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修改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782520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PPTX
  • 页数:217
  • 大小:442.3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修改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二语言 习得 研究 修改 课件
    资源描述:

    1、 王建勤,男,1955年12月生于山西。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4年至1990年于北京语言学院留学生一系任教。1990年至1992年在北京语言学院教务处工作。1992年至1994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应用语言学系进修应用语言学硕士课程。1994年至2000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2001年获得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主任。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 一、“母语”(native

    2、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1.母语:通常指的是学习者幼年习得的语言。由于母语是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说来,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指他正在学习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指他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二、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接触的“第一语言”不是汉语,而是英语;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是他的“第一语言”;但是,英语并不是他的母语,他的母语或本族语是汉

    3、语。因此,“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2.“第二语言”:三、“习得”(acquisition)与“学习”(learning)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subconscious learning),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conscious learning)。心理学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四、“第二语言习得”(secon

    4、d language acquisition)与“外语习得”(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1.Ellis(1994)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1.Ellis(1994)指出:“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

    5、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2.Klein(1986)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把习得分为“自然发生的习得”和“有指导的习得”。六、“语言能力”(competence)与“语言表达”(performance)1.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而不是一种“显性的”语言知识。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2.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换句话说,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SLA研究的对象。(1)我吃饭在五道口。(2)老师从机场把我们回到学校里。(3)我在北京学习汉语一

    6、个年。(4)我饿极了,必须立刻吃吃一点东西。(5)来中国以前,我没听懂中文。SLA研究的目的 SLA的研究方法 一、SLA与语言学的关系 1.研究对象:语言学家把把母语者的语言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们所关注的是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SLA研究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他们关注的是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详见教材P10)2.研究目的:语言学家研究的目的在于描写和解释语言现象的普遍规律;SLA研究者借助语言学理论来描写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3.研究方法:语言学家主要是通过描写的方法研究语言;SLA研究者更多地采用实证的方法。二、SLA与心理学 1

    7、.研究目的:心理学研究人类一般的言语活动、语言获得和语言运用,其目的是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普遍规律。SLA研究语言获得及其心理机制,目的而是为了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2.研究范围:心理学研究要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宽泛得多。3.研究方法:SLA研究长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描写;心理学研究更长于实验研究。三、SLA与心理语言学 有学者认为,语言习得研究属于心理语言学的一部分。或者说,属于心理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即发展心理学。也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称作应用心理语言学。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因为从研究对象来看,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确包括语言习得研究。上述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即

    8、SLA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而不是作为心理语言学的附庸。据David W.Carroll(1994)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SLA研究与心理语言学有以下不同点:1.研究对象:SLA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注重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及习得过程的描写和解释。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更多的是儿童母语获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2.学科归属: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属于认知科学。3.研究方法:心理语言学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方法检验理论假设;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认知的角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

    9、描写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4.研究兴趣:心理语言学研究者对人类个体的感觉、知觉、理解、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感兴趣;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则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以及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感兴趣。L2习得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图示习得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图示 一、SLA研究的发端。Corder1967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 1972中介语这两篇文章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 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这个领域的“开山之作”。二、SLA研究发展的路径(40年的发展历程)。第一

    10、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为理论初创阶段。这一时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尚未分离。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理论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对比分析已经衰落,偏误分析应运而生,此外,还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和“文化适应模式”等重要理论。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受到许多其他学科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科学和社会文化学)三、汉语作为第二

    11、语言的习得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鲁健骥1984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20多年来,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两条战线:国内的汉语习得研究和海外的汉语习得研究。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几个基本概念:母语与目的语、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的关系。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第一节 对比分析 第二节 偏误分析“对比分

    12、析”(Constrastive 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然而,由于对比分析的初衷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中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因此,严格地说,对比分析不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但是,“对比分析反映了当时的语言学家们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一种理论假设,对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阐述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自然要从对比分析说起。1945年,Charles 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就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他认为,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写和仔细对比的基础上。19

    13、57年,Robert 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的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对比,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这就是关于”对比分析假设“最初的表述。对比分析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所谓的”母语负迁移“。这一假设的实质是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问题。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作用,叫负迁移(ne

    14、gative transfer),也叫干扰。拉多认为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相似的语言成分容易学,不同的成分难学。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结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以Watson、Sl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的产生是刺激反应的结果,言语行为也是在外界语言输入的刺激反应强化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并最终达到遇到某一语言情景便会自动做出正确的语言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习惯形成”的理论不仅适用于第一语言而且适用于第二语言的习得。不同之处在于,学习第二语言时时用新的习惯代替旧的

    15、习惯,在此过程中,旧的习惯会“干扰”新习惯的形成,因而产生了语言偏误。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结构和分布,强调对语言特征进行客观、静态的科学描写,对比分析采用结构主义的语言分析方法,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系统的描写、比较,目的是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并以此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依据。一、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语言迁移。这一假设的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2.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

    16、是母语干扰,学起来就比较困难,这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3.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这种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二、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和分析,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其中,Lado提出的对比研究体系包括音位、语法、书写、文化等方面,但在实践中,文化对比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对比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而且语音、语法的对比比较多。三、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1970年沃德霍(Wardhaugh)提出强势说(strong form)和弱势说(weak form),两者最大的差别是目标不同。“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

    17、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弱势说”认为与其预测,还不如面对现实,即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错误产生的原因。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描写(description)是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选择(selection)是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比较(comparison)是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预测(prediction)是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难度等级列表见教材P32。尽管对比

    18、分析在6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但是,对比分析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70年代初开始走向衰落,并逐步被偏误分析取代。对比分析在理论上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它的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已经受到乔姆斯基的激烈抨击和批评。其次,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第三,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合逻辑的。此外,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和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难点的预测也受到来自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首先,经过系统的探讨,学者们给予“对比分析”较为公正的评价: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我们

    19、不可全盘否定,也不可全盘肯定,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所以,之后的许多理论,如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都将它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其次,学者们也进一步探讨了对比分析关于母语迁移的假设,并形成以下共识:1、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的现象,否定母语迁移是不符合实际的;2、我们要探讨的是母语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有人主动参与的心理过程;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比较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 偏误分析的五个步

    20、骤 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早在40末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为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但是,传统的偏误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方法,而且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理论框架。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比分析的假设及其分析方法不断受到挑战和批判,于是“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应运而生。但直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后,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成为观察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窗口,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Corder(1967)在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对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s)进行了区分。失误指口误、笔误等

    21、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像我们不小心把“小张”说出了“小王”,是偶然发生的,和语言能力无关。偏误是系统性的,像“我把杯子碰”这样的句子反映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不足。这种偏误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70年代后期,偏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的问题开始衰落。但有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迹象表明,偏误分析开始复苏。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1)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收集资料);(2)鉴别偏误;(3)描写偏误;(4)解释偏误;(5)评价偏误。语料收集通常涉及三方面的问题: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影响偏误的因素。方式:横向与纵向;自然表达、面谈、作

    22、文、诱导、实验;语料收集的范围: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影响学习者语言偏误的因素:口语、书面语的、会话、叙述;话题的内容;学习者的水平、母语背景、习得的环境、学习经历等。问题之一:“偏误”和“失误”的标准问题 问题之二:“偏误”和“失误”的鉴别问题 鉴别困难的原因:把学习者“语言能力”看做是“单质”(homogeneous)的,因而无法解释学习者语言偏误中出现的“变异”现象;问题之三:如何区分学习者的“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问题之四:“得体性”问题。语言偏误的描写方法:1)根据目的语规则的分类进行描写;表层特征分类法: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表层策略分类法”:根据学习

    23、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表层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改变语言表层结构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和认知过程。描写方法的局限性:如果这些表层策略并没有反映学习者实际的认知过程,那么这些描写方法的价值就值得怀疑。科德提出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的分类方法。前者指那些明显的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后者指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语境或交际情景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科德还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把偏误分成三类:1.“前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前的偏误。学习者不知道目的语规则,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某种规则形式;2.“系统偏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

    24、现并形成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的偏误。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规则,但往往是错的,学习者不能纠正错用的规则,但 可以做出一些说明,解释为什么这样用;3.“后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系统形成之后的偏误。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的语规则,但常出错。这种情况下学习者能自己改正错误。对学习者偏误的解释需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建立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过程。学习者偏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认知方面的。但是偏误分析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关于学习者偏误的来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Richard

    25、(1971):干扰偏误、语内偏误、发展偏误。Schanchter and Celce-Murcia(1977):迁移偏误、语内偏误。Ellis(1994):1、大量的偏误是语内偏误,而不是语际偏误;2、初级学习者的语际偏误多于中高级学习者,中高级学习者的语内偏误多于语际偏误;3、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的多少和任务有关;4、语际偏误在语音和词汇中的出现比例多于语法,在语法教学中,也有一些项目更容易发生语际偏误;5、成人比儿童更容易发生语际偏误;6、偏误不只有一个来源,一个偏误可能是由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同时造成的。1、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

    26、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例子)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例子)3、文化因素负迁移。有些偏误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例子)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5、学习环境的影响。(外部因素)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例子)语音方面:日本学生不分p和f;乌克兰学生把发成iu;东欧国家的学习者把ying发成“yin+g”词汇和语法方面:那个鸡很胖。(fat在英语中既可指人也可指动物或肉类。)阿里在哪里?我不会。

    27、(to know可以译为“知道”和”会”。他唱歌很好和他跳舞也很好。(and可以连接两个句子和分句。)他想结婚她。(to marry是及物动词)你应该不走那么快。(英语带情态动词的句子,否定词放在情态动词之后。)语音方面:字母在ju、qu、xu、yu等音节的拼写中,要省去上面的两点,学习者常常把这些音节中省去两点的读成u。词汇和语法方面;我们每天两小时学习。(“两小时”应为时量补语,此处为状语的过度泛化。)这个天大家都休息。(“天”的前面不需要量词,此处为量词的过度泛化。)他正在看看电视呢。(表进行态的动词不能再重叠,此处为动词重叠的过度泛化)他做练习做得很马马虎虎。(形容词重叠后不能再用“很

    28、”修饰,此处为副词“很”的过度泛化。外国学生有的不了解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按本民族的习惯误把名当做姓,可能称一位叫“张大年”的中国人为年先生,或是为了表示亲密而直呼其名叫他“张”。路上碰见朋友聊天之后,以“走好”道别。这是把中国人一般在送客时才用的“走好、慢慢走”当做一般的告别用语。迁移 过度泛化 简化:指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目的语的冗余成分,或者将带状语、定语成分的复杂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例如:他气得不说话。(应为“连话也说不出来了”。)他不高兴,他走了。(应为“他不高兴地走了。”她到学校了,她穿了新衣服。(应为“她穿着新衣服到学校了。”回避:指学习者在对某一语音、词汇或句式

    29、甚至某一话题感到没有把握时,就尽量避免使用。回避的方法可能是保持沉默不愿开口,但更多则是采取代替的方法,以简单句式代替复杂句式。如尽量不用把字句,不说“请把你的衣服给我”,而说“请给我你的衣服”。尽量不用可能补语,不说“太多了,我吃不下。”而说“太多了,我不能吃。”语言转换:指学习者觉得无法用目的语说清楚时,就借助于第一语言,在目的语中夹杂一两个第一语言的词。汉语的音节bo、po、mo、fo的实际读音分别是pwo、pwo、mwo、fwo,如果教材中没有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又不适当地提醒,学习者很难学会正确的发音。很多语法的、句型也常常由于课堂训练不当而引起偏误。比如有的教师常要求学生反复进行“把

    30、”字句和非把字句的转换练习,这种脱离语境的句式练习,给学生的印象就是用不用把字句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学生对待把字句经常采取回避策略。对偏误的评价涉及三个问题:1.究竟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有人认为,词汇偏误比语法偏误更严重;有人认为,整体偏误比局部偏误更严重;2.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在评价学习者偏误时是否有差别。研究表明,非母语者的评价比母语者更严格。3.评价的标准问题。研究表明,母语者与非母语者在评价标准上有很大的差别。Khalil(1985)提出了三个标准:可理解程度、可接受程度、冒犯程度。在如何对待学习者的偏误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完全从消极方面看待偏误。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者必

    31、须通过对正确形式的强化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而偏误对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是极其有害的,必须避免出现偏误。对已出现的偏误则有偏必纠,一个也不能放过,以免养成错误的习惯。因此,像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法,对待学生的偏误非常严格。另一种观点如内在论则认为偏误是走向完善的路标,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也会自然消失的现象,就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到一定时候偏误就会自动克服,因此任何偏误都可以听之任之不必纠正。交际教学法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学生的偏误也采取能不纠就不纠的态度。1、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首先要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不应像对比分析那样认为偏误是由于学习者无法控制的第一语言习惯的顽强表现,把偏误看

    32、作是学习上的失败表现,是坏事;而应看作是学习者尝试过程的反映。其次,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要用实事求是的估计。对一般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所追求的应该是成功的,但不一定是完美的交际。2、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的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既不能采取不分青红皂白有错必纠的机械态度,也不宜采取能不纠就不纠的过分宽容态度,而是首先要对偏误的性质进行分析:是整体性的偏误还是局部性偏误;是理解的偏误还是交际的偏误,是口语的偏误还是书面语的偏误。同时还要看偏

    33、误发生的场合,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在对语言形式进行训练时,不论是语音的还是词汇语法的,都应从严纠正;在进行交际性练习时则应当避免当场纠错。意义:1、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来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因此偏误分析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也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2、偏误分析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偏误分析证明了语际偏误,即母语负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3、偏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4、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34、。偏误分析的局限概括地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研究方法上的弱点,二是研究范围的局限。这些问题在每一个分析步骤都存在。由于偏误分析这些问题,70年代后开始衰落。一、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步骤、局限。二、偏误分析的产生背景、具体步骤、偏误的来源、对待偏误的态度、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中介语”(interlanguage)研究,通常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最初是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的一种理论假设。主要指Selinker提出的关于中介语的假设。二是中介语研究,顾名思义,是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或者说,是关于第二语言学习

    35、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中介语”在此是指“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一、60年代后期,对比分析逐渐衰落。二、偏误分析本身也有着难以回避的缺陷。三、在认识到偏误分析的局限之后,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理论来全面反映和解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Selinker(1972),Corder(1967,1971)以及Nemser(1971)三位学者几乎在同一时间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理论。他们三个人的理论主张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尽管从时间上来看,三者有着前后相承的关系,但是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三者有着明显的区别。1、对比分析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的,他试图从语言学习者外部寻找描写和解

    36、释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方法,其做法是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而两者差异即是学习中的问题。偏误分析则试图从分析学习者自身的但却是片面的语言系统出发,解释其学习过程。从这一点来说,偏误分析是对对比分析的一种否定。在方法上,偏误分析并不排斥对比分析,但是其对比是建立在学习者的偏误和目的语两者之间的。2、早期中介语理论假设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在这一点上,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显然与对比分析及偏误分析不同: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还没有达到

    37、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3、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认识的差异导致早期中介语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也有区别:首先早期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例如Selinker的研究就是建立在语音和语法对比的基础上的,然而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的;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其分析手段并不仅限于偏误分析。一、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1、“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2、假设检验 3、内在大纲 4、“输入”和“吸纳”5、“失误”和“偏误”1、近似系统 2、近似系统的本质 3、稳定的中介系统 Selinker(1969,1972)提出了“中介语”的

    38、概念之后,这一术语很快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被称为“中介语之父”。“中介语”可以用作从语言学上描写的数据,即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我们认为,这种言语行为是高度结构化的。在语言迁移的综合研究中,在我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介语的存在,而且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20年后,Selinker对中介语的定义做了一个简要的解释。他认为,引文中的主要之点有二:一是“学习者的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是高度结构化的”;二是,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这个问题涉及到中介语这个概念的所指问题,即中介语到底是指IL product,还是IL pro

    39、cess;IL product:指实际可以观察到的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或言语表达;IL process:指潜藏在学习者言语行为之后的心理过程;Selinker显然是把中介语看作IL product,而不是IL process.按照Selinker的观点,中介语是学习者特有的一种存在于客观外界的客体。我们可以观察和测量学习者的言语行为,口语的或书面语的。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推断潜藏于中介语系统背后的学习者的心理过程。所谓“高度结构化”,按照我们的理解,是指中介语内在结构的系统性而言的。这种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是建立在其已有规则的基础上的,因而是可以分析和预测的。学习者的言语表达建立在

    40、已有的规则系统基础上,就像母语使用者将他的表达计划建立在内化的母语系统之上一样。(1)中介语是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相关的言语行为系统;(2)中介语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3)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不是彼此孤立的错误的混合体。大多数(95%)第二语言学习者激活的是“潜在的心理结构”(latent psychological structure)。这种结构指的是一般的认知机制。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正是通过这种机制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无法与儿童习得母语或第二语言所达到的水平相比。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够通过激活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latent la

    41、nguage structure)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这种“潜在的语言结构”和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习得机制”(LAD)有关。所谓“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停滞不前,不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不论其是否继续学习。由于这种机制的存在,学习者无法达到中介语连续体的终点。他们会在语言习得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水平上停顿下来。一些非目的语规则一直保留在中介语系统中,从而使他们的语言水平停滞不前。这种现象,无论学习者的年龄多大,一旦发生,即使是继续学习也无济于事。Selinker等(1978)认为,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外在因素,指社

    42、会环境对SLA产生的影响。与目的语社团接触较少,或学习的动机减弱,便出现僵化现象;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心理距离以及年龄的限制等,这些因素也会导致语言的僵化。Selinker用五个“中心过程”(central processes)来描述这种“潜在的心理结构”(1)语言迁移(2)由训练造成的迁移(3)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5)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Selinker认为,语言迁移最好被看作一个包括所有与跨语言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有关的行为和过程的总的术语。也就是说,语言迁移既可以表现为一种言语行为,也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过程。

    43、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语言迁移可以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各个层面。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语言迁移是建立在“语际识别”(interlingual identification)的基础上的。Selinker发现,对语言迁移产生影响的语言知识,不仅仅是学习者的母语知识,还应该包括学习者先前已有的语言知识。最初人们对语言迁移的认识还仅限于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影响。后来人们发现,对学习者的中介语产生影响的除了学习者的母语而外,还有其他语言知识的影响。如学习者的第二,第三语言的影响。Selinker强调,语言迁移的过程是一个选择过程,不是行为习惯的自动迁移。Selinker认为,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

    44、习者在构建中介语系统时,母语知识的运用是一个高度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母语规则都会产生迁移的现象,学习者是有选择的。某些母语规则或过程比其他规则或过程更可能产生迁移现象。一般说来,当学习者的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相似或相匹配时,可能会产生迁移。但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并不足以构成迁移的条件。如果排除纯语言的考虑,语言迁移,从概率的意义上,是可以预测的。Selinker指出,“上百年来,人们对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早已有所认识,而且认为,这种影响是最为实质性的影响。现在人们一致的看法是,语言迁移,正像在对比分析的初期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不是一个或有或无(all or nothin

    45、g)的现象。”不能夸大语言迁移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否认语言迁移的作用。训练迁移产生的原因:一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强调和练习某些语言规则而导致学习者生成“非目的语规则”;二是,教材所提供的训练方法过于强调某些规则而忽视了相对应的另一些规则;这种迁移现象的产生完全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与学习者内在的习得机制无关。泛化是指学习者将某一语言规则的用法扩展以至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显然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泛化现象。泛化的原因来自目的语规则系统内部,它是一种“语内偏误”。What did he intended to say?drive a bicycle 从Selinker的表述

    46、中可以看出,目的语规则的泛化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对目的语规则的错误概括;二是对目的语规则掌握得不完整;三是不了解目的语规则的适用条件。这三条原因对第二语言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试图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而采取的策略。Selinker指出,在跨语言交际情境中,学习者有一种倾向,即将目的语简化为一个比较简单的规则系统 *I am feeling thirsty.*Dont worry,Im hearing him.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表达,特别是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表达意义发生困难时采取某种策略以解决交际问题。It was_ nice,n

    47、ice trailer,_ big one.I have many hundred carpenter my own.I was in Frankfurt when I fill application.Coulter(1986)将这种现象归因于学习者的交际策略。一、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5、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1、研究对象的扩大。2、关于中介语本质的讨论。3、关于中介语可变异性研究。4、关于僵化是否不可避免以及僵化的成因的讨论。5、关于语言迁移以及学习策

    48、略的研究。6、研究领域的扩展。国内汉语中介语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4年鲁健骥发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第一次引进“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的概念。1992年召开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使国内研究者们真正开始关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是关于中介语理论的探讨。此次会议前后学者们进行的理论探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关于“中介语”这个概念;对偏误分析、对比分析和早期中介语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对中介语的研究方法做了讨论。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语言形式的习得,从70年代末以来,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学习者语言的语用层面。一方面,学者们认识到如果要真

    49、正了解学习者如何学习第二语言的形式就不能不考察学习者如何在实际交际中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特别是在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以后,学者们也意识到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作为其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值得研究。于是中介语语用学就应运而生了。一、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 二、中介语语用学的发展历程 三、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四、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发展 五、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和第二语言语法能力的关系 六、语用迁移和第二语言语用能力 七、第二语言语用教学 八、学习环境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的关系 九、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十、中介语语用学的发展方向 一、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50、二、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的关系 三、Corder的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Nemser的近似系统 四、中介语的定义、僵化 五、五个“中心过程”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及其基本理论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争议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产生与当时心灵主义对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进行挑战的 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人们的行为形成过程。这种行为跟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习惯的养成,是对外界刺激不断作出反应的结果。因此,外在环境因素是语言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修改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78252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