与“区区命已轻”这个极大的反差,充分显示精卫鸟填海艰 难和命运之悲。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 名。 解析回答时要根据诗句的表面意义,从作者与别人的态度对比中, 表现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从七八两句起,作者抒发议论,“人皆讥造 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 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
17、人格化的精 神品质;“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表达了对精卫不计后果的无奈; 最后两句“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 不舍、无意显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七、(2018 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第12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审美鉴赏与创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 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
18、气概仍然豪 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 晰。 解析第五句中的“穷”字应该是与“达”相对的困窘之意,特指不得志, 而非指物质生活匮乏的贫穷,所以B项是错误的。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 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 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 看即烟濛濛”,是诗人的想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诗 人认为,严冬过后,
19、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柳丝迢迢,迎风招展。联 系诗人现在的不得志,可知诗人不甘于沉沦,相信会有属于自己的 春天。全诗带有自励自勉之意。 八、(2018 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第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审美鉴赏与创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 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 郁闷。 C.
20、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 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 飞溅。 解析五、六句写灯下作书,饱蘸浓墨,纵横挥洒的情景,作者运笔如 飞、酣畅淋漓的场景跃然纸上。这里“飞纵横”的无疑是作者手中 的巨笔,是对作者挥毫动作的表现,而不是磨墨时从砚台中溅出的 墨汁。因此,D项是错误的。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 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 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 战役
21、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两个 “酒”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复把”时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个 “酒”如同进军的旗鼓,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在这里重现;第二个“酒” 展现了凯旋庆功的场面,复饮反映了战争胜利、狼烟尽扫后的自豪。 九、(2018 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第12题。 精 卫 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审美鉴赏与创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22、的一项是( A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 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 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 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 相近。 解析这首诗开头表达的是基于同情的疑问,他问精卫:海如何可填? 若大海真能枯干,海中鱼龙又将如何?这绝不是对精卫填海动机的 不理解,所以A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此外,困惑与采用问句之间也 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问句之后,诗歌用四句的篇幅极写精卫的 劳瘁,它衔石折木,口为之磨穿;长途飞行,羽折堕水。 2.一般
23、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 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 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 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 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 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考查探究能力。最 后两句意思简单明了,答题时可以选择这是精卫的口吻,也可以选 择是诗人的口吻,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若同意,可从体现精卫的 奋斗到底的毅力这个
24、角度分析;若不同意,可从诗人受到精卫填海 不屈精神的感染,愿意帮助精卫的角度分析。 十、(2018 天津卷,14,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 躬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