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社会心理学讲义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781679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PPT
  • 页数:131
  • 大小:40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社会心理学讲义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社会心理学 讲义 课件
    资源描述: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适应社会环境 参与社会生活 学习社会规范 履行社会角色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 第五节 态度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主

    2、要学科母体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一)侧重与心理学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得(1925)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范的科学二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反应系统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

    3、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 勒温(1936)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函数关系个体个体所处的环境行为(二)社会心理 社会刺激 社会行为 社会因素 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心理引起引导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E-biz transformation个体-,-Supply Chain 外显客观存在容易观察内隐个体主观不能直接观察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风俗、时尚、阶级、民族、国民性。第二单元

    4、 社会心理学简史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908)有一句名言,“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美国学者霍兰德(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三 实证分析阶段 20世纪20年代 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1 F,H,奥尔波特(1924)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向。2 墨菲夫妇出版了实验社会心理学 3 瑟斯顿(1928)李科特(1932)编制了第一个态度量表。4 谢里夫(1935)“游动效应”5 莫里诺(1934)社会测量法。(19

    5、37)创办社会测量学:人际关系 6 勒温 社会心理学之父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 价值中立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伦理原则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 2 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 访谈法:特点:不是聊天要有目的、提纲、实施原则 分类:结构性与非结构性访谈 直接与间接访谈 访谈过程与技巧:准备 接近 应当拒绝的技巧 谈话与提问的技巧 追问的技巧 问卷法: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短期内获得信息。分类:结构问卷与非结构问卷 发送问卷 访问问卷 邮寄问卷 问卷的构成:题目 前言 指导语 问题及备选答 案 数据记录 结束

    6、语 计算机编码 3 档案法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和沃尔特斯 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 符号互动论 詹姆斯和米德 精神分析论 佛洛伊德和荣格一 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它吸收了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又决定作用。(一)简史俄国巴甫洛夫 美国华生 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斯金纳行为主义班杜拉沃尔特斯社会学习论(二)学习的机制 有三种机制 1 联想:条件反射 2 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奖赏是正强化 惩罚是 负强化)3 模仿:个体之所以学会某种态度和行为,往 往 都是模仿榜样的结果。(三)观察学习 注意的过程

    7、 保持的过程 动作再显的过程 动作过程(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 忽视当时的情景,个体的主观因素,心理过程的分析。二 社会交换论(霍曼斯)人们之间的互动式物资与非物质之间的一种交换 霍曼斯提出了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 1 成功命题 2 刺激性命题 3 价值命题 4 剥夺-满足命题 5 侵犯-赞同命题三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景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一)符号的基本假设1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时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2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

    8、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3 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二)主要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不能分离 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个体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 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四 精神分析(荣格)一 弗洛伊德(奥地利)主要概念和观点:1 意识与潜意识 2 力必多 3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4 生本能与死本能 5 人格结构:本我 自我 超我二 荣格(瑞士精神

    9、病学家)理论观点:1 集体潜意识 2 意识 3 原型 4 情结 5 阴影三 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1 霍妮的“文化因素论”。2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 一 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有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化的过程。再社会化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二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 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4 培养社会角色三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四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

    10、 家庭:语言 情感 角色 经验 知识 技能 行为有影响 2 学校:文化 价值标志 礼仪传统 3 大众传媒介:影视 音像 广播 报纸 网络 4 参照群体:同伴群体提供态度和行为的参照五 社会化的分类 1 语言社会化:语词 语音 其它的意义符合 2 性别角色社会化:性 性别 性别角色 3 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4 政治社会化:三个阶段 国家形象阶段 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 社会角色的概念 个体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角色是在互动中形成,没有互动就没有角色。二 社会角色的分类 1 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父

    11、母 老师 2 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警察 朋友 3 功力型角色和表现性角色:企业家 教授 4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演员 性别三 角色扮演(三个要素)1 角色期待: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 2 角色领悟:根据角色的期待,不断的调整自觉塑造自己 3 角色实践: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社会角色的过程。四 角色失调(四种形式)1 角色冲突:身份与角色不相容,出现矛盾。2 角色不清:不明确角色 3 角色中断:下岗 调动 4 角色失败:撤职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自尊一 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主我:主动的我 客我:及被观察者 镜我:他人判断反应自我(一)自我的结构 物质的我: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层

    12、面 心理的我: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层面 社会的我:社会如何看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 到的层面 理想自我:个体期待中的自己 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 的看法(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 解释经验 3 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形成的发展(三个阶段)1 生理自我 2 社会自我 3 心理自我 (五)自我身份 在几分钟内写出“我是谁”的叙述句 二 身份:是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身份的定义 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二)身份的特点 1 客观性 2 主观性 3 多重性 4 稳定性 5 契约性 三 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

    13、价的结果 成就 优势 自信等欲望自尊 名誉 支配 地位 赞赏的欲望 詹姆斯(1890)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报负满足了就会自信未满足就会自卑自尊=成功抱负成就优势自信名誉支配地位赞赏欲望满足自信有价值 有力量 有地位挫折自卑无能感 弱小 丧失自信目标 计划 期望 影响自尊的因素 1 家庭中亲子关系 2 行为表现的反馈 3 选择参与和扬长补短 4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第三单元 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 基本概念: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二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1 认知者的经验:图式 2 认

    14、知者的动机兴趣 3 认知者的情绪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 印象形成的概念:个体头脑中对有关认知客体的印象二 印象形成的效应 1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 光环效应 3 刻板效应三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 加减模式 2 评价模式 3 加权平等模式 4 中心品质模式 四 印象管理: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管理的策略 1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 投入所好 第三单元 归因一 归因的概念:找行为的原因二 行为原因的分类 1 内因与外因 2 稳定原因与易变原因 3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三 控制点的理论 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

    15、展与结果进行控制内控者 倾向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 外控者 控制源 控制点四 归因的原因 1 不变原则:海德归因思想的创始人 2 折扣原则:凯利提出的 3 协变原则:三维理论 刺激客体 行为主体 背景 三维理论 考虑三种因素:1 特异性信息 客体 2 共同性信息 个体 3 一致性信息 背景五 影响归因的因素 1 社会视觉 2 自我价值保护 3 观察的位置 4 时间因素 5 文化差异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的概述一 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二 动机的过程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新的需要需要满足 紧张解除刺激

    16、三 动机的强度与功能 1 激活功能 2 指向功能 3 维持与调节功能四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U低高中动机强度过低过高都会导致效率下降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亲和动机 成就动机 权利动机 侵犯动机 利他动机一 亲和动机 1 亲和的起源:起源于依恋 2 亲和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 的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3 影响亲和的因素:情景因素 情绪因素 出生顺序 二 成就的动机 1 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2 抱负水平 3 影响成就动机因素:目标的吸引力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4 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家庭的教育方式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三 权利动

    17、机 积极的权利动机常常表现为竭力去谋求领导职位 消极的权利动机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利四 侵犯行为 也称攻击行为,是沟通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的构成: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 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侵犯的原因:本能的释放 挫折侵犯学说“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社会学习论的观点:联想 强化 模仿 归因 侵犯的影响因素:1 情绪唤起水平 2 道德发展水平 3 自我控制能力 4 社会角色与群体 5 大众传媒的影响五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起待会报的行为(一)利 他的行为性质 1 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2 利他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3 利他的行为是利他动机引起的,奇特

    18、征是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二)利他的原因 1 社会生物的观点 2 社会规范论的观点(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 外部因素: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时间压力 利他的对象特点 2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情 内疚 人格 3 利他技能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 社交情绪的概念 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管体验,是个体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二 几种基本社交情绪 (一)社交焦虑 (二)嫉妒 (三)羞耻与内疚第五节 态度 第一单元 态度的形成 第二单元 态度的转变 第三单元 态度的测量第一单元 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态度的特点:内在性 对象性 稳定性(二)态

    19、度的成分 1 认知成分 2 情感成分 3 行为倾向成分 C 认知 A 情感 B 行为倾向(三)态度与行为:态度是行为重要的决 定因素,但还受情景、认知、经验、行为影响。(四)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个体认为有价值,就会持有肯定态度。个人认为无价值,就会持有否定态度。二 态度的功能(四个方面)1 工具箱功能 2 自我防御功能 3 价值表现功能:有价值肯定 无价值否定 4 认知功能三 态度的属性:方向 强度 深度 相中度 外显度 四 态度的形成 (一)依附 (二)认同 (三)内化第二单元 态度的转变一 态度转变模式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 接受者 情 景可信差距信念警告意图人格畏

    20、惧分心二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 传递者的威信 2 传递者的立场 3 说服的意图 4 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 信息的差异 2 畏惧 3 信息的倾向性 4 信息的提供方式(三)接受者方面的因素 1 原因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2 人格因素 3 个体的心理倾向(四)情景 1 预先警告 2 分心 3 重复 (一)海德(1958)的平衡理论 “费力最小原则”POX 模式图三 态度转变的理论POX个体他人人 事 物+是肯定关系 是否定关系(二)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1 逻辑矛盾 2 文化价值冲突 3 观念的矛盾 4 新旧经验的相悖(三)社会交换论 决定个体

    21、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典型的逆反心理有三种 1 超限逆反 2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3 禁果逆反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第二单元 人体语沟通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原则理论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 一 沟通的概念:沟通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沟通:人际沟通 大众沟通 二 沟通的结构 由信息源、信息、通道、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七个因素构成。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信息源接受者通道信息障碍反馈背景三 沟通的功能 (一)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二)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三)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四)沟通是减少冲突、改

    22、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五)沟通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四 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一)正式沟通网络 1 链式 2 轮式 3 圆周式 4 全通道是 5 Y式沟通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 1 留言式 2 集束式 3 偶然式五 沟通网络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 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沟通一 目光与面部表情 (一)目光: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 (二)面部表情:是另外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语言二 身体运动和触摸:身体运动时最易为人发现的一种

    23、体语,手势占 主要位置。触摸是人力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 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三 姿势与装饰 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四 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美国学者霍尔(1959)提出四种人际距离概念 1 公众距离(1225英尺)3.657.62米 2 社交距离(412英尺)1.213.65米 3 个人距离(1054英尺)0.451.21米 4 亲密距离(018英寸)04.5厘米 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直接心理上的联系 特点:个体性 直接性 情感性 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二 人际关系的建

    24、立于发展阶段 (四个阶段)1 定向阶段 2 情感探索阶段 3 情感交流阶段 4 稳定交往阶段 三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自我暴露可分为4个水平 1 情趣爱好方面 2 态度 3 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4 隐私方面四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 相互性原则 2 交换性原则 3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 平等原则五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一)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的需要 支配的需要 情感的需要(二)六中人际关系去向 1 主动包容式 2 被动包容式 3 主动支配式 4 被动支配式 5 主动情感式 6 被动情感式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 亲和是

    25、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 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 爱情是最强烈的的人际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 熟悉与邻近 2 相似性 3 互补 4 外貌 5 才能 6 人格品质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的概念: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 动作的交流。人际交流的形式:(合作 竞争)(一)合作的基本条件 1 目标一致 2 共识与规范 3 相互信赖 (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 1 目标较为稀有或者难得 2 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 3 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第七节 社会影响第一单元 从众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一

    26、单元 从众 一 从众的概念: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 为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的特点:1 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2 理想的选择,不自觉的跟随。3 个体自愿的行为二 从众的功能 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 的功能 从众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功能三 从众的类型 1 真从众 2 权宜从众 3 反从众四 从众行为的原因 1 寻求行为参照 2 对偏离的恐惧 3 群体凝聚力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一 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 他人在场形式:实际在场 想象在场 隐含在场 社会促进:他人在场提高绩效的现象 社会抑制:他人在场工作绩效反而降低

    27、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1 结伴效应 2 观众效应二 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三 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磨洋工)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下降,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减弱。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 模仿(一)模仿的概念:是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二)模仿的意义 1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 适应作用 3 促进群体的形成(三)模仿的发展 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

    28、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 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四)塔尔得的模仿律 1 下降律 2 几何级数律 3 先内后外律二 暗示(一)暗示的概念:指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暗示有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二)暗示的分类 按信息分:他人暗示 自我暗示 按目的分:有意暗示 无意暗示 按关系分:直接暗示 间接暗示 按效果分:暗示 反暗示(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原因 1 权利、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2 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知识水平低、年龄小、性别。3 环境三 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的特点:1 双向性 2 爆发

    29、性 3 接受的迅速性 社会感染的分类:1 个体间的感染 2 大众传媒的感染 3 大型开发群体的感染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 爱情第二单元 婚姻第三单元 离婚第四单元 家庭第一单元 爱情一 爱情的概念: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的特点:1 相异性 2 成熟性 3 高级性 4 生理性 5 利他性二 爱情与喜欢 如何区分爱情和喜欢 1 依恋:希望对方伴同和安慰 2 利他:快乐幸福是利他的责任 3 亲密:身体的接触需求三 爱情发展的阶段 1 取样评估 2 互惠 3 承诺 4 制度化四 爱情的形式 1 浪漫式 2 好朋友式 3

    30、 游戏式 4 占有式 5 实用式 6 利他式 五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亲密 喜欢激情 迷恋承诺 空洞 浪漫爱亲密+激情 伙伴爱亲密+承诺 愚蠢爱激情+承诺斯坦伯格理论 第二单元 婚姻婚姻的动机:经济 繁衍 爱情 上古时代:经济第一 繁衍第二 爱情第三 中古时代:繁衍 经济 爱情 现代社会:爱情 繁衍 经济夫妻关系的类型:1 爱情型 2 功力型 3 平等合作与分工 4 建设性 5 惰性型 6 失误型 7 一体型 第三单元 离婚夫妻间的心理冲突 1 需求不满 2 价值观不一致 3 远离的自我 4 夫妻的性差异 离婚的原因:1 年龄小结婚,仓促结婚 2 未婚先孕容易离婚 3 父母离异 4 夫妻角色不平等 5性生活不满意 第四单元 家庭家庭的结构功能结构的要素:1 家庭成员的数量 2 代际层次 3 夫妻数量结构模式:1 核心家庭 2 主干家庭 3 联合家庭 4 其他家庭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 性功能 生育功能 抚养功能 教育功能 感情交流功能 休闲娱乐功能影响家庭功能因素:1 社会与环境因素 2 家庭成员的素质 3 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讲义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78167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