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环境卫生学-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卫生学 健康 关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第二章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Therelationshipbetweenenvironmentandhealth1第一节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人类的环境2 环境(环境(environmentenvironment)是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3一、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一、人类自
2、然环境的构成土壤岩石圈土壤岩石圈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着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为着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圈。大气圈。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两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两大类,另外还包括大气中大类,另外还包括大气中的水。占地球表面积的的水。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水占,海水占97.41%,便便于取用的淡水占于取用的淡水占0.2%.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地壳岩石经过长期风质岩构成;地壳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形成母质,母质经微生物化作用形成母质,母质经微生物和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土壤。和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土壤。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
3、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它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环境的整体。它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所构成。其范围包括海平水圈、土壤圈所构成。其范围包括海平面以下约面以下约12km深度及海平面以上约深度及海平面以上约10km高度的范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高度的范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圈最重要的特征。圈最重要的特征。4二、生态环境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5l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
4、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l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二、生态环境二、生态环境67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之后,出现了新质,崭新的整体;来之后,出现了新质,崭新的整体;系统一旦形成,各要素不能分解成独立的要系统一旦形成,各要素不能分解成独立的要素而存在;素而存在;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起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起作用。作用。整整 体体 性性78 自然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自然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不断地与环是通过各种途径与其
5、外界沟通,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境进行物质交换。开放性开放性89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自调控自调控9l生态系统是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功能生态系统是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功能单位。单位。l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没有纯粹的废物,所以能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没有纯粹的废物,所以能一直维持着其良性循环。一直维持着其良性循环。l人类当代经济具有人类当代经济具有“三大三大”特征,其模式是线性特征,其模式是线性的,而不是循环的,这正是造成当代环境问题
6、的的,而不是循环的,这正是造成当代环境问题的根源。根源。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这是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这是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因,也是生态系统发展的原因,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的重要特征。l开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类可持开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续发展的根本措施。10l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服务(ecosystem service)。二、生态环境二、生态环境生境(生境(habitat,Biotope 希腊语希腊语 bios=生命生命+topos=地点)指生地点
7、)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11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lCostanza等人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等人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为17类,包括气体调节、干扰调节、水分调节、类,包括气体调节、干扰调节、水分调节、水分供给、侵蚀控制和沉积物保持、土壤形成、水分供给、侵蚀控制和沉积物保持、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废气物处理、授粉、生物控制、庇养分循环、废气物处理、授粉、生物控制、庇护、食物生产、原材料、遗传资源、休闲、文护、食物生产、原材料
8、、遗传资源、休闲、文化等。化等。l17项功能已成为人们进行生态服务评价的基本项功能已成为人们进行生态服务评价的基本标准和参照。标准和参照。12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l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是全方位、多种多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是全方位、多种多样的、目前人类意识不到的。样的、目前人类意识不到的。l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服务,难以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服务,难以用经济价值衡量,人类的力量无法替代。善待用经济价值衡量,人类的力量无法替代。善待地球,与环境和谐相处。地球,与环境和谐相处。13l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根据人类健康的隐喻来建立良
9、好生态的目标。通常把具有活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看做是健康的生态系统。l活力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l结构稳定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l自调节功能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出现维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保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态。二、生态环境二、生态环境14第二节第二节 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15一、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演变过程一、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演变过程 l人类初期,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l随着人类活动能
10、力的增强,特别是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与环境的矛盾却显得突出起来。l进入现代工业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16l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l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l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l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l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二、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二、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17三、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要发展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史就是
11、主动依赖于环境、适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史就是主动依赖于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条件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条件的过程,就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的过程,就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18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协调人类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
12、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三、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19第三节第三节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环境因素的改变作用的对象人群及其反应20l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l暴露特征与反应暴露特征与反应l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l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21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l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l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l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影响影响 22l
13、单一介质内的迁移l不同介质间的迁移l生物性迁移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l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23化学转化: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光化学烟雾生物转化:指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甲基汞l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24l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影响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影响 扩大暴露范围:日本福岛核泄露日本福岛核泄露 增加暴露途径:金属
14、汞金属汞 改变污染物的性质:酸雨、有机砷酸雨、有机砷 影响暴露剂量: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作用 25二、暴露特征与反应l暴露途径影响总暴露量:pb 影响吸收率:Hg改变作用靶:环境暴露的特点环境暴露的特点:作用的途径多,因素复杂作用的途径多,因素复杂26l剂量-反应关系剂量与反应剂量(dose):进入机体有害物质的量。反应(response):是接触一定剂量的有害因素后,表现某种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而随之增加的关系。二、暴露特征与反应27l
15、剂量剂量-反应曲线的类型反应曲线的类型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可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反应反应关系可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所得的曲线。绘制散点图所得的曲线。l产生某一反应的临界剂量值称该反应的阈值。产生某一反应的临界剂量值称该反应的阈值。l根据阈值的存在,剂量根据阈值的存在,剂量-反应曲线包括:反应曲线包括:无阈值化合物无阈值化合物:遗传毒性致癌物遗传毒性致癌物 有阈值化合物有阈值化合物:单阈值化合物单阈值化合物:S:S形或抛物线形形或抛物线形 两个阈值:必需微量元素两个阈值:必需微量元素U U形形2829
16、29l暴露时间暴露时间l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量下数月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量下数月或数年内的重复暴露。或数年内的重复暴露。l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两个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是影响有害效应产生的重要因要素。这两个要素是影响有害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素。l此外生物半减期摄入量等也是影响靶器官剂量的此外生物半减期摄入量等也是影响靶器官剂量的重要因素。重要因素。生物半减期(生物半减期(biological half-life,T1/2biological half-life,T1/2),化,化合物在体内含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合
17、物在体内含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302023-1-9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3131l暴露频度高(即暴露间隔时间短)靶部暴露频度高(即暴露间隔时间短)靶部位的浓度蓄积到有害作用水平的时间越位的浓度蓄积到有害作用水平的时间越短。暴露时间间隔长,靶部位的浓度蓄短。暴露时间间隔长,靶部位的浓度蓄积到有害作用的时间越长,甚至永远蓄积到有害作用的时间越长,甚至永远蓄积不到有害作用的水平。积不到有害作用的水平。32l生物半减期长的化学物在短时间内靶部位蓄生物半减期长的化学物在短时间内靶部位蓄积量达到有害水平,生物半减期短的化合物积量达到有害水平,生物半减期短的化合物长期暴露也不会造成危害。长期暴露也不会造
18、成危害。l摄入量愈大,达到平衡后其最大蓄积量也愈摄入量愈大,达到平衡后其最大蓄积量也愈大;摄入量少,则体内最大蓄积量也少。大;摄入量少,则体内最大蓄积量也少。33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n环境作用因素的多样性l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l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n联合作用类型 l相加作用l独立作用l协同作用l增强作用l拮抗作用 功能拮抗功能拮抗化学拮抗化学拮抗配置拮抗配置拮抗受体拮抗受体拮抗34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l人群健康效应谱人群健康效应谱健康效应:是在某一环境暴露水平条件下,人体
19、(群)接受有害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健康状况的损害。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即健康效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分布类似于金字塔型。35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不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大多数人)化(大多数人)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多为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多为生理代偿性的,非病理学改变生理代偿性的,非病理学改变引起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异引起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异常变化,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
20、常变化,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亚临床状态)病理学意义(亚临床状态)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状,成为临床性疾病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最强的危害、最严重的效应最强的危害、最严重的效应)3637疾病、死亡疾病、死亡3738l预防医学工作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发现预防医学工作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发现代偿状态代偿状态(临床前期(临床前期-preclinical phase)的的早期敏感指标。早期敏感指标。l很多慢性疾病、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很多慢性疾病、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公害病等在代偿状态时早期发现,对于预公害病等在
21、代偿状态时早期发现,对于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防这类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3839l效应谱中的效应谱中的“冰山之巅冰山之巅”和和“冰山全冰山全貌貌”,预防医学更关注什么?,预防医学更关注什么?Why?39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l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敏感人群)(敏感人群)(susceptible(susceptible population)population):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此人群中出现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此人群中出现某种不良效应的反应率高于普通人群。某种不良效应的反应率高于普通人群。l高危险人群高危险人群(high ri
22、sk population)(high risk population):接:接触有害因子的机会比其他人群多、强度大、触有害因子的机会比其他人群多、强度大、摄入量比普通人群要高得多的人群。摄入量比普通人群要高得多的人群。40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l非遗传因素: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态和生活习惯、暴露史、心理状况、保护性措施等l遗传因素41基因多态性(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gene polymorphism):个体携带个体携带的基因型不同而呈现出多态性。的基因型不同而呈现出多态性。环境应答基因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23、(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gene):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关的基因。环境基因组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environmental genome environmental genome project,EGPproject,EGP)研究暴露与疾病的相互影响,研究暴露与疾病的相互影响,鉴定对环境因素应答基因中鉴定对环境因素应答基因中有重要功能基因的多态性并有重要功能基因的多态性并确定它们在环境暴露致病危确定它们在环境暴露致病危险度上的差异。险度上的差异。4243l研究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性?研究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性?43
24、44 人类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在人类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对健康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少不利因素。深入研究这些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之一。第四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45一、自然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一、自然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l地质灾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地质灾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l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l高原特殊地理环境与健康高原特殊地理环境与健康46l地质灾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地质灾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l1.1.地震地震 l2011年 3月11日发生于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底的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核泄漏事故,致使日
25、本东北地区至少20万居民直接遭受核辐射,并将对日本工农业生产造成长远不利影响。地震还会给灾难的经历者或家属造成持久的心理创伤。47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唐山唐山、丰南丰南大震灾)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发生在距离北京只有150公里的河北省唐山市的特大地震,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上万家庭解体,4204人成为孤儿;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产设备毁坏;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全部中断;23秒内,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100亿元;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48l 2.2.火山爆发火山爆发 l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60座火山
展开阅读全文