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病因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齐宝芳齐宝芳第六章 病 因目的与要求目的与要求1 1掌握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掌握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 性质与致病特点。性质与致病特点。2 2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 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情内伤的致病特点。3 3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致病特点。4 4熟悉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熟悉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5 5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6 6了解痰饮、
2、瘀血、结石的形成原因。了解痰饮、瘀血、结石的形成原因。病因:病因: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致病因素、病原、病邪、病原、病邪”。病因学说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基 本本 概概 念念 概概 述述 中医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病因的性质病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及致病特点核心内容核心内容病因所致病病因所致病证临床表现证临床表现问诊求因问诊求因 审证求因审证求因主要方法主要方法 中
3、医探求病因的方法: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概概 述述 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求病因。合分析,从而推求病因。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概概 述述 1.1.内经内经阴阳分类法:阴阳分类法: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2.2.内经内经三部分类法:三部分类法:喜怒不节则伤脏 风雨则伤上 清湿则伤下 3 3.张机张机-传变途径分类法:传变途径分类法: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 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 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概概 述述 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
4、革:“千般千般疢疢难难,不越三条不越三条.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以此详之,病由都尽。”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4.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三因学说三因学说”外所因:六淫外所因:六淫 内所因:七情内所因:七情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概概 述述 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目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病因病机学专著目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病因病机学专著,基本上只从单一病因方面阐释病因的致病特点基本上只从单一病因方面阐释病因的致病特点和规律。和规律。病理病理产物产物六淫六淫七情七情其他(外其他
5、(外伤、疫气伤、疫气等)等)饮食饮食劳逸劳逸中医主要病因中医主要病因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近近50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多侧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多侧重在对证候、藏象、经络、治则、方剂及重在对证候、藏象、经络、治则、方剂及中药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深入挖掘和中药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医病因学的研究研究,中医病因学的研究(如六淫、七情等如六淫、七情等研究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前面所述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前面所述各项比较,各项比较,发展严重滞后。发展严重滞后。外感病因的共同特点:外感病因的共同特点:来源:源于自然界来源:源于自然界侵犯途径: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侵入
6、机体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形成病证:形成病证:初起多形成表证初起多形成表证,具有起病急的特点具有起病急的特点六六 淫淫六六 淫淫基基 本本 概概 念念六气: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六淫: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因素的统称。外感致病因素的统称。六六 淫淫六淫产生的因素:六淫产生的因素:a.a.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一定限度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一定限度 六气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b.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c.c.人体正气虚弱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
7、气候不能适应气候 变化变化 导致发病导致发病即为六淫即为六淫六六 淫淫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1.外感性外感性 2.2.季节性季节性 3.3.地域性地域性 4.4.相兼性相兼性 依风相合 同类相兼 5.5.转化性转化性风风 邪邪概概 念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风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一.风为阳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易袭阳位 1.1.风性开泄风性开泄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汗出、恶风汗出、恶风 头面头面 清阳受阻清阳受阻 头痛、鼻塞头痛、鼻塞2.2.风邪
8、风邪 轻扬外散轻扬外散 易袭阳位易袭阳位 肌表肌表 肌肌腠开泄腠开泄 汗出、恶风汗出、恶风 向上向外向上向外 阳经阳经 经脉失养经脉失养 口眼歪斜口眼歪斜 面部水肿:面部水肿:风风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二.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善行 行无定处行无定处 病位游移不定病位游移不定 如行痹之游走性关节疼痛风邪风邪 数变数变 多变多变 起病急起病急,变化快变化快 如风疹之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风温(流脑)初起仅见发热、恶寒等肺卫表证,但可迅速入里而见高热、神昏、惊厥等热闭 心包等危重证候。风风 邪邪三三.风性主动风性主动 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
9、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临床常常将咽痒咳嗽,瘙痒等归属于动症,从风论治。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风 邪邪四四.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它邪多依附于风邪而致病。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风燥、风痰等。风邪致病广泛风邪致病广泛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风、肠风、白殿风、油风男,13岁。2002-10-07初诊。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自上而下全身逐渐浮肿,尿少色黄,伴头昏,全身无力。10-0
10、5上午9点左右突然抽搐,10多分钟后自行停止,以后又类似发作两次。症见:患儿全身浮肿,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中医辩证:小儿水肿,风水泛滥型。风风 邪邪病案病案1 1 患者李某,女,43岁,2005年4月12日来诊,自诉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1年余,近来日益加重,关节疼痛时有针刺感,怕风,双膝关节尤甚,下肢无力,上楼困难,口微渴,纳可,大便三日一行,偏干,小便平,月经量少,舌质红,苔薄,脉细弦。辨证为行痹,治宜养血祛风,通络蠲痹。处方:防风10g,羌独活各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甘草6g,威灵仙15g,乌梢蛇10g,薏苡
11、仁20g,鸡血藤30g,海风藤15g,寻骨风10g,7剂。风风 邪邪病案病案2 2风风 邪邪 性性 质质致致 病病 特特 征征轻轻 扬扬 开开 泄泄风性轻浮,向上向外风性轻浮,向上向外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疏通透泄,具通透性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如头项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如头项强痛强痛,鼻塞咽痒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面肌麻痹等腠理开张,如汗出,恶风等腠理开张,如汗出,恶风等善善 行行 数数 变变行无定处,善行走窜行无定处,善行走窜 发病急,变化快发病急,变化快病变部位不固定,如风疹病变部位不固定,如风疹,荨麻荨麻疹疹,行痹行痹发病急发病急,变化多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传变快,如癫痫、中风、惊风
12、中风、惊风主主 动动动摇不定、风胜则动动摇不定、风胜则动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抽搐等抽搐等为百病为百病之长之长易与它邪相合,为外邪致易与它邪相合,为外邪致病的先导病的先导易合它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易合它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湿、风热、风燥等风风 邪邪外风的治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以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辛主发散,过辛则易伤真气,故佐以苦甘,以苦能胜金,甘能益气故,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此又与“五脏苦欲补泻”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义合。千金方小
13、续命汤被誉为六经中风之通剂。方剂组成:防风、桂枝、麻黄、川芎、白芍、人参、黄芩、防己、附子。主治外风入中经络所致之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等。方中防风、麻黄、川芎、桂枝、防己、附子辛以散风,诸药合用,辛散之性不为不峻烈,故以黄芩之苦,人参、白芍之甘,既能制诸辛燥烈伤津耗气,又能益气养血,扶正以达邪。寒寒 邪邪概概 念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的外邪,称为寒邪。伤寒与中寒的区别:伤寒与中寒的区别:外寒外寒 伤寒伤寒寒客肌表寒客肌表,郁遏卫阳。郁遏卫阳。中寒中寒寒邪直中于里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伤及脏腑阳气 寒寒 邪邪性质及致
14、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1 1、单纯的实寒证、单纯的实寒证寒遏卫阳: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等。寒遏卫阳: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等。2 2、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食欲不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食欲不 振、肢冷、神疲等。振、肢冷、神疲等。寒中少阴:恶寒肢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寒中少阴:恶寒肢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精神萎靡、脉微细等。寒寒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寒性凝滞二、寒性凝滞 1 1、寒凝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则痛。、寒凝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则
15、痛。2 2、寒客肌表经络,头身肢体关节剧烈冷痛,如、寒客肌表经络,头身肢体关节剧烈冷痛,如“寒痹寒痹”或或“痛痹痛痹”。3 3、寒中胃肠,脘腹剧痛。、寒中胃肠,脘腹剧痛。4 4、寒客肝脉,少腹或阴部冷痛。、寒客肝脉,少腹或阴部冷痛。寒寒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寒性收引三、寒性收引 1 1、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收缩挛急、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收缩挛急 2 2、寒客血脉,头身疼痛,脉紧、寒客血脉,头身疼痛,脉紧3 3、寒邪侵袭肌表,腠理闭塞,则无汗、寒邪侵袭肌表,腠理闭塞,则无汗 4 4、寒客经络关节,挛急作痛,屈伸不利、寒客经络关节,挛急作痛,屈伸不利 屈伸不利屈伸不利寒寒
16、 邪邪 性性 质质致致 病病 特特 征征寒性伤阳寒性伤阳阴盛阳病阴盛阳病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如形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如形寒肢冷,脘腹冷痛,腰膝冷痛寒肢冷,脘腹冷痛,腰膝冷痛等等寒性凝滞寒性凝滞寒胜则痛寒胜则痛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痛寒性收引寒性收引收敛挛急收敛挛急气机收敛,肌腠闭塞,毛窍收气机收敛,肌腠闭塞,毛窍收缩,筋脉挛急,如脉紧,无汗,缩,筋脉挛急,如脉紧,无汗,拘急作痛等拘急作痛等寒寒 邪邪 病例病例1 1,男,男,26 26 岁。岁。19891989年年4 4月就诊。素有月就诊。素有“胃病胃病”之疾,多方诊治,时愈时作,反复之疾,多方诊治,时愈时作
17、,反复缠绵。今因饮冷而胃痛又作,舌淡,苔白,脉缠绵。今因饮冷而胃痛又作,舌淡,苔白,脉沉弦无力。沉弦无力。中医辨证中医辨证:中阳不振,复感于寒。中阳不振,复感于寒。投以川乌、细辛、枳实、丹参、党参、白投以川乌、细辛、枳实、丹参、党参、白术、砂仁、炮姜等建中散寒止痛之剂。服头煎术、砂仁、炮姜等建中散寒止痛之剂。服头煎后感唇稍麻,疼痛即减,服二三煎唇不麻而疼后感唇稍麻,疼痛即减,服二三煎唇不麻而疼痛则除,续以黄芪建中汤善后。痛则除,续以黄芪建中汤善后。寒寒 邪邪 病例病例 2 2,男,男,52 52 岁。岁。19921992年年7 7月就诊。近两月就诊。近两年来,每因劳累即腰痛,左下肢麻木。至今年
18、来,每因劳累即腰痛,左下肢麻木。至今年以来,腰痛反轻,左下肢却发凉、疼痛。年以来,腰痛反轻,左下肢却发凉、疼痛。现已卧床不能行走二十余日。摄片示现已卧床不能行走二十余日。摄片示“第第 3 3、4 4、5 5、6 6 腰椎退行性变腰椎退行性变”。左下肢疼痛剧烈,。左下肢疼痛剧烈,不能转侧,发凉,舌红润,苔少,脉细。不能转侧,发凉,舌红润,苔少,脉细。中医辨证:肝肾虚弱中医辨证:肝肾虚弱,血气不足血气不足,寒邪入侵寒邪入侵 处以川乌、细辛、川芎、当归、桑寄生、独处以川乌、细辛、川芎、当归、桑寄生、独活、苍耳子、牛膝、千年健等服活、苍耳子、牛膝、千年健等服1 1剂疼痛大减,剂疼痛大减,已能下床行走;
19、连续随证加减运用三十余剂,已能下床行走;连续随证加减运用三十余剂,疼痛消除,健步行走。疼痛消除,健步行走。寒寒 邪邪治疗小议“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甘从土化,热从火化,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热品也,故以为佐。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伤寒内燥者,以辛润之,伤寒内热见血者,以苦坚之。附子、肉桂等甘辛大热之品常用于祛寒之剂组方,如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方,用于治疗阴寒内盛之证,均属“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治则的体现。湿湿 邪邪概概 念念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特性的外邪,称为
20、湿邪。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另外,湿邪致病,也与居住环境,工作条件有关。湿湿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湿为阴邪一、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损伤阳气 湿由水气化生,水性寒凉,故湿为有形之阴邪;湿由水气化生,水性寒凉,故湿为有形之阴邪;阻滞脏腑经络气机。阻滞脏腑经络气机。1 1、湿邪困脾:泄泻、水肿、尿少、湿邪困脾:泄泻、水肿、尿少 2 2、湿阻胸膈:胸膈满闷、湿阻胸膈:胸膈满闷 3 3、湿阻中焦: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阻中焦:脘痞腹胀,食欲减退 4 4、湿阻下焦: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湿阻下焦: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湿湿 邪邪
21、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湿性重浊二、湿性重浊 1 1、重、重症状具有沉重感症状具有沉重感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关节重着疼痛,如关节重着疼痛,如“湿痹湿痹”或或“着痹着痹”2 2、浊、浊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浊在上:面垢眵多湿浊在上:面垢眵多 湿滞大肠: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湿滞大肠: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 湿浊下注:小便浑浊、妇女白带量多腥臭湿浊下注:小便浑浊、妇女白带量多腥臭 湿淫肌肤:皮肤流黄水。湿淫肌肤:皮肤流黄水。湿湿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湿性黏滞三、湿性黏滞 1 1、症状的黏腻性、症状的黏腻性分泌分泌物及物及排泄
22、排泄物物涩涩滞滞不畅。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不畅。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涩涩滞不畅。滞不畅。2 2、病程的缠绵性、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如湿温、湿疹、湿痹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湿湿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等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素问太阴阳明论太阴阳明论湿湿 邪邪 性性 质质 致致 病病 特特 征征湿
23、为阴邪湿为阴邪阻遏气机阻遏气机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脘痞泄泻等脘痞泄泻等损伤阳气损伤阳气易伤人体阳气,尤易损伤脾阳易伤人体阳气,尤易损伤脾阳湿性重浊湿性重浊沉重重着沉重重着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秽浊垢腻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湿性粘滞湿性粘滞粘粘 腻腻 性性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等等停停 滞滞 性性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缠绵难愈湿性趋下湿性趋下下行下行
24、性性易于伤人下部,腰膝以下症状为多易于伤人下部,腰膝以下症状为多 患者谢某,男,35岁,2004年8月来诊,患者诉双膝关节肿胀酸痛1月余,下肢困重,行走无力,关节局部有灼热感,怕风,纳差,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著痹,病机为湿热下注,痹阻关节。方选四妙散加味,处方:黄柏 10g,苍术 10,薏苡仁 30,牛膝 15,秦艽 12,木瓜 15,五加皮 15,忍冬藤 15,土茯苓20,防己 10,萆薢 15,7剂。湿湿 邪邪病案病案1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痞、小便短赤、苔黄厚腻,脉象滑数。诊断:凡具备主症加任
25、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本病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证。辨证:脾虚失运、湿热内蕴。治法:健脾助运、清化湿热。方药:自拟清化溃结汤。药物:白头翁15g,红藤30g,黄连10g,广木香10g,虎杖15g,焦四仙各10g,六一散20g,生黄芪20g,生苡米15g,生白术10g。湿湿 邪邪病案病案2治疗小议“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渗湿。酸从木化,木能制土,故佐以酸,使酸而非淡,则味厚滋腻,非所宜也。湿热之湿,以苦燥之;湿濡之肿,以淡泄之。实脾饮出自严氏济生方,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方剂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茯苓、干姜、甘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