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硕士)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药药性理论(硕士)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药性 理论 硕士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1.介绍与中药药性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例如药介绍与中药药性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例如药、中药、中药理论、药性、中药药性理论、中药、中药理论、药性、中药药性理论等等。2.介绍中药药性理论产生、形成的过程介绍中药药性理论产生、形成的过程及认知方式及认知方式。从而从而认认识到识到:(1)中药理论与中医理论是不可分)中药理论与中医理论是不可分 (2)中医药具有不同于现代科学的独特理论体系)中医药具有不同于现代科学的独特理论体系3.介绍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性及目前中药药性理论面临介绍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性及目前中药药性理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问题和挑战。目的
2、要求 如何来看待传统药性理论?中医药到如何来看待传统药性理论?中医药到底有没有理论?药性理论还有没有存底有没有理论?药性理论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在的必要?探寻传统药性理论的科学探寻传统药性理论的科学实质该如何做?实质该如何做?目的要求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 药性理论是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药性理论是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 药性理论发展的滞后性药性理论发展的滞后性引言5一、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药:药:说文解字载“药,治病草也。从草,乐声”。康熙字典引急救篇注:“草、木、金、石、鸟、兽之类,堪愈疾者,总名为药”,即能治病的物质均称为药。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
3、程,用以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6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中药: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举例:麻黄 益母草 7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中药理论:中药理论:8二、药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药性”一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性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药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以言剂型的选择与以言剂型的选择与药物的理化特性药物的理化特性有关有关。9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
4、,故撰而论之”“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序(注:指神农本草经序例)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10“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按其非但药性之多方,其节适早晚,复须条理(注:指神农本草经关于服药时间)”“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市人不解药性,唯尚形饰”11“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 中品药性,疗疾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 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12古代本草中的序例一般相当于全书的总论部分。本草经集注序例有关药性的概念广泛,然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却不是很规范。如
5、前所述,神农本草经序例对药性的表述很简略,但该书所载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七情和合等内容却被后世本草公认为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广雅云:“性,质也”。“性”指事物的性质性质或者性能或者性能。传统认为药性是传统认为药性是对中药对中药作用作用性质和特征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的高度概括。药物的性质包括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药性也应该包括自然药性和功能药性两个方面。三、药性含义:是指以阴阳、脏腑、经络以及治则治法等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药物作用为依据,以服药后的人体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人的主观推理,总结归纳中药作用的特点,即“医人格物推测之义理”。(目前主流观点)15 :是中药的自然属性,药物在形成过程中
6、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固有性质,体、色、气、味等。正如明贾九如言:“天地产物生成之法象”,即是自然属性的形成与药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四、药性理论形成 汉以前汉以前 医疗用药实践,是药性理论产生的基础。本经本经 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提出君臣佐使、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七情配合、采收真伪、药性调剂宜忌、用药规律、服药时间等药性理论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奠定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 发展了本经 的君臣佐使理论,在正文中对具体药物药性进行了探讨,丰富了药性理论的内容。四、药性理论形成唐唐 出现了以探讨药性 的专门性本草著作宋金元宋金元 建立法象药理 的理论模式,以此解释药
7、物作 用的机理明清明清 总结金元以前药性理论的认识,也对药性理论进行发挥、补充和完善药性理论药性理论 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金元,定型于明清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金元,定型于明清19当代名家看法当代名家看法:李钟文先生将药性说的重要内容归纳以下八个方面 偏性论偏性论阴阳论阴阳论毒性论毒性论概括基本特性的药性理论气味理论气味理论轻重润燥论轻重润燥论以物质基础概括的药性理论20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5概括作用方式的药性理论归经学说归经学说4概括作用部位的药性理论四气四气补泻补泻概括作用性质的药性理论21 毒副作用毒副作用7 概括作用优劣的药性理论偏性大小偏性大小 气味厚薄气味厚薄寒与凉
8、寒与凉 温与热温与热峻缓毒性大小峻缓毒性大小8 概括作用程度的药性理论缓急缓急6概括作用速度的药性理论22高晓山先生将药性理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基础药性理论 抽象药性综合药性配伍药性方剂药性形性药性向位药性功能药性药性阴阳五行易理运气形质性气有毒无毒归经升降浮沉十剂二十四剂药类法象用药法象辨药八法禁忌232采制药性理论 采收理论 修治理论 制剂与剂型理论 服用理论其余基础药性(1)失传药性理论(2)综合药性(3)运气和时空药性理论(4)引进药性理论中的丹家术语 24 25 是研究药性的是研究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运用规形成机制及其运用规律律的理论的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是我国历代医家
9、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及所表现出来的来的治疗作用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是指导中医临床运用中药的重要依据医临床运用中药的重要依据,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26 麻黄麻黄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采用部位为草质茎。(药材真伪鉴别、品种鉴别、采用季节)性能:辛、微苦、温,归肺、膀
10、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平喘、利尿应用:应用:(1)以药性为核心来确定药物的应用范围。辛能为散表邪,温能祛寒,归肺经说明其治疗部位在肺,故用于治疗风寒邪气犯肺卫的表证。而非风热证。辛、微苦、温而平喘:其最适合的病证是风寒邪气束表兼有喘咳者。若用于热证喘咳,则需配伍。(2)通过炮制和配伍等方法可以改变药性。治疗喘咳蜜炙、发汗解表生用、儿童用麻绒。27五、药性理论认知方式实践基础实践基础人文、哲学人文、哲学基础基础认知认知思维思维方式方式五味五味理论理论四气四气理论理论毒性毒性理论理论归经归经理论理论升降升降浮沉浮沉理论理论28生活体验的不断丰富口服身受的用药实践 实践基础药物知识的不断积累 精气学说
11、阴阳五行学说人文、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思想 29援物比类与取象比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认知思维方式 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如: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风能胜湿,苦燥伤阴30用药实践为基础用药实践为基础中医理论为依据中医理论为依据整体、宏观、直观、思辨的特点整体、宏观、直观、思辨的特点由表知里、司外揣内的思维形式由表知里、司外揣内的思维形式注重功能及运动变化规律注重功能及运动变化规律缺乏对物质本身的深入认识缺乏对物质本身的深入认识对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